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哪些因素會成為系統的瓶頸 CPU:如果存在大量的計算,他們會長時間不間斷的占用CPU資源,導致其他資源無法爭奪到CPU而響應緩慢,從而帶來系統性能問題,例如頻繁的FullGC,以及多線程造成的上下文頻繁的切換,都會導致CPU繁忙,一般情況下CPU使用率<75%比較合適。 記憶體:Java記憶體一般是 ...
一、哪些因素會成為系統的瓶頸
-
CPU:如果存在大量的計算,他們會長時間不間斷的占用CPU資源,導致其他資源無法爭奪到CPU而響應緩慢,從而帶來系統性能問題,例如頻繁的FullGC,以及多線程造成的上下文頻繁的切換,都會導致CPU繁忙,一般情況下CPU使用率<75%比較合適。
-
記憶體:Java記憶體一般是通過jvm記憶體進行分配的,主要是用jvm中堆記憶體來存儲Java創建的對象。記憶體的讀寫速度非常快,但是記憶體空間又是有限的,當記憶體空間被占滿,對象無法回收時,就會導致記憶體溢出或記憶體泄漏。
-
磁碟I/O:磁碟的存儲空間要比記憶體存儲空間大很多,但是磁碟的讀寫速度比記憶體慢,雖然現在引入SSD固態硬碟,但是還是無法跟記憶體速度相比。
-
網路:帶寬的大小,會對傳輸數據有很大影響,當併發量增加時,網路很容易就會成為瓶頸。
-
異常:Java程式,拋出異常,要對異常進行捕獲,這個過程要消耗性能,如果在高併發的情況下,持續進行異常處理,系統的性能會受影響。
-
資料庫:資料庫的操作一般涉及磁碟I/O的讀寫,大量的資料庫讀寫操作,會導致磁碟I/O性能瓶頸,進而導致資料庫操作延遲。
當在併發編程的時候,經常會用多線程操作同一個資源,這個時候為了保證數據的原子性,就要使用到鎖,鎖的使用會帶來上下文切換,從而帶來性能開銷,在JDK1.6之後新增了偏向鎖、自旋鎖、輕量級鎖、鎖粗化、鎖消除。
二、哪些指標做為衡量系統的性能
-
資料庫響應時間,即資料庫操作的時間
-
服務端響應時間,服務端包括Nginx分發的請求所消耗的時間及服務端程式執行所消耗的時間。
-
網路響應時間,網路傳輸,網路硬體需要對傳輸的請求進行解析所消耗的時間
-
客戶端響應時間,一般Web、App客戶端,消耗時間可以忽略不計,但是如果客戶端存在大量的邏輯處理,消耗的時間有能能就會變長。
-
磁碟吞吐量:IOPS(Input/Output Per Second)每秒的輸入輸出量,這種是單位時間內系統能處理的I/O請求數量,I/O請求通常為讀或寫數據操作請求,關註隨機讀寫性能,適用於隨機讀寫頻繁的應用,如小文件存儲,郵件伺服器。數據吞吐量,這種是單位時間可以傳輸的數據量,對於大量順序讀寫頻繁的應用,傳輸大量連續數據,例如視頻編輯。
-
網路吞吐量:指網路傳輸時沒有丟幀的情況下,設備能夠接受的最大數據速率。網路吞吐量不僅跟帶寬有關係,還跟CPU處理能力、網卡、防火牆、以及I/O等緊密聯繫,吞吐量的大小由網卡的處理能力、內部程式演算法以及帶寬大小決定。
-
CPU使用率,首先可以先瞭解CPU的基本信息,包括物理CPU的個數、單個CPU的核數,然後可以通過命令查看使用率,vmstat、mpstat、top
-
記憶體使用率,free -m、vmstat、top
-
磁碟I/O, iostat、 iotop
-
網路I/O,netstat、ifconfig、tcpstat
三、性能測試註意的問題
我們在做性能測試的時候,系統的運行會越來越快,後面的訪問速度比我們第一次訪問的速度快了好幾倍,這是因為Java語言編譯的順序是,.java文件先編譯為.class文件,然後通過解釋器將.class的位元組碼轉換成本地機器碼後,才能運行。
為了節約記憶體和執行效率,代碼最初被執行時,解釋器會率先解釋執行這段代碼。隨著代碼被執行的次數增多,虛擬機發現某個方法或代碼運行的特別頻繁,就被認定為熱點代碼(Hot Spot Code)。
為了提高熱點代碼的執行效率,在運行時虛擬機將會通過即時編譯器(JIT)把這些代碼編譯成為本地平臺相關的機器碼,然後儲存在記憶體中,之後每次運行代碼時,直接從記憶體中獲取。這樣就會導致第一次系統運行慢,後面訪問的速度快幾倍。
