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有一個for...else語法,它的寫法如下 for i in range(0,100): if i == 3: break else: print("Not found") 該語句表示:若for迴圈遍歷完畢,則執行else部分的語句。也就是說上述代碼不會有任何輸出,而下述代碼會輸出“N ...
Python有一個for...else語法,它的寫法如下
for i in range(0,100):
if i == 3:
break
else:
print("Not found")
該語句表示:若for迴圈遍歷完畢,則執行else部分的語句。也就是說上述代碼不會有任何輸出,而下述代碼會輸出“Not found”:
for i in range(0,100):
pass
else:
print("Not found")
可以很容易地猜出這種語法通常是為了做如下替換的:
# 正常寫法
found = False
for i in range(0, 100):
if i == 3:
found = True
break
if not found:
print("Not found")
# for...else寫法
for i in range(0, 100):
if i == 3:
break
else:
print("Not found")
但這裡要說的重點不是這個語法的用處,而是這個語法的關鍵字選擇。實際上如果稍微瞭解一點編程元素的話,很可能參考if...else的用法,把for...else的意思理解為:如果迴圈沒有正常執行完畢(即被break打斷),則執行else部分。但從實際作用上來講(即“迴圈正常執行完則執行else部分”),顯然用for...then或者for...continue都是更好的選擇。
那麼為什麼Python非常神奇地選擇了用else作為關鍵字呢?突然想到後突然好奇,實在忍不住查了一下後發現一個個人認為最有說服力的是“因為while是if更普遍的形式”。例如對於如下if...else代碼:
if condition:
...
else:
...
實際上可以寫為:
while condition:
...
break
else:
...
也就是所if可以視為while的一個特殊形式,那麼有趣的來了。
在上面的while...else中,如果沒有break,那麼只有當condition為false時才會終止迴圈那麼,而當condition為false時,顯然就會執行一次else部分。
即:如果沒有遇到break則意味著else部分尚有機會執行。
另一方面,如果遇到了break,就意味著跳出了while...else塊,也就是說不會再檢查condition,自然也不會再執行else部分。
即:如果碰到了break則else部分不再會被執行。
然後又因為for是while的特殊性形式,所以...
另外Python也支持while...for迴圈,而這個這個看起來就比較符合直覺了:
ok = True
while ok:
ok = False
else:
print("ABC")
儘管如此,由於for...else的反直覺設計會讓人迷惑,在實際中並不推薦使用,如果只是為了跳出,封裝成函數return是更好的選擇。如果真的要用,就寫下註釋。
【參考資料】:
【1】Why does python use 'else' after for and while loo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