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庫系統概論—基礎篇(1) 一、緒論 1.資料庫系統概述 1.1資料庫四個基本概念 數據:描述事物的符號記錄 資料庫(DB):存放數據的倉庫 資料庫管理系統(DBMS):位於用戶與操作系統之間的一層數據管理軟體 資料庫系統(DBS):由資料庫,資料庫管理系統,應用程式和資料庫管理員組成 1.2數管 ...
資料庫系統概論—基礎篇(1)
一、緒論
1.資料庫系統概述
1.1資料庫四個基本概念
- 數據:描述事物的符號記錄
- 資料庫(DB):存放數據的倉庫
- 資料庫管理系統(DBMS):位於用戶與操作系統之間的一層數據管理軟體
- 資料庫系統(DBS):由資料庫,資料庫管理系統,應用程式和資料庫管理員組成
1.2數管理技術的發展
人工管理階段->文件系統階段->資料庫系統階段
文件系統到資料庫系統標志著數據管理技術的飛躍
1.3資料庫系統特點
數據結構化(資料庫系統和文件系統的本質區別),數據共用性高、冗餘度低且易擴充,數據獨立性高(物理、邏輯),數據由資料庫管理系統統一管理控制
2數據模型
2.1數據模型的分類
- 概念模型:從現實世界提取信息
- 邏輯和物理模型
顯示世界->信息世界->機器世界
概念模型的的一種表示表示方法:E-R模型
2.2數據(邏輯)模型的組成
數據模型通常由數據結構,數據操作和數據完整性約束組成
2.3常用的數據(邏輯)模型
- 層次模型:性能優於關係資料庫,不低於網狀資料庫(最快查詢,給出路徑)
- 網狀模型:幾乎不用
- 關係模型:一個關係對應一張二維表(表中無表,屬性不可分)
3資料庫系統結構
模式:全體數據的邏輯結構和特征描述(所有表頭的相加)
3.1三級模型
- 外模式:局部、用戶模式
- 模式:全局、邏輯模式;只有一個
- 內模式:物理、存儲模式;只有一個
內模式與模式一對一
模式與外模式一對多
外模式與應用一對多
應用與外模式一對一
3.2兩級映像
- 外模式/模式:保證數據與程式的邏輯獨立性(全局變,局部可不變)
- 模式/內模式:保證數據與程式的物理獨立性(存儲變,邏輯可不變)
4.1資料庫系統組成
資料庫系統 = 資料庫 + 資料庫管理系統 + 應用程式 + 資料庫管理員 = 硬體平臺及資料庫 + 軟體 + 人員
二、關係資料庫
2.1關係數據結構及形式化定義
2.1.1關係
只包含單一數據結構,可以看作一張二維表
相關概念
- 域:具有相同數據類型的值的集合(取值範圍)
- 笛卡爾積:不同域之間相互組合
- 關係:笛卡爾積的子集,可以表示成R(D1,D2...Dn);其中R是關係名,n是關係的目或度(d多少列)
- 候選碼:某一屬性唯一確定一個元組
- 主碼:多個候選碼其中選一個,其餘為候補碼
- 主屬性:候選碼的屬性總和
- 全碼:所有屬性為候選碼
三種類型
基本關係:實際存在的表
查詢表:臨時表(需要自己存儲)
視圖表:虛表(只有表頭,沒有數據)
2.1.2關係模式
關係模式就是表頭;關係 = 模式 + 數據
關係模式是靜態的,穩定的,關係是 動態的,隨時間不斷變化的
2.2關係操作
2.2.1基本關係操作
操作的對象和結果都是集合
常用關係模式:查詢,插入,刪除,修改
查詢的五大操作:選擇,投影,並,差,笛卡爾積
2.3關係的完整性
2.3.1實體完整性
主屬性不能是空值
2.3.2參照完整性
- 參照關係:其中某屬性是另一表中的主碼
- 被參照關係:其主碼是另一表中的某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