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主要目錄詳解 這裡首先說一句:Linux一切皆文件,即Linux世界中的所有、任意、一切東西都可以通過文件的方式訪問、管理。 /bin 系統有很多放置可執行文件的目錄, 但/bin比較特殊。 因為/bin放置的是在單人維護模式下還能夠被操作的指令。 在/bin下麵的指令可以被root與一般 ...
linux主要目錄詳解
這裡首先說一句:Linux一切皆文件,即Linux世界中的所有、任意、一切東西都可以通過文件的方式訪問、管理。
/bin
系統有很多放置可執行文件的目錄, 但/bin比較特殊。 因為/bin放置的是在單人維護模式下還能夠被操作的指令。 在/bin下麵的指令可以被root與一般帳號所使用,主要有: cat, chmod, chown, date, mv, mkdir, cp, bash等等常用的指令。
/boot
這個目錄主要在放置開機會使用到的文件, 包括Linux核心文件以及開機菜單與開機所需配置文件等等。 Linux kernel常用的文件名為: vmlinuz, 如果使用的是grub2這個開機管理程式, 則還會存在/boot/grub2/這個目錄喔!
/dev
在Linux系統上, 任何設備與周邊設備都是以文件的型態存在於這個目錄當中的。 你只要通過存取這個目錄下麵的某個文件,就等於存取某個設備啰~ 比較重要的文件有/dev/null, /dev/zero, /dev/tty, /dev/loop*, /dev/sd*等等
/etc
系統主要的配置文件幾乎都放置在這個目錄內, 例如人員的帳號密碼檔、 各種服務的啟始檔等等。 一般來說,這個目錄下的各文件屬性是可以讓一般使用者查閱的,但是只有root有權力修改。建議不要放置可執行文件。
在這個目錄中喔。 比較重要的文件有: /etc/modprobe.d/,/etc/passwd, /etc/fstab, /etc/issue 等等。 另外 FHS 還規範幾個重要的目錄最好要存在 /etc/ 目錄下喔:
/etc/opt( 必要) : 這個目錄在放置第三方協力軟體/opt 的相關配置文件
/etc/X11/( 建議): 與 X Window 有關的各種配置文件都在這裡, 尤其是xorg.conf 這個 X Server 的配置文件。
/etc/sgml/( 建議) : 與 SGML 格式有關的各項配置文件
/etc/xml/( 建議) : 與 XML 格式有關的各項配置文件
/lib
系統的函數庫非常的多, 而/lib放置的則是在開機時會用到的函數庫, 以及在/bin或/sbin下麵的指令會調用的函數庫而已。 什麼是函數庫呢? 你可以將他想成是“外掛”, 某些指令必須要有這些“外掛”才能夠順利完成程式的執行之意。 另外 FSH 還要求下麵的目錄必須要存在。
/media
media是“媒體”的英文, 顧名思義, 這個/media下麵放置的就是可移除的設備啦! 包括軟盤、 光碟、 DVD等等設備都暫時掛載於此。 常見的文件名
有: /media/floppy, /media/cdrom等等。
/mnt
如果你想要暫時掛載某些額外的設備, 一般建議你可以放置到這個目錄中。在早期時候,這個目錄的用途與/media相同!只是有了/media之後,這個目錄就用來暫時掛載用了。
/opt
這個是給第三方協力軟體放置的目錄。 什麼是第三方協力軟體啊? 舉例來說,KDE這個桌面管理系統是一個獨立的計劃, 不過他可以安裝到Linux系統中,因此KDE的軟體就建議放置到此目錄下了。 另外,如果你想要自行安裝額外的軟體( 非原本的distribution提供的) ,那麼也能夠將你的軟體安裝到這裡來。 不過,以前的Linux系統中,我們還是習慣放置在/usr/local目錄下呢!
/run
早期的FHS規定系統開機後所產生的各項信息應該要放置到 /var/run 目錄下,新版的FHS則規範到/run下麵。由於/run可以使用記憶體來模擬, 因此性能上會好很多!
Linux有非常多指令是用來設置系統環境的, 這些指令只有root才能夠利用來“設置”系統, 其他使用者最多只能用來“查詢”而已。 放在/sbin下麵的為開機過程中所需要的,裡面包括了開機、 修複、 還原系統所需要的指令。 至於/sbin 某些伺服器軟體程式, 一般則放置到/usr/sbin/當中。 至於本機自行安裝的軟體所產生的系統可執行文件( system binary) , 則放置到/usr/local/sbin/當中了。 常見的指令包括: fdisk, fsck, ifconfig, mkfs等等。
/srv
srv可以視為“service”的縮寫, 是一些網路服務啟動之後, 這些服務所需要取用的數據目錄。 常見的服務例如WWW, FTP等等。 舉例來說, WWW伺服器需要的網頁數據就可以放置在/srv/www/裡面。 不過, 系統的服務數據如果尚未要提供給網際網路任何人瀏覽的話, 預設還是建議放置到 /var/lib 下麵即可。
/tmp
這是讓一般使用者或者是正在執行的程式暫時放置文件的地方。 這個目錄是任何人都能夠存取的, 所以你需要定期的清理一下。 當然, 重要數據不可放置在此目錄啊! 因為FHS甚至建議在開機時,應該要將/tmp下的數據都刪除。
/usr
usr 目錄結構
/usr/bin : 所有可執行文件,如 gcc,firefox 等(指不包含在 /sbin 和 /bin 內的);
/usr/include : 各種頭文件,編譯文件等時需要使用;
/usr/include/’package-name’ : 程式特定的頭文件;
/usr/lib : 所以可執行文件所需要的庫文件;
/usr/local : 這裡主要存放那些手動安裝的軟體,即 不是通過“新立得”或apt-get安裝的軟體 。 它和/usr目錄具有相類似的目錄結構 。讓軟體包管理器來管理/usr目錄,而把自定義的腳本(scripts)放到/usr/local目錄下麵,我想這應該是個不錯的主意。
