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session 和 token 本質上是沒有區別的,都是對用戶身份的認證機制,只是他們實現的校驗機制不一樣而已。 本文分享自華為雲社區《Session/Cookie/Token 還傻傻分不清?》,作者: 龍哥手記。 相信項目中用JWT Token的應該不在少數,但是發現網上很多文章對 toke ...
摘要:session 和 token 本質上是沒有區別的,都是對用戶身份的認證機制,只是他們實現的校驗機制不一樣而已。
本文分享自華為雲社區《Session/Cookie/Token 還傻傻分不清?》,作者: 龍哥手記。
相信項目中用JWT Token的應該不在少數,但是發現網上很多文章對 token 的介紹有誤,所以對 cookie,session, token 作了一下對比(文中token指jwt token)相信大家看完肯定有收穫!
Cookie
1991 年 HTTP 0.9 誕生了,當時只是為了滿足大家瀏覽 web 文檔的要求 ,所以只有 GET 請求,瀏覽完了就走了,兩個連接之間是沒有任何聯繫的,這也是 HTTP 為無狀態的原因,因為它誕生之初就沒有這個需求。
但隨著互動式 Web 的興起(所謂互動式就是你不光可以瀏覽,還可以登錄,發評論,購物等用戶操作的行為),單純地瀏覽 web 已經無法滿足人們的要求,比如隨著網上購物的興起,需要記錄用戶的購物車記錄,就需要有一個機制記錄每個連接的關係,這樣我們就知道加入購物車的商品到底屬於誰了,於是 Cookie 就誕生了。
Cookie,有時也用其複數形式 Cookies。類型為“小型文本文件”,是某些網站為了辨別用戶身份,進行 Session 跟蹤而儲存在用戶本地終端上的數據(通常經過加密),由用戶客戶端電腦暫時或永久保存的信息 。
工作機制如下
以加入購物車為例,每次瀏覽器請求後 server 都會將本次商品 id 存儲在 Cookie 中返回給客戶端,客戶端會將 Cookie 保存在本地,下一次再將上次保存在本地的 Cookie 傳給 server 就行了,這樣每個 Cookie 都保存著用戶的商品 id,購買記錄也就不會丟失了
仔細觀察上圖相信你不難發現隨著購物車內的商品越來越多,每次請求的 cookie 也越來越大,這對每個請求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負擔,我只是想將一個商品加入購買車,為何要將歷史的商品記錄也一起返回給 server ?購物車信息其實已經記錄在 server 了,瀏覽器這樣的操作豈不是多此一舉?怎麼改進呢
Session
仔細考慮下,由於用戶的購物車信息都會保存在 Server 中,所以在 Cookie 里只要保存能識別用戶身份的信息,知道是誰發起了加入購物車操作即可,這樣每次請求後只要在 Cookie 裡帶上用戶的身份信息,請求體里也只要帶上本次加入購物車的商品 id,大大減少了 cookie 的體積大小,我們把這種能識別哪個請求由哪個用戶發起的機制稱為 Session(會話機制),生成的能識別用戶身份信息的字元串稱為 sessionId,它的工作機制如下
- 首先用戶登錄,server 會為用戶生成一個 session,為其分配唯一的 sessionId,這個 sessionId 是與某個用戶綁定的,也就是說根據此 sessionid(假設為 abc) 可以查詢到它到底是哪個用戶,然後將此 sessionid 通過 cookie 傳給瀏覽器
- 之後瀏覽器的每次添加購物車請求中只要在 cookie 裡帶上 sessionId=abc 這一個鍵值對即可,server 根據 sessionId 找到它對應的用戶後,把傳過來的商品 id 保存到 server 中對應用戶的購物車即可
可以看到通過這種方式再也不需要在 cookie 里傳所有的購物車的商品 id 了,大大減輕了請求的負擔!
