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a源碼閱讀的第四篇,涉及到向介面請求方提供文件數據。 第一篇:koa源碼閱讀-0第二篇:koa源碼閱讀-1-koa與koa-compose第三篇:koa源碼閱讀-2-koa-router 處理靜態文件是一個繁瑣的事情,因為靜態文件都是來自於伺服器上,肯定不能放開所有許可權讓介面來讀取。各種路徑的校 ...
koa
源碼閱讀的第四篇,涉及到向介面請求方提供文件數據。
第一篇:koa源碼閱讀-0
第二篇:koa源碼閱讀-1-koa與koa-compose
第三篇:koa源碼閱讀-2-koa-router
處理靜態文件是一個繁瑣的事情,因為靜態文件都是來自於伺服器上,肯定不能放開所有許可權讓介面來讀取。
各種路徑的校驗,許可權的匹配,都是需要考慮到的地方。
而koa-send
和koa-static
就是幫助我們處理這些繁瑣事情的中間件。koa-send
是koa-static
的基礎,可以在NPM
的界面上看到,static
的dependencies
中包含了koa-send
。
koa-send
主要是用於更方便的處理靜態文件,與koa-router
之類的中間件不同的是,它並不是直接作為一個函數註入到app.use
中的。
而是在某些中間件中進行調用,傳入當前請求的Context
及文件對應的位置,然後實現功能。
原生的文件讀取、傳輸方式
在Node
中,如果使用原生的fs
模塊進行文件數據傳輸,大致是這樣的操作:
const fs = require('fs') const Koa = require('koa') const Router = require('koa-router') const app = new Koa() const router = new Router() const file = './test.log' const port = 12306 router.get('/log', ctx => { const data = fs.readFileSync(file).toString() ctx.body = data }) app.use(router.routes()) app.listen(port, () => console.log(`Server run as http://127.0.0.1:${port}`))
或者用createReadStream
代替readFileSync
也是可行的,區別會在下邊提到
這個簡單的示例僅針對一個文件進行操作,而如果我們要讀取的文件是有很多個,甚至於可能是通過介面參數傳遞過來的。
所以很難保證這個文件一定是真實存在的,而且我們可能還需要添加一些許可權設置,防止一些敏感文件被介面返回。
router.get('/file', ctx => { const { fileName } = ctx.query const path = path.resolve('./XXX', fileName) // 過濾隱藏文件 if (path.startsWith('.')) { ctx.status = 404 return } // 判斷文件是否存在 if (!fs.existsSync(path)) { ctx.status = 404 return } // balabala const rs = fs.createReadStream(path) ctx.body = rs // koa做了針對stream類型的處理,詳情可以看之前的koa篇 })
添加了各種邏輯判斷以後,讀取靜態文件就變得安全不少,可是這也只是在一個router
中做的處理。
如果有多個介面都會進行靜態文件的讀取,勢必會存在大量的重覆邏輯,所以將其提煉為一個公共函數將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koa-send的方式
這就是koa-send
做的事情了,提供了一個封裝非常完善的處理靜態文件的中間件。
這裡是兩個最基礎的使用例子:
const path = require('path') const send = require('koa-send') // 針對某個路徑下的文件獲取 router.get('/file', async ctx => { await send(ctx, ctx.query.path, { root: path.resolve(__dirname, './public') }) }) // 針對某個文件的獲取 router.get('/index', async ctx => { await send(ctx, './public/index.log') })
假設我們的目錄結構是這樣的,simple-send.js
為執行文件:
.
