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Linux介紹 1.1 常見的操作系統 Windows 它微軟公司開發的一款桌面操作系統(閉源系統)。版本有dos、win98、win NT、win XP、win 7、win vista、win 8、win 10。伺服器操作系統:win server 2003、win server 2008、w ...
1.1 常見的操作系統
Windows
它微軟公司開發的一款桌面操作系統(閉源系統)。版本有dos、win98、win NT、win XP、win 7、win vista、win 8、win 10。伺服器操作系統:win server 2003、win server 2008、win server 2012。
Mac
蘋果公司開發的一款操作系統(閉源系統),目前最新的版本是IOS12。界面風格還是不錯。對於系統底層的優化也是很好。
Linux
Linux是一個開源的操作系統,目前是市面上占有率極高的伺服器操作系統。目前其分支有很多。安卓
Linux的開發作者,李納斯·托瓦茲。
Linux是開源的操作系統。所謂開源就是指開放源代碼。
1983年 GNU計劃 格奴計劃
Linux分支: 常見的有centos(社區企業網路操作系統)、RedHat、烏班圖、debian等等。
Unix
Unix是Linux操作系統的前身,Unix時間戳是指1970年1月1日0時0分0秒,1970年是Unix的時間元年,也就是Unix誕生的年份。
1.2 Linux操作系統好處
之所以大部分的公司開發的時候都是使用Linux操作系統,取決於兩個特性:
穩定性:取決於系統的底層架構,一般情況下Linux系統能做到很長時間不關機一點也不卡頓;
安全性:開源系統,所有人都可以貢獻自己的源代碼為Linux系統打補丁;
1.3 Linux目錄介紹
/: 表示根的意思
/bin: (binary)存放的是一些二進位文件, 但是在Linux中二進位文件是可以被執行的, 這個目錄中的命令是給普通用戶使用(非超級管理員用戶).
/etc: Linux下所有的配置文件都會放到etc目錄
/home: 是所有非root用戶家目錄的集合
/root: root用戶的家目錄
/sbin: sbin表示super bin(shell bin),裡面同樣也類似於bin目錄,也存放了一些二進位文件, 只不過這些命令只能讓超級管理員去運行
/usr: 存放著一些用戶自己安裝的軟體, 其實類似於windows下的Program File目錄
/var: (variable)存放著Linux下的一些日誌文件, 在實際開發的時候有一些公司習慣把Apache或者nginx的站點目錄也會放到這個目錄中
2 命令行
2.1 命令行(shell, 殼)
常見的shell, Csh, tcsh, zsh, bash等,
在Linux中打開命令行界面
在Linux中的任意一個空白的地方(不要點著圖標),右鍵然後選擇【在終端中打開】
在Linux中 #表示超級管理員身份, $符號表示普通用戶
2.2 基本命令
通用的語法格式: # 指令名稱 [選項] [
操作的目標]
2.2.1 ls指令
#ls[路徑]
表示列出指定路徑下的文件夾和文件的名字, 如果路徑沒有指定則列出當前路徑下的(list)
#ls -l [路徑]
表示以列表的形式列出指定路徑下的文件夾和文件的名字
#ls -la [路徑]
表示以列表的形式列出指定路徑下的文件夾和文件名(包含隱藏文件, all)
隱藏文件(特點是'.'開頭的名字)
如果一個指令擁有多個選項, 一般情況下(95%)對於選項的順序沒有要求,隨意前後, 為了避免混淆按照筆記順序.
