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念 1.1.知道的越少越好 迪米特法則,結合其含義又稱之為“最少知道原則”,即一個類作為一個調用方,應當對自己依賴的類(被調用的類)其中所處理的邏輯細節,知道的越少越好。對於被依賴的類(被調用的類)不管在使用上多麼的複雜,它都應儘量將處理邏輯封裝在它的內部,對調用方提供簡潔明瞭的公共方法即可, ...
1.概念
1.1.知道的越少越好
迪米特法則,結合其含義又稱之為“最少知道原則”,即一個類作為一個調用方,應當對自己依賴的類(被調用的類)其中所處理的邏輯細節,知道的越少越好。對於被依賴的類(被調用的類)不管在使用上多麼的複雜,它都應儘量將處理邏輯封裝在它的內部,對調用方提供簡潔明瞭的公共方法即可,以此減輕上層調用方過多承擔複雜邏輯的壓力和變化。
1.2.朋友和陌生人
對於程式編碼設計是否遵循了“迪米特法則”,我們通常可以使用一段經典的描述來判斷,該描述是:“只和朋友通信,不和陌生人說話”。那麼對於這段話中什麼是朋友,什麼是陌生人,下麵對其進行一個介紹。
每個對象都會與其他對象之間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耦合關係,其中主要耦合方式包含:依賴、關聯、組合、聚合等等。如果某個類作為被調用者,在其調用方的類中的內部主要體現為:類中成員變數的類型、方法參數類型、方法返回值類型,那麼該類就屬於調用者的“朋友”。
對於某個類而言,當它作為“被調用者”在“調用者”當中沒有作為:類中成員變數的類型、方法參數類型、方法返回值類型,這些形式出現在類中,而是僅作為局部變數出現在某個方法體中,那麼對於這種情況,該類就屬於“陌生人”。
1.3.高內聚低耦合
如果類在編寫時產生了大量與“陌生人說話”,那麼這樣會導致依賴的類具有隱匿性,如果“陌生人”發生改動,那麼其他使用“陌生人”的類(調用方)很難精確的做出協調,需要改動的地方也很難預估,這樣就加劇了類與類之間的耦合程度,你很難斷絕對某個類的依賴。
另外,本來處理邏輯是類自己內部可以處理的,如果非要將處理邏輯帶到上層(調用方),這樣就導致上層(調用方)違背了“最少知道原則”,並且不符合高內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由此可見,迪米特法則的核心思想就是讓編碼設計實現:高內聚,低耦合。
2.舉例
我們的程式最終要想實現迪米特法則”,其實就是遵循“最少知道原則”,具體實現這個原則就要程式做到“只和朋友通信,不和陌生人說話”。這些介紹在理解層面上都是相對抽象的,接下來我將通過生活中的例子和代碼來更通俗的體會迪米特法則。
2.1.生活場景
在實際的生活當中,人們都可以通過點外賣的方式來解決自己用餐的需求,接下來我將以點外賣解決用餐需求作為背景,來類比“迪米特法則”中的概念。
張三心血來潮突然想吃“全聚德”的菜餚,但是他又不想出門走上幾公裡的路去門店吃。於是他在網上查找發現了“全聚德”剛剛開設的外送模式,他哽咽著口水趕忙的打電話預定了外送訂單。
由於“全聚德”在外送模式下剛剛開設還在起步階段,有些外送門路還不是很瞭解,全聚德一開始將外送員、廚師、食材一起帶到張三家,在張三家現場製作菜餚。在家中現場製作的過程中經常發生一些問題:張三在看到製作流程後經常會指手畫腳導致味道“四不像”、廚師由於身體情況做了幾道菜後就經常去拉肚子導致糊鍋。
這些問題導致了張三並沒有享受到了外送模式的便捷,因為當前的外送模式,全聚德讓張三知道了太多的菜餚製作細節並且於過多的人產生聯繫,對於這個場景參照到“迪米特法則”來說,就是沒有讓使用方(張三)遵循“最少知道原則”,讓使用者過多知道一些細節,從而增加了複雜程度。
另外在外送模式下,全聚德讓過多的人員參與到了外送當中,其中有外送員、廚師、食材。其實張三作為顧客並不用和廚師、食材打交道,這樣只會增加用餐的依賴程度,張三其實只用和餐館的外送員打交道即可。那麼這裡的場景參照到“迪米特法則”當中,對於外送員而言和張三就是“朋友”,廚師、食材是“陌生人”,上面的例子中,廚師在現場製作菜餚經常因為身體情況拉肚子,就是體現出依賴了“陌生關係”,從而增加了耦合度並因此帶來不可預估的風險。
“全聚德”為了實現更好的外賣用餐體驗,使用迪米特法則對外送模式進行改良,之後的張三在不用關心更多的菜餚製作細節和對廚師的依賴,他只用接到外送員外送的菜餚,就可以快捷的享受到美食。
