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學習設計模式系列,今天講解的是代理模式。 定義 什麼是代理模式? 代理模式,也叫委托模式,其定義是給某一個對象提供一個代理對象,並由代理對象控制對原對象的引用。它包含了三個角色: Subject:抽象主題角色。可以是抽象類也可以是介面,是一個最普通的業務類型定義。 RealSubject:具體主 ...
接著學習設計模式系列,今天講解的是代理模式。
定義
什麼是代理模式?
代理模式,也叫委托模式,其定義是給某一個對象提供一個代理對象,並由代理對象控制對原對象的引用。它包含了三個角色:
Subject:抽象主題角色。可以是抽象類也可以是介面,是一個最普通的業務類型定義。
RealSubject:具體主題角色,也就是被代理的對象,是業務邏輯的具體執行者。
Proxy:代理主題角色。負責讀具體主題角色的引用,通過真實角色的業務邏輯方法來實現抽象方法,併在前後可以附加自己的操作。
用類圖來表示的話大概如下:
我們可以用舉一個電影演員拍戲的例子,一般來說,演員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演戲,其他的事可以交給他的經紀人去做,例如談合同,安排檔期等等,而負責這些場外工作的經紀人就相當於Proxy,而負責核心業務的演員就是 RealSubject 。
這就是代理模式的設計思路,除此之外,代理模式分為靜態代理和動態代理,靜態代理是我們自己創建一個代理類,而動態代理是程式自動幫我們生成一個代理類,可以在程式運行時再生成對象,下麵分別對它們做介紹。
靜態代理
靜態代理在程式運行之前,代理類.class文件就已經被創建了。還是用上面演員演戲的例子,在靜態代理模式中,我們要先創建一個抽象主題角色 Star ,
public interface Star {
// 演戲
void act();
}
接下來就是創建具體的主題角色和代理主題角色,分別實現這個介面,先創建一個具體的主題角色 Actor ,
/**
* 演員,也就是具體的主題角色
*
* @author Tao
* @since 2019/7/9 18:34
*/
public class Actor implements Star {
public void act() {
System.out.println("演員演戲~~~");
}
}
然後就是創建代理主題角色,也就是代理類,代理類本身並不負責核心業務的執行流程,演戲這事還得明星自己來。所以在代理類中需要將真實對象引入,下麵是具體的代碼實現:
/**
* 代理對象
* @author Tao
* @since 2019/7/9 18:43
*/
public class Agent implements Star {
/**
* 接收真實的明星對象
*/
private Star star;
/**
* 通過構造方法傳進來真實的明星對象
*
* @param star star
*/
public Agent(Star star) {
this.star = star;
}
public void act() {
System.out.println("簽合同");
star.act();
System.out.println("演完戲就收錢了");
}
}
代碼的邏輯還是比較清晰的,通過維護一個Star對象,可以在act
里調用具體主題角色的業務邏輯,並且在核心邏輯前後可以做一些輔助操作,比如簽合同,收錢等,這樣代理模式的角色就都分工完成了,最後用一個場景類來驗證下:
public class Clie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tar actor = new Actor();
Agent agent = new Agent(actor);
agent.act();
}
}
運行的結果如下:
簽合同
演員演戲~~~
演完戲就收錢了
動態代理
動態代理分為兩種,分別是JDK動態代理和 CGLIB 動態代理,怎麼又分了,代理模式分類真多,不過來都來了,就都學習一下吧。
JDK動態代理
前面說了,在動態代理中我們不再需要再手動的創建代理類,我們只需要編寫一個動態處理器就可以了。真正的代理對象由JDK再運行時幫我們動態的來創建。
/**
* 動態代理處理類
*
* @author Tao
* @since 2019/7/9 19:04
*/
public class JdkProxyHandler {
/**
* 用來接收真實明星對象
*/
private Object star;
/**
* 通過構造方法傳進來真實的明星對象
*
* @param star star
*/
public JdkProxyHandler(Star star) {
super();
this.star = star;
}
/**
* 給真實對象生成一個代理對象實例
*
* @return Object
*/
public Object getProxyInstance() {
return Proxy.newProxyInstance(star.getClass().getClassLoader(),
star.getClass().getInterfaces(), (proxy, method, args) -> {
System.out.println("簽合同");
// 執行具體的業務邏輯
Object object = method.invoke(star, args);
System.out.println("演出完經紀人去收錢……");
return object;
});
}
}
這裡說一下Proxy.newProxyInstance
這個方法,該方法包含了三個參數,
- ClassLoader loader:指定當前目標對象使用的類載入器,獲取載入器的方法是固定的;
- Class<?>[] interfaces:指定目標對象實現的介面的類型,使用泛型方式確認類型;
- InvocationHandler:
指定動態處理器,
執行目標對象的方法時會觸發事件處理器的方法。
寫完了動態代理實現類,我們寫個場景類測試下,
public class Clie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tar actor = new Actor();
// 創建動態代理對象實例
Star jdkProxy = (Star) new JdkProxyHandler(actor).getProxyInstance();
