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二、概述 三、下線流程與原理 1.讀取待下線節點列表 2.判斷節點下線模式 3.設置超時時間 4.RMNode 處理下線事件 5.監控節點的狀態、下線節點 四、相關的Yarn集群配置 一、背景 接手部門 Hadoop 和 Flink 集群半年了,一直忙著上雲的事兒,很少有時間去琢磨運維的事 ...
一臺幾年前的舊筆記本電腦的虛擬系統運行環境,作為本次實踐的運行工具,僅供參考。
案例環境:Linux、Docker、MySQLCommunity8.0.31、InnoDB。
過早的MySQL版本不一定適用本章內容,僅圍繞 InnoDB 引擎的闡述。
一、索引
1.1 索引的管理
-- create 方式創建
create [unique] index {index_name} on {tab_name}({col_name}[(length)]);
-- alter表 方式創建
alter {tab_name} add [unique] index {index_name} on ({col_name}[(length)]);
-- 創建組合索引
create index {index_name} on ({col_name1}[(length)], {col_name2}[(length)], {col_name3}[(length)]);
-- unique:唯一索引
-- col_name:一列為單列索引;逗號隔開的多列為組合索引
-- length:欄位中前幾個字元有效,避免無限長度(通常能夠明顯區分值即可的長度;如:員工表的Email,@後面都一樣)
-- 查看表中的索引
show index from {tab_name};
-- 刪除索引
drop index {index_name} on {tab_name};
1.2 索引創建的場景
過多查詢的表,過少寫入的表。
數據量過大導致的查詢效率慢。
經常作為條件查詢的列。
批量的重覆值,不適合創建索引;比如<業務狀態>列
值過少重覆的列,適合創建索引;比如<usercode>、<email>列
1.3 理想的索引特征
- 儘量能夠覆蓋常用欄位
- 欄位值區分度高
- 欄位長度小(合適的長度,不是越小越好,至少能足夠區分每個值)
- 相對低頻的寫入操作,以及高頻的查詢操作的表和欄位上建立索引
通過非聚集索引檢索記錄的時候,需要2次操作,先在非聚集索引中檢索出主鍵,然後再到聚集索引中檢索出主鍵對應的記錄,這個過程叫做回表,比聚集索引多了一次操作。
1.4 非主鍵索引
where
全部為and
時,無所謂位置,都會命中索引(當多個條件中有索引的時候,並且關係是and的時候,會自動匹配索引區分度高的)
where
後面為 or
時,索引列 依影響數據範圍越精確 按序靠前寫。
1.5 索引的使用
使用原則:
- 按條件後面涉及到的列,創建出組合索引
- 越精確的條件,就排在條件的順序首位,最左匹配原則
-- 按現有數據,計算哪個列最精確;越精確的列,位置越靠前優先。
select sum(depno=28), sum(username like 'Sol%'), sum(position='dev') from tab_emp;
+---------------+---------------------------+---------------------+
| sum(depno=28) | sum(username like 'Sol%') | sum(position='dev') |
+---------------+---------------------------+---------------------+
| 366551 | 3 | 109 |
+---------------+---------------------------+---------------------+
-- 由此得出:username列的範圍最精確,應該放到where後的首位;不在組合索引的列放到最後。
-- 如下組合索引的創建方式:
create index {index_name} on {tab_name}(username,position,depno);
-- 如下組合索引的查詢方式:
select username,position,depno from tab_emp where username like 'Sol%' and position='dev' and depno=106 and age<27;
1.5.1 使用索引查詢
這裡準備兩張兩千萬相同表數據,測試效果如下圖:
1.5.2 組合索引的使用
表創建的組合索引,如下圖:
兩千萬數據表,組合索引查詢效果,如下圖:
總結:組合索引所包含的列,儘量在where, order
中寫全,非索引列或過少的組合索引列可能不會產生索引效果。
1.5.3 高性能分頁查詢
通常MySQL分頁時用到的limit,當limit值過大時,查詢效果會很慢。
當如 limit 9000000,10
時,需要先查詢出900萬數據,再拋掉900萬數據;這900萬的過程可否省略?
