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node學習的第二天,其實越往後面學越感覺有點熟悉的味道了,光針對於node來說哈,為什麼呢,因為我之前學過一點雲計算的東西,當時感覺沒什麼用搞了下伺服器客戶端這些,沒想到這裡還能用一用,至少看到伺服器這些概念一點不陌生,看到npm一點不奇怪,我當時用的都是yum。 1. 我們今天先看到htt ...
今天是node學習的第二天,其實越往後面學越感覺有點熟悉的味道了,光針對於node來說哈,為什麼呢,因為我之前學過一點雲計算的東西,當時感覺沒什麼用搞了下伺服器客戶端這些,沒想到這裡還能用一用,至少看到伺服器這些概念一點不陌生,看到npm一點不奇怪,我當時用的都是yum。
1.
我們今天先看到http模塊,也是node裡面的第一大模塊,內置模塊的內容,http是創建web伺服器的模塊,在前端當中,不需要iis、Apache這些第三方伺服器軟體,只需要一個node.js提供的http模塊就能夠寫一個伺服器,這麼一看,貌似node還多強大的。
我們的伺服器一般分為三個概念,ip、功能變數名稱、埠,有了這三個你就可以訪問一個伺服器。
怎麼來創建啊web伺服器?
首先要導入http內置模塊
const server = http.createServer()
這個創建了一個伺服器實例,接下來還要對他綁定一個監聽事件,能夠監聽到客戶端發送過來的請求
server.on('request',(req, res) => {})
註意這個事件裡面有兩個參數,這兩個參數代表什麼意思我們後面再說,當你綁定完事件過後,就可以開啟這個伺服器了
server.listen(‘埠號’,callback)
這裡面兩個參數一個填埠號,一個是開啟伺服器後的回調函數。
const http = require('http') const server = http.createServer() server.on('request', (req, res) => console.log('someone visit our webServer')) server.listen(83, () => console.log('開啟成功'))
瀏覽器上訪問 伺服器過後就會在伺服器的終端彈出來監聽裡面要列印的信息
1.1
我們接下來說一下監聽事件裡面兩個參數到底是個什麼?
首先第一個req對象,它是一個對象,包含了客戶端相關的數據和屬性,你要對訪問進來的客戶端記性操作的話,儘管用到這個對象裡面的屬性和方法即可
req.url是客戶端請求的url地址 req.method是客戶端的請求方式
const http = require('http') const server = http.createServer() server.on('request', req => { const url = req.url const method = req.method console.log(`your request url is ${url} and your request method is ${method}`) // post請求藉助postman }) server.listen('80',() => console.log('server is running in http:127.0.0.1'))
1.2
然後是res對象,沒錯,他也是一個對象,這是包含了伺服器相關屬性和數據的對象
res.send()可以向客戶端發送你想發送的內容,而且它代表著請求結束,如果發送的內容裡面包含中文的話,還需要用到res來設置表頭編碼不然會出現亂碼的現象
const http = require('http') const server = http.createServer() server.on('request', (req, res) => { let str = 'your request url is '+req.url+' + your request method is '+req.method+'' res.end(str) }) server.listen(80, () => console.log( 'server is running at http://127.0.0.1' ))
1.3
來一個案例,根據不同的url反映出不同的頁面,這個應該很經典吧
// 1.獲取到用戶的url const http = require('http') const server = http.createServer() server.on('request', (req, res) => { let url = req.url // 2.設置預設的頁面為404 let content = `<h1>404 Not Found</h1>` // 3.判斷用戶是否請求的是首頁 if (url == '/' || url == '/index.html') { content = `<h1>首頁</h1>` // } 4.判斷用戶是否訪問的是分頁 } else if (url == '/son.html') { content = `<h1>子頁</h1>` } // 5.設置請求頭 防止中文亂碼 res.setHeader('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utf-8') // 6.發送內容並結束請求 res.end(content) }) server.listen(80, () => console.log('your request is running at http://127.0.0.1'))
2.
