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次討論中,我們確實只是提到了DMA技術在文件傳輸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並對零拷貝技術進行了簡要介紹。然而,網路傳輸中存在的問題和優化方法是一個龐大的話題,涉及到諸多方面。因此,我決定將這些問題的詳細討論留到下一篇文章中,以便更全面地探討網路傳輸的優化。我希望通過這樣的討論,能夠為讀者提供有益的信息和... ...
零拷貝
當涉及到網路傳輸中的零拷貝技術時,它在提高性能和效率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之前我們已經討論了磁碟設備管理中的零拷貝技術,其中涉及到了DMA技術。現在,讓我們來深入探討一下網路傳輸中零拷貝技術的實現方式以及它的重要性。
為什麼要有DMA技術
在沒有DMA(直接記憶體訪問)技術之前,I/O(輸入/輸出)的過程相對較為繁瑣。當CPU需要進行數據讀取或寫入時,它會發送相應的指令給磁碟控制器,然後等待返回。
磁碟控制器接收到指令後,會開始處理,並將相應的數據緩衝填充到自身的緩衝區中。一旦緩衝區被填滿,磁碟控制器會產生一個中斷信號,通知CPU數據已準備就緒。
CPU接收到中斷信號後,會保存當前進程的上下文,並開始處理這個中斷。處理中斷的過程包括將磁碟控制器緩衝區中的數據取出,並放入內核緩衝區中。一旦所有數據填滿內核緩衝區後,CPU會將數據放入用戶緩衝區的記憶體中,使應用程式可以對數據進行操作。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個過程,這裡有一幅圖:
可以看到,在整個數據傳輸過程中,CPU需要親自參與搬運數據的過程,而且這個過程中CPU無法同時進行其他任務。然而,CPU本應該用來處理運算而不是搬運數據。
簡單的搬運幾個字元數據那沒問題,當我們使用千兆網卡或者硬碟傳輸大量數據時,如果仍然讓CPU來搬運數據,顯然CPU會忙不過來。為瞭解決這個問題,電腦科學家們發明瞭DMA技術,即直接記憶體訪問(Direct Memory Access)技術。
什麼是DMA技術?大家肯定知道了一些,我在簡單提一下吧。DMA技術的簡單理解就是,在進行IO設備和記憶體之間的數據搬運時,儘量交給DMA控制器來完成,這樣CPU就可以在搬運過程中繼續處理其他任務,不再參與與數據搬運相關的工作。通過使用DMA控制器進行數據傳輸,CPU可以去處理其他事務。
那麼,具體來看DMA控制器進行數據傳輸的過程是怎樣的呢?下麵我們來詳細瞭解一下。
具體過程如下:
- 應用程式調用read方法時,發送一個IO請求給操作系統,請求將數據讀取到自己的用戶緩衝區中,此時進程開始阻塞等待數據。
- CPU告訴DMA控制器將數據寫入到哪個記憶體地址,並將請求發送給DMA控制器,此時CPU可以繼續進行其他任務。
- DMA控制器將請求指令發送給磁碟控制器。
- 磁碟控制器接收到指令後進行處理,將數據填充到數據緩衝區中,併發送中斷信號給DMA控制器,通知其開始取數據。
- DMA控制器開始將磁碟控制器緩衝區中的數據拷貝到內核緩衝區中。在此過程中,CPU並不參與搬運數據的工作,而是忙於處理其他任務。
- 當DMA控制器將數據寫入到內核緩衝區中足夠多時,會發送一個中斷信號給CPU,此時CPU才會介入,將數據從內核緩衝區拷貝到用戶緩衝區(用戶態中)。
- 系統調用返回,用戶進程等待進行各種演算法處理,然後再次被CPU調度。
可以看到,在整個數據傳輸過程中,CPU不再參與數據搬運的工作,而是由DMA控制器全程完成。然而,CPU在這個過程中仍然不可或缺,因為它需要告訴DMA控制器傳輸哪些數據,從何處傳輸到何處。
在早期的電腦系統中,DMA控制器主要存在於主板上。但是隨著技術的發展,I/O設備的數量和種類不斷增加,為了滿足各種不同的數據傳輸需求,每個I/O設備中通常都會包含自己的DMA控制器。例如:網卡:例如乙太網網卡,它負責將電腦連接到網路。網卡內部通常包含一個DMA控制器,用於將數據從網路傳輸到記憶體或從記憶體傳輸到網路。硬碟驅動器:硬碟驅動器中的控制器通常包含一個DMA控制器,用於將數據從硬碟傳輸到記憶體或從記憶體傳輸到硬碟。
傳統的文件傳輸有多糟糕?