另外通過上文不難觀察出 cookie 是存儲在 client 的,而 session 保存在 server,sessionId 需要藉助 cookie 的傳遞才有意義。
session 的痛點
看起來通過 cookie + session 的方式是解決了問題, 但是我們忽略了一個問題,上述情況能正常工作是因為我們假設 server 是單機工作的,但實際在生產上,為了保障高可用,一般伺服器至少需要兩台機器,通過負載均衡的方式來決定到底請求該打到哪台機器上。
如圖示:客戶端請求後,由負載均衡器(如 Nginx)來決定到底打到哪台機器
假設登錄請求打到了 A 機器,A 機器生成了 session 併在 cookie 里添加 sessionId 返回給了瀏覽器,那麼問題來了:下次添加購物車時如果請求打到了 B 或者 C,由於 session 是在 A 機器生成的,此時的 B,C 是找不到 session 的,那麼就會發生無法添加購物車的錯誤,就得重新登錄了,此時請問該怎麼辦。主要有以下三種方式
1、session 複製
A 生成 session 後複製到 B, C,這樣每台機器都有一份 session,無論添加購物車的請求打到哪台機器,由於 session 都能找到,故不會有問題
這種方式雖然可行,但缺點也很明顯:
- 同一樣的一份 session 保存了多份,數據冗餘
- 如果節點少還好,但如果節點多的話,特別是像阿裡,微信這種由於 DAU 上億,可能需要部署成千上萬台機器,這樣節點增多複製造成的性能消耗也會很大。
2、session 粘連
這種方式是讓每個客戶端請求只打到固定的一臺機器上,比如瀏覽器登錄請求打到 A 機器後,後續所有的添加購物車請求也都打到 A 機器上,Nginx 的 sticky 模塊可以支持這種方式,支持按 ip 或 cookie 粘連等等,如按 ip 粘連方式如下
upstream tomcats { ip_hash; server 10.1.1.107:88; server 10.1.1.132:80; }
這樣的話每個 client 請求到達 Nginx 後,只要它的 ip 不變,根據 ip hash 算出來的值會打到固定的機器上,也就不存在 session 找不到的問題了,當然不難看出這種方式缺點也是很明顯,對應的機器掛了怎麼辦?
3、session 共用
這種方式也是目前各大公司普遍採用的方案,將 session 保存在 redis,memcached 等中間件中,請求到來時,各個機器去這些中間件取一下 session 即可。
缺點其實也不難發現,就是每個請求都要去 redis 取一下 session,多了一次內部連接,消耗了一點性能,另外為了保證 redis 的高可用,必須做集群,當然了對於大公司來說, redis 集群基本都會部署,所以這方案可以說是大公司的首選了。
Token:no session!
通過上文分析我們知道通過在服務端共用 session 的方式可以完成用戶的身份定位,但是不難發現也有一個小小的瑕疵:搞個校驗機制我還得搭個 redis 集群?大廠確實 redis 用得比較普遍,但對於小廠來說可能它的業務量還未達到用 redis 的程度,所以有沒有其他不用 server 存儲 session 的用戶身份校驗機制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介紹的主角:token。
首先請求方輸入自己的用戶名,密碼,然後 server 據此生成 token,客戶端拿到 token 後會保存到本地,之後向 server 請求時在請求頭帶上此 token 即可。
相信大家看了上圖會發現存在兩個問題
1、 token 只存儲在瀏覽器中,服務端卻沒有存儲,這樣的話我隨便搞個 token 傳給 server 也行?
答:server 會有一套校驗機制,校驗這個 token 是否合法。
2、怎麼不像 session 那樣根據 sessionId 找到 userid 呢,這樣的話怎麼知道是哪個用戶?
答:token 本身攜帶 uid 信息
第一個問題,如何校驗 token 呢?我們可以借鑒 HTTPS 的簽名機制來校驗。先來看 jwt token 的組成部分
可以看到 token 主要由三部分組成
- header:指定了簽名演算法
- payload:可以指定用戶 id,過期時間等非敏感數據
- Signature: 簽名,server 根據 header 知道它該用哪種簽名演算法,再用密鑰根據此簽名演算法對 head + payload 生成簽名,這樣一個 token 就生成了。
當 server 收到瀏覽器傳過來的 token 時,它會首先取出 token 中的 header + payload,根據密鑰生成簽名,然後再與 token 中的簽名比對,如果成功則說明簽名是合法的,即 token 是合法的。而且你會發現 payload 中存有我們的 userId,所以拿到 token 後直接在 payload 中就可獲取 userid,避免了像 session 那樣要從 redis 去取的開銷
畫外音:header, payload 實際上是以 base64 的形式存在的,文中為了描述方便,省去了這一步。
你會發現這種方式確實很妙,只要 server 保證密鑰不泄露,那麼生成的 token 就是安全的,因為如果偽造 token 的話在簽名驗證環節是無法通過的,就此即可判定 token 非法。
可以看到通過這種方式有效地避免了 token 必須保存在 server 的弊端,實現了分散式存儲,不過需要註意的是,token 一旦由 server 生成,它就是有效的,直到過期,無法讓 token 失效,除非在 server 為 token 設立一個黑名單,在校驗 token 前先過一遍此黑名單,如果在黑名單里則此 token 失效,但一旦這樣做的話,那就意味著黑名單就必須保存在 server,這又回到了 session 的模式,那直接用 session 不香嗎。所以一般的做法是當客戶端登出要讓 token 失效時,直接在本地移除 token 即可,下次登錄重新生成 token 就好。
另外需要註意的是 token 一般是放在 header 的 Authorization 自定義頭裡,不是放在 Cookie 里的,這主要是為瞭解決跨域不能共用 Cookie 的問題 (下文詳述)
Cookie 與 Token 的簡單總結
Cookie 有哪些局限性?