Linux嚴格區分大小寫
2.2.2 clear指令
清空當前屏幕中全部的命令(實質是沒有清空,只是頂到上面)
#clear
等效於ctrl+L
清楚Windows的cmd指令叫做: cls
2.2.3 su指令
切換用戶(switch user)
#su
需要切換到的用戶名(用戶名可以不寫, 則表示切換到root用戶)
當切換到的用戶許可權比當前用戶的許可權低,可以直接切換,不需要密碼;反之,如果從低往高切換則要求輸入被切換到的賬戶對應的密碼(高級許可權賬戶密碼)。
2.2.4 cd指令
切換目錄 (change directory)
#cd
需要切換到的路徑(路徑可以是相對路徑或絕對路徑)
路徑可以寫也可以不寫,不寫則表示切換到當前用戶的家目錄
tab鍵可以自動補全命令路徑
低級用戶沒有許可權訪問高級用戶相關的資源(許可權)
相對路徑是相對當前路徑的一種表現形式。
特點:只要不是以“/”開頭的就是相對路徑。
絕對路徑是直接從“根”開始的一種路徑形式。
特點:以“/”開頭的路徑稱之為絕對路徑。
2.2.5 pwd指令
列印當前的工作路徑(print working directory)。
#pwd
2.3 文檔操作命令
2.3.1 創建文件
#touch 路徑
2.3.2 創建文件夾
mkdir [-p] 文件夾路徑
[make directory]
-p表示遞歸創建(parent),可同時創建多級不存在的文件夾
不能以尾碼判斷是文件還是文件夾, ls -l指令看第一個字母, d文件夾,-表示普通文本文件,c字元設備文件, b:塊級設備文件, l:連接文件(快捷方式), s:套接字文件
系統不允許在同一路徑下存在同名的文檔
2.3.2 複製
#cp[-r] 需要賦值的文檔,需要保存的位置
copy
-r表示遞歸, 如果複製的是文件夾, -r是必須要加的.
2.3.3 移動/剪貼/重命名
剪貼+粘貼
#mv需要操作的文檔 新的文檔的位置
move
#
mv /root/php2019. txt /root/
重命名
#
mv /root/php2019. txt /root/php. doc
2.3.4 刪除
#rm [-rf] , 需要刪除的文檔
-r: 表示遞歸(當刪除的類型是文件夾時候就加-r)
-f: force, 表示強制, 沒有刪除確認提示
#
rm -rf /
2.4 文檔查看命令
2.4.1 tail指令
#tail -n 文件的路徑
查看一個文件的末n行
-n 可以不寫, 不寫 預設末10行
#
tail -5 /root/install.log
2.4.2 head指令
#head -n 文件的路徑
查看文件的頭n行
-n 可以不寫, 不寫 預設頭10行
2.4.3 cat指令
#cat 文件路徑1 文件路徑2 文件路徑3 …
查看某個文件的全部陣容(將內容全部輸出在命令行中[正序])
2.4.4 tac指令
#tac 文件路徑1 文件路徑2 文件路徑3 …
查看某個文件的全部陣容(將內容全部輸出在命令行中[倒敘])
2.4.5 vim指令
#vim 文件路徑
打開一個文件,顯示內容
推出 ':q
'按下回車即可
2.5 關機重啟命令
2.5.1 reboot指令
#reboot
重啟電腦
除非自開機以來只有當前一個普通用戶登錄過
普通用戶無法執行reboot指令
2.5.2 shutdown指令
#shutdown -h 時間
關機
now:(shutdown -h now),表示立即關機
+m:(m表示minutes數字),+5,則表示五分鐘之後關機
2.5.3 halt指令
#halt
關機(關閉記憶體)
2.5.4 其他
init 0
關機 poweroff
init 6
重啟
2.6 補充
2.6.1 ctrl+a / ctrl+e
游標的快速定位行首ahead
游標的快速定位行末end
2.6.2 ↑和↓鍵
查看執行命令歷史
2.6.3 執行結果保存文件中(輸出重定向)
#需要執行有輸出結果的命令>
需要保存到的文件路徑 【覆蓋寫】
#需要執行有輸出結果的命令>>
需要保存到的文件路徑 【追加寫】
Windows中 tree 需要執行有輸出結果的命令>
需要保存到的文件路徑
2.7 進階指令
2.7.1 du指令
#du -sh 目錄路徑
目錄所占的磁碟空間大小情況(directory used)
-s:表示sumary,彙總統計
-h:表示以較高可讀性的形式顯示
2.7.2 df指令
#df -h
查看磁碟的剩餘空間情況(disk free)
-h:表示以較高可讀性單位進行查看。
2.7.3 free指令
free -m
查看記憶體的使用情況
-m:表示以mb為單位進行查看
第一行表示memory,是記憶體各項的數字。
2.7.4 find指令
#find 範圍路徑 選項 選項的值 [選項 選項的值...]
