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用紙和筆來做運算,都是用十進位,直接用十進位和我們最熟悉的符號不是最簡單麽? 為什麼電腦里我們最終要選擇二進位呢? 來看看,電腦在硬體層面究竟是怎麼表示二進位的,你就會明白,為什麼電腦會選擇二進位。 1 怎麼做到“千里傳書” 馬拉松的故事相信你聽說過。公元前490年,在雅典附近的馬拉松海邊, ...
人用紙和筆來做運算,都是用十進位,直接用十進位和我們最熟悉的符號不是最簡單麽?
為什麼電腦里我們最終要選擇二進位呢?
來看看,電腦在硬體層面究竟是怎麼表示二進位的,你就會明白,為什麼電腦會選擇二進位。
1 怎麼做到“千里傳書”
馬拉松的故事相信你聽說過。公元前490年,在雅典附近的馬拉松海邊,發生了波斯和希臘之間的希波戰爭。雅典和斯巴達領導的希臘聯軍勝利之後,雅典飛毛腿菲迪皮德斯跑了歷史上第一個馬拉松,回雅典報喜。這個時候,人們在遠距離報信的時候,採用的是派人跑腿,傳口信或者送信的方式。
但是,這樣靠人傳口信或者送信的方式,實在是太慢了
在軍事用途中,信息能否更早更準確地傳遞出去經常是事關成敗的大事
所以我們看到中國古代的軍隊有“擊鼓進軍”和“鳴金收兵”,通過打鼓和敲鉦發出不同的聲音,來傳遞軍隊的號令。
如果我們把軍隊當成一臺電腦,那“金”和“鼓”就是這台電腦的“1”和“0”
我們可以通過不同的編碼方式,來指揮這支軍隊前進、後退、轉向、追擊等等。
“金”和“鼓”比起跑腿傳口信,固然效率更高了,但是能夠傳遞的範圍還是非常有限,超出個幾公裡恐怕就聽不見了。於是,人們發明瞭更多能夠往更遠距離傳信的方式,比如海上的燈塔、長城上的烽火臺。因為光速比聲速更快,傳的距離也可以更遠。
- 亞歷山大港外的法羅斯燈塔,位列世界七大奇跡之一,可惜現在只剩下遺跡了。可見人類社會很早就學會使用類似二進位信號的方式來傳輸信息
但是,這些傳遞信息的方式都面臨一個問題,就是受限於只有“1”和“0”這兩種信號,不能傳遞太複雜的信息,那電報的發明就解決了這個問題。
從信息編碼的角度來說,金、鼓、燈塔、烽火臺類似電報的二進位編碼
電報傳輸的信號有兩種,一種是短促的點信號(dot信號),一種是長一點的劃信號(dash信號)
我們把“點”當成“1”,把“劃”當成“0”。這樣一來,我們的電報信號就是另一種特殊的二進位編碼了
電影里最常見的電報信號是“SOS”,這個信號表示出來就是 “點點點劃劃劃點點點”。
比起燈塔和烽火臺這樣的設備,電報信號有兩個明顯的優勢
- 信號的傳輸距離迅速增加
電報本質上是通過電信號來進行傳播的,所以從輸入信號到輸出信號基本上沒有延時 - 輸入信號的速度加快了很多
電報機只有一個按鈕,按下就是輸入信號,按的時間短一點,就是發出了一個“點”信號
按的時間長一些,就是一個“劃”信號
一個手指,就能快速發送電報。 - 一個摩爾斯電碼的電報機
製造一臺電報機也非常容易
電報機本質上就是一個“蜂鳴器+長長的電線+按鈕開關”
蜂鳴器裝在接收方手裡,開關留在發送方手裡。雙方用長長的電線連在一起。當按鈕開關按下的時候,電線的電路接通了,蜂鳴器就會響。短促地按下,就是一個短促的點信號;按的時間稍微長一些,就是一個稍長的劃信號。
有了電池開關和鈴鐺,你就有了最簡單的摩爾斯電碼發報機
2 理解繼電器,給跑不動的信號+1s
有了電報機,只要鋪設好電報線路,就可以傳輸我們需要的訊息了
但是這裡面又出現了一個新的挑戰,就是隨著電線的線路越長,電線的電阻就越大
當電阻很大,而電壓不夠的時候,即使你按下開關,蜂鳴器也不會響。
你可能要說了,我們可以提高電壓或者用更粗的電線,使得電阻更小,這樣就可以讓整個線路鋪得更長一些
但是這個再長,也沒辦法從北京鋪設到上海吧
要想從北京把電報發到上海,我們還得想些別的辦法。
對於電報來說,電線太長了,使得線路接通也沒有辦法讓蜂鳴器響起來
那麼,我們就不要一次鋪太長的線路,而把一小段距離當成一個線路,也和驛站建立一個小電報站。我們在小電報站裡面安排一個電報員,他聽到上一個小電報站發來的信息,然後原樣輸入,發到下一個電報站去
這樣,我們的信號就可以一段段傳輸下去,而不會因為距離太長,導致電阻太大,沒有辦法成功傳輸信號。為了能夠實現這樣接力傳輸信號,在電路裡面,工程師們造了一個叫作繼電器(Relay) 的設備。
- 中繼,其實就是不斷地通過新的電源重新放大已經開始衰減的原有信號
事實上,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在每一階段原樣傳輸信號,是不是可以設計一個設備來代替這個電報員?
