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存中間件 緩存架構的實現(下) 前言 緩存架構,說白了就是利用各種手段,來實現緩存,從而降低伺服器,乃至資料庫的壓力。 這裡把之前提出的緩存架構的技術分類放出來: 瀏覽器緩存 Cookie LocalStorage SessionStorage CDN緩存 負載層緩存 Nginx緩存模塊 Squi ...
緩存中間件-緩存架構的實現(下)
前言
緩存架構,說白了就是利用各種手段,來實現緩存,從而降低伺服器,乃至資料庫的壓力。
這裡把之前提出的緩存架構的技術分類放出來:
- 瀏覽器緩存
- Cookie
- LocalStorage
- SessionStorage
- CDN緩存
- 負載層緩存
- Nginx緩存模塊
- Squid緩存伺服器
- Lua擴展
- 應用層緩存
- Etag
- ThreadLocal
- Guava
- 外部緩存
- Redis
- 資料庫緩存
- MySql緩存
前面的《緩存中間件-緩存架構的實現(上)》已經簡單說明瞭瀏覽器緩存,CDN緩存,負載層緩存。這次將會繼續闡述應用層緩存,外部緩存,資料庫緩存。
應用層緩存
應用層的緩存,往往用戶的請求最終達到了應用伺服器,但是未達到資料庫,其涉及應用伺服器的具體開發。
Etag
之所以將Etag技術放在應用層緩存,是因為用戶的請求必定達到應用層。
Etag的意思就是,如果連續兩次請求的請求內容是一致的,那麼兩次響應也應該是一致的。那麼第一次請求的響應,就可以充當第二次請求的響應。
當然實際業務中,也存在兩次請求一致,但是響應不一致(如都是查詢銀行餘額,但是並不一樣,可能兩次操作中間,工資到賬了)。這就涉及到緩存的數據一致性問題,後面會提到。這裡不再深入。
那麼應用伺服器怎麼判斷兩次請求一致呢。它可以通過兩次請求的hash,進行對比判斷。其中涉及HTTP協議,如304狀態碼,請求協議頭If-None-Match欄位,響應協議頭Etag欄位。
請求流程
服務端已經做好了對應的開發與設置(如Spring的ShallowEtagHeaderFilter())。
第一次請求
- 客戶端發出請求RequestA
- 服務端接收到客戶端的請求RequestA,進行以下處理:
- 在應用中,根據請求RequestA計算對應的MD5值
- 在返迴響應ResponseA的協議頭中的Etag欄位設置前面計算出來的MD5值
- 返回對應頁面
- 客戶端接收到響應ResponseA,在瀏覽器中展示。併在瀏覽器中緩存ResponseA
第二次請求
- 客戶端再次發出請求RequestB,並且RequestB與RequestA請求內容相同(如都是請求同一個頁面等)
- 服務端接收到客戶端的請求RequestB,進行以下處理:
- 根據請求計算的新ETag,並判斷是否與請求RequestB協議頭中的If-None-Match欄位對應的值(就是之前ResponseA的ETag欄位的值)一致
- 如果沒有超限, 在Response中設置協議狀態為304,向客戶端返回對應ReponseB
- 根據請求計算的新ETag,並判斷是否與請求RequestB協議頭中的If-None-Match欄位對應的值(就是之前ResponseA的ETag欄位的值)一致
- 客戶端接收到響應ReponseB,確認其協議狀態為304,則直接使用之前緩存的響應ResponseA,作為請求RequestB的返迴響應
上述其實是功能邏輯,如果按照代碼邏輯,其實應該這樣說:
客戶端
- 客戶端準備發送請求
- 瀏覽器檢測該頁面是否有對應的ETag欄位的值
- 如果有對應的值,就置入請求的協議頭
- 準備妥當後,瀏覽器想伺服器發送請求
服務端
- 根據請求的協議頭,判斷是否具備Last-Modified/If-None-Match欄位
- 如果有對應欄位,進行以下判斷
- 根據請求計算的新ETag,並判斷是否與請求協議頭中的If-None-Match欄位對應的值(就是之前ResponseA的ETag欄位的值一致
- 如果沒有超限,在Response中設置協議狀態為304,向客戶端返回對應Reponse
