《Linux內核設計與實現(第三版)》中所用的內核版本為2.6.34,這個版本太舊了,在高版本系統中編譯各種不支持,所以選了Ubuntu 14.04進行編譯。 編譯準備 編譯環境:Ubuntu 14.04 GCC版本:4.8.4 編譯的內核版本:Linux 2.6.34 內核源碼下載:https:/ ...
《Linux內核設計與實現(第三版)》中所用的內核版本為2.6.34,這個版本太舊了,在高版本系統中編譯各種不支持,所以選了Ubuntu 14.04進行編譯。
編譯準備
編譯環境:Ubuntu 14.04
GCC版本:4.8.4
編譯的內核版本:Linux 2.6.34
內核源碼下載:https://mirrors.edge.kernel.org/pub/linux/kernel/
編譯過程
解壓源碼linux-2.6.34.tar.gz,進入源碼目錄執行以下命令:
# make mrproper
# make clean
# make config
# make > /dev/null
編譯成功後,源碼目錄所用空間從443M增至4.9G。
上述命令包含三個階段:
1)清理
make mrproper,該命令用於清除Linux內核源代碼樹中生成的文件,通常在編譯內核時使用,以確保舊的編譯產物被完全清除,以開始一個全新的編譯過程,該命令會刪除所有的編譯生成文件、內核配置文件(.config文件)和各種備份文件,所以幾乎只在第一次執行內核編譯前才用這條命令。
make clean,該命令則是用於刪除大多數的編譯生成文件,但是會保留內核的配置文件.config,還有足夠的編譯支持來建立擴展模塊。所以若只想刪除前一次編譯過程的殘留數據,只需執行make clean命令。
make mrproper刪除的範圍比make clean大,實際上make mrproper在具體執行時第一步就是調用make clean。
2)配置
make config,該命令會逐一遍歷所有配置項,要求用戶選擇yes、no或module,這是一種基於文本的傳統配置方式,它會為內核支持的每一個特性向用戶提問,如果用戶輸入“y”,則把該特性編譯進內核,如果輸入“m”,則把該特性變成以模塊,如果輸入為“n”,則表示不編譯該特性,用戶的配置選擇結果會存入.config文件。
make config比較繁瑣耗時,可以使用make menuconfig或GTK+圖形界面下的make gconfig來進行配置選擇。
還有兩條與配置相關的命令:
make defconfig,生成預設配置。
make oldconfig,檢查已有的.config文件和Kconfig文件的規則是否一致,如果一致就什麼都不做,否則提示用戶哪些源代碼中有的選項在.config文件沒有,讓用戶進行選擇。Kconfig文件是源碼中提供用來配置內核的文件,是各種配置界面(包括make config這樣的文本方式)所需要的源文件,內核配置工具讀取各個Kconfig文件,生成配置界面供開發人員配置內核,最後生成配置文件.config。當把一個老版本內核源碼中已經配置好的.config
文件拷貝到一個新版本源碼文件夾中繼續使用時,應該執行make oldconfig命令,因為新版本內核往往會增加配置項。
3)生成
make,生成內核映像和內核模塊。
補充:
make bzImage,只生成內核映像。
make modules,只生成內核模塊。
make -jn,開啟n個併發編譯作業,在多核環境中可以極大加快編譯速度。
編譯報錯
1)報錯提示:
gcc: error: elf_x86_64: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gcc: error: unrecognized command line option ‘-m’
解決方法:
這是由於gcc 4.6及以上不再支持linker-style架構,需要將arch/x86/vdso/Makefile中,以VDSO_LDFLAGS_vdso.lds開頭所在行的“-m elf_x86_64”替換成“-m64”(註意不是-m 64),將VDSO_LDFLAGS_vdso32.lds開頭所在行的“-m elf_i386”替換成“-m32”。
2)報錯提示:
drivers/net/igbvf/igbvf.h:129:15: error: duplicate member ‘page’
解決方法:
這是因為高版本GCC對舊定義方式不支持所致,把相關結構體struct igbvf_buffer中最後一個struct page *page註釋掉或刪掉。
內核安裝
# sudo make modules_install
# sudo make install
make modules_install是安裝內核模塊,安裝目錄為/lib/modules,這裡會生成一個以內核版本號2.6.34命名的子目錄,存放各個以.ko為尾碼的模塊文件。
make install是安裝內核映像,安裝目錄為/boot,本次安裝中這裡被放入四個文件:vmlinuz-2.6.34,initrd.img-2.6.34,System.map-2.6.34,config-2.6.34
vmlinuz:內核映像文件。
initrd.img:initrd是initial ramdisk的簡寫,意為初始RAM磁碟,是在系統引導過程中掛載的一個臨時根文件系統,initrd綁定到內核,並作為內核引導過程的一部分載入,用來支持兩階段的引導過程。initrd文件中包含了各種可執行程式和驅動程式,它們可以用來掛載真正的根文件系統,然後再將這個臨時根文件系統卸載,繼而釋放記憶體。但在很多嵌入式系統中initrd就是最終的根文件系統。
System.map:這是一份用於調試內核的符號對照表,可以將內核符號和它們的起始地址對應起來,將記憶體地址翻譯成容易理解的函數名及變數名。
config:從其內容來看,該文件記錄了make config中對內核各個配置項的選擇。
可以執行make modules_install install將內核模塊和內核映像一併安裝。
在執行make install時,如果/boot目錄下已經存在相同版本的內核,已存在內核會被重命名為vmlinuz-x.x.xx.old。
有些教程中需要手動運行mkinitramfs命令以在/boot下創建initrd文件,但本次測試中運行make install後自動創建了initrd文件。
更新引導
執行命令:
# sudo update-grub
選擇內核
方式一:
在系統啟動時,按shift鍵進入GRUB菜單,選擇"Advanced Options for Ubuntu",在新菜單頁中選擇指定版本的內核啟動,如"Ubuntu, with Linux 2.6.34"。
方式二:
編輯文件/etc/default/grub,添加配置: GRUB_TIMEOUT_STYLE=menu 再執行update-grub命令更新GRUB配置,系統重啟後會自動進入GRUB菜單,再選擇指定版本的內核啟動。 方式三: 直接指定開機啟動項,編輯文件/etc/default/grub,將配置GRUB_DEFAULT=0修改如下: GRUB_DEFAULT="1>4"其中,1表示在第一個菜單頁中選擇第2項,也即"Advanced Options for Ubuntu",4表示在第二個菜單頁中選擇第5項,也即"Ubuntu, with Linux 2.6.34" 再執行updage-grub命令更新GRUB配置,系統重啟後會自動按照"1>4"依次選擇相應的菜單項。
驗證成功
選擇2.6.34版本內核重啟系統後,執行命令:
# uname -r
可以查看系統當前所用內核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