表示根據條件去查詢文檔的所在位置
-name:根據名字進行查詢,支持通配符(*),模糊查詢,表示任意長度的任意字元.
-type:根據文檔的類型進行查詢。[d表示文件夾,f表示普通文件,s表示套接字文件,l表示連接文件,c表示字元設備文件,b表示塊狀設備文件]
-user:根據所有者進行查詢
-group:根據所屬的用戶組進行查詢
-size:根據大小進行查詢
查詢磁碟中全部的.conf文件,#find / -name “*.conf” -type f
2.7.5 ps指令
#ps -ef
(process show)查看進程
#ps aux
BSD格式進行輸出
-e:等價於-A,all,表示全部
-f:表示full,顯示全部的列
UID:該進程的啟動用戶名;
PID:process id,進程的id號
PPID:parent process id,父級進程id號
C:表示的cpu的使用情況
STIME:start time,啟動時間
TTY:終端的設備編號,“?”表示該進程不是由終端發起的
TIME:持續運行的時間
CMD:command,顯示進程的名稱或者位置
結束進程的指令
#kill PID
top指令(查資源占用情況用top)
2.7.6 service指令
#service 服務名 start/stop/restart
#/etc/init.d/服務名 start/stop/restart
CentOS7中
#systemctl start/stop/restart 服務名
操作服務的(啟動/停止/重啟)
服務名必須要在/etc/init.d中可見
2.7.7 grep指令
#grep [選項] 關鍵詞 文件路徑/內容
搜索、過濾,主要用於對文件/內容進行篩選,選出需要的內容
-v:排除,取反
#grep -E/#egrep “關鍵詞1|關鍵詞2|…” 文件路徑或內容
-E表示extension,該語法表示多條件篩選,“|”表示or
2.7.8 wc指令
#wc -lwc 文檔的路徑
統計文件的各項數值(行、單詞數、位元組數)
-l:line,行數
-w:word,單詞數
-c:byte,位元組數
2.7.9 管道(|)
將多個指令合在一行上進行操作, 主要用在搜索過濾
# 必須在終端中有輸出內容的指令 | 有輸入的指令[要求有讀取文件內容的需求]
管道前面的指令的輸出其實就是管道後面指令的輸入。
3 vim編輯器
3.1 vi/vim介紹
Vi編輯器是所有Unix及Linux系統下標準的編輯器,
vi和vim都是Linux中的編輯器,不同的是,vim比較高級,可以視為vi的升級版本。vi使用於文本編輯,但是vim更適用於coding(寫代碼的)。
Vim重點是游標的移動,模式切換,刪除,查找,替換,複製,粘貼,撤銷命令的使用。
3.2 三種模式
命令模式:
在該模式下是不能對文件直接編輯,可以輸入快捷鍵(命令)進行一些操作(刪除行,複製行,移動游標,粘貼等等)【打開文件之後預設進入的模式】;
編輯模式(輸入模式):
在該模式下可以對文件的內容進行編輯;
末行模式(尾行模式)
可以在末行輸入命令來對文件進行操作(搜索、替換、保存、退出、撤銷、高亮等等);
3.3 Vim的打開文件的方式
#vim 文件路徑
作用:打開指定的文件(可以是不存在的)
#vim +數字 文件的路徑
作用:打開指定的文件,並且將游標移動到指定行
#vim +/關鍵詞 文件的路徑
作用:打開指定的文件,並且高亮顯示關鍵詞(搜索)
3.4 命令模式
該模式是打開文件的第一個看到的模式(打開文件即可進入)
3.4.1 游標移動
-
游標移動到行首 shift + 6 或 ^
-
游標移動到行尾 shift + 4 或 $
-
游標移動到首行行首 gg
-
游標移動到末行行首 G
-
翻屏 翻屏:按鍵ctrl + b/f 或PgUp/PgDn
-
快速定位到指定行 數字G
3.4.2 複製/剪切/刪除
-
複製游標所在行 yy 在想要粘貼的地方按下p鍵
-
向下複製指定的行數 數字yy
-
