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域區域設計的分層架構模型其實是在不斷優化和發展的,從最早的傳統直腸子式的四層架構模型,逐漸演變成目前以依賴倒置為原則的新的四層架構模型,從而實現了各層對基礎設施層的解耦。 DDD中的分層架構很好的應用了[關註點分離原則](http://www.cnblogs.com/LittleFeiHu/p/6 ...
領域區域設計的分層架構模型其實是在不斷優化和發展的,從最早的傳統直腸子式的四層架構模型,逐漸演變成目前以依賴倒置為原則的新的四層架構模型,從而實現了各層對基礎設施層的解耦。
DDD中的分層架構很好的應用了關註點分離原則Separation of Concerns(SOC),每一層做好自己的事情,減少交叉。
表現層
表現層也可以稱作介面層,提供用來完成任務的用戶界面或介面,負責向用戶顯示信息和解釋用戶指令。這裡的用戶可能是:用戶、程式、自動化測試和批處理腳本等等。
一般而言,我們把表現層顯示的任何數據稱為視圖模型,把任何從屏幕離開觸發一個後臺操作的數據稱為輸入模型,大多數時候這兩個模型是相同的。
就分層應用程式而言,MVC,MVP,MVVM都是表現層的模式。
應用程式層
應用程式層是一個附加層,介於領域層和UI之間,是編排用例實現的地方,其中包含的方法幾乎一一對應於表現層的用例。
一般情況下,應用程式層和表現層一一對應,因為不同的表現層可能會有不同的用例。
應用程式層引用領域層和基礎設施層,對業務邏輯一無所知,不包含任何與業務相關的狀態信息,應用程式層有時候需要調用外部服務,比如WCF或者WebApi,又或者是第三方的服務,這種情況一般是把對外部服務的調用封裝成適配器,放在基礎設置層,這樣就把對外部服務的調用轉化成了對基礎設施層的調用。
正常來說,應用程應該是很薄的一層,不應當有業務規則或邏輯,主要面向用例和流程相關的操作。但應用層又位於領域層之上,因為領域層包含多個聚合,所以它可以協調多個聚合的服務和領域對象完成服務編排和組合,協作完成業務操作。
領域層
領域層包含了幾乎所有的業務邏輯,由一組領域模型和一組服務構成。其作用是實現系統核心業務邏輯,通過各種校驗手段保證業務的正確性。領域層主要體現領域模型的業務能力,它用來表達業務概念、業務狀態和業務規則。
領域模型:包含數據和行為,與之相對的一個是貧血模型,什麼是貧血模型,如果只是類缺少方法,對象模型並不算是貧血,如果實體的邏輯放在了實體類的外面,那才是真的貧血,畢竟如果把邏輯放到了實體類的外面,他實際上是違反了SOLID原則。
領域服務:它包含了一些邏輯上有關係並且操作多個實體的行為。
領域層包含聚合根、實體、值對象、領域服務等領域模型中的領域對象。
領域模型的業務邏輯主要是由實體和領域服務來實現的,其中實體會採用充血模型來實現所有與之相關的業務功能。實體和領域對象在實現業務邏輯上不是同級的,當領域中的某些功能,單一實體(或者值對象)不能實現時,就需要適用到領域服務,它可以組合聚合內的多個實體(或者值對象),實現複雜的業務邏輯。
基礎設施層
基礎設施層是與具體技術有關的東西,比如資料庫,網關,安全,日誌,IOC,跟蹤,緩存,服務匯流排等等。
基礎層是貫穿所有層的,它的作用就是為其它各層提供通用的技術和基礎服務。比較常見的功能還是提供資料庫持久化。
點關註,不迷路。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不要忘記點贊、關註、轉發,謝謝!如果您有任何高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