相比使用人工聽蜂鳴器的聲音,來重覆輸入信號,利用電磁效應和磁鐵,來實現這個事情會更容易。
我們把原先用來輸出聲音的蜂鳴器,換成一段環形的螺旋線圈,讓電路封閉通上電。因為電磁效應,這段螺旋線圈會產生一個帶有磁性的電磁場。我們原本需要輸入的按鈕開關,就可以用一塊磁力稍弱的磁鐵把它設在“關”的狀態。這樣,按下上一個電報站的開關,螺旋線圈通電產生了磁場之後,磁力就會把開關“吸”下來,接通到下一個電報站的電路。
如果我們在中間所有小電報站都用這個“螺旋線圈+磁性開關”的方式,來替代蜂鳴器和普通開關,而只在電報的始發和終點用普通的開關和蜂鳴器,我們就有了一個拆成一段一段的電報線路,接力傳輸電報信號。這樣,我們就不需要中間安排人力來聽打電報內容,也不需要解決因為線纜太長導致的電阻太大或者電壓不足的問題了。我們只要在終點站安排電報員,聽寫最終的電報內容就可以了。這樣是不是比之前更省事了?
事實上,繼電器還有一個名字就叫作電驛,這個“驛”就是驛站的驛,可以說非常形象了
這個接力的策略不僅可以用在電報中,在通信類的科技產品中其實都可以用到。
比如說,你在家裡用WiFi,如果你的屋子比較大,可能某些房間的信號就不好。你可以選用支持“中繼”的WiFi路由器,在信號衰減的地方,增加一個WiFi設備,接收原來的WiFi信號,再重新從當前節點傳輸出去。這種中繼對應的英文名詞和繼電器是一樣的,也叫Relay。
再比如說,我們現在互聯網使用的光纜,是用光信號來傳輸數據。隨著距離的增長、反射次數的增加,信號也會有所衰減,我們同樣要每隔一段距離,來增加一個用來重新放大信號的中繼。
有了繼電器之後,我們不僅有了一個能夠接力傳輸信號的方式,更重要的是,和輸入端通過開關的“開”和“關”來表示“1”和“0”一樣,我們在輸出端也能表示“1”和“0”了。
輸出端的作用,不僅僅是通過一個蜂鳴器或者燈泡,提供一個供人觀察的輸出信號,通過“螺旋線圈 + 磁性開關”,使得我們有“開”和“關”這兩種狀態,這個“開”和“關”表示的“1”和“0”,還可以作為後續線路的輸入信號,讓我們開始可以通過最簡單的電路,來組合形成我們需要的邏輯。
通過這些線圈和開關,我們也可以很容易地創建出 “與(AND)”“或(OR)”“非(NOT)”這樣的邏輯。我們在輸入端的電路上,提供串聯的兩個開關,只有兩個開關都打開,電路才接通,輸出的開關也才能接通,這其實就是模擬了電腦裡面的“與”操作。
我們在輸入端的電路,提供兩條獨立的線路到輸出端,兩條線路上各有一個開關,那麼任何一個開關打開了,到輸出端的電路都是接通的,這其實就是模擬了電腦中的“或”操作。
當我們把輸出端的“螺旋線圈+磁性開關”的組合,從預設關掉,只有通電有了磁場之後打開,換成預設是打開通電的,只有通電之後才關閉,我們就得到了一個電腦中的“非”操作。輸出端開和關正好和輸入端相反。這個在數字電路中,也叫作反向器(Inverter)
反向器的電路,其實就是開關從預設關閉變成預設開啟而已
與、或、非的電路都非常簡單,要想做稍微複雜一點的工作,我們需要很多電路的組合。不過,這也彰顯了現代電腦體系中一個重要的思想,就是通過分層和組合,逐步搭建起更加強大的功能。
回到我們前面看的電報機原型,雖然一個按鈕開關的電報機很“容易”操作,但是卻不“方便”操作。因為電報員要熟記每一個字母對應的摩爾斯電碼,並且需要快速按鍵來進行輸入。一旦輸錯很難糾正。但是,因為電路之間可以通過與、或、非組合完成更複雜的功能,我們完全可以設計一個和打字機一樣的電報機,每按下一個字母按鈕,就會接通一部分電路,然後把這個字母的摩爾斯電碼輸出出去。
雖然在電報機時代,我們沒有這麼做,但是在電腦時代,我們其實就是這樣做的。我們不再是給電腦“0”和“1”,而是通過千萬個晶體管組合在一起,最終使得我們可以用“高級語言”,指揮電腦去乾什麼。
3 總結延伸
可以說,電報是現代電腦的一個最簡單的原型。它和我們現在使用的現代電腦有很多相似之處。我們通過電路的“開”和“關”,來表示“1”和“0”。就像晶體管在不同的情況下,表現為導電的“1”和絕緣的“0”的狀態。
我們通過電報機這個設備,看到瞭如何通過“螺旋線圈+開關”,來構造基本的邏輯電路,我們也叫門電路
- 一方面,我們可以通過繼電器或者中繼,進行長距離的信號傳輸
- 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通過設置不同的線路和開關狀態,實現更多不同的信號表示和處理方式,這些線路的連接方式其實就是我們在數字電路中所說的門電路。而這些門電路,也是我們創建CPU和記憶體的基本邏輯單元。我們的各種對於電腦二進位的“0”和“1”的操作,其實就是來自於門電路,叫作組合邏輯電路。
4 推薦閱讀
《編碼:隱匿在電腦軟硬體背後的語言》第6~11章,是一個很好的入門材料,可以幫助深入理解數字電路,值得你花時間好好讀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