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推導式 (一).列表推導式(集合推導式也同理於此) 利用列表推導式,取出1 20內所有偶數 li = [i for i in range(1, 21) if i % 2 == 0] 如果只有一個條件,要把if語句寫在最後面 第一個i是放入列表的值,後面都是推導的公式 print(li) 第一個 ...
一、推導式
(一).列表推導式(集合推導式也同理於此)
利用列表推導式,取出1-20內所有偶數
li = [i for i in range(1, 21) if i % 2 == 0] # 如果只有一個條件,要把if語句寫在最後面
第一個i是放入列表的值,後面都是推導的公式
print(li)
第一個 i 相當於下麵等價方案中的 append(i)。把 i 換成 "a" ,輸出的列表中全是 "a"
等價於
for i in range(1,21):
if i%2==0:
li.append(li)
print(li)
利用列表推導式,取出1-20內所有數。其中奇數用字元"a"代替,偶數則正常輸出
li = [i if i % 2 == 0 else "a" for i in range(1, 21)] # 添加多個條件的時候,要寫在前面
print(li)
列表推導式練習:將列表 li=['a','b','c','d','e'] 倒序
print([li.pop() for i in range(len(li))])
pop()函數,remove and return the last element
(二).字典推導式
例1:
a = {str(i): i for i in range(5)}
print(a) # {'0': 0, '1': 1, '2': 2, '3': 3, '4': 4}
例2:
a = {"i": i for i in range(5)}
print(a) # {'i': 4}
因為字典的鍵是唯一的,“例2”中的這個推導式,把鍵的名字給寫死了,每一次推導其實都是在修改原先的值。
例3:
print({i: 'a' for i in range(5)})
{0: 'a', 1: 'a', 2: 'a', 3: 'a', 4: 'a'}
“例3”是把值給寫死了。相當於dict.fromkeys([0,1,2,3,4],"a")
(三).元祖的話,是返回一個生成器對象:
print((i for i in range(5)))
<generator object
需要用tuple()來查看:
print(tuple(i for i in range(5)))
(0, 1, 2, 3, 4)
二、迭代器
查看一個對象是否可迭代,使用dir(li)方法,結果中出現了 "iter" 就是可迭代。
使用dir(li)查看,要有 "iter" 和 "next" 才算是一個迭代器。
枚舉就是個迭代器
g = enumerate([1, 2, 3])
print(dir(g))
dir(g) 後,可以看到有 "iter" 和 "next"
(一).__iter__() 和 next():
(1).__iter__()把一個可迭代的對象變成迭代器。
li = [1, 2, 3]
g = li.__iter__() # 用這個方法變成迭代器
print(g.__next__()) # 實現迭代器(通俗理解:取值)
要賦值給一個變數。不然__next__()每次都是取第一個值
下麵這樣寫,取的永遠都是迭代器中的第一個值
print(li.__iter__().__next__())
print(li.__iter__().__next__())
print(li.__iter__().__next__())
這裡就理解:!迭代器對象,必須賦值給一個變數接受!
(2).__next__(),實現迭代器,本質就是取出迭代器的下一個元素。註意:元素取完了,如果再 next() 就會報 StopIteration 異常!
li = [1, 2, 3]
g = iter(li)
print(next(g)) # 這裡已經把第一個元素取出了
print("---")
for i in g: # 所以這裡只會取出後面的2個值
print(i)
三、生成器 generator
在python中,使用了關鍵字yield的函數被成為生成器。本質上是迭代器,關鍵字:yield
跟普通函數不同的是,生成器是一個返回迭代器的函數,只能用於迭代操作。
在調用生成器運行的過程中,每次遇到yield時,函數會暫停並保存當前所有的運行信息,返回yield的值。併在下一次執行next()方法時,從當前位置繼續運行。:
如下演示一個簡單的生成器:
def fun():
i = 1
while i < 5:
print(i)
# yield # 實現生成器的功能。1、暫停,2、返回值。
yield "stop" # 可以這樣寫,返回一個信息
i += 1
print("**", i)
print(fun()) # 這裡返回了一個記憶體地址
f = fun()
print(next(f))
使用yield演示斐波那契:
def fab(max_num):
n, a, b = 0, 0, 1
while n < max_num:
yield "暫停 列印b:", b
a, b = b, a + b
n += 1
for x in fab(20):
print(x)
四、模塊和包
(一).模塊:本質上就是py文件。分為:內置模塊,第三方模塊。
(1).內置模塊的使用:
導入所有內容:import modulename;很直觀,但很占記憶體。
指定導入:from modulename import funcationname;明確知道自己要用什麼方法。
(2).自定義模塊的使用:
與當前py文件是同級路徑:直接導入。
不同路徑導入的參考:
import sys # 別忘了先導入這個
sys.path # 路徑先調出來。返回一個列表,是python的安裝目錄
sys.path.append(r"") # 小括弧內可添加自己py文件的絕對路徑,記得取消轉義
再 import modulename 就可以了
(3).得在自己寫的py文件的最後一行加入:
if name == 'main':
functionname1()
functionname2()
有這段代碼。測試是本身就有,還是導入進來的。
一定要對這個py文件本身執行,運行了,才會有結果。
(二).包:很多py文件放在一個文件夾中。
(三).if name == 'main':
就是個if判斷,'main'就是個字元串,判斷是導入的還是直接執行的。
當import一個py模塊(文件)的時候,會把那個py模塊(文件)執行一遍。
例1:
我有一個"test1.py"的模塊(文件),如下代碼:
import test2
print(name) # main
print(test2.__name__) # test2
"""
運行結果:
fengzi111
main
test2
"""
有另一個"test2.py"的文件,如下代碼:
print("fengzi111")
if name == 'main':
print("fengzi222")
"test1.py"中,import了"test2",那麼"test2.py"就被執行了一遍。所以在"test1.py"的運行結果中,會出現fengzi111,因為 import test2 的時候,"test2.py"被執行了一遍。
為什麼列印不出fengzi222?
"test2.py"是被引入進"test1.py"中的。"test2.py"中就有了if判斷,判斷的結果:它們兩個不是同一個name。
看"test1.py"文件中的這條代碼 print(test2.__name__),這條代碼特意顯示了一下"test2.py"是什麼名字。返回的結果是 test2,但現在執行的是"test1.py"這個文件呀!"test1"=="test2"嗎?顯然是False,那就不會有fengzi222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