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的理解DDD DDD,即領域驅動設計,不僅帶給我們一套新的概念,還提供了一套全新的設計思路,應用在構建大型複雜軟體系統之上。 相對於DDD,我們使用的傳統的設計思路,常被稱為數據驅動設計,常被應用於中小型的項目。互聯網的項目,往往是快速迭代,起初一個小項目,慢慢會演化為一個中大型的項目,在演化過 ...
客觀的理解DDD
DDD,即領域驅動設計,不僅帶給我們一套新的概念,還提供了一套全新的設計思路,應用在構建大型複雜軟體系統之上。
相對於DDD,我們使用的傳統的設計思路,常被稱為數據驅動設計,常被應用於中小型的項目。互聯網的項目,往往是快速迭代,起初一個小項目,慢慢會演化為一個中大型的項目,在演化過程中,很容易出現架構腐化,內部各模塊的邊界不清晰,耦合嚴重,所謂牽一發而動全身,而此時,往往會重構的方法來解決。然而重構畢竟是個耗時費力,對業務而言收益不直觀的事情,所以人們常常想,在長期的迭代中,如果能有一些方式能夠讓系統一直保持穩定的架構,清晰的邏輯,那麼就能夠節省很多成本,甚至可以節省撰寫文檔的成本(代碼即文檔)。
對於問題的解決方案往往很多,Eric Evans為我們總結了一套DDD理論。其實解決問題的思路,不僅限於DDD,或者說,我們所理解的DDD,可以不同於Eric Evans所總結的那樣,只要是為解決問題行之有效的方式,都是值得推崇的。
DDD與傳統的設計思路,二者其實沒必要把各個點拿出來對比,其各有各的優勢和劣勢,一概的追捧和否定某一個,都是不客觀的。我們解決不同類型的問題,會用不同的手段。在解決一個問題時,儘可能用最簡單的思路。對於那種不會進行過多迭代的小型系統而言,沒必要使用DDD(或者DDD全套),它反而會給你帶來更多的問題,保持它的精簡是很有必要的。而大型的系統,或持續朝著大型系統方向迭代的系統,一些在小型系統中不容易凸顯的問題,就會慢慢被放大,凸顯(比如邏輯臃腫,模塊邊界不清晰)。使用簡單的設計思路,往往無法約束這些問題的擴大。這個時候,就需要更多的細節規範來抑制問題產生,發展。因此也可能會產生更多的概念,這也是DDD概念很多的原因。
對於DDD的眾多概念,學習成本會變高,更是為落地增加了很多困難。一個項目下來,也許會伴隨著一個擔憂,那就是“一不小心就回到了傳統方式上”,最後覺得自己做了個“四不像”。其實我們要做的DDD,並不是說我們要完全按照Eric Evans所總結的那樣把所有內容都按照理論概念來實踐,它只能起到指導作用,具體的情況,要結合自身公司,項目組成員,業務情況等因素來決定。這就好比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的實踐,要結合中國的具體國情才可以。為了DDD而DDD,是沒有意義的。始終關註我們的目的,是個十分重要的原則,目的也決定了我們遇到一些細節技術的抉擇時如何做出取捨。
DDD在轉轉價格系統的實踐過程
1、業務理解
轉轉價格系統(估價器),是個十分複雜的系統,它承載著轉轉回收以及眾多賣場的價格計算和等級計算能力,同時提供價格實驗能力。由於系統的複雜性高,以下介紹的內容,是系統的一個簡版。
價格系統估價的大致流程是,估價器拿到驗機報告後,首先進行驗機報告的解析,然後將驗機報告轉換為估價項。然後根據請求的參數,找到合適的報價流程,在報價流程中執行其所配置的報價方式進行價格計算。
因為計算價格是區分多種不同的場景的,比如如轉轉C2B線上回收,轉轉門店回收,轉轉B2C賣場,轉轉門店零售賣場等。不同的場景需要關聯的參數配置和報價方式都有所不同,所以我們這裡抽象出一個概念“場景”,用來關聯這些參數配置和報價方式。
對價格的計算,一定是建立在客觀的商品各項情況,成色等基礎上的。轉轉作為專業的二手交易平臺,是能夠產出專業的驗機報告的。那麼對價格的計算,就依賴驗機報告給出的數據。
轉轉的驗機報告中的數據,都是驗機工程師填寫的比較專業的,詳細的,豐富的驗機項,如果直接拿給運營人員對其進行價格的維護,會有較大的維護成本。所以,需要將驗機報告的項,通過一種關係,轉換為人工易維護的估價項,後續運營人員對價格進行維護時,就比較方便高效。這一步就是估價項轉換。
估價項轉換好後,就要執行估價流程了。估價流程封裝了某一個或某幾個估價的方式或估價的演算法,我們暫且叫它估價方式,如人工價格表,等級價格,演算法模型等。除此之外,估價流程還封裝了不同估價方式的執行過程,如B2C零售賣場優先使用演算法模型,如果無法給出價格,則使用人工價格表。最後根據這些邏輯,輸出一個價格。
