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摻雜半導體 上面我們分析了本徵半導體的導電情況,但由於本徵半導體的導電能力很低,沒什麼太大用處。所以,一般我們會對本徵半導體材料進行摻雜,即使只添加了千分之一的雜質,也足以改變半導體材料的導電特性。通過加入不同特性的摻雜的元素,可以做出兩種不同性質的半導體材料:n型半導體材料和 p型半導體材料 ...
1. 摻雜半導體
上面我們分析了本徵半導體的導電情況,但由於本徵半導體的導電能力很低,沒什麼太大用處。所以,一般我們會對本徵半導體材料進行摻雜,即使只添加了千分之一的雜質,也足以改變半導體材料的導電特性。通過加入不同特性的摻雜的元素,可以做出兩種不同性質的半導體材料:n型半導體材料和 p型半導體材料,下麵分別予以介紹。
(1) n型半導體
n型半導體材料是通過對本徵半導體摻入有5個價電子的元素得到的,常見的5價元素有:銻(Sb)、砷(As)、磷(P),下麵以銻作為摻雜元素、硅作為本徵基片來舉例,見下圖所示:
圖 1-2.01
在圖中我們可以看到,銻的5個價電子中,有4個分別和旁邊的硅原子形成了共價鍵,受到硅原子和銻原子的雙重束縛。但是還剩餘一個電子沒有形成共價鍵,這個剩餘電子本來就處於銻原子的導帶和價帶之間的重疊地帶,所以受銻原子的束縛非常弱,可以在n材料中成為自由電子。這相當於銻原子貢獻了一個自由電子,因此這種5價的摻雜原子稱為:施主原子(donor atom)。
雖然n型材料中有大量的自由電子,但是n材料中也還是有空穴的,這些空穴由原來的本徵硅材料產生,雖然數量非常小,但也不是沒有。我們把n材料中的自由電子稱為多數載流子(majority carriers),簡稱多子;而把n型材料中的空穴稱為少數載流子(minority carriers),簡稱少子。
“n”的含義是指,其多數載流子為帶負電荷(negtive)的自由電子。需要強調的是,雖然稱為n型材料,但材料本身還是中性的,其總正電荷與總負電荷數量相等。
(2) p型半導體
p型半導體材料是通過對本徵半導體摻入有3個價電子的元素得到的,常見的3價元素有:鋁(Al)、硼(B)、鎵(Ga),下麵以硼作為硅基片的摻雜元素舉例,見下圖所示:
圖 1-2.02
在圖中我們可以看到,由於硼只有3個價電子,導致它和周圍的共價鍵網格中,還缺少1個電子,因此留下一個空穴,這個空位可以方便地接受一個自由電子。這種3價的摻雜原子稱為:受主原子(acceptor atom)。
同樣的,p型材料中雖然有大量的空穴,但也還是有少量的自由電子的,這些自由電子由原來的本徵硅材料產生。所以在p型材料中的多數載流子為空穴,而少數載流子為自由電子。
“p”的含義是指,其多數載流子為帶正電荷(positive)的空穴。仍然需要強調的是,雖然稱為p型材料,但材料本身還是中性的,其總正電荷與總負電荷數量相等。
2. PN結
在一塊本徵硅材料上摻雜,讓其一半形成n型材料,另一半型成p型材料,則在交界處會形成一個稱為PN結(p-n junction)的結構。這就是一個基本的二極體(diode)。二極體的符號見下圖:
圖 1-2.03
其中,陽極(Anode)和陰極(Kathode)這兩個名詞是從更古老的電子管時代遺留下來的(是的,電子管時代就有二極體了),對於現代的晶體管結構二極體,似乎叫P級和N級更合適一些,不過既然已經約定俗稱這麼叫了,就這麼叫吧。
(1) 耗盡層
在p區和n區的交界面附近,處於n區的導帶的自由電子,由於熱擴散的作用,會有一部分進入到p區,由於p區存在大量的空穴,這些擴散過來的自由電子會很容易與p區的空穴複合。由此產生兩個影響:
① 在n區,由於5價的摻雜原子失去了一個電子,因此變成了一個帶正電的離子;② 在p區,由於3價的摻雜原子捕獲了電子,因此變成了一個帶負電的離子,如下圖所示(固體中的離子是不能動的,所以圖中畫成了方形):
