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業務功能`進行模塊化一直以來都是後端的普遍做法,而Web前端則通常都是按照UI界面的視圖區塊`View`來進行模塊化,這樣的模塊實際上只是`Component組件`,不具備獨立自治的能力。究其原因我想是因為在早期Web1.0的時代,前端的職能就是僅僅作為後端API數據的一個Render渲染器,... ...
大家好,我是Eluxjs的作者,Eluxjs是一套基於“微模塊”和“模型驅動”的跨平臺、跨框架『同構方案』,歡迎瞭解...
文前聲明,以下推斷和結論純屬個人探索,鑒於本人知識水平所限,謬誤在所難免,懇請各位大佬不吝賜教...
什麼是前端“微模塊”?
Elux中的『微模塊』是指在Web前端工程中,將代碼和相關資源按照不同的業務功能
進行歸類和模塊化。
根據業務功能
進行模塊化一直以來都是後端的普遍做法,而Web前端則通常都是按照UI界面的視圖區塊View
來進行模塊化,這樣的模塊實際上只是Component組件
,不具備獨立自治的能力。究其原因我想是因為在早期Web1.0的時代,前端的職能就是僅僅作為後端API數據的一個Render渲染器,所以前後端的視野和格局出現了分化,也導致很多人說前端根本無架構之說。
然而web生態發展到今天,瀏覽器越來越強大,賦能越來越多,甚至不亞於一個小型操作系統,這時候的Web前端早已不是當初簡單的數據渲染器,狀態管理、會話維持、數據持久化、文件緩存、通信協議...隨著PWA、小程式、快應用的推廣,WebAPP不再是瘦客戶端,漸漸成長為大胖小子。
此時的我們應當跳出“渲染器”的井口,而從一個完整的軟體工程來思考我們的前端架構,Web前端不只是一層View、一個GUI,我們需要回歸到與後端一致的以業務領域
為驅動的模塊化視角。
為什麼前端需要“微模塊”?
-
從開發角度來說:我們需要
高內聚、低耦合
的鬆散結構體,而不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巨石應用,這不管是對於開發、維護、還是後期漸進式重構,都至關重要。前端Leader:經過一年多的迭代和人員變動,我們代碼已經混亂不堪了,開發越來越吃力,必須要重構,否則玩不下去了! 產品經理:嗯,我理解,這裡面也有很多是我們需求變更頻繁引起的,我支持你們重構! 前端Leader:感謝大佬理解,那新需求先停下來,等我們重構好了再迭代吧? 產品經理:你們重構要多久? 前端Leader:產品這麼複雜了,估計至少要3個月左右吧。 產品經理被嚇出一身冷汗:大佬,你要3天還可以考慮,停下來3個月估計公司都要關門了... 前端Leader:可是產品這麼複雜,幾天時間完成重構是天方夜譚。 產品經理想了想:這樣把,我每個迭代少安排幾個需求,這樣你們每個月就可以留幾天時間重構了。 前端Leader:這可不是1+1=2的問題,而是0與1的問題,大佬你不瞭解! 產品經理:誰說我不瞭解,你們就不能漸進式重構嗎? 前端Leader:...
此時如果我們的前端工程是基於“微模塊”,一來可以輕鬆的找到“局部重構”的
邊界
,二來也可以通過維持“微模塊”的對外介面來無極替換。 -
從產品角度來說:軟體架構永遠是服務於業務需求的。我們希望我們的產品能像搭積木一樣
按需組合
,可以快速包裝出各種靈活多樣的套餐,以滿足客戶越來越精細化的定製需求。某個大型應用包含A,B,C,D,E,F,G等若幹功能,原來一直是整體打包出售... 隨著用戶需求的多樣化,有的用戶僅需要部分功能,於是聰明的前端架構師“小李”利用時下流行的微前端技術, 將應用拆分成了的 3 個子應用: - 【基礎應用】包含功能:A - 【子應用A】包含功能:B,C,D - 【子應用B】包含功能:E,F,G 這樣等於有 3 個套餐可以供客戶選擇: - 套餐A:基礎應用 + 子應用A - 套餐B:基礎應用 + 子應用B - 套餐C:基礎應用 + 子應用A + 子應用B 然而用戶的需求越來越精細化,有的需要ABCD,有的需要ACEG,有的需要ABDF... 而且同一個功能可能還存在需求版本的不同,這讓“小李”無可適從。
現在我們利用“微模塊”來幫助小李解決問題:
- 將各種獨立的業務功能封裝成不同的微模塊:A,B,C,D,E,F,G
- 將各種微模塊按需求迭代版本,發佈成NPM包
- 某客戶需要 A,C1(
C功能的某個版本
),E2(E功能的某個版本
),G 功能,我們單獨為該客戶創建一個聚合工程分支,安裝相應版本的微模塊:npm install A C@1 E@2 G
我們知道世界上有一款建站神器
wordpress
,曾經號稱世界上50%的網站都是由它創建的,我認為它的成功秘訣就是社區模版機制和功能插件化,你要什麼功能都總能找到“前端+後端”一起打包安裝的插件,這也類似於“微模塊”的概念。
- 從工程的角度來說:“微模塊”是跨工程、跨項目共用
通用業務代碼
的理想決方案,對於跨端、跨平臺復用業務邏輯
尤其有用。
前端“微模塊”的劃分原則與邊界
- 擁有
高內聚、低耦合
的工程結構。 - 擁有
獨立自治
的子域邏輯。
從圖中可以看到,每個微模塊負責定義和維護自己領域內的事務,並且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擁有獨立的路由解析、狀態管理、數據模型、控制器、視圖、組件、資源、業務實體、API管理等等...總之,所有與自己領域相關的資源都被內聚到了一起。
以下是某巨石應用的SRC目錄,其特點是以“文件職能”作為一級分類、“功能模塊”作為次級分類:
├─ src
│ ├─ api # API介面管理
│ ├─ assets # 靜態資源文件
