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對於大前端技術領域而言變化不算太大,目前三大技術框架日趨成熟,短期內不大可能出現顛覆性的前端框架 (內心 OS:出了也學不動了)。本文結合個人和團隊經歷對 2019 上半年做個技術總結,將各類技術框架、語言、工具分作兩個維度,按照大前端技術架構圖進行分層,大體分為:狀態管理、UI 組件、... ...
一晃眼 2019 年已過大半,年初信誓旦旦要學習新技能的小伙伴們立的 flag 都完成的怎樣了?2019 年對於大前端技術領域而言變化不算太大,目前三大技術框架日趨成熟,短期內不大可能出現顛覆性的前端框架 (內心 OS:出了也學不動了)。
本文結合個人和團隊經歷對 2019 上半年做個技術總結,將各類技術框架 / 語言 / 工具分作兩個維度:
技術採用生命周期
-
創新者(Innovators):技術的冒險者,第一時間嘗試新技術。
-
早期採用者(Early Adopters):技術早期採用者,具備一定探索精神,某個領域的意見領袖。
-
早期大眾(early majority):技術早期大眾使用者,深思熟慮者,往往採用相對成熟的技術。
-
晚期大眾(late majority):技術的平民老百姓,跟隨趨勢採用當前主流的技術。
-
落後者(laggards):技術的落後者,長時間不更新技術棧,存在大量技術債。
技術方向
按照大前端技術架構圖進行分層,大體分為:狀態管理、UI 組件、小程式、跨平臺、框架層、編程語言、工程化、監控、測試和服務端。
狀態管理
隨著 React、Vue 這類前端框架的流行,組件化開發成為主流,然而隨著頁面複雜度越來越高,在一個組件文件中,要做 UI 渲染、事件處理、狀態管理等等事情,於是一個文件變的越來越複雜。同時,頁面組件層級變的複雜後,跨組件間的數據通信也變的很繁瑣,需要將數據上提到父節點,通過 property 傳輸數據、回調方法更新父節點狀態等等。
Facebook 首先提出Flux框架,引入單向數據流的編程模式,把 Action 和 Store 從 View 中解耦出去,極大的優化了原有狀態管理的架構。
Redux=Flux+Reducer,由於 Store 的唯一性加上 Reducer 純函數,使得數據狀態具有可預測性,於是配套出現了很多基於 TimeMachine 機制的調試工具,極大的提升了研發調試效率。不過由於 Reducer 的純函數性質,對於一些非同步請求的副作用又要引入中間件,導致了一定的複雜度。
Vuex作為 Vue 框架的狀態管理的不二選擇,核心思想和 Flux/Redux 一脈相承,弱化了 Reducer 的概念而改用 Mutations,使得整套框架更易於理解了。
Mobx是一個非常輕量級的狀態管理框架,引入了 observable state、computed value,極大的簡化了狀態修改的方式,相對於 Redux 減少了不少模板代碼,上手迅速使用友好,不過由於缺乏 Redux 這類的強制規範,需要在使用中進行必要約束。
dva是螞蟻金服出品的數據狀態管理框架,dva=React+Redux+Saga,通過約定大大簡化了編程體驗,值得持續關註。
狀態管理不是每個前端應用都必須使用的,要結合自身業務複雜度來決定,只有業務邏輯有一定複雜度需要做到各個模塊解耦才考慮採用,如果一個 Todo 都用上 Redux,我懷疑你是在炫技~
UI 組件
在前端三大框架還未一統江湖的時候,組件庫百花爭鳴有 Dojo、Bootstrap、Extjs 等等。自從 React 橫空出世,組件化變成了前端開發的標準模式,同時也應運而生了兩大 UI 組件庫:基於 React 的 Ant Design 和基於 Vue 的 ElementUI。
作為兩大成熟 UI 組件庫,如果你的系統是屬於中後臺業務,對於 UI 定製化要求不那麼嚴格,那麼這兩個一定是不二選擇,兩者功能上沒有太大區別,基礎 UI 控制項、多語言、主題配置等等要啥有啥,唯一的風險就是聖誕節給你來個下雪的彩蛋(政府網站高危預警)。
UI 組件庫可以持續關註 Web Components,畢竟是 Chrome 瀏覽器親生的,背後有 Google 這個老爹撐腰,而且現在 React/Vue 不也變的越來越像 Web Components 了嗎?