我們接下來看到模塊化,模塊化是指解決一個複雜問題的時候,自頂向下逐層把系統劃分到若幹模塊的過程,對於整個系統來說模塊是可組合、分解和更換的單元。
在我們編程世界裡面,模塊化就是遵守固定的規則,把一個大文件拆分成獨立並相互依賴的小模塊,大家分工合作。
Node.js模塊分類?
在我們node裡面模塊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個是內置模塊:我們前面學的都是內置模塊,fs、path、http等
第二個是自定義模塊:什麼叫做自定義模塊,其實就是我們自己寫的這個js文件他就是自定義模塊
第三個是第三方模塊:就是由第三方開發出來的模塊,需要提前下載
然後 我們的模塊都需要載入用到require
還會有模塊作用域,也就是在我們自定義模塊裡面聲明的變數函數,在外面的模塊是訪問不到的。
那麼有沒有辦法來訪問呢?
是有的,向外共用模塊成員的方法要用到一個module對象,它是每個js自定義模塊都有的內置對象,然後在這裡面有一個關鍵的對象,exports,在我們前面,require這個自定義模塊的時候得到的內容其實就是exports對象裡面的內容,
所以說有時候為空,就是因為沒給exports賦值,他就是一個空對象,我們在寫的時候可以寫成module.exports 也可以是exports
module.exports = { uname : '張三', sayHello : function() { console.log('hello node'); } }
const md = require('./module對象共用')
console.log(md);
但是在模塊化這裡exports有幾個要註意點的,始終要記住一點不管是exports還是module.exports他們雖然能完成一樣的效果但是始終以為module.exports裡面的數據為準。
為了防止混亂,最好不要將exports和module.exports混用
模塊化規範
node遵循的是commenJS模塊化的規範,包括我們前面說的module代表當前模塊,exports是對外的介面,require用於載入模塊都是commenJS規範的,但是我vue入了一點門被勸回來的那裡,剛好看到後面應該遵循的都是es6模塊化規範了,這個commenJS逐漸要淘汰了。
3
繼續看到包和npm的一些內容,首先要明確什麼叫包,第三方模塊就叫包,包是由第三方個人和團隊做出來的,都是免費的。
我們為什麼要用包呢?
包是基於內置模塊封裝出來的,提提供了更高級、更簡便的用法,其實就相當於jQuery和瀏覽器內置對象的關係,jq的ajax方法就是通過xhr封裝來的撒。
npm
我們首先看到一個案例對時間格式化如果用我們的傳統做法,也就是自定義模塊的做法。
const module對象共用 = require("./module對象共用") function timeFormat(dataStr) { let date = new Date(dataStr) let y = date.getFullYear() let m = addZero(date.getMonth() + 1) let d = addZero(date.getDate()) let h = addZero(date.getDate()) let mm = addZero(date.getDate()) let s = addZero(date.getDate()) return `${y}-${m}-${d} ${h}:${mm}:${s}` } function addZero(n) { return n = n < 10? '0' + n : n } module.exports.timeFormat = timeFormat
const time = require('./格式化時間傳統做法') // console.log(time); const date = new Date() console.log(date); console.log(time.timeFormat(date));
這就完成了一個對於時間格式化的操作,舒適還是有點麻煩,但我們現在有了npm就不一樣了,可以用npm安裝一個moment的包,安裝導入查看文檔api這三步曲走起。
const moment = require('moment') const timer = moment().format('YYYY-MM-DD HH:mm:ss') console.log(timer);
之前多少代碼量,現在多少代碼量,這就是為什麼要用包。
最後說一下當你安裝了包後文件夾多多出兩個文件一個node_modules的文件夾這裡面存放的npm下載的包文件,一個是pachage_lock.json的配置文件這裡面是前面文件夾裡面所有npm下載的包的詳細信息這兩個都不能去修改
最後如果要安裝指定版本的包的話只需要在包名的後面添加@版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