假如:每次查詢一頁時,把當前頁的最後一條數據的重要欄位都做記錄,並標識是第幾頁;當查詢它的下頁時,拿它的最後一條數據的重要欄位作為追加的查詢條件,如何呢...??
下圖示例:usercode 為主要的索引及排序欄位,上頁的最後一條作為追加條件,再往下取5條,效果有了顯著提升。(排序列重覆數據呢?) 當然適用於類似code、time等這樣重覆數據較少的列。
1.6 索引覆蓋,避免回表查詢
當查詢的列中包含了非索引列,系統相當於掃描了兩遍數據,如果能只掃描了一遍,也提高了查詢效率。
回表查詢的過程:
- 先按已有索引查詢到數據,得出此數據的主鍵值
- 再按主鍵值,再次檢索出具體的數據,獲取其它列的值
查詢涉及到的列都為組合索引列時,包括:select
、where
、order
、group
等,索引覆蓋(索引下推),避免回表查詢。
避免使用*
,以避免回表查詢;不常用的查詢列或text
類型的列,儘量以單獨的擴展表存放。
通常列表數據需要的列並不多,查詢的時候可以考慮為索引列;通常詳細信息時涵蓋的列多,可通過主鍵單獨查詢。
1.7 命中索引
1.7.1 無效索引
列類型轉換可能會導致索引無效;如:
- 字元轉數值,會導致索引無效
- 數值轉字元,不影響索引。
不建議類型的轉換,儘量按原類型查詢。
條件中的函數導致索引無效;索引列不能用在函數內。如:where abs(Id) > 200
條件中的表達式導致索引無效;如:where (Id + 1) > 200
避免單列索引與組合索引的重覆列;在組合索引中的列,去除單列索引。
全模糊查詢導致索引無效;匹配開頭不會影響索引,如 'Sol%'
;全模糊或'%Sol'
時無效。
1.7.2 Explain
顯示執行過程,查看是否命中索引
mysql> explain select * from tab_emp where uname='Sol';
-- 可能用到的索引、實際用到的索引、掃描了的行數
+----+-------------+---------+-------+---------------+---------------+---------+-------+------+-----------------------+
| id | select_type | table | type | possible_keys | key | key_len | ref | rows | Extra |
+----+-------------+---------+-------+---------------+---------------+---------+-------+------+-----------------------+
| 1 | SIMPLE | tab_emp | range | idx_emp_uname | idx_emp_uname | 4 | const | 1 | Using index condition |
+----+-------------+---------+-------+---------------+---------------+---------+-------+------+-----------------------+
在通常情況下,能不能命中索引,取決於索引列的值重覆程度;如果是極少重覆的值,就很容易命中索引。如果類似於狀態或類型的值,重覆程度很高,就很難命中索引,這是MySQL自動取捨的結果。
比如:沒有索引的列-電話號碼,有索引的列-部門,那麼很難命中部門索引,因為MySQL認為[電話號碼]更精確;或者使用force強行命中,通常MySQL的自動取捨是最有效的。
1.8 查詢總結
避免使用*
,以避免回表查詢。
不常用的查詢列或text
類型的列,儘量以單獨的擴展表存放。
條件避免使用函數。
條件避免過多的or
,建議使用in()/union
代替,in
中的數據不可以極端海量,至少個數小於1000比較穩妥。
避免子查詢,子查詢的結果集是臨時表不支持索引、或結果集過大、或重覆掃描子表;以join
代替子查詢,儘量以inner join
代替最為妥當。
避免使用'%Sol%'
查詢,或以'Sol%'
代替。
二、表分區
表分區也就是把一張物理表的數據文件分成若幹個數據文件存儲,使得單個數據文件的量有限,有助於避免全表掃描數據,提升查詢性能。
那,跨區查詢的性能影響有多大,從整體看,表分區還是帶來了不少的性能提升。
如果表中有主鍵列,分區列必須是主鍵列之一。比如:又有自增主鍵,又想按年份分區,那主鍵就是組合索引咯。(id+date)
2.1 分區的種類
HASH:按演算法,平均分配到各分區
-- 表創建 HASH 分區12個
CREATE TABLE clients (
id INT,
fname VARCHAR(30),
lname VARCHAR(30),
signed DATE
)
PARTITION BY HASH(MONTH(signed))
PARTITIONS 12;
KEY:按演算法,無序不等的分配到各分區
-- 表創建12個 KEY 分區
CREATE TABLE clients_lk (
id INT,
fname VARCHAR(30),
lname VARCHAR(30),
signed DATE
)
PARTITION BY LINEAR KEY(signed)
PARTITIONS 12;
