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中的所有設備都必須掛載之後才能使用,即必須給它分配“盤符”(即掛載點,就是系統中的某個空目錄)給它才能使用,Windows系統中一般是自動分配盤符,所以掛載的概念在Windows中是沒有的,比如你插入了一個U盤,Windows就會自動給它一個盤符(名稱)來連接U盤,但是Linux中必須手動 ...
Linux中的所有設備都必須掛載之後才能使用,即必須給它分配“盤符”(即掛載點,就是系統中的某個空目錄)給它才能使用,Windows系統中一般是自動分配盤符,所以掛載的概念在Windows中是沒有的,比如你插入了一個U盤,Windows就會自動給它一個盤符(名稱)來連接U盤,但是Linux中必須手動掛載某個設備,並給它分配一個掛載點(目錄名),即連接設備,掛載(連接)成功後才能使用。
一、磁碟分區
理解分區:磁碟的各個分區,可以理解為一個柜子的不同抽屜,而設備文件名則代表不同的抽屜,如/dev/sda1表示此分區的設備文件名,通常我們講某個設備文件,其實就是說它代表的分區或者它代表的硬碟,而不會將它作為一個單純的文件來看待。其中/dev目錄下存放的是對應的硬體設備,sd為設備類型,表示SATA磁碟,a表示磁碟編號,1表示此磁碟的分區號。
Windows分區:Windows中磁碟的使用一般是經過分區(將一個大的硬碟分成多個小的邏輯分區),格式化(指定文件系統,而此時會清空磁碟內的數據,註意格式化的目的是重新指定文件系統而不是清空數據),然後給分區指定盤符(如C盤、D盤等),在Linux中,沒有盤符的說法,從分區到給此分區指定盤符的過程稱之為掛載,而對應的盤符則稱之為掛載點,比如上述的/dev/sda1我可以指定它的掛載點為/test,就相當於在Windows中指定了這塊分區為test盤(就像C盤、D盤一樣)。
Linux分區:在Linux中,相比於Windows的三個步驟,磁碟分區這一步會比Windows多一個內容,就是分區時,需要給對應分區指定一個設備文件名,如/dev/sda1、/dev/sda2、/dev/sda3等,表示磁碟/dev/sda下的各個分區由不同的文件來管理,然後接下來也是格式化和分配掛載點(即盤符,就是對應的目錄名)。
Linux常用分區:
- /(根分區):此為必須分區,即必須給這個目錄一個分區。
- swap分區(交換分區):這也是一個必須分區,大小為記憶體的2倍,但是也不能超過2GB。此分區可以理解為虛擬記憶體,即記憶體不夠時,可以使用此分區作為記憶體使用。
- /boot:系統啟動目錄,建議此目錄單獨分一個區作為啟動分區(就像Windows中的C盤為系統啟動盤一樣),一般為200MB。
Linux的文件系統雖然是由根目錄到一級目錄,然後到二級目錄,然後一直往下擴散延伸(不像Windows那樣C盤和D盤等盤是平級的),但是目錄中的某一個空目錄是可以單獨拿出來給它分區的,比如根目錄下的/boot通常就單獨分一個區出來作為系統啟動運行的專用分區,如/dev/sda1(對應的設備文件),而根目錄/則使用另外一個分區/dev/sda2(對應的設備文件)。
二、手動分區新硬碟
註意使用命令手動掛載的方式,在系統重啟之後就會失效,想要掛載永久生效,還需要將對應的掛載配置寫入/etc/fstab文件(見之後的“分區自動掛載”)。以下步驟按順序執行。
fdisk -l:查看硬碟信息。每個硬碟都會單獨顯示一個“Disk”,然後在下麵列出已分區的“Device”信息,如果列出的信息只有“Disk”而沒有對應的“Device”信息,則表示該硬碟還沒有進行分區。
fdisk /dev/sdb:給硬碟分區,參數/dev/sdb就是上一步查詢出來的硬碟設備的名稱(註意不要加編號,只有分區之後系統才會自動分配編號,沒有分區之前是沒有編號的)。執行此命令後會要求按順序執行以下的命令:
- m:表示查看分區命令的幫助信息(這一步一般不用)。
- n:新建一個分區。
- p:新建一個主分區。(顯示的提示為p primary partition (1-4)。)
- 1:設置分區號(建議根據已存在分區號從低到高按順序指定,此時顯示的提示為Partition number (1-4))。
- 【回車】:指定從哪個柱面開始分區,預設從第一個。建議就從第1個開始,不要從其他位置指定,此時顯示的提示為First cylinder (1-1305, default 1),表示此硬碟有1305個柱面可用於分區,預設從第1個柱面開始分區。
- 【回車】:指定此分區的結束柱面,預設為全部柱面,也可以根據提示指定固定的大小。
- p:查看下分區結果。(這一步也可以不用執行。)
- w:保存退出。