剪切/刪除 游標所在行 dd
-
向下刪除/剪切指定的行 數字dd
-
刪除之後下一行不上移 D
-
撤銷 :u
-
恢復:ctrl+r
3.4.3 模式間的切換
末行模式進入之後的特征:游標在最後一行上
編輯模式進入之後的特征:在最後一行有類似於“------插入(insert)-----"
末行模式和編輯模式之間是沒有辦法直接切換的,必須先走命令模式。
3.5 末行模式
進入方式:由命令模式進入,按下“:”或者“/(表示查找)”即可進入
退出方式:
a. 按下esc
b. 連按2次esc鍵
c. 刪除末行全部輸入字元
-
保存操作(write) :w 保存文件 輸入:“:w 路徑” 另存為
-
退出(quit)輸入:“:q” 退出文件
-
保存並退出 輸入:“:wq” 保存並且退出
-
強制(!) 輸入:“:q!” 表示強制退出,剛纔做的修改操作不做保存
-
搜索/查找 輸入:“/關鍵詞”,再按下回車
-
替換
:s/搜索的關鍵詞/新的內容 替換游標所在行的第一處符合條件的內容
:s/搜索的關鍵詞/新的內容/g 替換游標所在行的全部符合條件的內容
:%s/搜索的關鍵詞/新的內容 替換整個文檔中每行第一個符合條件的內容
:%s/搜索的關鍵詞/新的內容/g 替換整個文檔的符合條件的內容
%表示整個文件(所有行)
g表示全局(global)
-
顯示行號
輸入:“:set nu” [number]
如果想取消顯示,則輸入:“:set nonu”
-
要想永久顯示行號,需要進行對vim的配置。
建議創建文件:“~/.vimrc”(該配置是針對用戶的,每個用戶自己家下有一個獨立.vimrc)
末行模式下的複製(yy)、剪切(dd)、刪除(dd)操作
複製語法:“:開始行號,結束行號y”,例如輸入“:1,10y”
剪切刪除語法:“:開始行號,結束行號d”,例如輸入“:1,10d”
一步到位的複製語法——“:開始行號,結束行號 co 粘貼到的行號”
剪切粘貼一步到位語法——“:開始行號,結束行號 m 粘貼到的行號
3.6 編輯模式
i(insert) a(after)。
退出方式:按下esc鍵
3.7 異常退出
編輯文件之後並沒有正常的去wq(保存退出)
刪除“.文件名.swp”文件即可解決上述問題。
3.8 別名機制
允許操作者對現有的指令/腳本進行重新的命名
允許用戶創建自己的指令。
~/.bashrc
alias 別名=’原始名稱/路徑’
保存退出之後不會立即生效,需要當前用戶重新登錄到系統才會生效。
4 用戶與用戶組
Linux系統是一個多用戶、多任務的操作系統
每個用戶賬號都擁有一個唯一的用戶名和各自的密碼.
/etc/passwd 存儲用戶的關鍵信息
/etc/group 存儲用戶組的關鍵信息
/etc/shadow 存儲用戶的密碼信息
4.1 用戶管理
添加用戶
#useradd 選項 選項的值 …. 用戶名
-g:表示指定用戶的用戶主(主要)組,選項的值可以是用戶組的id,也可以是組名
-G:表示指定用戶的用戶附加(額外)組,選項的值可以是用戶組的id,也可以是組名
-u:uid,用戶的id(用戶的標識符),系統預設會從500之後按順序分配uid,如果不想使用系統分配的,可以通過該選項自定義
-c:comment,添加註釋(選擇是否添加)
-s:指定用戶登入後所使用的shell 解釋器
-d:指定用戶登入時的啟始目錄(家目錄位置)
-n:取消建立以用戶名稱為名的群組
passwd
用戶名:密碼:用戶ID:用戶組ID:註釋:家目錄:解釋器shell
用戶名:創建新用戶名稱,後期登錄的時候需要輸入;
密碼:此密碼位置一般情況都是“x”,表示密碼的占位;
用戶ID:用戶的識別符;【-u】
用戶組ID:該用戶所屬的主組ID;【-g】
註釋:解釋該用戶是做什麼用的;【-c】
家目錄:用戶登錄進入系統之後預設的位置;【-d】
解釋器shell:等待用戶進入系統之後,用戶輸入指令之後,該解釋器會收集用戶輸入的指令,傳遞給內核處理;【如果解釋器是/bin/bash表示用戶可以登錄到系統,/sbin/nologin表示該用戶不能登錄到系統】【-s】