RANGE:按劃定的範圍將數據存放到符合的分區
-- 按年份創建範圍分區
CREATE TABLE tr (
id INT,
name VARCHAR(50),
purchased DATE
)
PARTITION BY RANGE(YEAR(purchased)) (
PARTITION p0 VALUES LESS THAN (1990),
PARTITION p1 VALUES LESS THAN (1995),
PARTITION p2 VALUES LESS THAN (2000)
);
LIST:按定義的一組包含值將數據存放到符合的分區
-- LIST 分組包含方式
CREATE TABLE tt (
id INT,
data INT
)
PARTITION BY LIST(data) (
PARTITION p0 VALUES IN (5, 10, 15),
PARTITION p1 VALUES IN (6, 12, 18)
);
2.2 分區的管理
新增 HASH/KEY 分區
-- 將原來的 12 個分區合併為 8 個分區
ALTER TABLE clients COALESCE PARTITION 4;
-- 在原有的基礎上增加 6 個分區
ALTER TABLE clients ADD PARTITION PARTITIONS 6;
新增 RANGE/LIST 分區
-- RANGE 追加分區
ALTER TABLE tr ADD PARTITION (PARTITION p3 VALUES LESS THAN (2010));
-- LIST 追加新分區(不可包含已存在的值)
ALTER TABLE tt ADD PARTITION (PARTITION p2 VALUES IN (7, 14, 21));
變更 RANGE/LIST 分區
-- RANGE 拆分原有分區(重組分區)
ALTER TABLE tr REORGANIZE PARTITION p0 INTO (
PARTITION n0 VALUES LESS THAN (1980),
PARTITION n1 VALUES LESS THAN (1990)
);
-- RANGE 合併相鄰分區
ALTER TABLE tt REORGANIZE PARTITION s1,s2 INTO (
PARTITION s0 VALUES LESS THAN (1980)
);
-- LIST 重組原有分區
ALTER TABLE tt REORGANIZE PARTITION p1,np INTO (
PARTITION p1 VALUES IN (6, 18),
PARTITION np VALUES in (4, 8, 12)
);
刪除指定分區
-- 丟掉指定分區及其數據
ALTER TABLE {TABLE_NAME} DROP PARTITION p2,p3;
-- 刪除指定分區,保留數據
ALTER TABLE {TABLE_NAME} TRUNCATE PARTITION p2;
-- 刪除表全部分區,保留數據
ALTER TABLE {TABLE_NAME} REMOVE PARTITIONING;
分區詳細信息
-- 查詢指定分區的數據
SELECT * FROM tr PARTITION (p2);
-- 查詢各分區詳細
SELECT * FROM information_schema.PARTITIONS WHERE TABLE_SCHEMA=SCHEMA() AND TABLE_NAME='tt';
-- 查看某個分區的狀態
ALTER TABLE tr ANALYZE PARTITION p3;
修複分區
-- 檢查分區是否損壞
ALTER TABLE tr CHECK PARTITION p1;
-- 修複分區
ALTER TABLE tr REPAIR PARTITION p1, p2;
-- 優化分區,整理分區碎片
ALTER TABLE tr OPTIMIZE PARTITION p0, p1;
-- 當前分區數據,重建分區
ALTER TABLE tr REBUILD PARTITION p0, p1;
三、查詢綜合測試
2000萬相同數據、相同表結構,相同的查詢方式,測試效果如下圖:(僅供參考)
數據量大了,查詢慢;加索引了,數據量越大,寫入越慢;
還是物理分表好呀~
四、SQL服務參數優化
僅列出了點官方認可的穩定性良好的可靠的參數,以 InnoDB 為主。
4.1 Connections
[mysqld]
# 保持在緩存中的可用連接線程
# default = -1(無)
thread_cache_size = 16
# 最大的連接線程數(關係型資料庫)
# default = 151
max_connections = 1000
# 最大的連接線程數(文檔型/KV型)
# default = 100
#mysqlx_max_connections = 700
4.2 緩衝區 Buffer
[mysqld]
# 緩衝區單位大小;default = 128M
innodb_buffer_pool_size = 128M
# 緩衝區總大小,記憶體的70%,單位大小的倍數
# default = 128M
innodb_buffer_pool_size = 6G
