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指令集的指令格式、定址方式、指令類型,介紹了一些著名的指令集。 ...
系列的上一篇電腦系統4-> 計組與體繫結構1 | 基礎概念與系統評估,學習了一些電腦的基礎概念,將一些基本的電腦組成部分的功能和相互聯繫瞭解了一下,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抽象思想就是軟硬體的介面——指令集,這一篇就來具體地學習MIPS指令集。
參考資料:
- Computer Organization and Design the 5th Edition,即電腦組成與設計硬體軟體介面第五版
- 課件,由於是英文且只是老師的思路,所以是輔助參考
- 《電腦組成原理》譚志虎,HUST(此書強推)
- 《電腦組成原理》MOOC HUST
沒有學過電腦系統基礎,也就沒接觸過×86指令集,當時上課聽的挺難受的。下來又看了一遍書。我覺得課本寫得不太好,得完全通讀一遍,才知道它整體上要給我們傳授什麼概念和思想,知識之間是糅雜在一起的,更像是作者關於MIPS的漫談(想到哪介紹到哪)。
00 一些前言
關於指令集這部分的內容,系列4中已經介紹了它在電腦系統層次中的位置以及功能作用,本文是對於指令集功能的具體實現的更深入的介紹。
這次學習的指令集就包含兩個方面:
- 人編程書寫的形式--彙編語句(助記符);
- 電腦識別的形式--機器指令(數字串);
本部分不按照課件整理,也不按照課本整理,我就以上面這兩個方面以及上圖中的三個過程,分四個部分,來進行梳理:
-
- 自頂向下講解一下指令系統的組成和特性
-
MIPS指令集(中):MIPS彙編指令與機器指令。
- 單獨整理MIPS的各種指令作用及其機器指令格式。
-
MIPS指令集(下):高級程式塊在MIPS指令集架構中的翻譯
- 高級語言的MIPS彙編表示是什麼樣子的。
-
MIPS指令集(續):完整C代碼的各級表示(偏向實操) | 使用Mars
- 一次作業(已截止),進行深挖細想。
-
接下來從機器指令到數字邏輯,是處理器CPU部分要介紹的內容
因為電腦硬體技術的基本原理相似,而且能夠提供的基本操作也不外乎幾種,所以不同的指令集及其機器語言大多很相似。
但是對於設計人員來說,追求的就是一種性能最優、功耗成本最低的指令集 / 機器語言架構。MIPS就是一種性能比較好的指令集。
可能大家會有一個疑問,即指令集為什麼還有性能、功耗、成本之說,它是怎麼影響這些指標的呢?這部分內容會來解釋這個問題。
0413 本以為拆分之後會短一點,其實內容還是很多。
01 指令系統概述
根據圖靈機理論,我們得知,電腦的工作就是不斷地以一種重覆的流程執行不同的指令。指令到底是什麼呢?