在開始實踐之前,對於業務的理解十分重要,對於各個概念要做到統一語言,也就是消除團隊成員之間的理解的偏差。我們的目標,就是構建一個架構良好,可測試性強,學習成本低,易於擴展和維護的系統。
2、戰略設計
通過對業務邏輯的理解,我們可以得到以下的子域劃分:
-
場景子域,通用域,為其他域提供配置參數。
-
驗機報告解析子域,支撐域,為估價提供前置的數據支撐。
-
估價項轉換子域,支撐域,也是為估價提供前置的數據支撐。
-
報價流程子域,支撐域,為報價提供流程的封裝。
-
報價方式子域,核心域,提供報價的計算方式,這是業務的核心,需要花費主要的精力。
3、戰術設計
這一步我們對限界上下文做設計。這裡每一個限界上下文對應一個子域,得到的領域模型詳細設計。例如下圖為驗機報告解析上下文,綠色代表實體,黃色代表值對象。此上下文依賴外部的驗機報告服務,使用防腐層來做適配。該上下文輸出解析後的驗機報告。對於驗機報告,每一個商品有唯一一份,存在唯一標識,所以屬於一個實體。驗機報告中,應該包含商品的品類,品牌,型號,以及它的驗機項,這三者都屬於值對象,被聚合為驗機報告實體。
4、上下文集成
上下文集成可以簡單理解為,每一個上下文都是什麼樣的關係。從概念上講,上下文集成關係有很多種:
-
分離方式 separate way
-
客戶-供應 customer/supplier
-
發佈-訂閱 publisher/subscriber
-
開放主機服務和發佈語言 open host service, publicshed language
-
防腐層 anti corruption layer
-
尊奉者 conformist
-
共用內核 shared kernel
-
合作者 partnership
這其中很多概念應用較少,引入過多的概念對於我們解決問題可能沒有太大意義,這裡只採用“合作者”,“開放主機服務和發佈語言”和“防腐層”。“合作者”能夠表示出本系統中兩個限界上線文的依賴關係,後兩者能夠表示出,與外部系統的限界上線文的依賴關係。其中“PS”代表合作關係,“U”代表上游,“D”代表下游,這裡的上下游和依賴方向正好相反。“ACL”代表防腐層,與“OHS/PL”開發主機服務和發佈語言搭配使用。
5、架構設計
架構理論發展至今,各種新型的架構不斷出現。除了我們常用的分層架構外,還有整潔架構,六邊形架構,洋蔥架構,CQRS架構等。各有特色,各有利弊。出於學習成本,團隊成員經驗的角度考慮,這裡採用鬆散型(可跨層調用)的分層架構。
api層作介面定義層,被其他服務所依賴。application層作應用服務層,實現api層的介面。domain作領域層,實現核心的業務邏輯。infrastructure作基礎數據層,為上層提供數據介面和外部調用的防腐。
除了核心的估價業務邏輯外,系統還包含後臺維護的功能,這一部分多為數據的增刪查改操作,邏輯簡單,可以不進入domain層,由application層直接從infrastructure獲取。
工程結構和架構一致,在此基礎上,每一層可能都會依賴相同的一些常量,工具,和基本演算法,這些內容可以單獨封裝為一個common的包。於是得到如下工程結構:
evaluation_sys
- api
- application
- domain
- infrastructure
- common
6、業務邏輯實現
在使用傳統的mvc模式下,我們往往使用三層架構,即controller,service,dao或者其類似的方式。這種架構會把所有的業務邏輯堆積在service之下,領域實體只做數據傳輸,沒有行為。隨著項目的迭代,可能出現service臃腫的情況,大量業務邏輯,把service搞成一個胖子,業務邏輯就會變得混亂不堪,理解和維護成本極大。
然而我們希望代碼不僅僅是用來執行的,更是用來閱讀的,表達的業務邏輯給人一目瞭然,一看就懂,是我們追求的。好的代碼結構,就是要把各個業務邏輯按一定原則拆分開,再用一種機制將它們很好的組織在一起。按照DDD的思想,應用服務編排領域服務,用以描述業務主幹邏輯,每個領域的細節邏輯由領域服務封裝實現,這就把邏輯做了鮮明的分離。
如價格系統中,估價的應用服務中是這樣實現的:
