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天天搞到這麼晚,我看今天的內容看起不多啊,不知道為什麼學著學著就到了這麼晚。今天的內容還是有點多哈,有點自我矛盾了,再次一一道來。 1. 首先今天先看到路由的概念,什麼叫做路由? 路由就是映射關係,在express中路由指的是客戶端請求和伺服器處理函數的映射關係,路由有三部分組成:請求類型、請 ...
這幾天天天搞到這麼晚,我看今天的內容看起不多啊,不知道為什麼學著學著就到了這麼晚。今天的內容還是有點多哈,有點自我矛盾了,再次一一道來。
1.
首先今天先看到路由的概念,什麼叫做路由?
路由就是映射關係,在express中路由指的是客戶端請求和伺服器處理函數的映射關係,路由有三部分組成:請求類型、請求url和處理函數。
app.get(url,callback)其實就跟我們前面所說的監聽事件一樣一一樣的。
const express = require('express') const app = express() app.get('/', (req, res) => { res.send('收到get請求') }) app.listen(80, () => console.log('express server running at http://127.0.0.1'))
這就是一個最簡單的路由。路由的匹配過程,每當一個請求到達伺服器器後,需要先經過路由匹配,當請求類型和url匹配成功後才會調用後面的請求函數。、
用法
最簡單的用法就是像我們上面那樣直接掛在實例上,這也是不推薦的,因為一個請求就要掛一個很麻煩很繁瑣。
科學的方法應該是創建路由模塊。
分為五個步驟:
分別是創建路由js文件、調用express.Router創建路由對象、掛載路由、向外導出路有對象最後我們的入口文件需要導入,在通過app.use去註冊
// 1.導入express const express = require('express') // 2.創建路由對象 const router = express.Router() // 3.掛載路由 // 3.1掛載路由獲取用戶的信息 router.get('/user/:id', (req, res) => { res.send(req.params) }) // 3.2掛載路由接受用戶發送的請求 router.post('/post', (req, res) => { res.send('post成功') }) // 4.向外共用路由成員 module.exports = { express, router }
const express = require('./02模塊化路由') const app = express.express() // 註冊路由 app.use(express.router) app.listen(80, () => console.log('express server running at http://127.0.0.1'))
這裡說一下app.use昨天也看到了,他其實就是一個用來註冊全局中間件的。然後我們還可以為路由掛載首碼,也是通過app.use來添加方法同昨天基本一樣
2.
中間件
指的是業務流程的中間處理環節。
就是當客戶請求到達伺服器後,可連續調用多個中間件對這個請求進行預處理,最後通過路由發送出來。
中間件的本質是一個函數根路有類似但是多了一個參數,next參數。
next是一個函數它的作用就是實現多個中間件連續調用的關鍵,把流轉關係轉給下一個中間件或者路由,每個中間件都有一個next一個轉下去轉到路由沒有了就響應給客戶端了。
2.1
我們先看到全局生效的中間件,意思就是客戶發起的任何請求,他都會觸發,直接通過app.use來註冊即可
const express = require('express') const app = express() // 中間件 const mw = function(req, res, next) { // res.send('這是中間件環節') console.log('這是中漸漸環節') next() } // 通過app。use定義為全局生效的中間件 app.use(mw) app.get('/user', (req, res) => { res.send('這是get請求') }) app.post('/post', (res, req) => { res.send('這是一個post請求') }) app.listen(80, () => { console.log('http://127.0.0.1'); })
中間件的作用:
多個中間件共用同一個res和req,所以可以在上游的中間件定義好這些對象,下游直接用包括路由也可以用
怎麼來定義多個全局中間件,直接通過app.use定義多個即可就像昨天所說的托管靜態資源,有多個目錄就註冊多個
2.2
局部中間件
不是用app.use只對部分的路由有效,路由 的參數規則 也發生了改變
const express = require('express') const app = express() const mw = function(req, res, next) { req.time = Date.now() next() } app.get('/', mw, (req, res) => { res.send('局部生效' + req.time) }) app.get('/user', (req, res) => res.send('沒有生效') + req.time) app.listen(80, ()=> { console.log('http://127.0.0.1'); })
定義多個局部中間件
寫多個函數過後在參數這裡可以用逗號隔開,也可以直接寫一個數組
有一個註意事項:就是一定要在路由之前去註冊中間件,不然路由執行完了誰還來執行中間件。
2.3
中間件的分類
①應用級別中間件
就是通過get、post、use綁定到app上的中間件
②路由級別中間件
就是在我們剛纔的路由模塊裡面來穿插的一個中間件
③錯誤級別中間件
這個有點說法
它是專門用來捕獲錯誤信息的而且形參變為了四個
他也是唯一一個卸載路由後面的中間件