1、 Cookie 跨站是不能共用的,這樣的話如果你要實現多應用(多系統)的單點登錄(SSO),使用 Cookie 來做需要的話就很困難了(要用比較複雜的 trick 來實現,有興趣的話可以看文末參考鏈接)
畫外音: 所謂單點登錄,是指在多個應用系統中,用戶只需要登錄一次就可以訪問所有相互信任的應用系統。
但如果用 token 來實現 SSO 會非常簡單,如下
只要在 header 中的 authorize 欄位(或其他自定義)加上 token 即可完成所有跨域站點的認證。
2、 在移動端原生請求是沒有 cookie 之說的,而 sessionid 依賴於 cookie,sessionid 就不能用 cookie 來傳了,如果用 token 的話,由於它是隨著 header 的 authoriize 傳過來的,也就不存在此問題,換句話說token 天生支持移動平臺,可擴展性好
綜上所述,token 具有存儲實現簡單,擴展性好這些特點。
token 有哪些缺點
那有人就問了,既然 token 這麼好,那為什麼各個大公司幾乎都採用共用 session 的方式呢,可能很多人是第一次聽到 token,token 不香嗎? token 有以下兩點劣勢:
1、 token 太長了
token 是 header, payload 編碼後的樣式,所以一般要比 sessionId 長很多,很有可能超出 cookie 的大小限制(cookie 一般有大小限制的,如 4kb),如果你在 token 中存儲的信息越長,那麼 token 本身也會越長,這樣的話由於你每次請求都會帶上 token,對請求來是個不小的負擔
2、 不太安全
網上很多文章說 token 更安全,其實不然,細心的你可能發現了,我們說 token 是存在瀏覽器的,再細問,存在瀏覽器的哪裡?既然它太長放在 cookie 里可能導致 cookie 超限,那就只好放在 local storage 里,這樣會造成安全隱患,因為 local storage 這類的本地存儲是可以被 JS 直接讀取的,另外由上文也提到,token 一旦生成無法讓其失效,必須等到其過期才行,這樣的話如果服務端檢測到了一個安全威脅,也無法使相關的 token 失效。
所以 token 更適合一次性的命令認證,設置一個比較短的有效期
誤解: Cookie 相比 token 更不安全,比如 CSRF 攻擊
首先我們需要解釋下 CSRF 攻擊是怎麼回事
攻擊者通過一些技術手段欺騙用戶的瀏覽器去訪問一個自己曾經認證過的網站並運行一些操作(如發郵件,發消息,甚至財產操作如轉賬和購買商品)。由於瀏覽器曾經認證過(cookie 裡帶來 sessionId 等身份認證的信息),所以被訪問的網站會認為是真正的用戶操作而去運行。
比如用戶登錄了某銀行網站(假設為 http://www.examplebank.com/,並且轉賬地址為 http://www.examplebank.com/withdraw?amount=1000&transferTo=PayeeName),登錄後 cookie 里會包含登錄用戶的 sessionid,攻擊者可以在另一個網站上放置如下代碼
<img src="http://www.examplebank.com/withdraw?account=Alice&amount=1000&for=Badman">
那麼如果正常的用戶誤點了上面這張圖片,由於相同功能變數名稱的請求會自動帶上 cookie,而 cookie 裡帶有正常登錄用戶的 sessionid,類似上面這樣的轉賬操作在 server 就會成功,會造成極大的安全風險
CSRF 攻擊的根本原因在於對於同樣功能變數名稱的每個請求來說,它的 cookie 都會被自動帶上,這個是瀏覽器的機制決定的,所以很多人據此認定 cookie 不安全。
使用 token 確實避免了CSRF 的問題,但正如上文所述,由於 token 保存在 local storage,它會被 JS 讀取,從存儲角度來看也不安全(實際上防護 CSRF 攻擊的正確方式是用 CSRF token)
所以不管是 cookie 還是 token,從存儲角度來看其實都不安全,都有暴露的風險,我們所說的安全更多的是強調傳輸中的安全,可以用 HTTPS 協議來傳輸, 這樣的話請求頭都能被加密,也就保證了傳輸中的安全。
其實我們把 cookie 和 token 比較本身就不合理,一個是存儲方式,一個是驗證方式,正確的比較應該是 session vs token。
總結
session 和 token 本質上是沒有區別的,都是對用戶身份的認證機制,只是他們實現的校驗機制不一樣而已(一個保存在 server,通過在 redis 等中間件獲取來校驗,一個保存在 client,通過簽名校驗的方式來校驗),多數場景上使用 session 會更合理,但如果在單點登錄,一次性命令認證上使用 token 會更合適,最好在不同的業務場景中合理選型,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