註意
如果需要為一個用戶指定多個附加組,只需要將多個附件組的id通過英文逗號“,”分割即可。
主組只能有1個,附加組可以多個,也可以沒有附加組
文檔的屬組指的是主組
4.1.1 修改用戶
#usermod選項 選項的值 …. 用戶名
Usermod:user modify,用戶修改
-g:表示指定用戶的用戶主組,選項的值可以是用戶組的id,也可以是組名
-G:表示指定用戶的用戶附加組,選項的值可以是用戶組的id,也可以是組名
-u:uid,用戶的id(用戶的標識符),系統預設會從500之後按順序分配uid,如果不想使用系統分配的,可以通過該選項自定義
-l:修改用戶名
-c<備註>:修改用戶帳號的備註文字
-d<登入目錄>:修改用戶登入時的目錄
-s<shell>:修改用戶登入後所使用的shell
4.1.2 設置密碼
-
該指令普通用戶也可以執行
-
只有root用戶才可以指定用戶名
Linux不允許沒有密碼的用戶登錄到系統
#passwd[用戶名]
-
從root往普通用戶切換不需要密碼,反之需要root密碼;
-
切換用戶之後前後的工作路徑是不變的;
-
普通用戶沒有辦法訪問root用戶家目錄,反之可以;
4.1.3 刪除用戶
#userdel 選項 用戶名
Userdel:user delete(用戶刪除)
-r:表示刪除用戶的同時,刪除其家目錄;
kill對應用戶的全部進程
在登錄需要刪除的用戶之後,按下快捷鍵“ctrl+d”進行對當前用戶的註銷,隨後退回到上一個用戶(root)此時就可以對需要刪除的用戶進行刪除操作。
4.2 用戶組管理
每個用戶都有一個用戶組,系統可以對一個用戶組中的所有用戶進行集中管理。
文件結構
用戶組名:密碼:用戶組ID:組內用戶名[看附加組的]
密碼:X表示占位符,雖然用戶組可以設置密碼,但是絕大部分的情況下不設置密碼;
組內用戶名:表示附加組是該組的用戶名稱;
4.2.1 用戶組添加
#groupadd 選項 選項的值 …. 用戶組名
-g:類似用戶添加里的“-u”,
-g表示選擇自己設置一個自定義的用戶組ID數字,如果自己不指定,則預設從500之後遞增;
4.2.2 用戶組編輯
#groupmod 選項 選項的值 … 用戶組名
-g:類似用戶修改里的“-u”,-g表示選擇自己設置一個自定義的用戶組ID數字
-n:類似於用戶修改“-l”,表示設置新的用戶組的名稱
4.2.3 用戶組刪除
#groupdel 用戶組名
當需要刪除一個組,但是這個組是某個用戶的主組時,則不允許刪除(附加組是可以的);如果確實需要刪除,則先從組內移出所有用戶。
5 許可權管理
5.1 許可權介紹
在Linux中分別有讀、寫、執行許可權:
讀許可權
對於文件夾來說,讀許可權影響用戶是否能夠列出目錄結構
對於文件來說,讀許可權影響用戶是否可以查看文件內容
寫許可權
對文件夾來說,寫許可權影響用戶是否可以在文件夾下“創建/刪除/複製到/移動到”文檔
對於文件來說,寫許可權影響用戶是否可以編輯文件內容,
執行許可權
一般都是對於文件來說,特彆腳本文件。
對於文件來說,執行許可權影響文件是否可以運行。
對於文件夾來說,執行許可權影響對應的用戶是否可以在文件夾內執行指令。
5.2 身份介紹
Owner身份 (文檔所有者,預設為文檔的創建者) 除本人(文件所有者)之外的用戶無法查看文件內容
Group身份(與文檔所有者同組的用戶) 能互相修改對方的數據
Others身份(其他人,相對於所有者與同組用戶)
Root用戶(超級用戶) 神一樣存在 設置文檔的許可權的時候不必考慮root用戶
5.3 Linux許可權查看
Linux中存在用戶(owner)、用戶組(group)和其他人(others)概念
第1位:表示文檔類型,取值常見的有“d表示文件夾”、“-表示文件”、“l表示軟連接”、“s表示套接字”、“c表示字元設備”、“b表示塊狀設備”等等;