const express = require('express') const { rename } = require('fs') const app = express() app.get('/', (req, res) => { // 1.人為拋出一個錯誤,一旦有錯後面的響應就不會執行了 throw new Error('伺服器內部發生錯誤') res.send('我不能執行出來') }) // 2.錯誤中間件 app.use((err,req,res,next) => { // 2.1向伺服器列印錯誤 console.log(err.message); // 2.2向客戶端發送錯誤 res.send(err.message) // 這樣做 好處就是,前面如果發生了錯誤導致了整個伺服器已經崩潰了,什麼都執行不了了,這樣一來,就可以正常輸出錯誤信息,正常執行後面代碼 }) app.listen(80, () => console.log('express server running at http://127.0.0.1'))
④內置中間件
三個內置的中間件分別是express.static這個已經說過了前面
express.json這是拿來解析json格式數據的
express.urlencoded這是拿來解析urlencoded格式數據的
後面兩個一般會配合req.body來拿請求體數據再給他們拿來解析了
const express = require('express') const app = express() // 註意這是中間件 所以必須配置到路由之前 app.use(express.json()) app.use(express.urlencoded({extended : false})) app.post('/', (req, res) => { // 通過req.body可以拿到請求體數據 // postman在測試的時候選擇body裡面的raw再把text選擇json就可以發送json數據了 console.log(req.body); // 沒有解析之前對於json數據是undefined }) // 測試urlencoded數據體 // 這個數據體的格式是x-www-form-urlencoded // 固定寫法 app.post('/user', (req, res) => { // 沒解析前時空對象 console.log(req.body); }) app.listen(80, () => console.log('express server running at http://127.0.0.1'))
⑤第三方中間件 直接npm安裝導入通過app.use註冊即可使用
2.4
自定義中間件
這裡做一個案例自定義一個類似於express.urlencoded功能的中間件可以解析請求體數據
const express = require('express') const app = express() // 4.利用node裡面的一個內置模塊解析請求體數據,在node裡面內置了一個querystring模塊是專門用來處理查詢字元串的,這個模塊提供的 // parse()函數可以把查詢字元串轉換為對象 const qs = require('querystring') // 1.定義中間件 app.use((req, res, next) => { // 2.監聽data事件,因為既然是伺服器,那麼肯定會接收到癩子客戶端的請求,如果有時候請求量過大,就會分批次傳給伺服器數據,所以data事件可能觸發多次 // 就需要把每一次的數據最後拼接起來 let str = '' req.on('data', chunk => { str += chunk }) // 3.req的end事件當請求體接收完畢會自動出發end事件可以在這裡處理完整的請求體數據 req.on('end', () => { console.log(str); str = qs.parse(str) console.log(str); // 5.講解洗出來的對象給到req.body req.body = str next() }) }) app.post('/', (req, res) => { res.send(req.body) }) app.listen(80, () => console.log('http://127.0.0.1'))
然後將自定義中間件進行了一個模塊化
// 4.利用node裡面的一個內置模塊解析請求體數據,在node裡面內置了一個querystring模塊是專門用來處理查詢字元串的,這個模塊提供的 // parse()函數可以把查詢字元串轉換為對象 const qs = require('querystring') // 因為別人導入進來是直接註冊使用所以可以把app開伺服器等一些多餘的代碼省略就保存app.use裡面的 const bodyParse = (req, res, next) => { // 2.監聽data事件,因為既然是伺服器,那麼肯定會接收到癩子客戶端的請求,如果有時候請求量過大,就會分批次傳給伺服器數據,所以data事件可能觸發多次 // 就需要把每一次的數據最後拼接起來 let str = '' req.on('data', chunk => { str += chunk }) // 3.req的end事件當請求體接收完畢會自動出發end事件可以在這裡處理完整的請求體數據 req.on('end', () => { console.log(str); str = qs.parse(str) console.log(str); // 5.講解洗出來的對象給到req.body req.body = str next() }) } module.exports = bodyParse
const bodyParse = require('./自定義中間件模塊化') const express = require('express') const app = express() app.use(bodyParse) app.post('/', (req, res) => { // res.send('收到get請求') console.log(req.body); }) app.listen(80, () => console.log('express server running at http://127.0.0.1'))
3.
