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a表類似HashMap Lua的表本質其實是個類似HashMap的東西,其元素是很多的Key Value對,如果嘗試訪問了一個表中並不存在的元素時,就會觸發Lua的一套查找機制,也是憑藉這個機制來模擬了類似“繼承”的行為 舉例說明: 輸出為nil的原因很簡單,tempTable中並沒有membe ...
Lua表類似HashMap
Lua的表本質其實是個類似HashMap的東西,其元素是很多的Key-Value對,如果嘗試訪問了一個表中並不存在的元素時,就會觸發Lua的一套查找機制,也是憑藉這個機制來模擬了類似“繼承”的行為
舉例說明:
local tempTable = {}
tempTable.memberB = "test"
print(tempTable.memberA) --這裡試圖列印tempTable並不存在的成員memberA
print(tempTable.memberB)
--[[
nil
test
]]
輸出為nil的原因很簡單,tempTable中並沒有memberA這個成員,這符合我們平時對HashMap的認知。但對於Lua表,如果tempTable有元表,情況就不同了。
什麼是元表:
元表像是一個“操作指南”,裡面包含了一系列操作的解決方案,例如__index方法就是定義了這個表在索引失敗的情況下該怎麼辦。
local tempTable = {}
tempTable.memberB = "test"
---__index定義了當key查找不到的行為
setmetatable(tempTable, { __index = function()
return "not find"
end })
print(tempTable.memberA)
print(tempTable.memberB)
--[[
not find
test
]]
__index元方法:
很多人對此都有誤解,這個誤解是:如果A的元表是B,那麼如果訪問了一個A中不存在的成員,就會訪問查找B中有沒有這個成員。而這個理解是完全錯誤的,實際上,即使將A的元表設置為B,而且B中也確實有這個成員,返回結果仍然會是nil,原因就是B的__index元方法沒有賦值。別忘了我們之前說過的:“元表是一個操作指南”,定義了元表,只是有了操作指南,但不應該在操作指南裡面去查找元素,而__index方法則是“操作指南”的“索引失敗時該怎麼辦”。這麼說有點繞。所以:
舉個慄子:)
father = {
house=1
}
son = {
car=1
}
setmetatable(son, father) --把son的metatable設置為father
print(son.house)
輸出的結果是nil。
但如果把代碼改為
father = {
house=1
}
father.index = father -- 把father的index方法指向自己
son = {
car=1
}
setmetatable(son, father)
print(son.house)
輸出的結果為1,符合預期
_index元方法的含義
這樣一來,結合上例,來解釋__index元方法的含義:
在上述例子中,訪問son.house時,son中沒有house這個成員,但Lua接著發現son有元表father,註意:此時,Lua並不是直接在father中找名為house的成員,而是調用father的__index方法,如果__index方法為nil,則返回nil,如果是一個表(上例中father的__index方法等於自己,就是這種情況),那麼就到__index方法所指的這個表中查找名為house的成員,於是,最終找到了house成員。
註:__index方法除了可以是一個表,還可以是一個函數,如果是一個函數,__index方法被調用時將返回該函數的返回值。
Lua查找一個表元素的3個步驟
到這裡,總結一下Lua查找一個表元素時的規則,其實就是如下3個步驟:
1.在表中查找,如果找到,返回該元素,找不到則繼續
2.判斷該表是否有元表(操作指南),如果沒有元表,返回nil,有元表則繼續
3.判斷元表(操作指南)中有沒有關於索引失敗的指南(即__index方法),如果沒有(即__index方法為nil),則返回nil;如果__index方法是一個表,則重覆1、2、3;如果__index方法是一個函數,則返回該函數的返回值
轉載自:寰子 https://blog.csdn.net/xocoder/article/details/9028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