第2-4位:表示文檔所有者的許可權情況,第2位表示讀許可權的情況,取值有r、-;第3位表示寫許可權的情況,w表示可寫,-表示不可寫,第4位表示執行許可權的情況,取值有x、-。
第5-7位:表示與所有者同在一個組的用戶的許可權情況,第5位表示讀許可權的情況,取值有r、-;第6位表示寫許可權的情況,w表示可寫,-表示不可寫,第7位表示執行許可權的情況,取值有x、-。
第8-10位:表示除了上面的前2部分的用戶之外的其他用戶的許可權情況,第8位表示讀許可權的情況,取值有r、-;第9位表示寫許可權的情況,w表示可寫,-表示不可寫,第10位表示執行許可權的情況,取值有x、-。
許可權分配中,均是rwx的三個參數組合,且位置順序不會變化。沒有對應許可權就用 – 代替。
5.4 許可權設置
#chmod [選項] 許可權模式 文檔路徑
-R:遞歸設置許可權 (當文檔類型為文件夾的時候)
許可權模式:就是該文檔需要設置的許可權信息
文檔:可以是文件,也可以是文件夾,可以是相對路徑也可以是絕對路徑。
想要給文檔設置許可權,操作者要麼是root用戶,要麼就是文檔的所有者
5.4.1 字母形式
給誰設置:
u:表示所有者身份owner(user)
g:表示給所有者同組用戶設置(group)
o:表示others,給其他用戶設置許可權
a:表示all,給所有人(包含ugo部分)設置許可權
如果在設置許可權的時候不指定給誰設置,則預設給所有用戶設置
許可權字元:
r:讀
w:寫
x:表示執行
-:表示沒有許可權
許可權分配方式
+:表示給具體的用戶新增許可權(相對當前)
-:表示刪除用戶的許可權(相對當前)
=:表示將許可權設置成具體的值(註重結果)【賦值】
設置多個身份的許可權時候,每個身份之間需要通過英文逗號分開。
如果有兩部分許可權一樣則可以合在一起寫
5.4.2 數字形式
讀:r 4
寫:w 2
執行:x 1
組合許可權數字的時候遵循,最短路徑要求,並且最多只能出現一次。
如果一個許可權數字中但凡出現2與3的數字,則該許可權有不合理的情況。
5.5 註意事項
在Linux系統中,創建文檔的許可權有一個預設值,以當前的系統為例,其創建文件夾之後的預設許可權是755,創建文件之後的許可權是644。
之所以會這樣是受到了系統中umask(掩碼)的值的影響,其是用於指定文檔創建好之後的許可權,umask預設為022。
計算方式:
對於文件:文件的許可權 = 666 – umask掩碼
對於文件夾:文件夾的許可權 = 777 - umask掩碼
在Linux中,如果要刪除一個文件,不是看文件有沒有對應的許可權,而是看文件所在的目錄是否有寫許可權、執行許可權,如果有才可以刪除。
5.6 屬主與屬組
屬主:所屬的用戶(文件的主人),文檔所有者
屬組:所屬的用戶組(同組用戶的組名稱)
前面的那個root就是屬主
後面的那個roo就是屬組
這兩項信息在文檔創建的時候會使用創建者的信息(用戶名、用戶所屬的主組名稱)。
之所以需要設置這個:如果有時候去刪除某個用戶,則該用戶對應的文檔的屬主和屬組信息就需要去修改
5.7 chown/chgrp/sudo
5.7.1 chown
#chown [-R] 新的username 文檔路徑
更改文檔的所屬用戶(change owner)
修改所有者的人必須是root或者所有者自己(也可能出現沒有許可權的情況),其他人無權修改所有者。
5.7.2 charp
#chgrp [-R] groupname 文檔的路徑
更改文檔的所屬用戶組(change group)
5.7.3 sudo
Sudo可以讓管理員(root)事先定義某些特殊命令誰可以執行(事先放權規則。
預設sudo中是沒有除root之外用戶的規則,要想使用則先配置sudo。
Sudo配置文件:/etc/sudoers
該文件預設只讀,不允許修改,因此不能直接修改。
-
配置sudo文件請使用“#visudo”,
-
配置普通用戶的許可權
Root表示用戶名,如果是用戶組,則可以寫成“%組名”
ALL:表示允許登錄的主機(地址白名單)
(ALL):表示以誰的身份執行,ALL表示root身份
