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承接上一篇的基本原理,繼續展開學習,本篇主要面向數據的使用和管理,也就是開發者常用的基礎語句,開始嘍…… >>>對整表的操作 >創建表 關鍵字 Create create table student( stu_id int primary key, stu_name varchar2(20) n ...
此篇承接上一篇的基本原理,繼續展開學習,本篇主要面向數據的使用和管理,也就是開發者常用的基礎語句,開始嘍……
>>>對整表的操作
>創建表 關鍵字 Create
create table student(
stu_id int primary key,
stu_name varchar2(20) not null,
stu_address varchar2(40));
>查看表結構 Desc
Desc student;
>修改表 Alter table
>增加欄位/屬性 【alter table 表名 add(屬性);】
alter table student add(stu_photo varchar2(20));
>修改欄位 【alter table 表名 modify(屬性)】
alter table student modify(stu_id number(4));
>刪除欄位 【alter table 表名 drop column 欄位名;】
alter table student drop column stu_photo;
>刪除表 Drop
>刪除表 【drop table 表名;】
>>>對數據的操作(基礎操作---單表)
>插入數據 【Insert into 表名(屬性) values(屬性值)】
Insert into student(stu_id,stu_name,stu_address) values(1,'lisi','揚州');
>查詢數據 【Select * from 表名 where 限制條件】
select * from student where id=1;
>修改數據 【update 表名 set 欄位名='修改後的值' where 限制條件】
update student set stu_name='zhangba' where id=1;
目前表中只有一行數據,所以加不加where都可以,不過最好養成好習慣,否則實際環境中不加where的話,會將所有要修改的欄位的值全部改掉;千萬謹慎啊!
>刪除數據 【Delete 表名 where 限制條件】
Delete student from sutdent where id=1;
Truncate student;
##Delete和Truncate的區別
Delete執行刪除的過程是每次從表中刪除一行,並且同時將該行的刪除操作作為事務記錄在日誌中保存,以便進行進行回滾操作。
Truncate table 則一次性地從表中刪除所有的數據,並且不會把單獨的刪除操作記錄,記入日誌保存,刪除行是不能恢復的。並且在刪除的過程中不會激活與表有關的刪除觸發器。執行速度快。
Delete操作針對的時table和view,會保持現有表空間和索引的空間大小;
Truncate操作針對的是table,表空間和索引的空間大小會恢復到初始大小;
整體來看,Delete和Truncate刪除的是表中的數據而不會改動表的結構。
>查詢數據【Select 欄位名 from 表名 where 限定條件……】(★★★)
Select查詢是使用資料庫的重點,在這裡會詳細講解,如果有不全面的地方,後續還會進行更新補充的;
先說一說使用Select查詢時,SQL執行的順序:
1)語法分析,分析語句的語法是否符合規範,衡量語句中各表達式的意義。
2)語義分析,檢查語句中涉及的所有資料庫對象是否存在,且用戶有相應的許可權。
3)視圖轉換,將涉及視圖的查詢語句轉換為相應的對基表查詢語句。
4)表達式轉換, 將複雜的 SQL 表達式轉換為較簡單的等效連接表達式。
5)選擇優化器,不同的優化器一般產生不同的“執行計劃”
6)選擇連接方式, ORACLE 有三種連接方式,對多表連接 ORACLE 可選擇適當的連接方式。
7)選擇連接順序, 對多表連接 ORACLE 選擇哪一對錶先連接,選擇這兩表中哪個表做為源數據表。
8)選擇數據的搜索路徑,根據以上條件選擇合適的數據搜索路徑,如是選用全表搜索還是利用索引或是其他的方式。
9)運行“執行計劃”。
說到這裡,就順便說一下Oracle的共用原理:
首先,Oracle將執行過的SQL語句存放在記憶體的共用池(shared buffer pool)中,可以被所有的資料庫用戶共用,當你執行一條SQL語句時,如果它和之前的執行過的語句完全相
同, Oracle就能很快獲得已經被解析的語句以及最好的執行路徑. 這個功能大大地提高了SQL的執行性能並節省了記憶體的使用。
查詢語句中,關鍵字的執行順序:
比如: select 欄位 from 表名/視圖名 where 條件 group by (欄位) having 條件 order by 欄位
①先由from將所查詢的表或視圖中的數據進行整理;【整理順序是從右往左進行,一般將數據量最小的表放在最右面,作為基表處理】
②再執行where子句的限定條件,進行數據的篩選;【篩選順序從右向左進行,一般將表關聯語句放在最左邊,篩選條件放在右端,這樣可以減小笛卡爾積,提升查詢效率】
③執行group by將數據按你給的條件進行分組;
④使用聚合函數進行計算;
⑤執行Having子句篩選分組;
⑥計算所有的表達式;
⑦執行Orader by語句進行結果集排序【排序一定是最後執行的,將所有查詢的數據都執行完之後才進行,否則將失去排序的作用】
oracle 語句提高查詢效率的方法
語句1: where column in(select * from ... where ...);
語句2:... where exists (select 'X' from ...where ...);
第二種格式要比第一種格式的效率高。
在Oracle中幾乎可以將所有的IN關鍵字子查詢改寫為Exists的子查詢。在使用Exists時,Oracle系統會首先檢查主查詢,然後運行子查詢直到它找到第一個匹配項,這就節省了時
間。Oracle系統在執行IN子查詢時,首先執行子查詢,並將獲得的結果表存放在在一個加了索引的臨時表中。
避免使用Having子句,Having只會在檢索出所有記錄之後才對結果集進行過濾,這個處理需要排序,總計等操作。如果能通過where子句限制記錄的數目,那就能減少這方面的開銷。
SQL初級優化:
①選擇最有效的表名順序(只在基於規則的優化器中有效)
上面已經提到,Oracle的解析器是按照從右向左的順序處理From子句中的表或索引的,
在由多個表名的情況下,建議將子句中最小數據量的表作為基礎表(driving table)放在最右面,將被最先執行;
②Where子句中的連接順序
Oracle採用自下向上,自右向左的順序執行限制條件,所以,建議將表之間的連接寫在where後面的緊挨著的位置,那些可以過濾掉最大數據量的條件寫在where子句的末尾.
③Select子句中避免使用星號 *
④使用Exists替代IN、使用NOT Exists替代NOT IN;
⑤SQL語句用大寫的;因為Oracle總是先解析SQL語句,將小寫字母轉換成大寫字母【但是開發中,Mapper.xml中建議使用全小寫字母去寫,因為項目最終運行環境是Linux,如果xml文件中sql與pojo中的大小寫不一致,會導致Linux環境中運行出錯】
⑥避免在索引列上使用計算;
⑦用IN來替換OR【上面提到如果可以使用Exists的地方,使用Exists】
文中有一部分是參照別人寫的進行總結學習的,如果有什麼錯誤的地方,歡迎大家指正,我會及時修改;
由於有一些其他的任務,暫時先寫這些吧,後面會慢慢追加主鍵、外鍵、索引、視圖的創建和使用,技術的東西只能一點一點來,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