如果服務端需要提供文件傳輸功能,我們可以考慮以下最簡單的方式來實現:首先,從磁碟讀取文件內容,然後通過網路協議將文件內容發送給客戶端。
傳統的文件傳輸方式在性能方面存在一些問題。首先,傳統的I/O過程中,數據的讀取和寫入需要經過用戶空間和內核空間之間的複製,這會導致額外的開銷和延遲。其次,數據的讀取和寫入是通過操作系統層面的I/O介面來完成的,這也會增加一定的系統開銷。此外,傳統的文件傳輸方式需要進行多次系統調用,包括讀取文件內容和寫入網路報文,這也會增加系統的負擔和延遲。
通常情況下,文件傳輸功能的代碼如下所示,通常會涉及到兩個系統調用:
// 偽代碼如下:
// 讀取文件內容:read(file)
// 將文件內容寫入符合要求的報文中:write(socket)
儘管代碼只有兩行,但是其中發生了許多重要的操作。我們看下:
首先,這段代碼中發生了4次用戶態與內核態的上下文切換。由於涉及兩次系統調用(read()和write()),因此每次系統調用都需要從用戶態切換到內核態,併在內核完成任務後再切換回用戶態。
上下文切換的成本並不小,每次切換需要耗費幾十納秒到幾微秒的時間。雖然單個切換時間很短,但在高併發的場景下,這種時間很容易被累積和放大,從而影響系統的性能。
其次,還發生了4次數據拷貝操作。其中兩次是通過DMA(直接記憶體訪問)進行的拷貝,另外兩次則是通過CPU進行的拷貝。具體過程如下:
- DMA將數據從磁碟中拷貝到內核態的數據緩衝區;
- CPU接收到DMA控制器的中斷信號後,將數據從內核緩衝區拷貝到用戶緩衝區;
- 用戶緩衝區的數據可能會被應用程式操作後直接發送或寫入,再次由CPU拷貝到內核的socket緩衝區;
- DMA控制器再將socket緩衝區的數據拷貝到網卡上。
我們回過頭看這個文件傳輸的過程,我們只是搬運一份數據,結果卻搬運了 4 次,過多的數據拷貝無疑會消耗 CPU 資源,大大降低了系統性能。
我們可以看到,在文件傳輸的過程中,我們只需要搬運一份數據,但實際卻進行了4次數據拷貝。過多的數據拷貝無疑會消耗CPU資源,大大降低系統性能。
這種簡單且傳統的文件傳輸方式存在冗餘的上下文切換和數據拷貝操作,對於高併發系統而言非常糟糕。這些不必要的開銷嚴重影響系統性能。因此,要提高文件傳輸的性能,我們需要減少用戶態與內核態的上下文切換次數以及記憶體拷貝次數。
總結
在本次討論中,我們確實只是提到了DMA技術在文件傳輸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並對零拷貝技術進行了簡要介紹。然而,網路傳輸中存在的問題和優化方法是一個龐大的話題,涉及到諸多方面。因此,我決定將這些問題的詳細討論留到下一篇文章中,以便更全面地探討網路傳輸的優化。我希望通過這樣的討論,能夠為讀者提供有益的信息和思路,感謝大家的閱讀和關註,期待在下一篇文章中與大家再次交流和分享關於網路傳輸的優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