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早期的 UNIX 系統中,各個廠家各自定義了自己的 UNIX 系統文件目錄,比較混亂。 Linux 面世不久後,對文件目錄進行了標準化,於1994年對根文件目錄做了統一的規範, 推出 FHS ( Filesystem Hierarchy Standard )的 Linux 文件系統層次結構標準。 ...
在早期的 UNIX 系統中,各個廠家各自定義了自己的 UNIX 系統文件目錄,比較混亂。 Linux 面世不久後,對文件目錄進行了標準化,於1994年對根文件目錄做了統一的規範, 推出 FHS ( Filesystem Hierarchy Standard )的 Linux 文件系統層次結構標準。 FHS 標準規定了 Linux 根目錄各文件夾的名稱及作用,統一了Linux界命名混亂的局面。 linux系統的根目錄基本都會存在以下這些文件夾,這些文件夾和以及意義如下: 1 bin 存放二進位可執行文件,系統所需的可執行文件。 2 sbin 存放系統管理的二進位可執行文件。 3 dev 設備文件。 4 etc 配置文件。 5 proc 虛擬文件目錄,記憶體映射文件信息。 6 opt 額外安裝軟體的存放目錄 7 usr 存放系統應用程式。 8 root 超級用戶主目錄。 9 boot 系統引導載入時的各文件。 10 mnt 掛載目錄 11 tmp 臨時文件 12 lib 存放程式運行時所需要的共用動態庫及內核模塊。 13 var 存放運行時需要改變數據的文件,以及各種服務的日誌文件。 14 lost+found 系統非正常關機時存放一些不正常的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