指令以前提到過,就是對於電腦的命令。狹義來講,就是一串數字流,控制電腦來執行某種操作(比如加、減、移位等);廣泛一點來講,其實本質上是對於電腦的命令,出於電腦不同層次的指令可能會不同,比如微程式設計級用戶一般會用微指令(微體繫結構,處理器部分會講解);一般機器級用戶會使用機器指令;彙編語言級的用戶會使用彙編指令;高級語言級用戶會使用高級語言指令。
所謂指令集 / 指令系統,即電腦中底層設計承認的指令的集合,官方一些的話就是某種電腦體繫結構中所有指令的集合。
指令集 / 指令系統是電腦的主要屬性,位於硬體和軟體的交界面上。也可以說指令系統是電腦硬/軟體的界面。
02 指令格式
指令是怎樣控制電腦底層的電路的呢?狀態機還記得吧,我們將不同的狀態編碼為不同的數字串,通過邏輯電路識別不同的狀態碼來執行不同的工作,加法或是移位。所以設計指令首先要考慮的事情就是指令的格式;
即明確指令處理什麼對象(操作數),對對象進行何種操作,通過何種方式獲取操作數等等。
指令格式具體來講就是二進位代碼表示指令的結構形式,一般格式如下圖所示。
操作碼欄位op | 地址碼欄位A |
---|
- 操作碼:表示這條指令用於進行何種操作 / 處理何種操作數(操作對象);
- 地址碼:給出被操作對象 / 操作數的位置;
- 定址方式:決定獲取操作對象 / 操作數的方式;定址方式可以在地址碼中(如PDP-11、Inel×86),也可以放在操作碼中(如MIPS、RISC-V);
02-1 指令字長度
一條指令中包含的二進位數的個數,也即指令字長,比如MIPS的指令字長為32。
MIPS32 和 MIPS64 的差別在於單個寄存器的位數以及CPU的字;
- 前者寄存器32位;
- 後者寄存器64位;
- CPU中都是32個寄存器;
- 指令長度都為32位。
按照指令字長是否固定,可分為定長和變長指令系統。
- 定長指令系統
- 長度固定,結構簡單,有利於CPU取指、解碼和指令的順序定址;方便硬體實現;
- 但指令平均長度較長,冗餘狀態較多,不易擴展;
- 精簡指令系統 / RISC 多採用定長指令系統;
- 變長指令系統
- 長度可變,結構靈活,冗餘狀態較少,平均指令長度較短,可擴展性好;
- 指令變長會給取值、解碼帶來不便;取指過程可能涉及多次訪存操作,下一條指令地址必須在指令解碼後才能確定(也即沒有順序可言),增加了硬體實現難度;
- ×86使用的就是變長指令系統;
- 後續指令系統舉例部分還會討論 CISC 和 RISC;
無論變長還是定長,指令字長都需要是位元組的整數倍,才能存儲在存儲器中。按照指令字長和機器字長的關係,可將指令分為半字長指令、單子長指令和多字長指令。
- 機器字長即byte / 位元組,8位;
- 指令字長即word / 字,長度與指令集有關,MIPS為32位定長,變長指令需要是byte的整數倍;
- MIPS中一個字等於多少位元組
此外關於 位、位元組、字、字長:
- 位(bit)
“位”是電腦中的最小單位,它只表示一個二進位數 0 00 或 1 11。- 位元組(Byte)
轉化:1 Byte = 8 bit.
位元組是電腦中數據處理的基本單位,用來單位存儲和解釋信息。一個位元組固定由 8 個二進位位組成。- 字(word)
概念:電腦進行數據處理時,一次存取加工和傳送的數據長度。
轉化:1 字 = n Byte
一個字通常為位元組的整數倍(即 8 的整數倍)。- 字長
一個字包含的位數,即 8n 位。
指令越長,占用記憶體 / 主存的空間就越大,訪問所需時間越長:對於半字長指令,CPU訪問主存一次可以讀取兩條,單字長一條,雙字長則需要兩個存儲周期才能完成取指。
所以,長指令的取指速度慢,會影響指令執行速度,但多字長的指令能提供足夠長的操作碼欄位和足夠長的地址碼欄位,可以設計更多的指令、支持更多的指令格式、擴大定址範圍,功能上更加強大。
但為了提高速度,一般指令還是短一些好,即硬體設計原則一:越短越快。
