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端構建的提速是一項比較複雜且細節的工程, 目前產品上在持續跟蹤構建慢的應用, 努力優化編譯速度, 但前端本身擁有一個比較自由的技術環境, 沒有統一的構建工具與流程, 另外語言本身的執行效率、單線程的構建也不好讓編譯機發揮其最大能力, 所以目前全局的通用優化手段還是會比較局限, 還是依賴項目自身的優... ...
編譯構建的整體過程
-
拉取編譯鏡像
-
拉取緩存鏡像
-
拉取項目源碼
-
掛載緩存目錄
-
執行編譯命令(用戶自定義)
-
持久化緩存
-
上傳編譯鏡像
為什麼在本地構建就快, 但編譯機上很慢
在編輯機上每次的構建環境都是全新的, 完成一次構建比本地需要多一些步驟:
-
現成的全局包緩存 VS 重新構建緩存: 咱可以先簡單理解為咱使用 npm 的時候那個全局的緩存目錄, 編輯機需要準備持久化的緩存的環境, 包括下載、掛載以重建緩存, 如果緩存內容過大, 時間也會相對更長, 本地構建直接使用了穩定的本地文件系統;
-
增量安裝依賴 VS 全量安裝依賴: 本地不太經常需要執行 install 的過程, 即使需要, 也因為有持久的 node_modules 目錄存在, 不需要全量安裝, 但編輯機環境每次需要重新安裝這個項目需要的所有依賴;
-
增量構建 VS 全量構建: 本地構建預設會將構建緩存放到 node_modules 目錄下, 第二次構建的時候這些構建就能被用起來, 使得後面的構建更快, 但這個構建的預設緩存位置在編輯機上不會被持久化, 也就是每次需要全量構建.
-
網路環境: 有些依賴包安裝依賴外部網路甚至海外網路, 本地的網路環境比較順暢, 但編輯機的網路對與海外網的訪問沒有保證.
-
難以利用的優勢: 多核大記憶體, nodejs項目的構建, 大部分工作都在一個線程上執行了, 不好直接利用編譯機的多核優勢
-
額外的步驟: 編譯機需要下載鏡像、製作並上傳運行鏡像、緩存內容持久化, 而本地一般只是產出包.
所以從以上角度入手, 我們可以基於這樣的一些思路進行構建速度的優化:
-
優化鏡像大小;
-
善用持久化緩存實現增量構建(編輯機會對 /cache/ 目錄下的內容進行持久緩存)
-
充分利用多核優勢:
比如 ts-loader 的類型校驗就可以通過其它插件在單獨的線程執行, eslint-loader 也支持多線程(但目前有bug, 不建議使用).
再比如我們可以對項目的各功能模塊解耦, 拆成多個構建同時進行。
-
減少不必要的構建:
比如合理配置 exclude 以精簡構建文件範圍;
對於不常變動的文件, 拆出來一次構建, 下次復用.
-
判斷是否可能有其它方式去掉對外網依賴的包
如何分析構建速度
- 檢查 /cache/ 目錄大小:
- 在編譯命令中加入:
du -sh /cache
, 通過構建日誌查看目錄大小 - 在整體編譯命令前後都加上
date
, 可以看自己項目的構建過程耗時, 即編譯命令執行時間 - 在主要的編譯命令的每一行前面加上
time
, eg:time npm install
可以看 install 過程的實際耗時, build 過程同理. - 對比整體構建時間(網頁上直接顯示的任務時間)與編譯命令執行時間(末尾的 date 時間 - 開頭的 date 時間), 如果整體時間超過編譯命令執行時間很多(> 1min30s), 可能是 /cache/ 目錄或鏡像過大導致的。
以下為詳情介紹:
使用更小的運行鏡像
如果有較大的鏡像, 建議聯繫運維進行優化.
善用持久緩存
緩存可以對應用構建帶來提速的效果, 但如果緩存目錄持續增長, 大到一定程度反倒可能讓速度變慢.
瞭解緩存機制:
1. 緩存目錄: /cache/
2. 預設行為: 對於 nodejs 的應用, 目前持久緩存會為 npm, pnpm 提供安裝包的緩存, 以加快 npm install / pnpm install 的過程
3. 工作原理:
3.1 /cache/ 目錄下的內容會構建成功後自動上傳到伺服器進行存儲, 併在下次構建任務執行前進行掛載
3.2 /cache/ 與 當前工作目錄(即 './', 拉取的源碼存放位置) 不在同一個文件系統(相當於是緩存在C盤而源碼在D盤), pnpm install的行為將從 hark link回退為文件複製(硬鏈接的方式相對於大量小文件的拷貝, 速度要快很多)
3.3 /cache/ 的工作涉及上傳、下載過程, 如果過大也將會影響整個構建過程的速度
排除全局緩存對構建速度的影響
檢查 /cache/ 的大小, 可以在編譯命令中加入:du -sh /cache
, 查看日誌, 如果文件夾超過 1G(僅供參考), 建議咚咚聯繫行雲部署(j-one)對應用緩存進行清理
解決緩存跨盤造成的性能損失
主要思路: 使源碼與 /cache/ 處於同一個文件系統. 目前對於 pnpm 的應用推薦該方式.