/usr/X11R6 : x 系統的二進位文件,庫文件,文檔,字體等。它不等同於 /usr 的作用,只有 x 才能調用這些庫文件等,其他程式不讀取或者使用。因為 linux 沒有原生圖形界面,而且 linux 大部分情況下是 for server 的,所以圖形界面沒有意義;其中 X11R6 代表 version 11 release 6;
/usr/X11R6/bin : x 的二進位文件,包含運行 x 的必須文件;
/usr/X11R6/include : x 相關的頭文件;
/usr/X11R6/lib : x 庫文件;
/usr/X11R6/lib/modules : x 的模塊,啟動時載入。缺少 video4linux, DRI and GLX 和 輸入輸出設備 模塊,將工作不正常;
/usr/X11R6/lib/X11/fonts : x font server 的字體文件;
/usr/doc : 文檔。實際是 /usr/share/doc 的軟鏈接;
/usr/etc : 一個極少用到的配置文件存放地;
/usr/games : 曾經包含游戲等文件,現在很少用到;
/usr/info : 系統相關信息,是 /usr/share/info 的軟鏈接;
/usr/man : man 手冊,已經移至 /usr/share/man;
/usr/sbin : 類似 /sbin,root 可以執行。但此目錄不包含在環境變數 $PATH 中,它包含的程式類似於 chroot, useradd, in.tftpd and pppconfig;
/usr/share : 它包含了各種程式間的共用文件,如字體,圖標,文檔等。(/usr/local 對應的目錄是 /usr/loca/share);
/usr/share/doc : 類似應用程式的 man 手冊。它包含程式的說明文件,預設配置文件等;
/usr/share/info : 不常用,已經被 man 代替;
/usr/share/man : app 的 manual;
/usr/share/icons : 應用程式的圖標等文件,分為 png,svg 等多種格式;
/usr/share/fonts : 字體文件,系統範圍內可使用,~/.fonts 僅當前用戶可用;
/usr/src : linux 內核的源碼和說明文檔等;
/usr/src/linux : linux 源代碼;
/usr/src/linux/.config : 內核編譯過程產生的文件;通常由命令 ‘make config’ , ‘make menuconfig’ 或 ‘make xconfig’ 執行後產生;
/usr/src/linux/.depend, /usr/src/linux/.hdepend : ‘make dep’ 檢測編譯依賴時需要的文件,由 /usr/src/linux/.config 產生;
/usr/src/linux/COPYING : GNU license;
/usr/src/linux/Makefile : 編譯內核所需的 Makefile;
/usr/src/linux/Rules.make : 當有多個 Makefile 時,根據它的規則執行 make;
/usr/tmp : 已經被眾多發行版拋棄的臨時文件夾。
/var
/home
這是系統預設的使用者主文件夾( home directory) 。 在你新增一個一般使用者帳號時, 預設的使用者(非超級管理員)把主文件夾都會規範到這裡來。 比較重要的是, 主文件夾有兩種代號喔:
~: 代表目前這個使用者的主文件夾
~dmtsai : 則代表 dmtsai 的主文件夾!
/lib<qual> 用來存放與 /lib 不同的格式的二進位函數庫, 例如支持 64 位的 /lib64 函數庫等。
/root
系統管理員( root) 的主文件夾。 之所以放在這裡,是因為如果進入單人維護模式而僅掛載根目錄時, 該目錄就能夠擁有root的主文件夾, 所以我們會希望root的主文件夾與根目錄放置在同一個分區中。
事實上FHS針對根目錄所定義的標準就僅有上面的咚咚, 不過我們的Linux下麵還有許多目錄你也需要瞭解一下的。 下麵是幾個在Linux當中也是非常重要的目錄喔:
目錄 應放置文件內容
/lost+found
這個目錄是使用標準的ext2/ext3/ext4文件系統格式才會產生的一個目錄, 目的在於當文件系統發生錯誤時, 將一些遺失的片段放置到這個目錄下。 不過如果使用的是 xfs 文件系統的話, 就不會存在這個目錄了!
/proc
這個目錄本身是一個“虛擬文件系統( virtual filesystem) ”喔! 他放置的數據都是在記憶體當中, 例如系統核心、 行程信息( process) 、 周邊設備的狀態及網路狀態等等。 因為這個目錄下的數據都是在記憶體當中, 所以本身不占任何硬碟空間啊! 比較重要的文件例如: /proc/cpuinfo, /proc/dma,/proc/interrupts, /proc/ioports, /proc/net/* 等等。
/sys
這個目錄其實跟/proc非常類似, 也是一個虛擬的文件系統, 主要也是記錄核心與系統硬體信息較相關的信息。 包括目前已載入的核心模塊與核心偵測到的硬體設備信息等等。 這個目錄同樣不占硬碟容量喔!
早期 Linux 在設計的時候, 若發生問題時, 救援模式通常僅掛載根目錄而已, 因此有五個重要的目錄被要求一定要與根目錄放置在一起, 那就是 /etc, /bin, /dev, /lib, /sbin這五個重要目錄。 現在許多的 Linux distributions 由於已經將許多非必要的文件移出 /usr之外了, 所以 /usr 也是越來越精簡, 同時因為 /usr 被建議為“即使掛載成為只讀, 系統還是可以正常運行”的模樣, 所以救援模式也能同時掛載 /usr 喔! 例如我們的這個 CentOS7.x 版本在救援模式的情況下就是這樣。 因此那個五大目錄的限制已經被打破了呦! 例如CentOS 7.x 就已經將/sbin, /bin, /lib 通通移動到 /usr 下麵了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