2.2.代碼案例
在通過生活場景和迪米特法則概念進行類比後,我們接著這個例子通過代碼案例在加深對迪米特法則的理解,以及使用它的好處。代碼案例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沒有遵循迪米特法則的例子,另一個是遵循了迪米特法則的例子,後者是針對前者存在問題改進,通過對比的形式更能突出該原則的優勢。
未使用迪米特法則
1 class Person 2 { 3 4 public void 點外賣(外送員 foodDelivery,string 菜名) 5 { 6 廚師 張大師= foodDelivery.通知餐館安排人員製作菜餚(); 7 var 菜餚= 張大師.烹飪(菜名); 8 9 foodDelivery.送餐(菜餚); 10 11 Console.WriteLine($"送餐成功,開始吃{菜餚}"); 12 13 } 14 } 15 16 class 外送員 17 { 18 public 廚師 通知餐館安排人員製作菜餚() 19 { 20 return new 廚師(); 21 } 22 public string 送餐(string 菜餚) 23 { 24 Console.WriteLine("根據路線進行送餐"); 25 return 菜餚; 26 } 27 } 28 29 class 廚師 30 { 31 public string 烹飪(string 菜名) 32 { 33 Console.WriteLine("烹飪製作"); 34 return 菜名; 35 } 36 }
我們主要看Person類中的代碼,Person類在當前代碼中作為一個調用者(使用方),在點外賣的方法中使用到了兩個類,一個是外送員類和廚師類。那麼基於本文中對“朋友與陌生人”的概念,此時的朋友其實就是外送員類,因為它作為一個方法的參數類型包含在類中,是符合朋友的標準。對於廚師類而言就是陌生人,因為它作為局部變數在類的方法中,那麼對於以上代碼很顯然就違反了迪米特法則。
使用迪米特法則
1 class Person 2 { 3 4 public void 點外賣(外送員 foodDelivery,string 菜名) 5 { 6 var 菜餚= foodDelivery.送餐(菜名); 7 Console.WriteLine($"送餐成功,開始吃{菜餚}"); 8 } 9 } 10 11 class 外送員 12 { 13 public 廚師 通知餐館安排人員製作菜餚() 14 { 15 return new 廚師(); 16 } 17 public string 送餐(string 菜名) 18 { 19 var 菜餚 = 通知餐館安排人員製作菜餚().烹飪(菜名); 20 21 Console.WriteLine("根據路線進行送餐"); 22 return 菜餚; 23 } 24 } 25 26 class 廚師 27 { 28 public string 烹飪(string 菜名) 29 { 30 Console.WriteLine("烹飪製作"); 31 return 菜名; 32 } 33 }
通常作為顧客並不關心菜餚的製作過程或外送員送餐的路線,他只關心外送員能夠在預期時間進行送餐,使他能吃上飯。所以該代碼案例主要將菜餚的製作環節從Person類中取掉,將菜餚的製作推向外部,這樣就做到了讓Person類遵循“最少知道原則”,另外切斷點外賣方法中與廚師類(陌生人)的聯繫,促使Person類只和“朋友通信”(外送員),這樣就實現了迪米特法則。
3.補充
類與類之間的耦合是不可避免的,遵循迪米特法則並不是完全解除依賴,而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類與類之間不必要的依賴。例如其中的某個概念:“不和陌生人說話”,這就並不是一個能夠完全杜絕的情況,我們只能儘量的不要讓陌生的類作為局部變數出現在類的內部,並且保障類對自己依賴的類知道的越少越好。
這從側面也反映了設計模式原則並不是一個教條,而必須遵守,作為編碼者更重要的是提煉其中的思想,根據實際的情況儘量的讓程式設計做到最大化的“高內聚,低耦合”。
知識改變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