原理: 使源碼與 /cache/ 處於同一個文件系統, 這可以讓 pnpm 的 hard link 方式生效, 相對於node_modules那些數以萬計的小文件複製, 執行效率會得到可觀的提升. 參考:Pnpm 是否可以跨多個驅動器或文件系統工作?
方式: 將當前工作目錄的代碼複製到 /cache/ 下再執行 install、build 命令.
參考命令:
# 記下當前工作目錄
CUR_WORKSPACE=`pwd`
# 存放源碼
# 咱統一用 /cache/source 放源碼就好, 雖然也可以改成其它目錄的名字
mkdir -p /cache/source
# 拷貝當前目錄的代碼, 到 /cache/source 下
rsync -r ./ /cache/source --exclude=node_modules --exclude=.git
# 切換 workspace
cd /cache/source
########## 這裡替換成自己需要的內容 ###########
# 執行 install
pnpm i
# 執行 build
pnpm run build
########## 這裡替換成自己需要的內容 ###########
# 將構建結果拷貝到抽包地址
########## 如果不是 dist, 請根據需要換成其它目錄, 就是你項目構建完生成的目標代碼目錄
cp -r ./dist/* ${CUR_WORKSPACE}/.build
# 刪除不需要被緩存的文件
cd ../ && rm -rf /cache/source
以上編譯命令基於行雲部署前端項目本身精簡
請大家在理解原理、思路的基礎上根據自身需要修改.
緩存構建結果
webpack 及其插件, 會對構建結果進行緩存. 我們可以利用 /cache/ 的持久化緩存來實現代碼構建緩存. 其它構建工具也可以參考相關文檔進行配置.
如果使用 webpack4 或依賴webpack4 的構建工具, 比如 @vue/cli-service 等, 通常會使用 cache-loader 對構建結果進行緩存, babel-loader 也會有自己的構建緩存, 但預設都放在 node_modules/.cache 目錄下, 建議參考相關文檔將 cache 目錄設置為 /cache/build (或者其它 /cache/ 的子目錄)
對於 webpack5, 自己就已經集成了 cache 功能, 可以刪掉 cache-loader 等插件, 減少不必要的工作. 參考:webpack cache
如果是 monorepo 的應用, 還可以實現子項目級別的緩存, 比如使用nx進行monorepo 的管理, 則可以配置 NX_CACHE_DIRECTORY 來設置緩存地址, eg:
export NX_CACHE_DIRECTORY=/cache/jdos3-console-ui/.nx
eslint 也是一個很費時的操作, 它也支持緩存, 但預設不開啟, 如果有需要也可以開啟緩存, 但緩存策略需要使用 'content', 因為每次構建文件的 createTime 都會改變, metadata 的策略會失靈. 參考:eslint cache
通常我們需要同時相容本地開發和行雲部署的構建, 可以通過環境變數的方式實現, 以 webpack5 為例:
webpack5 的緩存配置:
{
cache: {
type: 'filesystem',
profile: true,
cacheDirectory: process.env.BUILD_CACHE_DIRECTORY,
compression: 'gzip',
},
}
同時在行雲部署的編譯命令中增加:
export BUILD_CACHE_DIRECTORY=/cache/.webpack
另一種利用緩存的思路: 緩存 node_modules
(編譯團隊提出了這種思路, 我目前沒有進行相關嘗試, 產品上針對該思路的通用解決方案在探索中)
主要思路: 模擬本地構建(本地構建會持久保留 node_modules目錄)
收益:
1. 加速 install 的過程, 減少包的安裝.
2. 利用代碼構建緩存: webpack5 或 babel-loader 等一般會在 node_modules/.cache目錄下存放構建緩存, 這也是很多應用本地構建較快的原因. 當然 .cache 目錄會持續增長, 需要定時清理, 有興趣大家可以看看本地的代碼里是否有這個目錄, 占多大空間.
