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 在調試接收串口數據的Qt程式中發現,數據存在延遲和粘包現象。下位機發送數據包頻率是100Hz,一包56位元組,波特率115200,在列印port->readAll()的值的時候發現並不是每10ms讀到一包數據,而是大概每50ms左右一次接收到5包數據,在其他電腦上調試,以及下載其他串口助手調試後 ...
51單片機
1、51單片機初始知識
在51單片機里,int為16位。
給單片機寫程式的意義就是讓輸入/輸出的高低電平可以動起來。(不寫代碼的高電平就一直是高電平了,除非拿開關等期間讓它改變。)
51有自己的編譯器,有些語法和C語言並不相通。
51單片機有256位定址。即256Byte空間可用。但高128Byte不建議使用,一般用來存放運行時數據棧。低128Byte可供我們用來存儲代碼和操作代碼中的數據。
另外有一些可供操作的寄存器,它們的起始地址為0x80,和高128Byte定址重合了,所以使用起來語法有些怪異。高128Byte可以用指針訪問,但不建議訪問它們。寄存器的0x80開始的我們可以如下方法使用:
sfr P0 = 0x80; // 第一次使用這個P0賦值等同於指針指定地址,只不過這樣是指定的寄存器,是告訴編譯器,我們以後再使用這個P0時,就是往這個寄存器的值作修改。一個寄存器8bit
sbit g_led = P0^0; // 聲明寄存器第0位的地址,以後再使用g_led即是操作第0位
sbit g_led1 = P0^1; // 聲明寄存器第1位的地址,以後再使用g_led即是操作第1位,不可 直接 P1=0x81這樣聲明,不是整8
2、關於<STC89C5xRC.H>頭文件
// 摘取一丟丟代碼,這是說明咱以後要操作的哪個空間,以後再使用這些P就是給裡面賦值了
sfr P0 = 0x80; // 這個有8個bit空間
sbit P00 = P0^0; // 這個有1個bit空間
sbit P01 = P0^1;
sbit P02 = P0^2;
sbit P03 = P0^3;
sbit P04 = P0^4;
sbit P05 = P0^5;
sbit P06 = P0^6;
sbit P07 = P0^7;
註意:這個sfr 和 sbit 第一次是準備好地址,第二次是操作,有點怪
使用char右移時遇到了一個問題,這個有符號的char右移時前面補1,有時間搞清以下
51編譯器不能賦值二進位
3、51控制數位管
這個模塊由兩個共陰極的數位管、一個138解碼器、一個74HC245驅動器、八個100Ω電阻構成。
- 八個100Ω電阻不作解釋;
- XD74HC245驅動器的作用是增強電流。單片機會輸出一個信號,只不過是弱電流,大概也就只能點亮個LED燈,所以我們需要一個驅動器來整合電流。
- 74HC138N解碼器,即138解碼器(也有其他種類的38解碼器)。138解碼器的輸出為Y0-Y7的0為表示的位,即當輸入的A2、A1、A0為0、0、0時,Y0-Y7的輸出為01111111。 001為10111111。
- 共陰極數位管。用了兩個,每個數位管有四個能表示的數,每個表示的數(能表示0-9的那一個)所用到的二極體共陰極(共負極,尾巴相連)。每個能表示的數用到八個二極體(七個表示數,一個表示小數點)。
我們的這個51的CPU關於寄存器的引腳分別有:P00-P07、P10-P17、P20-P27、P30-P37、P40-P43。
我們將51的P15、P14、P13引腳連接上138解碼器的A2、A1、A0,這樣可以通過代碼控制138解碼器的輸出,138解碼器輸出的Y0-Y7這八位通過DIG1-DIG8這八個網路名和數位管連接起來,以達到通過P15、P14、P13引腳控制兩個數位管八個數字的哪個數字的使用狀態註意:我們同時只能操作同一個數字,因為我們3位同時操作只能讓輸出的8位的一個為0,如果想讓兩個及以上數字同時顯示,需要不斷短時間間隔刷新兩個數,以達到看起來同時顯示的目的。當我們把延時調低時,數位管會更亮,否則更暗,不加延時會出現不可預料的錯誤,但我們寫的代碼中一般都有消耗的時間,可代替一些延時。
我們將51的P00-P07和245驅動器的輸入引腳連接起來,輸出的八個引腳分別控制每一個數字的八個二極體,一般從頭頂那個二極體開始表示A,也即是輸出的第一個引腳,然後依次順時針引腳遞加,最後一個引腳是小數點。
通過51的引腳操控解碼器可選擇操作哪個數字,這個叫做片選;通過51的引腳控制驅動器可選擇操作顯示出為那個數 。
下麵是代碼。作迴圈操作時,一定註意 無符號數 不要減到-1,不然它就成最大值了。
todo 無符號數右移時,前面可能補的是1,有點不確定。
Com通用代碼如下(可用Util命名,這裡不作.h和.c的區分):
/**
* 下麵的代碼為 數位管上的表示 和 真實數字 的對應
*/
char digital_code[10] = {
0x3F, // 0
0x06, // 1
0x5B, // 2
0x4F, // 3
0x66, // 4
0x6D, // 5
0x7D, // 6
0x07, // 7
0x7F, // 8
0x6F // 9
};
/**
* 顯存,即八個數字要顯示的數
*/
static unsigned char s_digital_buffer[8];
/**
* @brief 一段延時的代碼,偏差也許很大,因為我把代碼簡化了
*
* @param n 想要延時的毫秒數
*/
void Delay1ms(unsigned int n){