- 根據請求計算的新ETag,並判斷是否與請求協議頭中的If-None-Match欄位對應的值(就是之前ResponseA的ETag欄位的值一致
- 如果上述2中任一條件未滿足,則執行以下邏輯:
- 在應用中,根據請求RequestA計算對應的MD5值,保存在應用中
- 返回對應頁面
- 在返迴響應ResponseA的協議頭中的Etag欄位設置前面計算出來的MD5值
準確地說,這應該是HTTP協議提供的緩存方案,而不僅僅只是ETag。因為ETag僅僅與HTTP協議的五大條件請求首部中的If-None-Match與If-Match兩個首部相關。除此之外,還有If-Modified-Since,If-Unmodified-Since,If-Range三個條件請求首部。如果以後有機會專門寫一篇有關HTTP協議的博客。迫切的小伙伴,也可以翻閱《HTTP權威指南》一書的第七章(尤其是7.8)。
優勢
- 降低資料庫訪問壓力。如果ETag成功,則直接返回狀態碼304,沒有資料庫操作。
- 降低應用伺服器壓力。如果ETag成功,則直接返回狀態碼304,無需業務操作等,如日誌。
- 降低帶寬壓力。根據統計表明,一般請求響應模型中,響應的報文大小遠大於請求的保溫大小。那麼如果返迴響應的主體為空,只有304狀態碼等協議頭,則可以大大降低系統帶寬壓力。
缺點
- 技術學習投入。如果想要較好利用 ,需要熟悉HTTP協議的緩存設計(包括理念,架構,步驟等)
- 需要對現有的業務體系,進行一定的調整
- 數據刷新問題的處理,確保數據的“新鮮度”
- 應用系統的計算資源占用。有人提出ETag的MD5計算帶來了對應的應用系統的CPU占用問題。這個需要說一下:
- 這取決於具體請求本身是否有比MD5計算更大的CPU占用問題。
- 合理的緩存架構設計一般不會有這樣的問題(如靜態資源等CPU占用少的請求,根本就在前面的瀏覽器,CDN,負載均衡層處理掉了)
實際應用
實際應用部分,主要有兩點需要提及。
- 由於If-None-Match的部分缺點,有需要的小伙伴最好引入Last-Modified-Since搭配使用
- 實際開發方面,Spring提供了ShallowEtagHeaderFilter(),也可以自行擴展
PS:部分人認為只需要Last-Modified-Since即可,但是僅使用Last-Modified-Since存在以下問題:
- 1s周期內的變化,無法處理(因為Last-Modified-Since記錄的最小時間單位為秒)
- 部分數據雖然發生了變化,但其實我們所需要的內容並沒有變化(如周期性的重寫等)
- 部分應用系統的系統時間存在衝突(即集群內的應用伺服器實例的絕對系統時間存在秒級差別。至於集群的時間統一相關的問題,日後有機會專門寫一篇博客(感覺自己立下了無數flag))。
ThreadLocal
ThreadLocal是什麼,我就不在此解釋了。不瞭解的小伙伴,可以這樣理解:ThreadLocal就是一個類中的靜態Map,其key就是執行線程(調用類實例的線程)的name,而value就是調用位置設置的值。
優勢
- (核心)避免介面定義污染。如應用系統中(同一JVM中)存在A->B->C這樣的操作鏈路。但只有A和C用到了特定參數(如用戶信息),那麼為了能夠調用C,B也必須引入該特定參數(如用戶參數),即使B沒有用到該特定參數。這就造成了介面定義的污染(詳見線程級緩存ThreadLocalCache)
- 數據緩存。由於ThreadLocal是通過棧封閉的理念實現了線程安全,所以其在一些場景下有著特定的使用。
缺點
- ThreadLocal緩存設計與學習,及原有系統的改動
- (核心)由於可能涉及多線程與調用鏈上多個調用節點,所以設計與問題排查會有較大的難度
實際應用
在我之前接收的IOT項目中,終端系統通過感測器數據讀取程式與感測器配置,獲得原始數據(包括原始監測值,以及配置表中對應配置(如硬體標識,報警閾值等))。但是原始數據採集後,會進行數據清洗,數據報警評估,數據保存等多個操作。但是其中的數據清洗並不涉及硬體標識,與報警閾值等。所以採用ThreadLocal來保存對應數據(硬體配置),避免方法介面的污染。當然,後來由於該流程並不都是有前後順序要求,所以添加了事件監聽,進行非同步解耦,降低系統複雜度。
