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move關鍵字 move的由來:在 c++11 以前存在一個有趣的現象:T& 指向 lvalue (左傳引用), const T& 既可以指向 lvalue 也可以指向 rvalue。但卻沒有一種引用類型,可以限製為只指向 rvalue。 就這麼簡單!你甚至可以暫時想像它的原型是這樣的(當然 ...
c++ move關鍵字
move的由來:在 c++11 以前存在一個有趣的現象:T& 指向 lvalue (左傳引用), const T& 既可以指向 lvalue 也可以指向 rvalue。但卻沒有一種引用類型,可以限製為只指向 rvalue。
c++11 中的 move() 是這樣一個函數,它接受一個參數,然後返回一個該參數對應的右值引用.
就這麼簡單!你甚至可以暫時想像它的原型是這樣的(當然是錯的)
T&& move(T& val);
&&的由來:在函數體中,程式員無法分辨傳進來的參數到底是不是 rvalue,我們缺少一個 rvalue 的標記。為瞭解決這個問題,c++11 中引入了一個新的引用類型: some_type_t &&,這種引用指向的變數是個 rvalue。
由於&和&&是屬於不同的類型,所以用於各種函數(構造函數,賦值函數)的重載
holder(holder& other)
holder(holder&& other)
上面是2個重載函數
holder& operator=(holder& other)
holder& operator=(holder&& other)
上面是2個重載函數
具體看下麵的例子:假設我們有一個類,它包含了一些資源。我們的願望是:當調用拷貝構造函數或者賦值語句時,我們不想再new一個Resource的對象,因為要new一個Resource對象,即浪費空間,有浪費時間。
解決辦法:利用右值引用。
右值,本質上是一個臨時的記憶體空間,使用過後,系統馬上就會釋放掉它,有了右值引用後,就可以延長這個臨時空間的生命周期,相當於有了左值的效果,所以可以使用這個臨時空間了。回到上面提出的問題,我們不想再new一個Resource的對象,這時我們就可以利用右值引用,去引用一個臨時的並且馬上要被釋放的空間。
為了調用&&的拷貝構造函數,必須使用std::move,轉化成右值引用.
holder h2(std::move(get_holer()))
但是,h1 = get_holer(),即使不使用std::move,也會調用&&的賦值函數
h1 = get_holer()
完整代碼:
#include <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class Resource{};
class holder{
public:
//構造函數
holder(){res = new Resource();}
//析構函數
~holder(){
//res不為NULL,就釋放res
if (res)delete res;
}
//拷貝構造函數
holder(const holder& other){
cout << "holder&" << endl;
res = new Resource(*other.res);
}
holder(holder& other){
cout << "holder&1" << endl;
res = new Resource(*other.res);
}
//右值
holder(holder&& other){
cout << "holder&&" << endl;
res = other.res;
other.res = nullptr;
}
//賦值
holder& operator=(const holder& other){
cout << "operator" << endl;
delete res;
res = new Resource(*other.res);
return *this;
}
holder& operator=(holder& other){
cout << "operator1" << endl;
delete res;
res = new Resource(*other.res);
return *this;
}
//右值
holder& operator=(holder&& other){
cout << "operator &&" << endl;
std::swap(res, other.res);
return *this;
}
private:
Resource* res;
};
holder get_holer(){
holder h;
return h;
}
int main(void){
holder h1,h11;
holder h2(std::move(get_holer()));//調用holder(holder&& other)
holder h3(get_holer());//編譯器自動優化了,沒有調用拷貝構造函數
holder h4(h11);
h1 = h2;//調用operator(holder&);
h1 = get_holer();//調用operator(holder&&);
}
上面的例子有個需要註意的地方,就是下麵這行代碼
holder h3(get_holer());//編譯器自動優化了,沒有調用拷貝構造函數
這行代碼乍一看,應該調用拷貝構造函數。但是實際用GDB,斷點調試時,發現並沒有調用拷貝構造函數。
個人的猜測:如果編譯器不優化,在函數get_holer()的return一行處就應該有一次拷貝,調用拷貝構造函數,把h拷貝一份返回給調用測,然後由於holder h3(get_holer())的寫法,又要調用一次拷貝構造函數,把get_holer()返回值拷貝給h3。這樣一來就多了2次不必要的拷貝,所以編譯器自動優化,把這2次拷貝構造函數的調用都省略掉了,直接讓h3 = 在get_holer()創建的對象
65 holder h2(std::move(get_holer()));
(gdb) n
holder&&
66 holder h3(get_holer());//編譯器自動優化了,沒有調用拷貝構造函數
(gdb) s
get_holer () at rvalue_move.cpp:59
59 holder h;//調用一次構造函數,在下麵的9行可以看到
(gdb) s
holder::holder (this=0x7fffffffe180) at rvalue_move.cpp:9
9 holder(){res = new Resource();} //調用構造函數,創建h對象
(gdb) s
get_holer () at rvalue_move.cpp:60
60 return h; //返回h對象
(gdb) p h //查看h對象裡面res的記憶體地址
$12 = {res = 0x603070}
(gdb) p &h //查看h的記憶體地址
$13 = (holder *) 0x7fffffffe180
(gdb) n
61 }
(gdb) n
main () at rvalue_move.cpp:67
(gdb) p h3 //查看h3對象裡面res的記憶體地址,發現h3的res的記憶體地址和在函數get_holer()里創建的h對象的res的記憶體地址相同
$14 = {res = 0x603070}
(gdb) p &h3 //查看h3的記憶體地址後,發現h3的記憶體地址和在函數get_holer()里創建的h對象的記憶體地址相同
$15 = (holder *) 0x7fffffffe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