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要求 C/S架構的單體桌面應用,可以滿足客戶個性化需求,易於升級和維護。相比於一代Winform,界面要求美觀,控制項豐富可定製。 解決方案 依托.Net6開發平臺,採用模塊化思想設計(即分而治之的策略),每個模塊採用DDD分層設計。前端選用WPF + Prism框架,後端選用ABP + EF框架 ...
系統要求
C/S架構的單體桌面應用,可以滿足客戶個性化需求,易於升級和維護。相比於一代Winform,界面要求美觀,控制項豐富可定製。
解決方案
依托.Net6開發平臺,採用模塊化思想設計(即分而治之的策略),每個模塊採用DDD分層設計。前端選用WPF + Prism框架,後端選用ABP + EF框架,資料庫選擇SQL Server。
業務拆分
核心領域:包含用戶管理、客戶管理、表具管理、方案管理、抄表管理
通用領域:包含許可權、菜單、個人中心、參數配置、審計日誌、數據字典
支撐領域:包含數據查詢、統計報表、消息管理、STS安全、工單、自動升級
業務建模
通過業務拆分,水務領域已經被劃分為若幹子領域(即模塊)。每個模塊可以看成是一個限界上下文,在此邊界內可以進一步拆分更細粒度的單元(我們把最小的業務單元叫做聚合)。一個模塊也可能只有一個聚合,如:數據字典。
先拿簡單的用戶管理來說,用戶(User)、角色(Role)、組織(Organization)三者關係緊密、彼此協作。一個用戶可以擁有多個角色,一個組織可以擁有多個用戶,因此可以歸屬到用戶限界上下文,它們既是實體又是聚合根。
再拿複雜一點的客戶管理來說,客戶可分為預付費和後付費兩種。對於預付費客戶來說,可以按量或按金額購水。對於後付費客戶來說,每月會生成一筆月賬單,客戶需要及時充值,否則就會欠費。因此,在客戶這個業務邊界內,可以確定客戶(Customer)、客戶類型(CustomerType)、交易記錄(Transactions)、月賬單(MonthlyBilling)等領域對象。其中水費的計算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業務邏輯,涉及到階梯價格、附加費、債務、當月曆史售水交易等多個領域實體,所以需要藉助領域服務來完成這筆交易。
系統設計
系統設計包含兩部分:全局設計和局部設計。
全局設計是從框架角度來進行整體設計。系統框圖如下:
虛線框部分為筆者設計的Lapis.Framework框架,文件組織結構如下:
其中,Laison.Lapis.XXX文件夾代表基礎業務模塊(Laison.Lapis.Shared除外),如:審計日誌、消息管理等,每個模塊就是一個獨立的C#解決方案。Laison.Lapis是一個底層類庫,封裝各種通用基礎功能,供上層調用。Laison.Lapis.Shared稱之為共用模塊,用於封裝和業務無關,可以被業務模塊共用使用的功能,如: 抽象基類、介面、虛方法等。因為是單體應用設計,所以模塊之間少不了相互引用的關係。模塊劃分越多,引用關係也會變得越複雜。
局部設計是從業務角度來進行模塊設計,每個模塊按照DDD來分層:基礎設施層、領域層、應用層和表現層。下麵是用戶管理模塊(Laison.Lapis.Identity)的分層設計:
Laison.Lapis.Identity.UI:表現層,包含前端頁面、控制項和一些UI邏輯。
Laison.Lapis.Identity.Application.Contracts:應用介面層,負責定義應用介面和DTO。
Laison.Lapis.Identity.Application:應用層,用於實現應用介面,包含各種應用邏輯。
Laison.Lapis.Identity.Domain:領域層,負責業務邏輯處理,包含實體、值對象、倉儲介面等領域模型。
Laison.Lapis.Identity.Domain.Shared:領域共用層,包含了一些枚舉和常量的定義,可供其它任意層調用。
Laison.Lapis.Identity.EntityFramework:實體框架層(EF),包含實體的映射配置和倉儲的實現。
Laison.Lapis.Identity.HttpApi.Host 和 Laison.Lapis.Identity.Shell:即宿主和殼,分別用來啟動前/後端應用程式。
在ABP框架的世界里,每一分層就是一個模塊單元,它是代碼層面的模塊,而Identity是業務層面的模塊,後者包含前者,最終以DLL的形式來呈現。
系統如何運行
每個模塊負責自己的業務功能,各司其職,又彼此依賴。模塊劃分越細,內聚性越強,代碼的復用性就越高。 當系統要完整運行所有功能時,只需要像搭積木一樣,把各個模塊進行組裝就行,做到即插即用。為了方便代碼復用和管理,筆者採用Nuget包的形式將業務模塊引入到項目中使用,這在開發初期似乎沒有什麼問題。但隨著系統不斷迭代,模塊數量也再隨之增長。假設1個模塊會生成6個DLL(採用DDD分層),那麼20個模塊就會有120個DLL,聽上去有點嚇人。每次模塊發生變化,就要重新打包、發佈、升級120個Nuget包,這顯然不符合常理(非常耗時)。後來筆者採取了一種折中的處理方式:將通用穩定性強的模塊保留在Lapis.Framework中,把易於變化的模塊下沉到項目中管理,這樣就能避免之前的尷尬,但卻犧牲了模塊代碼的復用性。項目最終代碼結構如下:
個性化定製
企業個性化功能定製是一個普遍而又繞不開的話題,假如能用一套代碼把所有客戶的需求全部覆蓋,當然是最理想的狀態(現實幾乎不可能,除非通用標準化)。所以筆者從設計一開始就是圍繞如何提高代碼的復用,將差異化分散到項目中的思路來展開,這也是採用模塊化設計的初衷。至於個性化如何來實施?根據筆者已知的做法有以下兩種:1. 通過版本管理開分支的方式,2. 簡單粗暴,每個項目都單獨複製一套標準版,然後在上面做定製化修改。 除此之外,筆者似乎沒有想到更好的辦法。至於選擇哪一種,就要根據項目實際情況來考量。
結束語
無論是模塊化設計還是DDD,都是強調從業務領域角度出發,根據業務的發展,合理劃分業務邊界,採用分治策略,降低業務和軟體開發的複雜度,持續調整現有架構,以保持架構和代碼的生命力。 因此,世界上並不存在一勞永逸的架構,軟體設計本身就是一個平衡取捨的過程,只有合適的才是最好的,這也許就是架構設計的魅力所在吧!如果你有好的建議或不同想法,歡迎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