02-2 指令地址碼
地址碼的意義有很多,可能是一個操作數,也可能是操作數的地址(包括操作數的記憶體地址、寄存器編號或者外部埠的地址),還可能是一個用於計算地址的偏移量(類似於數組),具體表示哪一種含義,要由定址方式決定。
根據指令中含有的操作數地址的數量,可以將指令分為三地址指令、雙地址指令、單地址指令和零地址指令。
-
三地址指令
C語言中我們經常見到形如
a=b+c;
的式子。在底層指令中也相似,具有兩個操作對象的運算叫做雙目運算,包括兩個源操作數和一個目的操作數,如果一條指令將三者的地址都給出,那麼這種指令就是三地址指令。表達式為:
\[A_3 \leftarrow (A_1)OP(A_2) \]意思是,將A1中的內容和A2中的內容進行OP操作,將結果存入A3。
但是這種指令存在一種問題,設想如果我們的記憶體很大,三地址指令要對記憶體地址進行操作,那麼用於表示記憶體地址的 Ai 的長度就會很大,總的指令長度也會變大。所以,3個地址碼很少都用存儲單元的地址碼。常見的三地址指令(如MIPS的較大部分)的三個操作數均為寄存器。
-
雙地址指令
雙地址指令仍然是基於雙目運算設計,只不過是將運算結果繼續存入第一個操作數地址A1中。表達式為:
\[A_1\leftarrow (A_1) OP(A_2) \]意思是,A1為第一個源操作數,也是運算結果的目的地;A2是另一個源操作數。
不同雙地址指令指向的數據存儲位置可能不同,有以下三種可能:
- RR(Register - Register)型:源操作數和目的操作數均用寄存器存放;
- RS(Register - Storage)型:源操作數和目的操作數分別在寄存器和主存中存放;
- SS(Storage - Storage)型:兩個操作數均在主存中存放。
由於寄存器就在CPU中,且存儲器的訪問速度和CPU的速度存在很大差距,所以存儲器的訪問速度慢於寄存器,所以速度上RR最快,SS最慢。
×86電腦主要採用RR和RS,MIPS等RISC電腦中主要使用RR型。
-
單地址指令
單地址指令主要有兩類:
-
單目運算類指令
比如邏輯運算中的取反,表達式為:
\[A_1 \leftarrow OP(A_2) \] -
隱含操作數的雙目運算類指令
為了縮短指令長度,設計者將雙目運算符指令中的一個操作數規定隱含於CPU的某個寄存器(比如累加器AC)中,這樣指令就可以只描述另一個操作數的地址,並將操作後的結果送到規定的寄存器,表達式為:
\[AC\leftarrow (AC)OP(A_1) \]如80×86系列CPU中的乘法 Mul BL指令,表示將AL中的數據與BL中的數據相乘,結果存放在AX寄存器。
-
-
零地址指令
這類指令中沒有地址碼,僅有操作碼,主要有兩類;
- 不需要操作數的指令:
- 比如為占位、延時而設置的空操作指令NOP、等待指令WAIT、停機指令HALT、程式返回指令RET等等;
- 操作數被隱藏於寄存器的 “單地址指令”
- 有一個操作數,但是被隱藏在寄存器,比如Intel8086壓縮BCD編碼的運算調整指令DAA;
- 不需要操作數的指令:
02-3 指令操作碼
操作碼欄位表示具體進行何種操作,不同功能的指令其操作碼的編碼不同,如可用0001表示加法,0010表示減法。操作碼的長度就是操作碼欄位所包含的位數。有定長操作碼和變長操作碼兩種。
-
定長操作碼
定長操作碼不僅指操作碼的長度固定,而且其在指令中的位置也是固定的。這種方式的指令功能解碼簡單,有利於硬體設計。
操作碼的位數取決於電腦指令系統的規模,指令系統中包含的指令數越多,操作碼的長度就越長;反之就越短。假設指令系統包含m條指令,則操作碼的位數 n 應該滿足
\[n \geq log_2m \] -
變長操作碼
變長操作碼中操作碼的長度可變,而且操作碼的位置也不固定,採用這種方式可以有效壓縮指令操作碼的平均長度,便於用較短的指令字長表示更多的操作類型,以定址更大的存儲空間。