另外前端數據可視化、3D 化也是一個很好方向,一些酷炫的前端庫小伙伴們可以擼起來了~
小程式
2019 年小程式百花齊放,各大超級 App 都推出了自己的小程式應用,前端同學們要支持眾多小程式,摸摸頭髮又稀疏了不少吧(em…離資深研發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小程式的實現有多種方式,需要結合自身的業務場景來做選擇。
選擇一,小程式原生開發方式,以微信為主開發小程式,再通過少量修改移植到其他平臺(工作量多少沒有做過不好估計,但既然當初支付寶小程式 demo 都抄微信的,感覺應該不大吧~)
選擇二,H5 內嵌開發方式,天然多平臺跨端,但會有些許性能損失,也會有些功能限制,例如微信裡面的消息通知不能通過 H5 來推送
選擇三,mpvue 這類基於某種框架的開發方式,mpvue 就是基於 vue 框架來開發小程式,對於熟悉 vue 的同學學習曲線很低,同時也可以實現代碼邏輯的復用
選擇四,Taro 跨多端的實現方式,支持用 React 的開發方式編寫一次代碼,生成能運行在微信 / 百度 / 支付寶 / 位元組跳動 / QQ 小程式、快應用、H5、React Native 等的應用。對於功能需要同時滿足多個小程式應用的場景比較適合。
跨平臺
錦濤在 Qcon 分享 - 美團移動端動態化實踐中總結了業界和美團在移動端跨平臺 & 動態化的實踐,可以看到公司在跨平臺 & 動態化方面進行了多維度的研究和投入,這樣可以適用於不同的業務形態。
自從移動端有了 iOS、Android 兩大平臺,在加上原有的 H5 Web 端,跨平臺就成了這幾年大前端最熱鬧的地方,畢竟一個功能實現三套換誰都不樂意乾,於是在用戶體驗和研發體驗中的一場拉鋸戰就開始了,各大廠商各顯神通。
最早出現的是 Phonegap 這類基於 WebView 的實現方式,由於 WebView 天然跨平臺能力很好的解決了展示層的問題,然後通過 jsBridge 打通 WebView 和 Native 之間通信,使得瀏覽器中的 H5 代碼也能有原生能力。這種方式研發體驗最好,但是用戶體驗最差。
然後就是 React Native、Weex、Picasso,它們基於 Virtual Dom 或者模板語言,通過 js 代碼編寫 UI,然後渲染成原生組件,完美了實現了用戶體驗和研發體驗的平衡。但要用好這些框架還是需要對性能優化、差異性抹平、工程化有比較高的要求,小團隊小公司慎用,否則入坑容易出坑難。
今年大熱是 Flutter,可以持續關註,技術架構很優秀,野心很龐大,大有一統江湖的氣勢。
跨平臺熱熱鬧鬧多年,我個人認為當前的解決方案都是折中方案,隨著手機性能逐步優化、瀏覽器原生能力的增強,也許大家都會回歸本源,走上 H5 這條道路。
框架層
上半年框架層沒有太大變化,依舊三大前端框架把持:React,Vue,Angular。從團隊使用情況來看,React、Vue 依舊是主流,Angular 似乎慢慢不那麼受待見,也許太難學了吧 (手動捂臉)
React 16.x 上半年發佈,推出了不少新特性,例如 hooks、lazy、suspense 等等,如果是 React 技術棧的同學鼓勵第一時間進行嘗試。hooks 還需要再多多實踐,整體實現理念和原有 class 方式有很大不同,習慣了原有的生命周期的寫法的同學還需要適應。
Vue 3.x 難產至今,根據路線圖 3.0 會有大量的更新,比如 virtual dom 的重寫、框架會更小更快、全面擁抱 TypeScript、使用 Proxy 來實現檢測機制等等。呼喚尤大大趕緊更新,vue 的同學恨的牙癢癢的,下半年的 KPI 就指望這個啦~
Angular 近期沒有太多關註,不過 Angular 是一個真正意義的 MVVM 框架,不比 React 或者 Vue 其實都是 View 框架,所以這是一個大而全的框架。但是團隊方面期望技術棧進行收斂,所以這方面就沒有太多的投入了。
在框架層,可以持續關註 PWA 和 WebAssembly,PWA 對於弱網環境的用戶體驗提升很有幫助,而且還可以作為桌面應用的技術框架。WebAssembly 可以讓前端在高密度計算性能上得到很大提升,不過應用場景有限。
已經寫了不少了,大家也看的挺辛苦的吧,剩下的部分等我下篇再更新。由於個人精力有限並且結合當前團隊情況,一定有不少缺失,歡迎小伙伴們補充。
原文鏈接:2019 年大前端技術趨勢分析
編譯來源:夢想天空 ◆ 關註Web前端開發技術 ◆ 分享網頁設計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