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ux是一個可預測的狀態容器,提供可預測的狀態管理。 什麼是狀態?狀態其實也就是數據,管理狀態也就是對數據的管理。那麼什麼是可預測的狀態管理呢?能夠監聽數據的變化,獲取變化的來源,在發生變化時可以觸發某些動作,即為狀態管理(個人理解)。 如上所示,就是一個最簡單的狀態管理,實現了數據基本的管理, ...
Redux是一個可預測的狀態容器,提供可預測的狀態管理。
什麼是狀態?狀態其實也就是數據,管理狀態也就是對數據的管理。那麼什麼是可預測的狀態管理呢?能夠監聽數據的變化,獲取變化的來源,在發生變化時可以觸發某些動作,即為狀態管理(個人理解)。
如上所示,就是一個最簡單的狀態管理,實現了數據基本的管理,但是,並未實現監聽數據的變化。因此,此處採用訂閱者模式,實現數據變化的監聽:
代碼很簡單,訂閱事件&觸發事件,實現了監聽data狀態的變化。以上其實就是Redux的核心內容。項目放在github上,歡迎star
問題1
通過changeState方法可以隨意更改state,不受控制。
Redux是“可預測的狀態管理器”,因此能夠引起狀態變化的,必須是在我們可預測的範圍內。也就是說,如果引起狀態的變化不在我們定義好的變化之內,則拒絕處理該變化,Redux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talk is cheap, show me the code:
原來如此!通過敢敢單單的switch case語句即可實現。(至於這個方法為什麼叫reducer,後面再解釋)
原本的createStore里的changeState方法也需要配合改動(方法名字改成dispatch,意為“派發”動作,更符合其功能):
觸發動作時,則需要用以下這種形式:
動作發起者: 洞么洞么,我是type為“CHANGE_NAME”的動作
處理動作者:收到,已處理完畢,並返回給你變化後的狀態,over
動作發起者: 洞堯洞堯,我是type為“cxk”的動作
處理動作者: 非法類型的動作,拒絕處理,返回初始狀態,over
問題2
當store里的數據比較多時,用同一個reducer處理,必然會導致函數很臃腫:
最簡單的解決方法,就是按照功能模塊對reducer進行拆分:
那麼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如何把多個reducer組合起來,並最終返回變化後的state。首先將多個reducer按照模塊的形式組合在一起:
然後編寫一個combineReducer方法,當每次dispatch了action,會依次觸發所有reducer,並最終返回變化後的state:
這裡可以解釋為什麼叫reducer了,從上述代碼中可以看出,每個reducer其實是(prev, action) => newState這樣的一個結構,類似於Array.prototype.reduce的結構,因此稱之為reducer。
問題3
想必也能猜到問題3是什麼了,上文將reducer按照模塊拆分了,但是state本身還沒有拆分,如果state過於龐雜,也是不好滴。話不多說,拆:
同時,在createStore里新增一句代碼,用於初始化整個state:
因為type不為任何值,因此所有的reducer都會按照default返回初始值,這樣就完成了state的初始化,並且在createStore時,也不用再傳入initalState了。
middleware(中間件)
國際慣例,什麼是middleware?
它提供的是位於action被髮起之後,到達reducer之前的擴展點。你可以利用Redux middleware來進行日誌記錄、創建崩潰報告、調用非同步介面或者路由等等。
(網上找的)
說白了,middleware就是對dispatch的擴展,可以利用它實現定製化功能。
舉個慄子,我們要實現dispatch時,添加一個日誌記錄的功能,記錄一下action觸發前後的狀態以及是哪個action觸發的,那麼可以重寫dispatch方法:
假如說我們這時候又想添加一個創建崩潰報告的功能,那麼可以這樣重寫dispatch方法: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我們想要同時具有這兩個功能呢?機智的我一下子就想到了,把這倆寫到一起不就ok了?
真的是簡單到爆了。等等...好像有哪裡不對?如果以後想加入更多的功能呢?難道也要把他們都塞進這個新的dispatch方法裡面?很明顯,不行,那樣只會導致dispatch方法越來越臃腫,難以維護。根據我們多年的經驗,必然是又要進行拆分了。
從上面的loggerMiddleware和exceptionMiddleware的合作上,可以看出,多個中間件之間的調用順序應該是類似於
A = (action) => { B(action) }
這樣的一種鏈式結構。為了使middleware更為通用,應該將B作為參數傳遞進去,因此,可以寫出這種結構:
A = (B) => (action) => { B(action) }
這時候會發現,在任意一個中間件里,都有可能用到store,因此,將store作為頂級參數傳遞進去:
A = (store) => (B) => (action) => { B(action) }
代碼如下:
抽離公共方法
每次使用中間件時,都要寫一些重覆的代碼。因此Redux內部有一個方法,可以實現這種鏈式調用:
(簡單的示例,實際的方法比這個更為複雜)
方法實現的比較巧妙,每次將經過上一個中間件處理過的dispatch作為參數傳遞給下一個中間件,這樣就形成了鏈式調用:
store.dispatch = applyMiddleware(store, loggerMiddleware, exceptionMiddleware)
非同步action
在實際項目中,非同步是不可避免的。之前的代碼中,當我們每次dispatch一個action時,action只能是一個plain object(普通對象,這裡指的是直接繼承於Object的對象),否則reducer無法成功解析(按照官方文檔的意思,action必須是“可序列化的”,這部分暫時不是很理解)。
和 state 一樣,可序列化的 action 使得若幹 Redux 的經典特性變得可能,比如時間旅行調試器、錄製和重放 action。若使用 Symbol 等去定義 type 值,或者用 instanceof 對 action 做自檢查都會破壞這些特性。字元串是可序列化的、自解釋型,所以是更好的選擇。
因為性能原因,我們無法強制序列化 action,所以 Redux 只會校驗 action 是否是普通對象,以及 type 是否定義。
然鵝在實際開發中,存在大量的非同步場景,例如最常見的請求調用。我們可以利用中間件,讓dispatch可以直接接收一個Function類型的action。Redux就提供了這樣一個中間件redux-thunk:
代碼其實也很簡單,判斷了一下action是否是函數,是的話則執行這個action。用這個中間件去增強dispatch的功能,就可以按照下麵這種形式寫非同步的action了:
調用時:
dispatch(getCardInfoAction())
tips:無論嵌套執行了多少個middleware,最終被dispatch的那個action,仍然必須是一個plain object,將處理流程變回同步方式。
當 middleware 鏈中的最後一個 middleware 開始 dispatch action 時,這個 action 必須是一個普通對象。這是 同步式的 Redux 數據流 開始的地方(譯註:這裡應該是指,你可以使用任意多非同步的 middleware 去做你想做的事情,但是需要使用普通對象作為最後一個被 dispatch 的 action ,來將處理流程帶回同步方式)。
小結
到這裡,redux的大部分功能其實已經基本實現了,剩餘的還有一些細節部分,例如將f1 => f2 => f3(action)這種鏈式調用變為f1(f2(f3(action)))這種調用形式的compose方法(用在applyMiddleware方法內部);createStore方法添加有中間件/無中間件的處理;store.subscribe訂閱後的退訂以及各種判斷的處理等。
Redux的源碼短小精悍,使用純JavaScript實現,不依賴任何第三方庫,因此也適用於各種框架。其完整的流程圖:
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