ALL:表示當前用戶可以執行的命令,多個命令可以使用“,”分割
一般需要調整的就是用戶/用戶組名稱與可以執行的指令名。
#
sudo 需要執行的指令(就是放權的指令名稱)
#sudo -l
表示list
6 運行級別
運行模式也可以稱之為運行級別(Running Level)
0 — 表示關機級別(不要將預設的運行級別設置成這個值)
1 — 單用戶模式(找回root密碼的)
2 — 多用戶模式,不帶NFS(Network File Syetem)
3 — 多用戶模式,完全的多用戶模式(不帶桌面的,純命令行模式)
4 — 沒有被使用的模式(被保留模式)
5 — X11,完整的圖形化界面模式
6 — 表示重啟級別(不要將預設的運行級別設置成這個值)
6.1 相關命令 / 網路設置
(臨時切換,立即生效):
#init 0 表示關機
#init 3 表示切換到不帶桌面的模式(CLI 命令行模式)
#init 5 切換到圖形界面(前提必須先確保已經安裝了圖形化界面)
#init 6 重啟電腦
註意:init指令需要超級管理員的許可權,普通用戶無法執行。
這些命令其實都是調用的init進程,將數字(運行級別)傳遞給進程,進程去讀配置文件執行對應的操作。
6.2 永久命令行模式
將/etc/inittab文件中的initdefault值設置成3,然後重啟操作系統。切換重啟之後預設即命令行模式:
6.3 網路設置
6.3.1 IP地址查看
遠程連接、配置相關軟體時(vpn)
#ifconfig
有2塊網卡,一個叫eth0,另一個lo(本地迴環網卡,本機ip)
ip地址是 inet addr那一項
6.3.2 網卡配置文件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文件
ONBOOT:表示是否自動連接
BOOTPROTO(COL):網卡啟動之後使用的協議,一般情況下是DHCP
HWADDR:硬體地址(mac地址,物理地址),電腦之間的通信都是依賴於mac地址
#ln -s 原始路徑 快捷方式路徑
針對像網卡配置目錄層次比較深的文件,如果需要頻繁更改,可以將需要的文件設置一個快捷方式,將其放在經常操作的目錄,以簡化後續的打開文件操作。
6.3.3 網路服務操作
#service network start/stop/restart
通過service指令來對網路的服務進行重啟/停止/啟動等操作。
#ifdown 網卡名 停止某個網卡
#ifup 網卡名 啟動某個網卡
7 ssh
ssh(secure shell,安全外殼協議),該協議有2個常用的作用:遠程連接、遠程文件傳輸。
協議使用埠號:預設是22。
可以是被修改的,如果需要修改,則需要修改ssh服務的配置文件:
#/etc/ssh/ssh_config
服務啟動/停止/重啟 {服務名中的d全稱daemon,守護進程}
#service sshd start/stop/restart
#/etc/init.d/sshd start/stop/restart
7.1 遠程登錄
終端工具主要幫助運維人員連接遠程的伺服器,常見終端工具有:Xshell、secureCRT、Putty等
-
獲取伺服器ip地址,可以通過ifconfig命令進行查看,然後順手測試ip的連接相通性
#ifconfig
-
打開putty,輸入相關的信息
-
在彈出key確認的時候點擊“是”,以後不會再提示
-
輸入登錄信息
虛擬機的centos中全部的指令在遠程終端中都是可以得到執行的
不藉助第三方工具實現遠程連接
①打開Windows的cmd黑視窗(前提是Windows必須安裝ssh服務,如果沒有而需要這個功能,則自行安裝openSSH)
②輸入“ssh 需要登錄的用戶名@遠程伺服器的連接地址”回車
③輸入密碼
7.2 sftp文件傳輸
可視化的界面傳輸工具:Filezilla
-
選擇“文件”- “站點管理器(Ctrl +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