jdkProxy.act();
}
}
執行結果正常輸出:
簽合同
演員演戲~~~
演出完代理去收錢……
由此可見,JDK 動態代理確實發揮了代理的功能,相對於靜態代理,JDK 動態代理大大減少了我們的開發任務,同時減少了對業務介面的依賴,降低了耦合度。但它同樣有缺陷,就是動態代理的實現類需要類實現介面來完成代理的業務,也就是說它始終無法擺脫僅支持interface代理的桎梏,這是設計上的缺陷。而這時CGLIB 動態代理就派上用場了。
CGLIB 動態代理
CGLib採用了非常底層的位元組碼技術,其原理是通過位元組碼技術為一個類創建子類,併在子類中採用方法攔截的技術攔截所有父類方法的調用,順勢織入橫切邏輯。但因為採用的是繼承,所以不能對final修飾的類進行代理。下麵我們寫一個關於CGLib的動態代理類,值得說下的是,CGLib所在的依賴包不是JDK本身就有的,所以我們需要額外引入,如果是用maven來管理的話,就可以直接引入如下的依賴:
<dependencies>
<dependency>
<groupId>cglib</groupId>
<artifactId>cglib</artifactId>
<version>3.2.3</version>
</dependency>
</dependencies>
使用 CGLIB 需要實現 MethodInterceptor
介面,並重寫intercept 方法,在該方法中對原始要執行的方法前後做增強處理。該類的代理對象可以使用代碼中的位元組碼增強器來獲取。具體的代碼如下:
public class CglibProxy implements MethodInterceptor {
/**
* 維護目標對象
*/
private Object target;
public Object getProxyInstance(final Object target) {
this.target = target;
// Enhancer類是CGLIB中的一個位元組碼增強器,它可以方便的對你想要處理的類進行擴展
Enhancer enhancer = new Enhancer();
// 將被代理的對象設置成父類
enhancer.setSuperclass(this.target.getClass());
// 回調方法,設置攔截器
enhancer.setCallback(this);
// 動態創建一個代理類
return enhancer.create();
}
public Object intercept(Object o, Method method, Object[] objects, MethodProxy methodProxy) throws Throwable {
System.out.println("簽合同");
// 執行具體的業務邏輯
Object result = methodProxy.invoke(o, objects);
System.out.println("演出完經紀人去收錢……");
return result;
}
}
場景測試類:
public class Clie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tar actor = new Actor();
// 創建動態代理對象實例
Star proxy = (Star) new CglibProxy().getProxyInstance(actor);
proxy.act();
}
}
可以看出,測試類的邏輯和JDK動態代理差不多,其實套路都是一樣的,其實技術實現不同。
總結一下CGLIB代理模式: CGLIB創建的動態代理對象比JDK創建的動態代理對象的性能更高,但是CGLIB創建代理對象時所花費的時間卻比JDK多得多。所以對於單例的對象,因為無需頻繁創建對象,用CGLIB合適,反之使用JDK方式要更為合適一些。同時由於CGLib由於是採用動態創建子類的方法,對於final修飾的方法無法進行代理。
擴展知識
這裡擴展一個知識點,那就是Spring AOP的底層實現,為什麼在這裡提及呢?因為Spring AOP的底層實現就是基於代理模式,而JDK 動態代理和 CGLIB 動態代理均是實現 Spring AOP 的基礎。我們可以看下AOP的部分底層源碼:
public class DefaultAopProxyFactory implements AopProxyFactory, Serializable {
@Override
public AopProxy createAopProxy(AdvisedSupport config) throws AopConfigException {
if (config.isOptimize() || config.isProxyTargetClass() || hasNoUserSuppliedProxyInterfaces(config)) {
Class<?> targetClass = config.getTargetClass();
if (targetClass == null) {
throw new AopConfigException("TargetSource cannot determine target class: " +
"Either an interface or a target is required for proxy creation.");
}
// 判斷目標類是否是介面或者目標類是否Proxy類型,若是則使用JDK動態代理
if (targetClass.isInterface() || Proxy.isProxyClass(targetClass)) {
return new JdkDynamicAopProxy(config);
}
// 使用CGLIB的方式創建代理對象
return new ObjenesisCglibAopProxy(config);
}
else {
// 上麵條件都不滿足就使用JDK的提供的代理方式生成代理對象
return new JdkDynamicAopProxy(config);
}
}
}
源碼的判斷邏輯並不難,主要是根據目標類是否是介面或者Proxy類型來判斷使用哪種代理模式創建代理對象,使用的代理模式正是JDK動態代理和CGLIB 動態代理技術。由此可見,瞭解代理模式還是很重要的,起碼以後面試官問AOP的底層實現時,我們還能吹一波呢,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