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edis的數據結構有哪些 1. 字元串(String):字元串是Redis最基本的數據結構。它可以存儲任意類型的數據,包括文本、整數或二進位數據。字元串類型的值最大可以達到512MB。 SET name "John" GET name ``` 將字元串"John"存儲在鍵名為"name"的字 ...
1. Redis的數據結構有哪些
1. 字元串(String):
字元串是Redis最基本的數據結構。它可以存儲任意類型的數據,包括文本、整數或二進位數據。字元串類型的值最大可以達到512MB。
SET name "John" GET name ``` 將字元串"John"存儲在鍵名為"name"的字元串類型數據結構中,並通過GET命令獲取它。
2. 列表(List):
列表是一個有序的字元串集合。它允許在列表的兩端進行元素的插入和刪除操作,支持按照索引獲取元素,還提供了一些其他操作如獲取子列表、插入元素等。
LPUSH fruits "apple" LPUSH fruits "banana" LRANGE fruits 0 -1 ``` 使用LPUSH命令將"apple"和"banana"兩個字元串插入名為"fruits"的列表中,然後使用LRANGE命令獲取整個列表的元素。
3. 集合(Set):
集合是一個無序的、唯一的元素集合。它支持添加、刪除和檢查元素的操作,還提供了集合的並、交、差等操作。
SADD tags "redis" SADD tags "database" SMEMBERS tags ``` 使用SADD命令將"redis"和"database"兩個字元串添加到名為"tags"的集合中,並使用SMEMBERS命令獲取集合中的所有元素。
4. 有序集合(Sorted Set):
有序集合是一個有序的、唯一的元素集合。每個元素都會關聯一個分數(score),用於排序。可以對有序集合中的元素按照分數範圍或成員進行查詢。
ZADD leaderboard 1000 "player1" ZADD leaderboard 800 "player2" ZRANGE leaderboard 0 -1 WITHSCORES ``` 使用ZADD命令將"player1"和"player2"兩個玩家以分數1000和800的形式添加到名為"leaderboard"的有序集合中,並使用ZRANGE命令按照分數範圍獲取有序集合中的所有元素及其分數。
5. 哈希(Hash):
哈希是一個鍵值對集合。在Redis中,每個哈希可以存儲多個欄位和對應的值。哈希適用於存儲對象,可以像操作資料庫中的行一樣對哈希進行存取操作。
HSET user:id1 name "Alice" HSET user:id1 age 25 HGETALL user:id1 ``` 使用HSET命令將"name"欄位設為"Alice"、"age"欄位設為25,並使用HGETALL命令獲取名為"user:id1"的哈希中的所有欄位和對應的值。
2. Redis 中的緩存雪崩,擊穿,穿透是什麼
緩存雪崩(Cache Avalanche):
緩存雪崩指的是在某個時間點,緩存中大量的數據同時過期或失效,導致大量的請求直接訪問後端資料庫。這會導致資料庫負載突然增加,引起資料庫性能問題,甚至導致資料庫崩潰。
原因:
緩存數據設置了相同的過期時間,一旦這些數據同時過期,會導致大量請求直接訪問資料庫。
緩存伺服器宕機或發生故障,無法提供緩存服務。
解決方案:
為緩存數據設置隨機的過期時間,避免同時失效。
使用多級緩存架構,如熱點數據預熱、使用本地緩存等。
監控緩存的健康狀況,及時發現故障並修複。
2. 緩存擊穿(Cache Breakdown):
緩存擊穿指的是某個熱點數據失效時,恰好有大量併發請求同時訪問該數據,導致請求直接訪問資料庫。與緩存雪崩不同的是,緩存擊穿只是某個特定的數據失效,而不是所有的緩存數據。
原因:
熱點數據失效,導致併發請求直接訪問資料庫。
惡意請求或異常情況,針對某個特定的緩存數據進行大量請求。
解決方案:
使用互斥鎖或分散式鎖來控制併發請求,只有一個請求能夠重新生成緩存數據。
提前非同步更新緩存,避免數據失效時的併發請求。
3. 緩存穿透(Cache Penetration):
緩存穿透指的是請求訪問一個不存在於緩存中的數據,由於緩存無法命中,請求直接訪問後端資料庫。這可能是惡意請求或者查詢不存在的數據。
原因:
惡意請求:攻擊者故意發送大量的請求,查詢不存在的數據,以此來對系統造成壓力。
查詢不存在的數據:應用程式中未對請求的數據進行有效的校驗,導致查詢不存在的數據。
解決方案:
使用布隆過濾器(Bloom Filter)等技術來過濾掉不存在的數據請求。
對請求的數據進行有效的校驗,如校驗請求的參數、ID等,避免查詢不存在的數據。
3. 資料庫的存儲過程是什麼
存儲過程是一種非常有用的工具。它是一組預定義的資料庫操作步驟,被封裝在一個可重覆使用的單元中,以便在需要時被調用執行。存儲過程通常由SQL語句和控制結構(例如條件語句和迴圈)組成,可以接受輸入參數並返回結果。
存儲過程的設計思想類似於我們平時做的烹飪食譜。假設你想要做一道紅燒肉,你可以編寫一個詳細的步驟清單,列出從準備食材到最後上桌的所有步驟。每次你想要做紅燒肉時,只需按照清單上的步驟逐一執行即可。
在資料庫中,存儲過程的作用類似於這個烹飪食譜。它允許你定義一個包含一系列資料庫操作的過程,例如插入、更新、刪除或查詢數據。一旦你定義了存儲過程,你可以通過簡單地調用存儲過程的名稱來執行其中的操作。
CREATE PROCEDURE GetUsersByAge @Age INT AS BEGIN SELECT Name, Age, Email FROM Users WHERE Age = @Age END
在上面的代碼中,我們首先使用CREATE PROCEDURE
語句創建了一個名為"GetUsersByAge"的存儲過程。它接受一個@Age
參數,用於指定要查詢的年齡。
在存儲過程的主體部分,我們使用SELECT
語句從"Users"表中選擇滿足指定年齡的用戶信息,並將結果返回。
完成後,我們可以通過以下方式調用這個存儲過程:
EXEC GetUsersByAge @Age = 25
4. 視圖和表的區別
表是資料庫中的實際對象,用於存儲和組織數據,而視圖是基於一個或多個表的查詢結果構建而成的虛擬表。表存儲了實際的數據,而視圖僅存儲了查詢定義。
表可以直接進行數據的增刪改查操作,而視圖提供了對數據的抽象視圖,可以進行篩選、排序、連接等操作,並以表的形式返回結果。此外,
視圖還提供了更細粒度的數據安全性和許可權控制。
5. count(*) 和count(1) 的區別
COUNT(*)
是一種通用的寫法,它用於計算滿足條件的所有行的數量,包括那些具有NULL值的行。它會對錶中的每一行進行計數,不考慮具體的列值。因此,COUNT(*)
會掃描整個表,並返回表中的總行數。
COUNT(1)
是一種優化的寫法,它通過使用常量值1來進行計數。因為每一行都存在一個常量值1,所以COUNT(1)
實際上是對每一行進行計數。與COUNT(*)
相比,使用COUNT(1)
可以稍微提高一點性能,因為它不會關心具體的列值或NULL值,只需簡單地計算行的數量。
儘管在大多數情況下,COUNT(*)
和COUNT(1)
的效果是相同的,但在某些特定資料庫中,優化器可能對它們進行不同的優化處理,可能會有微小的性能差異。
6. 索引和主鍵的區別
索引是一種用於提高資料庫查詢性能的數據結構,它可以加速數據的定位和訪問。主鍵是一種用於標識表中唯一記錄的約束,它保證表中每行的唯一性和非空性。索引可以是唯一或非唯一
的,而主鍵是一種特殊的唯一索引。索引和主鍵在資料庫中起著不同的作用,並且可以根據具體需求和查詢優化的需要來選擇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