參考命令:
大體上與上面 '解決緩存跨盤造成的性能損失' 過程相同, 只是最後rm 的過程保留 node_modules 目錄, 以供下次使用
####### 與上面 解決緩存跨盤造成的性能損失 一致 #########
# 記下當前工作目錄
CUR_WORKSPACE=`pwd`
# 存放源碼
mkdir -p /cache/source
# 拷貝當前目錄代碼到 /cache/ 下
rsync -r ./ /cache/source --exclude=node_modules --exclude=.git
# 切換 workspace
cd /cache/source
# 執行 install
npm i
# 執行 build
npm run build
# 將構建結果拷貝到抽包地址
cp -r ./dist/* ${CUR_WORKSPACE}/.build
####### 差異: 刪除時排除 node_modules 目錄 #########
# 刪除不需要被緩存的文件
ls -A | grep -vE "^\.$|^\.\.$|^node_modules"|xargs rm -rf
減少源碼
避免在 coding 中提交 node_modules 以及各種大的二進位文件
優化編譯過程
優化依賴包安裝的過程
- 有些項目依賴了 image-minimizer-webpack-plugin, 這是一個用於壓縮圖片的工具, 該資源依賴的 cwebp-bin 等資源需要從海外的網站下載, 這個過程可能會很慢甚至失敗. 如果可能, 建議直接提交壓縮後的圖片到代碼庫, 同時去掉對這個插件的引用.
- 可以在編譯命令前加上 time, 比如
time pnpm install
來觀察這一步驟的耗時, 如果這一步驟很長, 可以看是否有可以去掉的依賴包, 或者禁用對可選依賴包的安裝, 有時候升級構建工具也能使包依賴得到優化.
優化構建過程
- 對於webpack構建的應用, 對 rules、plugin(如果支持) 檢查是否正確設置了 exclude, 用以減少不必要的文件構建
- 啟用構建緩存(但緩存的持續增長還是需要關註, 緩存過大的問題後續可能從產品層面得以優化)
- ts-loader 通常可以開啟 transpileOnly: true, 並通過fork-ts-checker-webpack-plugin進行類型檢查
- eslint的優化, 可以對規則進行優化, 有些校驗規則是非常耗時的, 但同時受益並不是很大, 可以考慮關閉. 具體可以這麼做:
4.1 設置 __TIMING__環境變數, 可以啟用對每個 eslint rule 的性能分析,export TIMING = 1
;
4.2 在本地正常執行構建, 檢測 eslint rule performance 的輸出, 分析耗時較長的規則, 確認是否必要
補充:
- 關於eslint的多線程問題: 對eslint開啟多線程之後會導致 build 過程發現的規則異常不能拋出, 導致規則實際會失效. 該問題參考Issue, 這個問題挺久了, 一直沒有得到有效解決.
- 同時也可以考慮將 eslint 的校驗作為 git hook 執行, 避免提交不規範的代碼, 此時在 build 過程可以省略這一步驟.
5.代碼 minify 的過程, 推薦使用 esbuild, 在webpack裡面就可以配置.
{
optimization: {
minimize: true,
minimizer: [
new TerserPlugin({
minify: TerserPlugin.esbuildMinify,
}),
],
}
}
6.對於不經常變動的部分, 建議提前編譯, 或通過DllPlugin進行優化. 比如行雲部署項目本身依賴 monaco editor, 但每次對它的源碼進行構建很耗時, 所以直接將提前編譯好的代碼提交了, 後續直接用.
7.註意避免一個項目被 build 多次, 比如:
7.1 對於使用 vue-cli-service 的應用, v5.0.0-beta.0 開始, 可能會根據瀏覽器列表配置生成不同的包, 會導致多次構建
7.2 有一些項目需要微前端接入, 可能會為獨立運行時、子應用模式採用不同的入口, 從而構建兩次. 比如JModule的用戶, 由於極早期 webpack-jmodule-plugin 的版本不能自定義入口文件, 通常會構建兩次, 建議升級為最新的 @jmodule/plugin-webpack, 並且採用同一個入口文件構建一次.
8.如果是一個相對簡單的應用, 可以考慮換其它構建工具, 比如 esbuild、swc, 編程語言帶來的性能差異, 確實能形成降維打擊.
9.如果可能, 分析項目代碼間的依賴, 拆分為多個構建並行執行, 編譯機的最大優勢就是多核, 咱可以充分利用.
10.升級webpack以及其它構建插件, 通常也能帶來一定程度的速度提升, 我們 jci 項目的編譯就從升級中獲得了一些受益.
補充:
- webpack 的更多細節優化, 可以參考https://webpack.docschina.org/configuration/cache/
- 同樣這裡也可以考慮在 build 命令前加 time, 比如
time npm run build
, 便於觀察這一步的時間. - 還可以用 ‘speed-measure-webpack-plugin’ 對 webpack 的構建時長進行輔助分析.
前端構建的提速是一項比較複雜且細節的工程, 目前產品上在持續跟蹤構建慢的應用, 努力優化編譯速度, 但前端本身擁有一個比較自由的技術環境, 沒有統一的構建工具與流程, 另外語言本身的執行效率、單線程的構建也不好讓編譯機發揮其最大能力, 所以目前全局的通用優化手段還是會比較局限, 還是依賴項目自身的優化. 希望大家一起努力共建美好的明天.
作者:京東科技 林光輝
內容來源:京東雲開發者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