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NS功能變數名稱解析 ## 1、nslookup > 通過nslookup命令查看功能變數名稱的解析關係 > > 1.該命令需要單獨安裝dns的套件軟體包 > > yum install bind-utils -y > > 2.使用nslookup命令 > > nslookup > > www.baidu.c ...
大家好,我是五月。
前言
FTL(Flash Translation Layer),即快閃記憶體轉換層,是各種存儲設備的核心演算法,作用是將Host傳下來的邏輯地址轉換成物理地址,也就是映射。
地址映射是FTL最原始最基本的功能。
那麼FTL究竟是怎麼樣完成映射工作的?
映射種類
首先要知道,映射種類有仨:
1. 塊映射
2. 頁映射
3. 混合映射(塊映射+頁映射)
塊映射
以Block為映射單位,一個邏輯塊可以映射到任何的物理塊上,所以塊內每一頁的偏移不變。
還需要映射表來記錄邏輯塊和物理塊之間的映射關係。
優點:因為映射表只需要塊的映射,所以映射表所占空間小。
缺點:性能差。如果用戶要操作一個邏輯頁的話,就需要把整個塊的數據讀取出來,再修改邏輯頁,再寫入flash當中,所以小尺寸數據寫性能極差。
頁映射
以page為映射粒度,一個邏輯頁可以映射到任何的物理頁上,所以塊內每一頁的偏移變化多端。
需要映射表來記錄每一邏輯頁與物理頁之間的映射關係。
優點:用戶可隨時操作某一邏輯頁,直接將數據寫進對應物理頁,方便快捷,性能極好。
缺點:由於每一邏輯頁與物理頁都有一張映射表,並且頁的數量遠遠要比塊的數量多得多,所以映射表所占空間極大。
混合映射
混合映射是塊映射和頁映射的混合產物。
一個邏輯塊可以映射到任何的物理塊上,塊內採用頁映射方式,塊內邏輯頁可以映射到對應物理塊內任何物理頁上。
所以在性能和所占空間都介於塊映射和頁映射之間。
以下是不同映射之間的比較:
映射原理
Host是通過發送邏輯地址 LBA 來訪問Flash的,每一個LBA大小為 1Sec。
每一個Sec大小各有不同,有512B、4KB、8KB,大部分情況下都是512B,業內常稱為一包數據。
寫過程
Flash是以page為單位進行寫的,所以Host發送的 LAB+數據並不會立馬就寫進入,而是會先在Dbuf緩存起來,直到湊成了1page的數據量,才會寫進Flash中。
用戶每寫入1page數據,FTL會先去找映射,看看LBA有沒有對應的映射關係,如果沒有找到,就會找一個物理頁吧用戶數據寫入,同時新建一條映射。
那麼,用戶邏輯地址和物理地址的一條映射就生成了。
每寫入一個邏輯頁,就會有一條映射表產生或者更新。
讀過程
用戶讀取某一個區域,發送LBA進行訪問時,FTL就會先在映射表池裡找呀找,找到與LBA對應的映射表,FTL就知道要在Flash的哪個物理頁把數據讀出來了。
如果讀過程沒有找到映射表,那麼讀取過程失敗。
映射表位置
DRAM
大多數存儲設備都有板載DRAM,映射表就能存儲在DRAM上
作用:可以快速訪問映射表,快速讀寫
缺點:隨著映射表越來越多,所占DRAM就會越來越大,提高了成本和功耗。
Flash
後來的主流是映射表大部分被存在於Flash中,當下要用的小部分映射表存於DRAM中。
作用:降低成本和功耗,還可以避免掉電帶來的映射信息損失,另外Flash空間很大,映射表想放多少放多少。
Host發送LBA的時候,FTL會先在DRAM中尋找,如果沒有找到對應的映射表,就會去Flash中讀取映射表,再根據映射關係操作對應的物理頁。
缺點:需要讀取兩次Flash,一次映射表,一次用戶數據,底層帶寬減小了,對於隨機操作來說,就顯得效率低了一點。
映射表更新
隨著映射表的增加、刪除、覆蓋,到了某個時刻就要把映射表寫進Flash保存起來,避免掉電時發生大量映射表丟失。
時不時將映射表寫進Flash,就算發生了突然的異常掉電,丟失的也只是小部分映關係,後面還能通過重建映射表恢復回來。
映射表的寫入時刻
1. 新生的映射表數量積累到一定的閾值
2. 用戶寫入的數據量積累到一定的閾值
3. 空閑快閃記憶體塊的剩餘數量達到一定的閾值
寫入策略
1. 全部更新
將所有的映射表,無論是新產生的還是原先就有的,全部一股腦寫入Flash中。
優點:固件實現簡單,不用去考慮哪些映射表是新的,哪些是原本就有的。
缺點:寫入數據量多,影響性能和延時,還會增加寫入放大。
2. 增量更新
只把新產生的映射表寫入Flash中。
優點:新增寫入的數據量少,性能好,時效高。
缺點:固件實現複雜,還得區分那麼那麼些是新增的映射表,哪些是被覆蓋的。
選擇哪種寫入決策,應根據硬體架構,結合實際情況考慮。
好了,這次先寫到這兒,祝各位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