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圖也稱實體-聯繫圖(Entity Relationship Diagram),它提供了表示實體類型、屬性和聯繫的方法,用來描述現實世界的概念模型。 ...
先大體看一下MySQL的SQL layer層的一個架構流程:
對一些關鍵模塊做一下簡單的描述:
1. 初始模塊:初始一些參數,比如初始myinit配置文件(在安裝的根目錄下)里的一些參數。
2. 連接管理模塊:啟動監聽,監聽連接請求
3. 連接進程模塊:可以理解為線程池
4. 用戶模塊:檢驗用戶,令牌和許可權
5. 命令分發器:處理不同類型的請求
6. 查詢緩存模塊:做緩存處理,做查詢的cache,可以理解為一個Map,查詢語句為key,結果值為value
7. 日誌記錄模塊
8. 命令解析器(parser):對於不同類型的sql語句進行處理分發,select:查詢優化器,dml:表變更模塊,ddl:表維護模塊,rep:複製模塊(主從複製),status:狀態模塊。
9. 訪問控制:
10. 表管理模塊:
11. 存儲引擎介面:和Storage Engines打交道
直接來到Storage Engines,這講的最多的就是引擎了,如:
Myisam、Innodb、Faicon、Memory、Archive等等引擎
而我們常用的是Innodb和Myisam這兩種,這兩種索引最直接的區別,可以從採用對應引擎而生成的數據表文件,進行對比。比如:採用Innodb引擎生成表A,採用Myisam索引生成表B。
現在可以從Mysql安裝目錄/data/資料庫名 ,這個目錄下看到有5個文件:
A.frm : 表定義文件
A.ibd :數據和索引都存儲在這個文件
B.frm :表定義文件
B.myd :數據文件
B.myi :索引文件
顯然,兩者從文件上體驗出來的區別就是,Myisam是把數據和索引分開存儲在兩個不同的文件里。(那其本質里的區別是什麼?急啥)
且看,衡量一個索引的標準是什麼?
就是,IO漸進複雜度,翻譯成人話就是:當數據越來越多的時候,索引是否依然高效,即查詢依然那麼快。
一個索引是否高效在某種程度上取決於其採用的索引結構。
Hash索引:
對索引欄位做Hash計算,落到不同槽裡面,有個明顯的缺點是,無法做範圍查詢,例如 select * from data where id >1
Fulltext索引:
全文搜索索引,比如欄位的值是:abcdefghijk,它就會再生成一列abcde* ,用於首碼的模糊全文搜索。
R-Tree索引:
引用的場景主要是 空間索引,比如說,美團上訂電影票,就可以選擇3km範圍內的影院,結果就搜出來了。
B-Tree索引:
這個索引就是我要重點講的索引,因為Innodb和Myisam採用的是B+ Tree 索引,而B+ Tree是從B-Tree基礎上演變而來。
那B-Tree是怎麼樣的呢?如圖:
每個節點上有一個索引(上方的數字,id的值),和索引對應的數據(下方藍色:id, name)
而B+Tree:
上方白色的數字都為索引的key,而data全放在下麵。(居於此結構,如果想知道它是怎麼根據key從上到下找到對應的data的,我提供一個非常好玩的web工具,去玩一下琢磨一下。https://www.cs.usfca.edu/~galles/visualization/Algorithms.html)
雖然Innodb和Myisam都是採用B+Tree索引,但是它們是有區別的,如圖:
前面已經說了,Myisam引擎方式的,會把索引和數據分開存儲在兩個文件中,一個文件負責數據的插入、更新等,另一個負責索引的維護。如圖,索引中白色的key為索引的值,下麵淺綠色為data:對應數據的地址。如果多個索引就,就多個這種模式,如圖,以name為索引,也是一樣。
而Innodb:如圖:
上面也提到,Innodb是把數據和索引都放在同一個文件里的,那索引和數據共存的形式是:如圖,白色中的為key,即使索引,當從上到下找到對應的key之後,key下麵存放的就是整條對應的數據了,而不是想Myisam那樣存放的是數據對應的地址了。
那麼問題來了,Innodb多個索引的話,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呢,還是如上圖右方,增加欄位name為索引:它就會建立一個副索引樹,同樣的結構,白色key索引存放的是name欄位對應的值,而藍色方的data存放的是主索引樹的key。
舉個例子,當id和name都作為索引的時候,執行select * from table where name = ‘james’ ,
第一步會先在副索引找到key為james的data為1,1是主索引的key。
第二步再到主索引找到key為對1的數據。(select * from table where id= 1)
多提一句,像這種索引的方式叫“聚集索引”,理解為key和data都綁定在一起了。
而Myisam的那種索引的方式叫做“非聚集索引”。
對於B+Tree這種索引,討論一下uuid和自增id。
Uuid是32位的,毋庸置疑,相對於自增id,uuid的存儲空間是較大的。而且uuid為索引時,其要進行較複雜的運算,最終確定索引的key要插入到哪個位置。
而自增id,它符合每次加1的規則,而且規矩已經確定了,它不要做過多的運算,直接從左到右進行橫向的擴展(插入),這樣性能就有了差別,如圖(B+Tree樹的高度是固定的,為4層):
即使是這樣,uuid依然在一些項目依然有它市場:
自增id雖然有多個優點,但實際大型項目中卻很少採用自增長id的,這是為什麼呢?因為uuid幾乎保證了不同資料庫的不同表的id唯一,可以進行數據切分合併,而自增長id只能保證一個資料庫中的一張表的id唯一,進行資料庫合併的話並然會因主鍵衝突而失敗,這是一個硬傷。
而且有博主說:分散式架構,意味著需要多個實例中保持一個表的主鍵的唯一性。這個時候普通的單表自增ID主鍵就不太合適,因為多個mysql實例上會遇到主鍵全局唯一性問題
再談談組合索引的一些小問題
組合索引是有順序的,叫做最左原則。什麼意思呢。舉個例子:
name、age、weight 這3個欄位組成組合索引,name排在第1位,那麼查詢語句where 後面必須要有name=”value”這個條件,否則此索引是不起作用的,這叫最左原則。
再引用網上的一個例子:
索引的好處就是:
1. 提高檢索效率
2. 降低排序成本,索引對應的欄位是會有一個自動排序功能的,預設是升序asc。
Every coin has two sides,它缺點是
1. 更新索引的IO量。
就是說,當插入一條數據的時候,除了插入數據的本身,還要插入該數據對應索引信息的節點,如果對應的表是多個索引的,就插入多個數據對應的索引信息節點。而且這些都是以文件類型存儲在硬碟上的。
2. 調整索引所致的計算量,
這個又是怎麼理解呢,舉個例子,像B-tree索引,在插入索引之前,都要進行計算,該索引要申請多少的空間,插入到哪個位置。
3. 占用存儲空間。
竟然索引有壞有好,什麼時候需要索引,什麼時候不需要?
適合:
1. 較頻繁的作為查詢條件的欄位應該創建索引
不適合:
1. 欄位值的唯一性太差不適合單獨做索引
2. 更新非常頻繁的欄位不是
3. 不會出現在where句中的欄位不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