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系統控制電腦 電腦系統操作方式 OS規定了合理操作電腦的工作流程,OS的操作介面——系統程式,OS提供給用戶的功能級介面,為用戶提供的解決操作電腦和計算共性問題的所有服務的集合,OS的兩類作業級介面:離線作業控制方式,作業控制語言;聯機作業控制方式,操作控制命令 離線作業控制方式 + O ...
操作系統控制電腦
電腦系統操作方式
OS規定了合理操作電腦的工作流程,OS的操作介面——系統程式,OS提供給用戶的功能級介面,為用戶提供的解決操作電腦和計算共性問題的所有服務的集合,OS的兩類作業級介面:離線作業控制方式,作業控制語言;聯機作業控制方式,操作控制命令
離線作業控制方式
- OS:提供作業說明語言
- 用戶:編寫作業說明書,確定作業加工控制步驟,並與程式數據一併提交
- 操作員:通過控制台輸入作業
- OS:通過作業控製程序自動控製作業的執行
- 例:批處理OS的作業控制方式,UNIX的shell程式,DOS的bat文件
聯機作業控制方式
- 電腦:提供終端(鍵盤/顯示器)
- 用戶:登錄系統
- OS:提供命令解釋程式
- 用戶:聯機輸入命令,直接控製作業步的執行
- 例:分時OS的交互控制方式
命令解釋程式
命令解釋程式:接受和執行一條用戶提出的對作業的加工處理命令,當一個新的批作業被啟動,或新的交互型用戶登錄進系統時,系統就自動地執行命令解釋程式,負責讀入控制卡或命令行,作出相應解釋,並予以執行,會話語言:可編程的命令解釋程式,圖形化的命令控制方式,多通道交互的命令控制方式
命令解釋程式的處理過程
OS啟動命令解釋程式,輸出命令提示符,等待鍵盤中斷/滑鼠點擊/多通道識別,每當用戶輸入一條命令(暫存在命令緩衝區)並按回車換行時,申請中斷,CPU響應後,將控制權交給命令解釋程式,接著讀入命令緩衝區內容,分析命令、接受參數,執行處理代碼,前臺命令執行結束後,再次輸出命令提示符,等待下一條命令,後臺命令處理啟動後,即可接收下條命令
人機交互
操作系統的人機交互部分
OS改善人機界面,為用戶使用電腦提供良好的環境,人機交互設備包括傳統的終端設備和新型的模式識別設備,OS的人機交互部分用於控制有關設備運行和理解執行設備傳來的命令,人機交互功能是決定電腦系統友善性的重要因素,是當今OS研發熱點
人機交互的發展
初期發展
- 互動式控制方式
- 行命令控制方式:1960年代開始使用
- 全屏幕控制方式:1970年代開始使用
- 斯坦福研究所提出的發展計劃
- 始於1960年代,1980年代廣泛應用
- 強調人而不是技術是人機交互的中心
- 代表性成果:滑鼠、菜單與視窗控制
WIMP界面
- 緣起:70年代後期Xerox的原型機Star
- 特征:視窗(Windows)、圖標(Icons)、菜單(Menu)和指示裝置(PointingDevices)為基礎的圖形用戶界面WIMP
- 得益:Apple最初採用並大力推動
- 時間:1990年代開始廣泛使用
- 不足:不允許同時使用多個交互通道,從而產生人-機交互的不平衡
多媒體電腦
- 緣起:1985年的MPC
- 把音頻視屏、圖形圖像和人機交互控制結合起來,進行綜合處理的電腦系統
- 構成:多媒體硬體平臺、多媒體OS、圖形用戶介面、多媒體數據開發工具
- 提供與時間有關的時變媒體界面,既控制信息呈現,也控制何時呈現/如何呈現
- 人機交互界面需要使用多種媒體,同時支持多通道交互整合,改善用戶體驗
虛擬現實系統
- 緣起:1980年代的虛擬現實新型用戶界面
- VR通過電腦模擬三維虛擬世界,根據觀察點、觀察點改變的導航和對周圍對象的操作,來模擬臨境(身臨其境)的感覺
- 支持多通道交互整合,提供良好用戶體驗
- 支持用戶主動參與的高度自然的三維HCI,以及語音識別、頭部跟蹤、視覺跟蹤、姿勢識別等新型HCI
- 容許用戶產生含糊和不精確的輸入
程式介面
操作系統的程式介面
操作系統的程式介面——系統調用,操作系統實現的完成某種特定功能的過程;為所有運行程式提供訪問操作系統的介面
實現機制
- 陷入處理機制:電腦系統中控制和實現系統調用的機制
- 陷入指令:也稱訪管指令,或異常中斷指令,電腦系統為實現系統調用而引起處理器中斷的指令
- 每個系統調用都事先規定了編號,併在約定寄存器中規定了傳遞給內部處理程式的參數
系統調用的實現要點
編寫系統調用處理程式,設計一張系統調用入口地址表,每個入口地址指向一個系統調用的處理程式,並包含系統調用自帶參數的個數,陷入處理機制需開闢現場保護區,以保存發生系統調用時的處理器現場
系統結構
操作系統軟體的規模
在電腦軟體發展史上,OS是第一個大規模的軟體系統,1960年代,由OS開發所衍生的體繫結構、模塊化開發、測試與驗證、演化與維護等研究,直接催生了軟體工程這一新興研究領域(另一個催生來源是DB應用引發的需求與規格),OS作為大型軟體,結構設計是關鍵
操作系統軟體的結構設計
- OS構件
- 內核、進程、線程、管程等
- 設計概念
- 模塊化、層次式、虛擬化
- 內核設計是OS設計中最為複雜的部分
操作系統內核
單內核:內核中各部件雜然混居的形態,始於1960年代,廣泛使用;如Unix/Linux,及Windows(自稱採用混合內核的CS結構)
微內核:1980年代始,強調結構性部件與功能性部件的分離,大部分OS研究都集中在此
混合內核:微內核和單內核的折中,較多組件在核心態中運行,以獲得更快的執行速度
外內核:儘可能減少內核的軟體抽象化和傳統微內核的消息傳遞機制,使得開發者專註於硬體的抽象化;部分嵌入式系統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