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哪一種請求方式,客戶端都可以把信息傳遞給伺服器,伺服器也可以把信息返回給客戶端,只不過GET方式偏向於拿,聽上去更多的是獲取,屬於給的少拿的多,而POST偏向於給,傳遞嘛,屬於給的多拿的少。 先介紹一些其他的方法: ·HEAD:只獲取響應頭的信息,不獲取響應主體內容; ·DELETE:刪除,一 ...
不管是哪一種請求方式,客戶端都可以把信息傳遞給伺服器,伺服器也可以把信息返回給客戶端,只不過GET方式偏向於拿,聽上去更多的是獲取,屬於給的少拿的多,而POST偏向於給,傳遞嘛,屬於給的多拿的少。
先介紹一些其他的方法:
·HEAD:只獲取響應頭的信息,不獲取響應主體內容;
·DELETE:刪除,一般代指刪除伺服器上指定的文件;
·OPTIONS:試探性請求,在CORS跨域請求中,所以正常請求發送前,先發送一個試探請求,驗證是否可以和伺服器正常的建立連接;
·PUT:新增,一般代指向伺服器中新增文件。
從傳遞給伺服器的方式看: ·GET:基於請求頭傳遞給伺服器,比如想把本地的Cookie信息傳遞給伺服器; 主要方式:請求URL地址後面的問號傳參,比如 'index.html?id=1010&name=xx' ; ·POST:基於請求頭傳遞給伺服器; 主要方式:基於請求主體,把信息傳遞給伺服器,比如form表單。 其他一些對比: 1. GET請求傳遞給伺服器的信息有大小的限制,因為它是基於地址問號傳參方式傳遞信息,而URL有長度的限制,而POST請求理論上是沒有大小限制的,但是實際操作中也都會給予限制; 2. GET請求相對POST請求來說不太安全,也是因為傳參是基於地址欄問號傳參,會被別人基於URL劫持的方式把信息獲取到,所以真實項目中,涉及到安全的信息都是基於POST方式傳遞的,當然,互聯網是沒有絕對安全的,所以我們需要做很多安全性的處理; 3. GET請求容易產生緩存,原因還是因為GET是基於問號傳參傳遞信息的,瀏覽器在每一次獲取數據後,一般會緩存一下數據,下一次如果請求的地址和參數和上一次一樣,瀏覽器直接獲取緩存中的數據,所以我們基於GET發送請求,需要清除緩存的時候,一般都會在地址欄中添加一個隨機數,比如 'index.html?id=1010&name=xx'+Math.random()。 以上介紹的只是一些簡單的我們項目中真正會用到的東西,至於很多更細的對比、理論層面的東西,或是所謂GET和POST到底沒有有區別等,這裡就不多介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