GuavaCache
Guava代表著應用級緩存,更準確說是單JVM實例緩存。在原單機系統時,我們往往並不是採用Redis這樣的分散式緩存(除非是希望利用其數據處理,如GEO處理,集合處理等),而是採用GuavaCache或自定義緩存(自定義緩存的設計,後面會有一篇專門的博客)。
優勢
- 資源占用小。畢竟只是運行於單機的一種緩存工具
- 實現了一種簡便的緩存管理工具,滿足了大多數單機系統對緩存的需求
劣勢
- 功能沒有分散式緩存中間件完善(尤其是自定義的緩存工具)
- 如果是採用Guava這樣的第三方緩存工具,需要對工具的一定學習成本
- 如果是自定義實現(為了更為精簡,定製化),往往性能的提高對技術水平有著一定的需求(如SoftReference的利用等)
- 對原有應用的改變
外部緩存
外部緩存的一個重要代表,就是Redis,Memcache這樣的分散式緩存中間件。當然外部緩存,你要把文件系統等劃分進來,也不是不行,只要可以滿足對緩存的定義即可。
這裡以Redis為例。
Redis
Redis作為當下最為流行的分散式緩存中間件,其應用可以說是非常廣泛的,也是我非常喜歡使用的一種分散式緩存中間件。其是一個開源的,C語言編寫的,基於記憶體,支持持久化的日誌型,KV型的網路程式。
優點
- 使用簡單。Redis的單機使用不要太簡單。即使是新人,也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上手,併在實際開發中應用(當然,如果項目中已經有了相關配置,並提供了相關Util就更方便了)
- 性能強悍。即使是單機的Redis,也可以在一個普通性能的伺服器上,提供每秒十萬級的讀寫能力(當然影響的情況很多,詳見redis的BenchMark)
- 功能強大。Redis提供了GEO的相關操作(計算兩點距離等),集合相關操作(交集,並集等),流相關操作(類似消息隊列)
- 應用場景多。如Session伺服器(分散式Session的優秀解決方案),計數器(Incr),分散式鎖等
缺點
- 需要部署Redis伺服器。並且為了確保可用性,往往需要進行集群部署
- 精通較難。
- 功能方面。功能強大的Redis,其內部實現還是有不少東西的,包括其持久化機制,記憶體管理
- 理論方面。如Redis記憶體管理方面,涉及LRU,LFU演算法,以及其自定義簡化版的實現。又或者其哨兵機制涉及的Raft分散式選舉演算法等
- 部署方面。單機部署,以及多種集群部署(生產級部署,可以看我之前的博客-Redis安裝(單機及各類集群,阿裡雲))
實際應用
在我之前接手過的某綜合系統(涵蓋社交,線上教育,直播等),其Session伺服器是通過Redis進行支撐的。通過將<SessionId,Session>的方式,存儲在Redis,而SeesionId會保存在用戶的Cookie中(至於某些小伙伴擔心的Cookie禁用問題,這就涉及Cookie的知識內容了。Cookie會保存在URL中)
再舉一個例子(Redis的應用場景太多了)。之前負責的IOT項目中,其中控系統的報警模塊有這麼一個需求:同一個終端的同一個感測器在30min中,只報警一次,避免報警刷屏的現象。而中控系統已經採用了Redis(中控系統是可以集群部署,確保可用性,避免性能瓶頸),所以利用Redis的集合特性與expire特性,進行了對應的緩存設計。這個在之後會專門寫一篇博客,進行闡述。
資料庫緩存
這裡說的資料庫,是指Mysql,Oracle這樣的資料庫,而不是Redis這樣的。
這裡就以Mysql舉例,這個大家應該是最熟悉的。
Mysql
Mysql緩存機制,就是緩存sql文本,及其對應的緩存結果,通過KV形式保存到Mysql伺服器記憶體中。之後Mysql伺服器,再次遇到同樣的sql語句,就會從緩存中直接返回結果,而不需要再進行sql解析,優化,執行。
可能某些人擔心,如果數據改變了,而請求的語句是select * from xxx,那不就一直拿到舊數據了嘛。放心,mysql有這方面的處理,當對應表的數據有所修改,那麼使用了這個表的數據的緩存就全部失效。所以對於經常變動的數據表,緩存並沒有太大價值。
優勢
