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工廠模式(Factory) 1.1 簡單工廠模式 1.2 工廠方法模式 1.3 抽象工廠模式 2 單例模式(Singleton) 3 建造模式(Build) 4 原型模式(Proto) 5 適配器模式(Adapter) 將一個類的介面轉換成客戶希望的另外一個介面。Adapter模式使得原本由於接 ...
1 工廠模式(Factory)
1.1 簡單工廠模式
1.2 工廠方法模式
1.3 抽象工廠模式
2 單例模式(Singleton)
3 建造模式(Build)
4 原型模式(Proto)
5 適配器模式(Adapter)
將一個類的介面轉換成客戶希望的另外一個介面。Adapter模式使得原本由於介面不相容而不能一起工作的那些類可以一起工作。
6 橋梁模式(Bright)
將抽象部分與它的實現部分分離,使它們都可以獨立地變化
7 組合模式(Composite)
將對象以樹形結構組織起來,以達成“部分—整體”的層次結構,使得客戶端對單個對象和組合對象的使用具有一致性。
8 裝飾模式(Wrapper/Decorator)
裝飾模式(Decorator)也叫包裝器模式(Wrapper)。
9 門面模式(Facade)
門面模式(facade)又稱外觀模式。
10 享元模式(Flyweight)
事物之間都是不同的,但是又存在一定的共性,因此我們應該儘量將事務的共性共用,而又保留它的個性,為了做到這一點,享元模式中區分了內蘊狀態和外蘊狀態。使用條件:系統中有大量的對象,它們使系統的效率降低;這些對象的狀態可以分離出所需要的內外兩部分。
10.1 單純享元模式
10.2 複合享元模式
11 代理模式(Proxy)
12 責任鏈模式
使多個對象都有機會處理請求,從而避免請求的發送者和接收者之間的耦合關係,將這些對象連成一條鏈,並沿著這條鏈傳遞該請求,知道有一個對象處理它為止。
13 命令模式(Invoker)
將一個請求封裝為一個對象,從而使你可用不同的請求對客戶進行參數化;對i去年光球排隊或記錄請求日誌,以及支持可撤銷的操作。
14 解釋器模式(Expression)
如果一種特定類型的問題發生的頻率足夠高,那麼可能就值得將該問題的各個實例表述為一個簡單語言中的句子。這樣就可以構建一個解釋器,該解釋器通過解釋這些句子來解決該問題。而且當文法簡單、效率不是關鍵問題的時候效果最好。
15 迭代器模式(Iterator/Cursor)
16 調停者模式(Mediator)
用一個調停對象來封裝一系列的對象交互。調停者使各對象不需要顯式的相互引用,從而使其耦合鬆散,而且可以獨立的改變它們之間的交互。
17 備忘錄模式(Memento/Token)
在不破壞封裝性的前提下,捕獲一個對象的內部狀態,併在該對象之外保存這個狀態。這樣以後就可將該對象恢復到原先保存的狀態。
18 觀察者模式(Observer)
定義對象間的一種一對多的依賴關係,當一個對象的狀態發生改變時,所有依賴於它的對象都得到通知並被自動更新。
19 策略模式(Strategy)
定義一系列的演算法,把這些演算法一個個封裝成擁有共同介面的單獨的類,並且使它們之間可以互換。策略模式使這些演算法在客戶端調用它們的時候能夠互不影響的變化。
20 狀態模式(State)
允許一個對象在其內部狀態改變時改變它的行為。
21 模板模式(Template)
22 訪問者模式(Visitor)
表示一個作用於某對象結構的各元素的操作,它使你可以在不改變各元素的類的前提下定義作用於這些元素的新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