圖 1-2.04
同樣的,處於p區的空穴,由於熱擴散的作用,也會有一部分進入到n區,並且與n區的自由電子結合(這裡再次聲明一下,空穴移動的本質,是價帶電子在空穴間移動造成的,但我們將空穴看成為一種帶“正電荷”的移動粒子,分析起來會比較方便)。
空穴從p區擴散到n區,同樣會產生兩個影響:在p區的3價摻雜原子失去一個空穴(失去一個空穴可以理解為失去一個“正電荷”),而變為一個帶負電的離子;在n區的某原子獲得一個空穴(n區的5價原子和硅原子都可以獲得空穴),而變為一個帶正電的離子。
可以看到,無論是自由電子的擴散還是空穴的擴散,都會使p區的負離子越來越多,而n區的正離子越來越多。
當這些離子越積越多後,會在pn結附近形成一個內建電場E,如下圖所示:
圖 1-2.05
而這個內建電場會產生一種阻力,阻礙上面的擴散運動,也阻礙電場自身繼續變得更強,這個分析稍微有點複雜。有8種情況要討論,我們這裡僅分析n區的4種情況(p區的4種情況類似,只是方向相反)。
(1) n區電場外部的自由電子,會由於擴散作用而進入電場,當它們一旦進入這個電場,都要受到一個反方向的電場力,使得它們彈回去,不再能輕易到達對面的p區,這個效果阻礙n區的自由電子擴散到p區。(但也不是沒有,只有那些動能極高的自由電子,才能穿過電場,到達對面的p區,只不過數量極少)。
(2) n區電場內部的自由電子,其中的大多數自由電子已擴散到p區,並與p區的空穴複合形成了負離子。一旦與p區的空穴結合後,就回不來了,所以在電場內部的n區基本沒有自由電子。
(3) n區電場外部的空穴(硅材料原生的,很少),一旦進入這個電場,會受到電場力的作用,加速進入p區,接著與p區的負離子複合,削減電場強度。
(4) n區電場內部的空穴(主要是p區擴散過來的),過來的空穴基本上都已經與n區的自由電子結合,形成了正離子。所以在電場內部的n區也沒有空穴。
(5)~(8) p區的情況也是類似,讀者可自行推演。
其實,即便你不想燒腦去搞清楚上面(1)~(8)的情況也沒關係,只要記住下麵2個結論就行了:
● 在pn結的內建電場區域中,既沒有自由電子,也沒有空穴,所以這個區域稱為耗盡層(depletion region)。
● 自由電子和空穴的擴散運動使內建電場增強,而這個內建電場反過來會阻礙擴散運動的繼續進行(同時也阻礙電場自己變得更強)。最後兩者會達到一個平衡狀態,在耗盡層形成一個平衡的電場,進而產生內建電勢差,這個電勢差也被稱為勢壘電壓(barrier voltage)。在室溫下,一般硅基材料的勢壘電壓大約為0.7V,鍺基為0.3V。
(2) PN結反偏
如果把一個外部電壓源加到PN結上,使電源正極連接n型材料,電源負極連接p型材料,如下圖所示,這種接法稱為反向偏置(reverse-bias)。
圖 1-2.06
分析時,電源的正極和負極可以看成這樣一種抽象:電源正極有吸引電子和排斥空穴的趨勢,並可以無限量接收電子和提供空穴;電源負極有吸引空穴和排斥電子的趨勢,並可以無限量接收空穴和提供電子。
先來分析多數載流子的情況,電源正極吸引n區中的自由電子,從而使得n區產生更多的正離子;而電源負極吸引p區中的空穴,從而使得p區產生更多的負離子;進而使得耗盡層的內建電場和勢壘電壓變得更大,如下圖所示:
圖 1-2.07
直到最後內部的勢壘電壓等於外加的反偏電壓,此時,電源正極無法再從n區吸收到自由電子,而電源負極也無法再從p區吸收到空穴,兩者達到一種平衡。此時多子流減為0。
然後再考慮少數載流子的情況:在p區的耗盡層外部會有一些極少量的自由電子,它們被電源負極排斥而進入PN結內建電場,然後被內建電場加速而推到n區,最後穿過n區被電源正極吸收;而電源的負極會補給新的自由電子到p區,如此形成持續的少子電流。在n區的少子“空穴”的情況也是類似(在n區的少子空穴,被電源正極排斥而進入並且穿過內建電場,最後被電源負極吸收)。但是由於少子的總數非常小,因此這個少子電流非常微弱(一般在幾個微安左右)。
