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庫突然斷開連接、第三方介面遲遲不返回結果、高峰期網路發生抖動...... 當程式突發異常時,我們的應用可以告訴調用方或者用戶「對不起,伺服器出了點問題」;或者找到更好的方式,達到提升用戶體驗的目的。 一、背景 用戶在馬蜂窩 App 上「刷刷刷」時,推薦系統需要持續給用戶推薦可能感興趣的內容,主要 ...
資料庫突然斷開連接、第三方介面遲遲不返回結果、高峰期網路發生抖動...... 當程式突發異常時,我們的應用可以告訴調用方或者用戶「對不起,伺服器出了點問題」;或者找到更好的方式,達到提升用戶體驗的目的。
一、背景
用戶在馬蜂窩 App 上「刷刷刷」時,推薦系統需要持續給用戶推薦可能感興趣的內容,主要分為根據用戶特性和業務場景,召回根據各種機器學習演算法計算過的內容,然後對這些內容進行排序後返回給前端這幾個步驟。
推薦的過程涉及到 MySQL 和 Redis 查詢、REST 服務調用、數據處理等一系列操作。對於推薦系統來說,對時延的要求比較高。馬蜂窩推薦系統對於請求的平均處理時延要求在 10ms 級別,時延的 99 線保持在 1s 以內。
當外部或者內部系統出現異常時,推薦系統就無法在限定時間內返回數據給到前端,導致用戶刷不出來新內容,影響用戶體驗。
所以我們希望通過設計一套容災緩存服務,實現在應用本身或者依賴的服務發生超時等異常情況時,可以返回緩存數據給到前端和用戶,來減少空結果數量,並且保證這些數據儘可能是用戶感興趣的。
二、設計與實現
設計思路和技術選型
不僅僅是推薦系統,緩存技術在很多系統中已經被廣泛應用,小到 JVM 中的常用整型數,大到網站用戶的 session 狀態。緩存的目的不盡相同,有些是為了提高效率,有些是為了備份;緩存的要求也高低不一,有些要求一致性,有些則沒有要求。我們需要根據業務場景選擇合適的緩存方案。
結合到我們上面提到的業務場景和需求,我們採用了基於 OHC 堆外緩存和 SpringBoot 的方案,實現在現有推薦系統中增加本地容災緩存系統。主要是考慮到以下幾點因素:
1. 避免影響線上服務,將業務邏輯和緩存邏輯隔離
為了不影響線上服務,我們將緩存系統封裝為一個 CacheService,配置在現有流程的末端,並提供讀、寫的 API 給外部調用,將業務邏輯和緩存邏輯隔離。
2. 非同步寫入緩存,提高性能
讀、寫緩存都會帶來時間消耗,特別是寫入緩存。為了提高性能,我們考慮將寫入緩存做成非同步的方式。這部分使用的是 JDK 提供的線程池 ThreadPoolExecutor 來實現,主線程只需要提交任務到線程池,由線程池裡的 Worker 線程實現寫入緩存。
3. 本地緩存,提高訪問速度
在推薦系統中,給用戶推薦的內容應該是千人千面的,甚至同一位用戶每次刷新看到的內容都可能不同,這就不要求緩存具有強一致性。因此,我們只需要進行本地緩存,而不需要採用分散式的方式。這裡使用到的是開源緩存工具 OHC,緩存的數據來源於成功處理過的請求。
4. 備份緩存實例,保證可用性
為了保證緩存的可用性,我們不僅在記憶體中進行緩存,還定時備份到文件系統中,從而保證在可以應用啟動時從文件系統載入到記憶體。具體可以使用 SpringBoot 提供的定時任務、ApplicationRunner 來實現。
整體架構
我們保持了推薦系統的現有邏輯,併在現有流程的末端,配置了 CacheModule 和 CacheService,負責所有和緩存相關的邏輯。
其中,CacheService 是緩存的具體實現,提供讀寫介面;CacheModule 對本次請求的數據進行處理,並決定是否需要調用 CacheService 對緩存進行操作。
模塊解讀
1. CacheModule
在完成推薦系統的原有流程處理之後,CacheModule 會對得到的響應報文進行判斷,比如是否拋出了異常,響應是否為空等,然後決定是否讀取緩存或者提交緩存任務。
CacheModule 的工作流程如圖所示,其中橘黃色部分代表對 CacheService 的調用:
-
提交緩存任務。如果該次請求沒有拋出異常,並且響應結果也不為空,則會提交一個緩存任務到 CacheService。任務的 key 值為對應的業務場景,value 為本次響應計算得到的內容。提交的動作是非阻塞的,對介面的耗時影響很小。
-
讀取緩存數據。當應用本身或者依賴應用拋出異常時,系統會根據業務場景的 key 值從 CacheService 中讀取緩存並返回給調用方。當出現用戶本身已經刷完所有可用數據的情況時,就不需要讀取緩存,而是將請求的數據及時反饋給用戶。
2. CacheService
在緩存的具體實現上,CacheService 使用到了從 Apache Cassandra 項目中獨立出來的 OHC。另外因為我們整個應用是基於 SpringBoot 的,也用到了 SpringBoot 提供的各種功能。
上文說到對緩存沒有強一致性的要求,所以我們採用的是本地緩存而非分散式緩存,並且抽象出一個 CacheService 類負責對本地緩存進行維護。
