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很奇怪的現象,我自認為寫得好的文章閱讀量只有一百多,隨手寫的卻有一千多——要麼是胡搞,要麼是比較淺顯。縱觀博客園裡眾多閱讀過萬的文章,若非絕世之作,則必為介紹入門級知識的短文。為了讓我的十八線博客上升到十七線,我打算寫幾篇短文。當然,短不等於隨便,不等於不負責任。客觀的,要有確鑿的依據,代碼必須 ...
有個很奇怪的現象,我自認為寫得好的文章閱讀量只有一百多,隨手寫的卻有一千多——要麼是胡搞,要麼是比較淺顯。縱觀博客園裡眾多閱讀過萬的文章,若非絕世之作,則必為介紹入門級知識的短文。為了讓我的十八線博客上升到十七線,我打算寫幾篇短文。當然,短不等於隨便,不等於不負責任。客觀的,要有確鑿的依據,代碼必須調通;主觀的,觀點儘量全面。
前兩天寫C++值多態,最後有一個性能比較,需要測量程式運行的時間,於是我重溫了相關知識,現整理如下。
C風格
在C程式和C++11以前的C++程式中,測量程式運行時間一般使用clock
函數和CLOCKS_PER_SEC
常量,定義在<time.h>
中。
clock_t
是一種能表示時鐘周期數的算術類型,在MSVC和GCC中都是long
。
clock
函數返回自一個與程式執行相關的時間起至調用時刻經過的時鐘周期數,類型為clock_t
。由於起始時間是由實現定義的,clock
函數的返回值沒有直接的意義,只有兩次調用clock
的結果之差才有意義。
CLOCKS_PER_SEC
表示一秒有多少個時鐘周期,在MSVC和GCC中都是1000
,即C風格時間測量的精度為1毫秒。如果long
的大小是4位元組,clock
溢出需要24天,一般情況下足夠使用。
#include <stdio.h>
#include <time.h>
int work()
{
int sum = 0;
for (int i = 0; i < 1e8; ++i)
sum += i * i;
return sum;
}
int main()
{
clock_t start, finish;
start = clock();
volatile int result = work();
finish = clock();
printf("%fms\n", (double)(finish - start) / CLOCKS_PER_SEC * 1000);
}
C++風格
從C++11起,C++提供了更加現代的時間工具,定義在<chrono>
中,namespace std::chrono
下。
chrono
庫主要定義了三種類型:時鐘(clock)、時間點(time point)和時間段(duration)。時鐘產生時間點,時間點相減得到時間段,時間點加減時間段得到時間點。由於有auto
自動類型推導和運算符重載的存在,我們在使用時很少需要寫明與時間相關的變數的類型。
C++標準規定了3種時鐘:
-
system_clock
,系統範圍的掛鐘,可以理解為桌面右下角的時鐘,這個時鐘是可以調節的,因此system_clock
的返回值可能不是單調的; -
steady_clock
,穩定的、單調的時鐘,不受系統時間調節的影響,因而適合於測量時間間隔,通常測量程式運行時間就用steady_clock
; -
high_resolution_clock
,可用的最高精度的時鐘,可以是上面兩個的別名。
每個時鐘都有靜態方法now
返回當前的時間點,is_steady
常量表示時鐘是否單調(steady_clock::is_steady
一定為true
)。system_clock
是唯一能與C中time_t
互通的時鐘。
時鐘定義了成員類型period
,表示一個時鐘周期的時長(以秒為單位)。在MSVC和GCC中,steady_clock::period
都是nano
,理論上的解析度為納秒。
兩個時間點相減可以得到時間段,調用其count
函數可以獲得其數值,這個時間段的類型是由實現定義的。標準還定義了milliseconds
、seconds
等類型,為了得到以我們想要的單位表示的時間段,可以用duration_cast
來轉換: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chrono>
int work()
{
int sum = 0;
for (int i = 0; i < 1e8; ++i)
sum += i * i;
return sum;
}
int main()
{
auto start = std::chrono::steady_clock::now();
volatile int result = work();
auto finish = std::chrono::steady_clock::now();
auto duration = std::chrono::duration_cast<std::chrono::milliseconds>(finish - start);
std::cout << duration.count() << "ms" << std::endl;
}
但是這樣只能輸出整數毫秒,如果想要更精確一點,一種方法是轉換成microseconds
以後除以1000.0
,更優雅地可以自己定義一種時間段類型,如duration<double, milli>
,其中double
表示這種時間段類型用double
來存儲時鐘周期數量,milli
表示時鐘周期為1ms。從由整數表示的duration
到由浮點數表示的duration
的轉換可以由duration
的構造函數來完成,無需再用duration_cast
:
auto start = std::chrono::steady_clock::now();
volatile int result = work();
auto finish = std::chrono::steady_clock::now();
using milliseconds = std::chrono::duration<double, std::milli>;
milliseconds duration = finish - start;
std::cout << duration.count() << "ms" << std::endl;
睡眠
另一個與時間相關的常用功能是程式睡眠,在C++11以前沒有標準的函數可以實現,C++11引入的併發解決了這個需求。
std::this_thread::sleep_for
用於使當前線程掛起一段時間,其參數類型為duration
模板實例,可以用milliseconds(100)
等創建,也可以在using namespace std::chrono_literals
後直接寫100ms
(需要C++14)。參數不是普通整數,也就沒有了時間單位上的歧義。
#include <chrono>
#include <thread>
using namespace std::chrono_literals;
int main()
{
std::this_thread::sleep_for(100m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