在做性能測試的時候,每次測試處理的數據集都是一樣的,但是結果卻有差異,這是因為測試時,伴隨著很多不穩定因素,比如機器其他進程的影響、網路波動以及每個階段JVM垃圾回收的不同等。我們可以通過多次測試,將測試結果求平均,只要保證平均值在合理範圍之內,並且波動不是很大,這種情況,性能測試就算通過。
四、定位性能問題的時候,可以使用自下而上的策略分析排查
當我們進行壓測之後,我們會輸出一份性能測試報告,其中包括,RT、TPS、TP99,被壓伺服器的CPU、記憶體、I/O,以及JVM的GC頻率。通過這些指標可以發現性能瓶頸,我們可以採用自下而上的方式進行分析。
1. 首先從操作系統層面,查看系統的CPU、記憶體、I/O、網路的使用率是否異常,再通過命令查找異常日誌,最後通過日誌分析,找到導致瓶頸的問原因。
2. 還可以從Java應用的JVM層面,查看JVM的垃圾回收頻率以及記憶體分配情況是否存在異常,分析垃圾回收日誌,找到導致瓶頸的原因。
3. 如果系統和JVM層面都沒有出現異常情況,然後可以從應用服務業務層查看是否存在性能瓶頸,例如,Java編程問題,讀寫資料庫瓶頸等。
五、優化性能問題的時候,可以使用自上而下的策略進行優化
整體的調優順序,我們可以從業務調優到編程調優,最後再到系統調優。
首先是優化代碼,代碼問題往往會因為消耗系統資源而暴漏出來,例如代碼導致記憶體溢出,使JVM記憶體用完,而發生頻繁的FullGC,導致CPU偏高。
其次是優化設計,主要是優化業務層和中間件層代碼,例如可以採用代理模式,放在頻繁調用的創建對象的場景里,共用一個創建對象,減少創建對象的消耗。
再次是優化演算法,選擇合適的演算法降低時間複雜度。
1)表結構與索引優化
主要是對資料庫設計、表結構設計以及索引設置維度進行的優化,設計表結構的時候,考慮資料庫的水平與垂直的拓展能力,提前規劃好將來數據量、讀寫量的增長,規劃好分庫分表方案。對欄位選擇合適的數據類型,優先選用較小的數據結構。
2)SQL語句優化
主要是對SQL語句進行的優化,使用explain來查看執行計劃,來查看是否使用了索引,使用了哪些索引。也可以使用Profile命令分析語句執行過程中各個分步的耗時。
3)MySQL參數優化
主要是對MySQL服務的配置進行優化,例如連接數的管理,對索引緩存、查詢緩存、排序緩存等各種緩存大小進行優化
4)硬體及系統配置
對硬體設備和操作系統設置進行優化,例如調整操作系統參數、禁用swap、增加記憶體、升級固態硬碟。
首先是操作系統調優,Linux操作的內核參數設置可以進行調優,已達到提供高性能的目的。
其次,JVM調優,設置合理的JVM記憶體空間,以及垃圾回收演算法來提高性能,例如,如果業務邏輯會創建大對象,我們就可以設置,將大的對象直接放到老年代中,這樣可以減少年輕代頻發發生YongGC,減少CPU的占用時間。
首先是時間換取空間,有的時候系統對查詢速度要求不高,對存儲空間要求較高,這個時候我們可以考慮用時間換取空間。
其次是空間換取時間,用存儲空間提升訪問速度,典型的就是MySQL的分庫分表策略,MySQL表單數據存儲千萬以上的時候,讀寫性能就會下降,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將數據進行拆分,以達到查詢的時候,每個表的數據是少量的,以達到提升性能的目的。
系統調優後,仍然還會存在性能問題,這個時候我們需要有兜底策略, 首先是限流,對系統的入口設置最大訪問限制,同時採取斷熔措施,返回沒有成功的請求。其次是橫向擴容,當訪問量超過某一個閾值時,系統可以自動橫向增加服務。
本文來自博客園,作者:古道輕風,轉載請註明原文鏈接:https://www.cnblogs.com/88223100/p/Performance-testing-monitoring-indicators-and-analysis-tuning-guid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