早期電腦指令字長較短,所以多採用變長操作碼來爭取表達更多的指令。例如PDP-11、Intel 8086,而 MIPS和RISC-V的部分類型指令也採用了這種方式。
擴展操作碼技術:
是實現變長操作碼的一種技術,基本思想是操作碼的長度隨地址碼數目減少而增加。
下麵是一個較為簡單的擴展操作碼的16位系統,長度固定,不同操作數指令的操作碼長度不同。
三地址指令(括弧里表示二進位位數)
OP(4) A1(4) A2(4) A3(4) 雙地址指令
OP(8) A1(4) A2(4) 單地址指令
OP(12) A1(4) 零地址指令
OP(16) 但這個技術中有兩點需要註意:
- 不允許短碼是長碼的首碼,即短操作碼不能與長操作碼的前面部分的代碼相同。(這樣會無法分辨
- 各指令的操作碼一定不能重覆。
這就是說,前面的三地址指令的OP欄位是不能把24種可能全部用完的,不然其餘指令就沒有餘地設計了。以此類推。
通常情況下,對使用頻率較高的指令分配較短的操作碼,對使用頻率較低的指令分配較長的操作碼,從而儘可能減少指令解碼和分析的時間。(加速大概率事件)
03 定址方式
依據存儲程式的概念,電腦在運行程式之前須要把指令和操作數(數據)載入 / 存放到主存的相應地址單元中,運行程式時,CPU不斷從主存來取指令和數據。
主存基於地址來訪問指令和數據(形如一個巨型數組),所以要想拿到指令和數據,需要得到它們在主存中的地址(也稱有效地址EA)。
定址方式就是尋找指令或者操作數有效地址的方式。定址方式是整個指令系統中的重要部分,對於指令集的性能有很大影響。
03-1 指令定址方式
指令定址方式有兩種:順序定址方式和跳躍定址方式。
03-1-1 順序定址方式
程式中的機器指令序列在主存中通常是按順序存放的,大多數情況下,程式按照指令序列的順序執行,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知道了當前指令的EA有效地址,再增加一個指令的長度(指令占用主存單元的數量 ,類比數組),就是下一條指令的位置了。這就是順序定址。
具體點說,如果某種指令系統的電腦用程式計數器PC(類似於指針)來保存指令地址(×86中為IP / EIP),每執行一條指令,用PC+1就能算出下一條指令地址。
特別說明,這個 “1” 就是指令長度,如果是32位的電腦中指令長度是32位(正好占用一個存儲字),採用順序定址方式時下一條指令通過PC+4得到。(32bits = 4byte,字是定址的基本單位)
03-1-2 跳躍定址方式
當然,有時候程式並不是自上而依次運行的,如果出現分支和轉移,就會改變程式運行順序,這時候下一條指令就不一定是PC+1了,而需要通過指令本身以及其他的條件決定。比如無條件轉移指令和條件轉移指令均採用跳躍定址方式。
03-1-3 圖解程式計數器PC
程式計數器(pc)是這樣子工作的,這裡有一塊存儲器和一個程式計數器:
從0開始執行,我們就需要在pc中寫入地址0。執行完零號指令後,由於這是普通的取數指令,因此程式計數器自動+1,於是cpu開始執行指令1。
以此類推...碰到跳轉指令,也就是指令3,讀取指令3後,PC跳轉到地址7,去執行7這個地方的指令。
03-2 操作數定址方式
03-2-1 操作數定址的情況及機制
操作數的來源有三種情況:參考博客1
- 立即數操作數,直接來自指令內部;
- 寄存器操作數,來自寄存器;
- 存儲器操作數,來自存儲器;
操作數的定址方式也靈活複雜很多,有:立即定址、隱含定址、直接定址、間接定址、寄存器定址、寄存器間接定址、基址定址、變址定址、相對定址、堆棧定址。
該如何實現操作數定址呢?我們可以將地址碼欄位再分為定址方式欄位 I 和形式地址欄位 D 兩部分,比如說一個包含了定址方式的單地址指令結構:
操作碼OP | 定址方式I | 形式地址D |
---|
定址過程就是將 I欄位 和 D欄位 的不同組合轉換為有效地址;I欄位表示定址的方式,形式地址需要根據定址方式I的不同進行轉換。