unsigned int c = 400;
while(c--);
}
Int驅動代碼如下(針對此例可用DigitalTube命名,這裡不作.h和.c的區分)
/**
* @brief 調用此函數給顯存賦值,即給數位管的八位數字放上數
*
* @param num 16bit無符號數,這裡這個數是我們要顯示的數,放到顯存里,如1234,我們在這個函數里給它作取餘操作
*/
void DigitalTube_DisplayNum(unsigned int num){
unsigned char i;
// 給顯存賦值前先清空顯存
for(i=0; i<8; i++) s_digital_buffer[i]=0;
// todo
// 給顯存賦值
i = 7;
while(num>0){
s_ditgital_buffer[i--] = digital_codes[num % 10]; // 將真實數字對應的映射放到顯存中。
num /= 10;
}
// 單獨處理num傳過來0的情況
if(num==0){
s_digital_buffer[7] = digital_codes[0];
}
}
/**
* @brief 讓數位管的某一位顯示特定的組合
*
* @param dig 傳來的片選,取值範圍[0-7],即直觀地把操作第幾個數字傳進來。從0開始。
* @param dat 傳來的段選信號
* 我們在代碼中要操作的 片選為P1, 段選為P0
*/
void DigitalTube_DisplaySingle(unsigned char dig, unsigned char dat){
// 關掉段選信號,否則當下麵的片選賦值時,會直接顯示出舊值來
P0 = 0;
// 初始化片選,我們只需要P1的3-5位,即P15、P14、P13。所以我們要讓這三位置零(方便後續的操作,這個不操作的話確實是控制第0個數字,但我們要後面操作一下),其他的原來是啥還是啥,我們可以和0b11000111作與操作,但51編譯器不支持二進位賦值,所以我們可以用十六進位0xc7
P1 &= 0xc7;
// 讓傳過來的dig轉化為二進位,放到P1中的P15、P14、P13位置。
dig <<= 3; // 先和P15-P13對齊
P1 |= dig; // 原P15-P13為000,其他位為未知。或操作後,P15-P13變成dig,其他位是和0作的或操作,所以保持不變。
// 段選,傳的是數字對應好的那個數,比如要顯示0,它的對應為0x3f。這個對應在別的地方給它對應上,這裡不作操作。
P0 = dat;
}
/**
* @brief 將顯存的內容顯示到數位管
*/
void DigitalTube_Refresh()
{
u8 i;
for (i = 0; i < 8; i++)
{
DigitalTube_DisplaySingle(i, s_digital_buffer[i]);
Delay1ms(1);
}
}
Main函數略,上面的代碼提供好了寫顯存和從顯存中讀取的功能,想使用什麼功能可以自己實現。但需要註意一下,如果想實現一個比如從100到1的遞減顯示操作,往顯存寫之後列印,然後寫下一個數再列印...這樣會出現只有個位數能完整顯示的問題,這是因為我們執行完第一個數如100時,片選停留在選擇了最後一個位,段選選擇了0,下麵的代碼消耗時間,消耗的這段時間中,數位管一直在顯示片選和段選組合出的結果。我們可以讓100多迴圈顯示一段時間,刷了後面位再刷前面的位,這樣一小段時間後再執行下麵的99。
4、51代碼的命名規則
-
變數命名規則
- 見名知意
- 小寫,下劃線分隔
- 全局變數命名時要加 g_ 首碼
- 靜態變數命名時要加 s_ 首碼
- 結構體變數命名時要加 st_ 首碼 (定義結構體類型時要加 _Struct 尾碼,大寫開頭)
- 指針變數命名時要加 p_ 首碼
- 結構體指針命名時要加 p_st_ 首碼
- 內部變數要加static關鍵字
-
常量/枚舉 命名規則 為 全大寫,單詞間用下劃線隔開
-
自定義數據類型 數據類型 為 首字母大寫,單詞間用下劃線隔開
-
函數命名規則
- 見名知意
- 普通函數命名 分層_ 模塊_功能,如 Int_DigitalTube_XxxXxx 、 Com_Util_XxxXxx
- 返回布爾型的函數應如下麵的名:IsButtonPressed() 、 HasDataArrived()
- get/set函數大駝峰命名。如 GetSpeed()
- 內部函數要加static關鍵字
-
文件命名規則
- 文件較大時(不大時當然也可以),可以將文件區分開為頭文件.h和源文件.c
- 命名為 分層_模塊 , 如 Com_Util.h
5、51代碼的分層規則
- 工具函數和常規巨集定義 Com
- 驅動層 (與 51CPU--晶元 交互的代碼) Dri
- 介面層 (控制外設的代碼) Int
- 中間層 (提供更高服務的代碼,如操作系統、文件系統、通信協議等) Mid
- 應用層 (應用程式的邏輯代碼,一般只與上面的中間層或介面層交互,儘量不訪問驅動層)
我們區分.h和.c時,如果是想讓外部文件訪問的,就放到.h里,只想在本文件操作,留給外部一個方法訪問的,就加static並放到.c中。不想讓其他文件訪問的變數就加static並只在.c中聲明定義,不想讓其他文件訪問的函數就不在.h中聲明,因為我們使用某個文件時只引用它的頭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