├── public
│ ├── a.log
│ ├── b.log
│ └── index.log
└── simple-send.js
使用/file?path=XXX
就可以很輕易的訪問到public
下的文件。
以及訪問/index
就可以拿到/public/index.log
文件的內容。
koa-send提供的功能
koa-send
提供了很多便民的選項,除去常用的root
以外,還有大概小十個的選項可供使用:
options | type | default | desc |
---|---|---|---|
maxage |
Number |
0 |
設置瀏覽器可以緩存的毫秒數 對應的 Header : Cache-Control: max-age=XXX |
immutable |
Boolean |
false |
通知瀏覽器該URL對應的資源不可變,可以無限期的緩存 對應的 Header : Cache-Control: max-age=XXX, immutable |
hidden |
Boolean |
false |
是否支持隱藏文件的讀取. 開頭的文件被稱為隱藏文件 |
root |
String |
- | 設置靜態文件路徑的根目錄,任何該目錄之外的文件都是禁止訪問的。 |
index |
String |
- | 設置一個預設的文件名,在訪問目錄的時候生效,會自動拼接到路徑後邊 (此處有一個小彩蛋) |
gzip |
Boolean |
true |
如果訪問介面的客戶端支持gzip ,並且存在.gz 尾碼的同名文件的情況下會傳遞.gz 文件 |
brotli |
Boolean |
true |
邏輯同上,如果支持brotli 且存在.br 尾碼的同名文件 |
format |
Boolean |
true |
開啟以後不會強要求路徑結尾的/ ,/path 和/path/ 表示的是一個路徑 (僅在path 是一個目錄的情況下生效) |
extensions |
Array |
false |
如果傳遞了一個數組,會嘗試將數組中的所有item 作為文件的尾碼進行匹配,匹配到哪個就讀取哪個文件 |
setHeaders |
Function |
- | 用來手動指定一些Headers ,意義不大 |
參數們的具體表現
有些參數的搭配可以實現一些神奇的效果,有一些參數會影響到Header
,也有一些參數是用來優化性能的,類似gzip
和brotli
的選項。
koa-send
的主要邏輯可以分為這幾塊:
path
路徑有效性的檢查gzip
等壓縮邏輯的應用- 文件尾碼、預設入口文件的匹配
- 讀取文件數據
在函數的開頭部分有這樣的邏輯:
const resolvePath = require('resolve-path') const { parse } = require('path') async function send (ctx, path. opts = {}) { const trailingSlash = path[path.length - 1] === '/' const index = opts.index // 此處省略各種參數的初始值設置 path = path.substr(parse(path).root.length) // ... // normalize path path = decode(path) // 內部調用的是`decodeURIComponent` // 也就是說傳入一個轉義的路徑也是可以正常使用的 if (index && trailingSlash) path += index path = resolvePath(root, path) // hidden file support, ignore if (!hidden && isHidden(root, path)) return } function isHidden (root, path) { path = path.substr(root.length).split(sep) for (let i = 0; i < path.length; i++) { if (path[i][0] === '.') return true } return false }
路徑檢查
首先是判斷傳入的path
是否為一個目錄,(結尾為/
會被認為是一個目錄)。
如果是目錄,並且存在一個有效的index
參數,則會將index
拼接到path
後邊。
也就是大概這樣的操作:
send(ctx, './public/', { index: 'index.js' }) // ./public/index.js
resolve-path 是一個用來處理路徑的包,用來幫助過濾一些異常的路徑,類似path//file
、/etc/XXX
這樣的惡意路徑,並且會返回處理後絕對路徑。
isHidden
用來判斷是否需要過濾隱藏文件。
因為但凡是.
開頭的文件都會被認為隱藏文件,同理目錄使用.
開頭也會被認為是隱藏的,所以就有了isHidden
函數的實現。
其實我個人覺得這個使用一個正則就可以解決的問題。。為什麼還要分割為數組呢?
function isHidden (root, path) { path = path.substr(root.length) return new RegExp(`${sep}\\.`).test(path) }
已經給社區提交了PR
。
壓縮的開啟與文件夾的處理
在上邊的這一坨代碼執行完以後,我們就得到了一個有效的路徑,(如果是無效路徑,resolvePath
會直接拋出異常)
接下來做的事情就是檢查是否有可用的壓縮文件使用,此處沒有什麼邏輯,就是簡單的exists
操作,以及Content-Encoding
的修改 (用於開啟壓縮)。
尾碼的匹配:
if (extensions && !/\.[^/]*$/.exec(path)) { const list = [].concat(extensions) for (let i = 0; i < list.length; i++) { let ext = list[i] if (typeof ext !== 'string') { throw new TypeError('option extensions must be array of strings or false') } if (!/^\./.exec(ext)) ext = '.' + ext if (await fs.exists(path + ext)) { path = path + ext break } } }
可以看到這裡的遍歷是完全按照我們調用send
是傳入的順序來走的,並且還做了.
符號的相容。
也就是說這樣的調用都是有效的:
await send(ctx, 'path', { extensions: ['.js', 'ts', '.tsx'] })
如果在添加了尾碼以後能夠匹配到真實的文件,那麼就認為這是一個有效的路徑,然後進行了break
的操作,也就是文檔中所說的:First found is served.
。
在結束這部分操作以後會進行目錄的檢測,判斷當前路徑是否為一個目錄:
let stats try { stats = await fs.stat(path) if (stats.isDirectory()) { if (format && index) { path += '/' + index stats = await fs.stat(path) } else { return } } } catch (err) { const notfound = ['ENOENT', 'ENAMETOOLONG', 'ENOTDIR'] if (notfound.includes(err.code)) { throw createError(404, err) } err.status = 500 throw err }
一個小彩蛋
可以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如果發現當前路徑是一個目錄以後,並且明確指定了format
,那麼還會再嘗試拼接一次index
。
這就是上邊所說的那個彩蛋了,當我們的public
路徑結構長得像這樣的時候:
└── public
└── index
└── index # 實際的文件 hello
我們可以通過一個簡單的方式獲取到最底層的文件數據:
router.get('/surprises', async ctx => { await send(ctx, '/', { root: './public', index: 'index' }) }) // > curl http://127.0.0.1:12306/surprises // hello
這裡就用到了上邊的幾個邏輯處理,首先是trailingSlash
的判斷,如果以/
結尾會拼接index
,以及如果當前path
匹配為是一個目錄以後,又會拼接一次index
。
所以一個簡單的/
加上index
的參數就可以直接獲取到/index/index
。
一個小小的彩蛋,實際開發中應該很少會這麼玩
最終的讀取文件操作
最後終於來到了文件讀取的邏輯處理,首先就是調用setHeaders
的操作。
因為經過上邊的層層篩選,這裡拿到的path
和你調用send
時傳入的path
不是同一個路徑。
不過倒也沒有必要必須在setHeaders
函數中進行處理,因為可以看到在函數結束時,將實際的path
返回了出來。
我們完全可以在send
執行完畢後再進行設置,至於官方readme
中所寫的and doing it after is too late because the headers are already sent.
