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對象,OOP,我知道,我知道,我知道....... 你真的知道嗎?你確定知道嗎?你確定你是真的知道嗎? 經過了,靈魂三連問,開始一起看看什麼是面向對象編程~ ...
編程範式|對象範式,這不是原來的配方了
編程範式大家都應該不陌生,隨口都可以說出來幾個,比如 : 過程式,函數式,面向對象......
前言
在正式開始正文之前,我想你思考幾個問題:
1.什麼是面向對象編程?
2.面向對象的特性是什麼?
3.面向對象繼承真的好嗎?
4.你還記得面向對象中的組合嗎?
好了,看完這四個問題,開始正文的內容吧。
正文
面向對象,即對象範式,誕生於20世紀80年代,屬於第二次軟體危機的產物,解決了結構化編程的危機。
但是真正的發展,是很曲折的,畢竟編程範式,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當前的環境的困惑,影響了下一代環境。
誕生
1967 年的** Simula-67 語言**,屬於第一個面向對象的語言,使用的是直接調用目標對象的方法,也就是我們所稱的組合方法。
受到 Simula-67 語言的啟發, Smalltalk-71 編程語言誕生,Smalltalk 不同於 Simula ,使用發消息實現對象方法的調用。
在一開始的對象範式中,對象範式思想 : 程式由對象組成,對象之間互相發送消息,協作完成任務。
註意 : 並不包括現在的 類 與 繼承。
演變
面向對象編程範式的流行,更多的原因是解決了當時的困境,進行了新的演化。可以將其稱為軟體方法。
C++ 編程語言的誕生,帶來了對象範式的演化。
由於在原本的對象範式思想中,在對象之間互相發消息,需要知道目標對象有哪些方法。所以,此時就需要在對象範式中,引入定義對象本身有哪些方法的“類”和“繼承”。此時的對象,也就是類造出來的,並不重要了。(七夕,程式員new對象,來源於此~)
經過演變,此時的對象範式,核心就變成 : 封裝、繼承、多態。
而原本的 面向對象 OOP(Object Oriented Programming) 也 演變為了 面向類程式設計 COP(Class Oriented Programming)。
註意 : 此時,你是不是覺得自己一直寫的類,並且一直叫的面向對象,是不是可以更名為面向類了呢?
變化與不變
當對象範式變為 COP 之後,已經與初期的面向對象不一致了。
或者說,使用 COP這個概念,是‘錯’的。
這裡的錯,來源於繼承與組合。
1994 年 Robert C. Martin 在《** Object-Oriented C++ Design Using Booch Method** 》中,曾建議面向對象程式設計從對象活動圖入手,而不是從類圖入手。(對象活動圖 : 組合,類圖 : COP)
1995 年出版的經典作品《 Design Patterns 》中,建議優先考慮組合而不是繼承。
2000 年後,工程界明確的提出:“組合比繼承重要,而且更靈活”。
好了,看到這裡,我不知道大家,在自己寫程式的時候,使用的是組合多呢? 還是繼承多?
結束語
綜上,我介紹了OOP的誕生,一級演化為COP,並且借用例證,表明對象範式的主張。
此刻,不知道你是否對於前言的四個問題有了自己的答案。
其實,面向對象的初衷 : 複合對象的唯一方法是組合。(並不是繼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