│ ├─ components # 全局組件
│ ├─ config # 全局配置項
│ ├─ enums # 項目枚舉
│ ├─ hooks # 常用 Hooks
│ ├─ language # 語言國際化
│ ├─ layout # 框架佈局
│ ├─ routers # 路由管理
│ ├─ store # store
│ ├─ styles # 全局樣式
│ ├─ typings # 全局 ts 聲明
│ ├─ utils # 工具庫
│ ├─ views # 項目所有頁面
│ ├─ App.vue # 入口頁面
│ └─ main.ts # 入口文件
以下是Elux中基於微模塊的SRC目錄,其改進是將“功能模塊”作為一級分類,“文件職能”作為次級分類:
src
├── modules
│ ├── ModuleA
│ │ ├── entities
│ │ ├── assets
│ │ ├── api
│ │ ├── utils
│ │ ├── language
│ │ ├── components
│ │ ├── views
│ │ ├── model.ts
│ │ └── index.ts
│ │
│ ├── ModuleB
│ ├── ModuleC
微模塊的台前與幕後
前端開發最終呈現的是UI界面,但這隻是表象,支撐UI界面渲染和交互的是背後一系列state、model、controller等幕後英雄,它們根據自己所屬不同領域被封裝在各個微模塊
中,UI既然與它們唇齒相依,必然也將跟隨它們內聚在一起。
View和Component
本質上說View就是一個Component,但我們從架構的思維來區分它們:
- View:業務視圖,它用來表現業務規則與邏輯,通常能夠較為獨立和完整的解決某一領域問題。
- Component:UI組件,它用來表現渲染規則與交互邏輯,通常不與具體業務直接相關,可復用在各種不同業務場景中。
所以在“微模塊”的架構中,豐富多彩的UI界面由一個個單一職責的View聚合
而成,每個View同樣依據自身所解決的領域問題而被分散
在各個微模塊中,這裡面有幾個註意點:
- 領域性:View被歸屬到不同
微模塊
的原則是其解決的問題領域,而不是視覺上的幾何空間。View可以在視覺上被拆裝、聚合、嵌套,這並不影響它們所屬微模塊。 - 完整性:一個View通常能解決一個較為獨立和完整的問題,View與View之間是較為鬆散的關係,如果2個View之間聯繫緊密,那就不應當拆分它們。
不以視覺延伸和幾何空間作為View的微模塊歸屬原則:如下圖所示,假設有一個View用來展示用戶資料
,我們將其放在UserModule這個微模塊中,稱其為UserModule.DetailView
,但你發現其中又包含一個該用戶發表文章的列表
,你當然可以把這個列表單獨提取出來作為一個新的View。從視覺上來看,它似乎和用戶資料是連在一起的,似乎可以和UserModule.DetailView
放在同一個微模塊中;但我們從它解決的問題來看,它屬於文章領域,而與用戶領域關係並不大,所以我們最好將其放在ArticleModule中,稱其為ArticleModule.ListView
前端“微模塊”的實現方案
- 定義和創建微模塊,可藉助於Eluxjs框架,當然你發現了其它框架也可以。
- 管理微模塊,可藉助於NPM倉庫。
- 使用微模塊,可藉助於打包工具:
- 靜態編譯:微模塊作為一個NPM包被安裝到工程中,通過打包工具(如webpack)正常編譯打包即可。這種方式的優點是代碼產物得到打包工具的各種去重和優化;缺點是當某個模塊更新時,需要整體重新打包。
- 動態註入:利用
Module Federation
,將微模塊作為子應用獨立部署,與時下流行的微前端類似。這種方式的優點是某子應用中的微模塊更新時,依賴該微模塊的其它應用無需重新編譯,刷新瀏覽器即可動態獲取最新模塊;缺點是沒有打包工具的整體編譯與優化,代碼和資源容易重覆載入或衝突。
微模塊 vs 微前端
從本意上來說,微模塊只是一種工程結構和模塊化方案,而微前端
只是它的一種應用場景之一。微模塊架構不僅可以用來構建複雜的單體應用,也可以結合Module Federation
實現多子應用獨立部署的“微前端”。
如果單獨就微模塊 + ModuleFederation
方式實現的微前端,與傳統意義上的qiankun、icestark
等微前端方案相比,微模塊方式勝在粒度更細、更靈活、更輕巧,而傳統方式則勝在隔離性更好。
想到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
IFrame vs 微前端 vs 微模塊
可類比於 進程 vs 線程 vs 協程
從左至右:越來越輕量化,隔離性逐漸變弱,靈活性逐漸增加。所以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具體哪種方案最適合還得看不同的產品需求。
微模塊之間的通信
- 微模塊之間按照某些規則和約定共用同一個Runtime,強制隔離性較弱,所以它們之間的通信是輕量級的,可以相互引用與調用。
- 建議觀察者模式,或者使用事件匯流排模式來保持微模塊之間的鬆散關係,這是另一個故事,可參考Eluxjs中的
ActionBus
。 - 微模塊
高內聚、低耦合
的劃分原則,也意味著微模塊之間不會出現特別複雜的互動與交流(互動密切的微模塊應當合併)。
落地與實戰
光練不說傻把式,光說不練假把式
,這裡先把思路概念要說的說完,下麵就要開始出實例了。先喝口水,請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