- 提升性能。同樣的語句,第一次執行可能需要1s,而第二次執行往往只需要幾毫秒。
- 避免索引時間。因為是通過請求的sql,直接從緩存中獲取對應結果,所以沒有進行索引查詢操作。
- 降低資料庫磁碟操作。雖然請求到達了資料庫,但如果沒有進行硬碟操作(尋道,讀取數據等),那麼該次資料庫操作對資料庫的資源消耗就小了許多(因為在資料庫中最消耗時間的就是索引操作與硬碟操作)
- 降低資料庫資源消耗,提高查詢時間。因為其避免了資料庫獲得sql後的所有操作,取而代之的是從緩存獲取數據(一個KV讀取操作,資源消耗可以幾乎可以忽略了)
缺點
- mysql緩存的應用,及配置需要足夠的專業知識(一般的後端並不會非常深入這個層次,往往需要專門的DBA進行處理)
- mysql緩存的判斷規則不夠智能,提高了查詢緩存的使用門檻,降低了其效率
- mysql緩存的檢查與清理需要占用一定資源
- mysql緩存的記憶體管理不夠完善,會產生一定記憶體碎片(貌似mysql並不是直接採用資料庫的記憶體,就像JVM一樣。如果有不同意見的,可以私信或@我。畢竟我並不擅長資料庫,雖然剛接手的工作是進行資料庫中間件開發。囧)
擴展
- 較為深入的mysql查詢緩存解釋,詳見MySQL查詢緩存的優缺點
- 參數設置,詳見mysql 緩存
實際應用
在我之前接收的IOT項目中,無論是終端系統,還是中控系統,往往都存在大數據量的數據查詢,單次的數據查詢往往涉及萬級,十萬級數據的查詢,並且可能頻繁查詢(就是多次刷新頁面數據)。
一方面,我通過批量寫入(降低資料庫連接的占用頻次),降低資料庫對應數據表的修改頻次(從原來的幾秒一次,變為一分鐘一次)。另一方面,進行資料庫緩存相關配置,確保在一分鐘內的資料庫不需要進行索引操作與硬碟操作,直接返回記憶體內的結果。從而有效提高了前端頁面數據展示效果。
當然後續,我為了針對這一特定業務場景與需求,對業務稍做了調整,從而大大提高了數據查詢效果,大幅降低應用系統資源消耗(這個我會專門寫一篇博客,甚至專門開一個系列,用來描寫這種粒度的特定業務場景的方案設計)。
布隆過濾器
之前有人私信我,認為布隆過濾器應該歸類於緩存架構的一部分。
我開始認為這有一定道理,因為布隆過濾器確實涉及數據的緩存,它需要以往數據的記錄,來實現。但是後來我想了想,布隆過濾器並不應該劃分為緩存中,因為布隆過濾器是基於緩存的,應用緩存的。就像你可以說Redis緩存屬於緩存架構的一部分,但是你不可以說調用緩存的應用伺服器屬於緩存。所以最終,我並沒有將布隆過濾器劃分為緩存的一部分。而是將它作為一種非常有意思的過濾器,一種限流方式,一種安全手段等。
不過作為擴展,這裡簡單說一下布隆過濾器。說白了,就是利用Hash的散列映射特性,進行數據過濾。如我在應用中設置一個數組Array(其所有值都為0),其長度為固定的10W。我針對每個用戶計算一個hash值,並將這個hasn值對10W進行取餘操作,獲得index值(如1000)。我將Array中第index位置的value設置為1。這樣放在生產環境後,如果有一個用戶,其計算出來的index在Array中對應位置的值為0,則說明這個用戶在系統中不存在(當然,如果是1,也並不能就說明其就是系統的用戶,畢竟存在哈希衝突與取餘衝突,不過概率較低)。通過這樣的手段,有效避免無效請求等。
後續可能會專門寫一篇有關布隆過濾器的博客。
總結
以上就是緩存架構相關的知識了。當然,這些知識都是粒度比較大的,雖然我舉了一些實際例子,但是需要大家針對具體應用場景,進行調整應用。另外,這些知識都是比較通用的。可能在特定業務場景下,還有一些方案沒有列在這裡。最後,沒有最好的技術,只有最合適的技術。這裡的許多技術都需要一定的業務規模(數據量,請求數,併發量等),採用比較好的性價比,需要大家仔細考慮。
如果有什麼問題或者想法,可以私信或@我。
願與諸君共進步。
參考
- 《HTTP權威指南》
- Redis安裝(單機及各類集群,阿裡雲))
- 線程級緩存ThreadLocalCache
- mysql 緩存
- MySQL查詢緩存的優缺點
- redis的BenchMark
- .e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