(1) 數據格式
推薦系統返回數據時,根據業務場景和用戶特征設定以「屏」為單位返回數據,每屏可以包含多個內容項,所以採取 key-set 的數據格式:key 值為業務場景,比如首頁的「視頻」頻道;緩存內容則為「屏」的集合。
(2) 存儲位置
對於 Java 應用,緩存可以存放在記憶體中或者硬碟文件中。而記憶體空間又分為 heap(堆記憶體)和 off-heap(堆外記憶體)。我們對這幾種方式進行了對比:
為了保證較快的讀寫速度,避免緩存 GC 影響線上服務,所以選擇 off-heap 作為緩存空間。OHC 最早包含在 Apache Cassandra 項目中,之後獨立出來,成為了基於 off-heap 的開源緩存工具。它既可以維護大量的 off-heap 記憶體空間,同時也使用於低開銷的小型緩存實體。所以我們使用 OHC 作為 off-heap 的緩存實現。
(3) 文件備份
在應用重啟時,off-heap 中的緩存為空。為了儘快載入緩存,我們使用 SpringBoot 的 Scheduling Tasks 功能,定期將緩存從 off-heap 備份到文件系統;通過繼承 SpringBoot 的 ApplicationRunner 監聽應用啟動的過程,啟動完成後將硬碟中的備份文件載入到 off-heap,保證緩存數據的可用性。
CacheService 維護一個任務隊列,隊列中保存著 CacheModule 通過非阻塞的方式提交的緩存任務,由 CacheService 決定是否要執行這些緩存任務。
(4) 對 CacheModule 提供的 API
-
讀取緩存時,傳入 key 值,緩存模塊隨機從 set 中讀取數據返回。
-
寫入緩存時,將 key 和 value 封裝為一個任務,提交到任務隊列,由任務隊列負責非同步寫入緩存。
(5) 任務隊列與非同步寫入
這裡我們使用了 JDK 中的線程池來實現。在構造線程池時,使用 LinkedBlockingQueue 作為任務隊列,可以實現快速增刪元素;因為應用的 QPS 在 100 以內,所以工作線程數目固定為 1;隊列寫滿之後,則執行 DiscardPolicy,放棄插入隊列。
(6) 緩存數量控制
如果緩存占用記憶體空間過大,會影響線上應用,我們可以採用為不同的業務場景配置最大緩存數量來控制緩存數量。沒有達到配置值時,將成功處理過的數據寫入緩存;達到配置值時可以隨機抽樣覆蓋原有緩存項,來保證緩存的實時性。
綜合考慮以上各個方面,CacheService 的設計如下:
線上表現
為了驗證容災緩存的效果,我們在命中緩存時進行了埋點,並通過 Kibana 查看每小時緩存的命中數量。如圖所示,在 18:00 到 19:00 系統存在一定的超時,而這段時間由於緩存服務發揮了作用,使系統的可用性得到提升。
我們還對 OHC 的讀取和寫入速度進行了監控。寫入緩存的時延在毫秒級別,並且是非同步寫入;讀取緩存的時延在微秒級別。基本沒有給系統增加額外的時間消耗。
踩過的坑
在將緩存寫入 OHC 之前,需要進行序列化,我們使用了開源的 kryo 作為序列化工具。之前在使用 kyro 時,發現對於沒有實現 Serializable 的類,反序列化時可能失敗,比如使用 List#subList 方法返回的內部類 java.util.ArrayList$SubList。這裡可以手動註冊 Serializer 來解決這個問題,在 Github 上開源的 kryo-serializers 倉庫提供了各種類型的 serializers。
另外一點,需要註意根據具體使用場景,來配置 OHC 中的 capacity 和 maxEntrySize。如果配置的值太小的話,會導致寫入緩存失敗。可以在上線之前測算緩存的空間占用,合理設置整個緩存空間的大小和每個緩存 entry 的大小。
三、優化方向
基於 SpringBoot 和 OHC,我們在現有的推薦系統中增加了一個本地容災緩存系統,當依賴服務或者應用本身突發異常時可以返回緩存的數據。
該緩存系統還存在一些不足,我們近期會針對以下幾點進行重點優化:
-
緩存數目寫滿之後,目前應用會隨機覆寫已經存在的緩存。未來可以進行優化,將最老的緩存項替換。
-
在某些場景下緩存的粒度不夠精細,比如目的地頁推薦共用一個緩存的 key 值。未來可以根據目的地的 ID,為每個目的地配置一份緩存。
-
現在推薦系統還有部分配置依賴於 MySQL,未來會考慮將在本地進行文件緩存。
[參考資料]
1. Java Caching Benchmarks 2016 - Part 1
2. On Heap vs Off Heap Memory Usage
本文作者:孫興斌,馬蜂窩推薦和搜索後端研發工程師。
(馬蜂窩技術原創內容,轉載務必註明出處保存文末二維碼圖片,謝謝配合。)
關註馬蜂窩技術公眾號,找到更多你需要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