# 以上兩個參數的設定,MySQL會自動改變 innodb_buffer_pool_instances 的值
4.3 Sort merge passes
[mysqld]
# 優化 order/group/distinct/join 的性能
# SHOW GLOBAL STATUS 中的 Sort_merge_passes 過多就增加設置
# default = 1K
max_sort_length = 8K
# default = 256K
sort_buffer_size = 2M
# 通常別太大,海量join時大
# default = 256K
#join_buffer_size = 128M
4.4 I/O 線程數
[mysqld]
# 非同步I/O子系統
# default = NO
innodb_use_native_aio = NO
# 讀數據線程數
# default = 4
innodb_read_io_threads = 32
# 寫入數據線程數
# default = 4
innodb_write_io_threads = 32
4.5 Capacity 容量
[mysqld]
# default = 200
innodb_io_capacity = 1000
# default = 2000
innodb_io_capacity_max = 2500
# 數據日誌容量值越大,恢複數據越慢
# default = 100M
innodb_redo_log_capacity = 1G
# 數據刷新到磁碟的方式
# < 有些同學說用 O_DSYNC 方式,在寫入時,有很大提升。可官網說:
# < InnoDB does not use O_DSYNC directly because there have been problems with it on many varieties of Unix.
# < 也就是少部分系統可以穩定使用,或者已經過系統驗證確認。
# < 個人認為,預設值最可靠
# innodb_flush_method = fsync
4.6 Open cache
[mysqld]
# default = 5000
open_files_limit = 10000
# 計算公式:MAX((open_files_limit-10-max_connections)/2,400)
# default = 4000
table_open_cache = 4495
# 超過16核的硬體,肯定要增加,以發揮出最大性能
# default = 16
table_open_cache_instances = 32
五、寫入綜合測試
測試目的:
經過【四、SQL服務參數優化】的配置後,分別測試空表狀態批量寫入200萬和500萬數據的耗時。
測試場景:
一臺幾年前的破筆記本,創建的虛擬機4C8G,Docker + MySQL8.0.31。
桌面應用以36個線程寫入隨機數據。
批量寫入腳本:INSERT INTO TABLE ... VALUES (...),(...),(...)
的方式,INSERT
每次1000條。
表結構:聚集索引 + 兩列的非聚集索引 + 一組三列的組合索引;(參照 1.5.2)
+------------+--------------+------+-----+-------------------+-------------------+
| Field | Type | Null | Key | Default | Extra |
+------------+--------------+------+-----+-------------------+-------------------+
| id | bigint | NO | PRI | NULL | auto_increment |
| usercode | varchar(32) | YES | MUL | NULL | |
| title | varchar(128) | YES | | NULL | |
| age | int | YES | MUL | NULL | |
| gender | char(1) | YES | | 男 | |
| phone | char(11) | YES | | NULL | |
| job | varchar(32) | YES | | NULL | |
| department | varchar(32) | YES | | NULL | |
| createtime | datetime | NO | PRI | CURRENT_TIMESTAMP | DEFAULT_GENERATED |
+------------+--------------+------+-----+-------------------+-------------------+
測試結果:
逐步追加MySQL服務參數配置+表分區,最終有了成倍的性能提升;每次測試後的日誌記錄了優化的遞進過程;
如下圖:(日誌不夠細,懂就行)
經過逐步優化:
200萬數據寫入耗時從 9分4秒,提升到 5分50秒;(無表分區)
500萬數據寫入耗時從 41分33秒,提升到 6分50秒。(有表分區)
鄙人拙見,有不妥望指出,萬分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