- 理解柱面:柱面可以理解為五子棋或圍棋的棋盤上的格子,整個棋盤就是硬碟,一個硬碟可以按固定大小分為若幹個格子(柱面),分區時,你需要指定使用哪些格子來作為你要建立的分區,但這些格子你只能按照編號連續地來使用,如可以使用1到500的格子作為一個分區,而不能使用1、4和9等不連續的格子合在一起作為一個分區。
partprobe:重新讀取分區表。如果上一步w之後提示需要重啟才能生效,就可以執行這一步。
mkfs -t ext4 /dev/sdb1:根據指定的文件系統格式化分區。
mkdir /disk1:創建掛載點,即創建一個空目錄,也可以使用已有的任何一個空目錄。
mount /dev/sdb1 /disk1/:掛載設備/dev/sdb1到指定掛載點/disk1/。
mount或df:查看是否掛載成功。(註意fdisk命令只能查看是否分區成功分配,但是不能查看掛載結果。)
三、分區自動掛載
系統在啟動時,會依據/etc/fstab文件中的配置信息進行自動掛載,所以可以選擇手動掛載之後將掛載信息配置在此文件中,也可以配置好此文件後重啟系統。但需要註意的是,如果此文件寫錯了就可能會影響到系統的啟動,所以出了掛載報錯的問題需要查看和修複此文件。
其中/、/boot、/home、swap、/dev/shm(tmpfs)、/dev/pts(devpts)、/sys(sysfs)、/proc(proc)等是系統預設的一些分區和掛載點,不能修改它們。
配置文件中需要配置的六個欄位:
- 第一欄位:分區設備文件名(這種方式就不能改變分區設備的順序,即該設備文件名不能在某次重啟或其他操作後映射到了別的分區)或UUID(硬碟通用唯一識別碼,使用UUID就不用擔心映射錯分區的問題了), UUID可以通過“dumpe2fs -h 設備文件名”查看Filesystem UUID的值。
- 第二欄位:掛載點。
- 第三欄位:預設的文件系統。
- 第四欄位:-o掛載參數,使用預設defaults即可。
- 第五欄位:指定分區是否被dump備份,0代表不備份,1代表每天備份,2代表不定期備份。分區的備份都保存在分區目錄下的lost+found文件中。
- 第六欄位:指定分區是否被fsck檢測,0代表不檢測,其他數字代表檢測的優先順序,1的優先順序是高於2的,並且我們自己添加的分區應該是大於等於2的。
mount -a:配置完成後應該執行這個命令掛載一遍,如果有報錯信息,就解決了再重啟,不然以重啟的方式來掛載,導致系統崩潰了之後就不容易定位問題了,至少解決的時候會比較麻煩。
mount -o remount,rw /:這個命令用於/etc/fstab的修複,當系統因為掛載報錯後,且/etc/fstab這個文件是只讀的,無法去修改文件以修複問題,此時可以使用這個命令重新掛載一次,並讓它具有讀寫的許可權。
四、相關命令
df/du命令
df [選項] [掛載點]:查看系統分區的占用情況。
選項:
- -a:顯示所有的文件系統信息,包括特殊文件系統,如/proc、/sysfs等。
- -h:使用習慣單位顯示容量,如KB/MB/GB等。
- -T:顯示文件系統類型。
- -m:以MB為單位顯示容量。
- -k:以KB為單位顯示容量,也是預設的顯示單位。
du [選項] [目錄名或文件名]:查看文件或目錄的空間占用大小。最常用的命令為“du -sh 目錄名”,用於查看某個目錄的占用空間總大小。但是du命令一般用來查看目錄的占用大小,文件的占用大小直接使用ll -h命令即可查看。
選項:
- -a:顯示每個子目錄和子文件的磁碟占用量,預設只統計子目錄本身的磁碟占用量。
- -h:使用習慣單位顯示磁碟占用量,如KB/MB/GB等。
- -s:統計總占用量,而不列出子目錄和子文件的占用量。
df和du命令的區別:
- df命令是從文件系統角度考慮,不光要考慮文件占用的空間,還要統計被命令或程式占用的空間(最常見的情況就是刪除的文件並沒有得到釋放,所以伺服器應該定期進行重啟)。
- du命令是面向文件的,只會計算文件或目錄占用的空間。
mount/umount命令
mount [-l]:查詢系統中已經掛載的設備,-l會顯示捲標名稱。
mount -a:依據配置文件/etc/fstab的內容進行自動掛載。
mount [-t 文件系統] [-L 捲標名] [-o 特殊選項] 設備文件名 掛載點:連接設備到指定的掛載點。
選項:
- -t:指定文件系統類型,可以是ext3/ext4/iso9660等。
- -L:掛載指定捲標的分區,而不是安裝設備文件名掛載。
- -o:可以指定掛載的額外選項。選項內容較多,可以查看相關資料。需要註意這個mount特殊選項都是針對的分區。
umount 設備文件名或者掛載點:卸載設備。只有手動卸載設備後,這個設備才能“彈出”,否則就會一直是“使用中”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