這個在反偏電壓下的電流稱為反向飽和電流(reverse saturation current),用IS表示。飽和的意思是指:隨著反偏電壓的增大,反偏電流維持不變,不會持續增大。
(3) PN結正偏
當把外電源的正極接到二極體的p型材料,電源負極接到n型材料,這種接法稱為正向偏置(forward-bias),如下圖所示:
圖 1-2.08
在正偏情況下,p區的空穴被電源正極推向耗盡層,從而與p區耗盡層的一部分負離子複合;同樣的,n區的自由電子被電源負極推向耗盡層,從而與n區耗盡層的一部分正離子複合,這樣就等於是削弱了耗盡層的內建電場和勢壘電壓。如下圖所示:
圖 1-2.09
隨著外部電源正偏電壓的增大,內建電場不斷被削弱,直到外部電壓可以剋服內部勢壘電場時,n區的電子和p區的空穴可有足夠的能量進入對方區域,再而流到電源,這將導致電流極快增長,此時稱二極體為導通狀態,在圖中表示為ID。這裡有一個比較有趣的問題:自由電子進入p區後如何運動?回答是,自由電子進入p區後,會與價帶的空穴複合,然後在價帶中沿著空穴一路運動到電源負極。也就是說,在p區運動的多數載流子仍然是空穴。
至於正偏情況下的少子電流,在正偏電壓很小時,會有非常微弱的少子電流。但由於少子的總數相當小,與多子電流相比,一般可忽略不記。
(4) 反向擊穿
再回來講反偏。雖然在反偏條件下,反向飽和電流不隨反偏電壓的增大而增大,但反偏電壓也不能太大,當反偏電壓過大時,會引起二極體的反向擊穿(reverse breakdown)。有2種機制會引起反向擊穿,分別是雪崩擊穿(avalanche breakdown)和齊納擊穿(Zenor breakdown)。
先講雪崩擊穿。前面在講反偏的時候講過,少數載流子在經過耗盡層時,會被內建電場加速一下。當反偏電壓越大時,內建電場的勢壘電壓也越大,給少子的加速也越大,當少子的動能足夠大時,它會撞擊破壞其他原子的共價鍵,進而撞擊出一個新的“自由電子-空穴”對。這個新的“自由電子-空穴”對,同樣會被內建電場加速,再去撞擊其他的共價鍵,最後引起雪崩效應,導致反向電流急劇增大。雪崩擊穿會造成二極體的永久損壞,這是必須避免的。生產商通過調節摻雜濃度來控制雪崩電壓值,常用二極體的雪崩擊穿電壓一般在幾十伏到幾百伏不等。
另一種擊穿機制是齊納擊穿。同樣是在反偏條件下,在耗盡層的內建強電場會破壞其中原子的結合力,從而強行電離出“電子-空穴”對。一般齊納電壓值比雪崩電壓值會低一些,但也不是一定的。對於普通二極體,無論是雪崩擊穿還是齊納擊穿,都會造成二極體的永久損壞。所以一般二極體的規格書上不區分兩者,統一稱為峰值反向電壓,簡稱PIV(peak inverse voltage),也有的廠商把它簡寫為PRV(peak reverse voltage),或BV(breakdown voltage),在一些教材上也把它寫成VBV,都是一個意思。
另外有一種特殊二極體稱為齊納二極體(Zener diode),也叫穩壓二極體,它專門可以工作於齊納擊穿電壓而不損壞。齊納二極體是在電子電路中比較常用的一種元器件,通常用於保護線路不被意外的高電壓擊壞,這個後面我們會單獨介紹。
好了,關於半導體與PN結內部的工作原理就解釋到這裡,以上的內容都只是為了幫助學習者快速理解的一種簡化模型,其實半導體材料真正的內部工作機理非常複雜,如果你真的還想刨根問底,可以去看《固體物理》、《半導體器件基礎》之類的書,說實話,再深了我也不懂 :)
( end of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