我們繼續看到用express來寫介面
分為了三個步驟
創建基本伺服器、創建 api路由模塊、編寫get介面
這是路由模塊
// 2.寫api路由模塊 就是將路由模塊化 因為那邊引入進來需要用use來註冊同時掛載api首碼 const express = require('express') const router = express.Router() // 3.編寫get介面 router.get('/get', (req, res) => { // 3.1首先拿到用戶傳過來的數據 let data = req.query // 3.2把數據發送給客戶端 res.send({ status : 0, // 0表示成功 1表示失敗 msg : 'get請求成功', data : data //把數據返回給客戶端 }) }) // 4.編寫post介面 router.post('/post', (req, res) => { // 4.1客戶端發過來的數據 let data = req.body res.send({ status : 0, msg : 'post請求成功', data : data }) }) module.exports = router
其實主要就是通過req的那幾個屬性拿到數據後,再通過send方法發給客戶端,下麵是入口文件主要就是開啟伺服器,然後解析下數據
// 1.創建基本web伺服器 const express = require('express') const app = express() // 2.1導入路由模塊 並掛載首碼 const router = require('./router') // 4.2註冊內置中間件 不然req.body解析不出來 app.use(express.urlencoded({extended : false})) // 5.cors解決跨域 const cors = require('cors') app.use(cors()) app.use('/api', router) app.listen(80, ()=> { console.log('http://127.0.0.1'); })
有些東西要把後面看了才知道哈我只是先拿上來了。
4.
cors和jsonp
我們剛纔這個案例其實是有bug的,就是有跨域的問題,我們創建一個html文件通過button來獲取數據這個時候就會因為協議不同而被同源策略組織。
我們前面也說過解決跨域一個是cors一個是jsonp,這裡肯定不能用jsonp因為他只支持get,那麼怎麼來用cors呢?
直接三部曲安裝導入加註冊就解決了跨域問題了,就這麼簡單。
4.1
什麼是cors
就是由一系列http響應頭組成,同源策略碰到這個頭就會解除限制。
cors一般是在伺服器進行配置,客戶端不需要。
下麵是一些瞭解性內容
響應頭部:
第一個res.setHeader(‘Access-Control-Allow-Orign’,‘http:wwwssss。聰明、’)
這是表示只允許後面這個網站的域來訪問,如果為*那就表示允許任何域來訪問了
第二個是前面的基礎上為Allow-Headers
我們的cors預設值只有9個請求頭如果超出了這個九個頭就必然失敗請求,在這個九個之外的可以通過這個代碼來添加上來
第三個前面的基礎上-Methods
cors預設只支持get post head 除此之外的需要用這個來設置。
4.2
現在不是瞭解內容了。
cors請求分類
大體上分為簡單請求和預檢請求。
什麼叫做簡單請求
滿足兩個條件:
一個是請求方式在預設的三個之內,一個是http請求頭不能超過預設的九個
什麼是預檢請求
三個條件達到其中一種都是
一個是請求頭在九個之外,一個是請求方式在三個之外,還有一個就是發送過來的數據是json數據
那麼他們的區別是什麼呢
很簡單,簡單請求只會發送一次請求,而預檢請求會發送兩次請求,為什麼?
因為預檢請求會在伺服器與客戶端正是連接之前,提前發一個option的請求作為預檢,看伺服器能否跟這個格式的請求相連接,只有請求成功了才會開始正式請求,攜帶真實數據。
5.
今天最後一個內容jsonp介面
首先要註意一下,如果說已經配置了cors那麼必須在配置cors之前去聲明jsonp介面,不然會錯亂的。
做這個介面之前我們先來回應一下jsonp的一個知識,首先它是來解決跨域的,我們通過script標簽把函數傳進來再去調用介面這種方式就叫jsonp
// 1.創建基本web伺服器 const express = require('express') const app = express() // 2.1導入路由模塊 並掛載首碼 const router = require('./router') // 4.2註冊內置中間件 不然req.body解析不出來 app.use(express.urlencoded({extended : false})) // 6.jsonp介面必須寫在coes之前 app.get('/api/jsonp', (req, res) => { // 6.1獲取回調函數的名字 let fn = req.query.callback // 6.2定義你要發送回去的數據對象 let data = {name : '張三', age : 15} // 6.3模擬函數調用 let fnDiao = `${fn}(${JSON.stringify(data)})` // 6.4數據返回回去 res.send(fnDiao) }) // 5.cors解決跨域 const cors = require('cors') const { json } = require('body-parser') app.use(cors()) app.use('/api', router) app.listen(80, ()=> { console.log('http://127.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