。
這個不需要擔心,因為koa
的返回數據都是放到ctx.body
中的,而body
的解析是在所有的中間件全部執行完以後才會進行處理。
也就是說所有的中間件都執行完以後才會開始發送http
請求體,在此之前設置Header
都是有效的。
if (setHeaders) setHeaders(ctx.res, path, stats) // stream ctx.set('Content-Length', stats.size) if (!ctx.response.get('Last-Modified')) ctx.set('Last-Modified', stats.mtime.toUTCString()) if (!ctx.response.get('Cache-Control')) { const directives = ['max-age=' + (maxage / 1000 | 0)] if (immutable) { directives.push('immutable') } ctx.set('Cache-Control', directives.join(',')) } if (!ctx.type) ctx.type = type(path, encodingExt) // 介面返回的數據類型,預設會取出文件尾碼 ctx.body = fs.createReadStream(path) return path
以及包括上邊的maxage
和immutable
都是在這裡生效的,但是要註意的是,如果Cache-Control
已經存在值了,koa-send
是不會去覆蓋的。
使用Stream與使用readFile的區別
在最後給body
賦值的位置可以看到,是使用的Stream
而並非是readFile
,使用Stream
進行傳輸能帶來至少兩個好處:
- 第一種方式,如果是大文件,在讀取完成後會臨時存放到記憶體中,並且
toString
是有長度限制的,如果是一個巨大的文件,toString
調用會拋出異常的。 - 採用第一種方式進行讀取文件,是要在全部的數據都讀取完成後再返回給介面調用方,在讀取數據的期間,介面都是處於
Wait
的狀態,沒有任何數據返回。
可以做一個類似這樣的Demo:
const http = require('http') const fs = require('fs') const filePath = './test.log' http.createServer((req, res) => { if (req.url === '/') { res.end('<html></html>') } else if (req.url === '/sync') { const data = fs.readFileSync(filePath).toString() res.end(data) } else if (req.url === '/pipe') { const rs = fs.createReadStream(filePath) rs.pipe(res) } else { res.end('404') } }).listen(12306, () => console.log('server run as http://127.0.0.1:12306'))
首先訪問首頁http://127.0.0.1:12306/
進入一個空的頁面 (主要是懶得搞CORS
了),然後在控制台調用兩個fetch
就可以得到這樣的對比結果了:
可以看出在下行傳輸的時間相差無幾的同時,使用readFileSync
的方式會增加一定時間的Waiting
,而這個時間就是伺服器在進行文件的讀取,時間長短取決於讀取的文件大小,以及機器的性能。
koa-static
koa-static
是一個基於koa-send
的淺封裝。
因為通過上邊的實例也可以看到,send
方法需要自己在中間件中調用才行。
手動指定send
對應的path
之類的參數,這些也是屬於重覆性的操作,所以koa-static
將這些邏輯進行了一次封裝。
讓我們可以通過直接註冊一個中間件來完成靜態文件的處理,而不再需要關心參數的讀取之類的問題:
const Koa = require('koa') const app = new Koa() app.use(require('koa-static')(root, opts))
opts
是透傳到koa-send
中的,只不過會使用第一個參數root
來覆蓋opts
中的root
。
並且添加了一些細節化的操作:
- 預設添加一個
index.html
if (opts.index !== false) opts.index = opts.index || 'index.html'
- 預設只針對
HEAD
和GET
兩種METHOD
if (ctx.method === 'HEAD' || ctx.method === 'GET') { // ... }
- 添加一個
defer
選項來決定是否先執行其他中間件。
如果defer
為false
,則會先執行send
,優先匹配靜態文件。
否則則會等到其餘中間件先執行,確定其他中間件沒有處理該請求才會去尋找對應的靜態資源。
只需指定root
,剩下的工作交給koa-static
,我們就無需關心靜態資源應該如何處理了。
小結
koa-send
與koa-static
算是兩個非常輕量級的中間件了。
本身沒有太複雜的邏輯,就是一些重覆的邏輯被提煉成的中間件。
不過確實能夠減少很多日常開發中的任務量,可以讓人更專註的關註業務,而非這些邊邊角角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