public EvaluateResult eval(Scenario scenario, EvaluateContext context) {
// 獲得驗機報告
QcReport report = qcReportService.parseReport(context.getQcCode());
// 估價項轉換
EvaluateItems evaluateItems = evaluateItemsService.transfer(report, scenario);
// 執行估價流程
EvaluateResult result = evaluateProcessService.evaluate(scenario, context, evaluateItems);
// 返回結果
return presult;
}
其次DDD提倡領域對象擁有行為,這不僅僅是更加符合面向對象所講的,讓對象貼近客觀世界,而且又一次的劃分了邏輯,讓領域服務中的主幹邏輯和細節的邏輯實現做了鮮明的分離。如估價流程的領域服務是這樣實現的:
public class EvaluateProcessService {
public EvaluateResult evaluate(Scenario scenario, EvaluateContext context, EvaluateItems evaluateItems) {
// 獲取估價方式(或估價演算法)
List<EvaluateAlgorithm> algorithms = EvaluateAlgorithmFactory.create(scenario);
// 獲得估價流程
EvaluateProcess process = EvaluateProcessFactory.create(scenario, context, algorithms, evaluateItems);
// 執行估價流程
reutrn process.evaluate();
}
// ...
}
其中一種估價流程的實現是這樣的:
/**
* 取最高價的估價流程實現
*/
public class MaxPriceEvaluateProcess implements EvaluateProcess {
// 對象屬性
private Scenario scenario;
private EvaluateProcess context;
private List<EvaluateAlgorithm> algorithms;
private EvaluateItems evaluateItems;
/**
* 對象行為,計算價格
*/
public EvaluateResult evaluate() {
long maxPrice = 0;
// 遍歷演算法,分別計算價格
for (EvaluateAlgorithm algorithm : algorithms) {
long price = algorithm.calculate(context, evaluateItems);
if (maxPrice < price) {
maxPrice = price;
}
}
return new EvaluateResult(maxPrice);
}
// ...
}
經過一級一級的邏輯拆分和組織,最終讓代碼有極強的可讀性,更加符合人的思考問題的方式,讓維護,學習更加容易。
寫在最後
DDD實踐,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去學習理論,概念和前人實踐的案例,過程中還會出現很多的問題,很多的抉擇,能夠得到一個滿意的結果,絕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所以,再次強調,一定要明確自己的目的,我們不應該懷著趕時髦的心態去實踐它,應理性的思考是否真正的需要它。當然對於DDD的實踐,書中所講述的思想,案例,往往不是全部適用於你的項目,哪些適合自己,哪些可以解決自己的問題,才是我們應該思考的。
本文來自博客園,作者:古道輕風,轉載請註明原文鏈接:https://www.cnblogs.com/88223100/p/How-to-correctly-understand-and-scientifically-practice-DD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