03-2-2 立即定址
即I欄位編碼為立即定址,D欄位形式地址就是操作數本身,也即操作數存在指令里,在我們的課本中被譯為立即數,在取值時操作數隨該指令一起被送到指令寄存器里,定址時直接從指令中獲取操作數。
這種方式取操作數很快,但是指令字長有限,所以形式地址D長度也有限,所以操作數能表示的範圍有限,一般用於變數賦值。
×86中的立即定址的指令為:
MOV EAX,200BH
意為給寄存器EAX賦初值200BH。
03-2-3 隱含定址
隱含定址不直接給出操作數的地址,而是在指令中隱含操作數的地址。
像上面這個圖中,形式地址A取出了對應的一個操作數,而另一個操作數則隱含在了ACC中。
03-2-4 直接定址
直接定址方式中操作數存放在主存里,操作數地址由形式地址欄位D給出,不需要其他計算來獲得地址。
不足在於:定址範圍受限於形式地址欄位D的長度;數據地址放在指令中,程式和數據在記憶體中的存放位置也受到限制。
比如×86的直接定址方式:
MOV EAX,[200BH]
意為將主存中200BH位置的內容送進寄存器EAX里。
03-2-5 間接定址
相對直接定址而言,間接定址D給出的不是操作數的有效地址,而是操作數的間接地址:操作數有效地址所存放的存儲單元的地址(地址的地址,聯繫指針)。
×86的間接定址指令:
MOV EAX,@2008H
#@是間接定址標誌
意為去2008H這個地方找操作數的地址,在拿這個地址去找操作數。
假設電腦指令字長32位,形式地址字長16位,如果用直接定址,則定址空間是216=64K;而如果採用間接定址,操作數地址放在主存中,定址空間232=4GB。
可見,間接定址擴大了定址範圍,可以用較短的形式地址訪問較大的記憶體;相對於直接定址更加靈活,操作數地址改變時不需改變指令中的形式地址欄位,只需改變形式地址指向的主存單元內容即可。
但是,間接定址訪問了兩次主存,降低了指令的執行速度,目前更常用的是寄存器間接定址。
03-2-6 寄存器定址
這種方式是最常用的定址方式。和直接定址原理相近,只是把訪問主存改為訪問寄存器。
寄存器定址不需要訪問記憶體,指令執行速度快;所需的地址碼較短,有利於縮短指令長度,節省存儲空間。但是CPU中寄存器數量也較少,不能同時存儲太多操作數。
×86中的寄存器定址指令為:
MOV EAX,ECX
意為將寄存器ECX中的內容送入EAX中。
03-2-7 寄存器間接定址
和訪問主存的間接定址原理相同,只不過是操作數的有效地址(主存地址)存放在寄存器中,而形式地址D表示的是存放操作數地址的寄存器的編號。
由於第一次訪存是訪問寄存器,相較於間接定址速度要快一些。
×86的寄存器間接定址指令:
MOV AL,[EBX]
意為按照寄存器EBX中的地址訪問主存相應位置,取出該位置的內容(操作數地址),再去找到操作數,送入AL寄存器中。
下麵介紹偏移定址的三種方式。簡單講即通過加法計算出有效地址。在思想和形式上更類似於數組的基址偏移,各自的不同是 “數組的基址” 不同。相對於前幾種比較複雜,對比思考起來也有難度。
03-2-8 基址定址
基址定址是用一個寄存器(BR / EBX / EBP,EBX操作數在數據段,EBP操作數在堆棧段)來放基地址(這個不變),指令中形式地址D存放地址的變化值(偏移量),所以EA = R[BR] + D;
當然也可以不用BR寄存器,使用通用寄存器的話,需要在指令中留一段編碼(R0)指向這個通用寄存器,如下圖:
可見這種方式也使用了一點隱含定址,基址寄存器沒有在指令中顯式指出。基址定址的優點是擴大定址範圍,以前D表示地址,現在D表示偏移的多少,顯然變得很大。
×86的基址定址指令為:
MOV EAX,[EBX+SI]
但是在一個迴圈語句中,基址定址有一定的局限性,
03-2-9 變址定址
與基址定址正好相反,變址定址指定一個寄存器來存放地址的變化量,而形式欄位D來作為基址(基準量),形式地址欄位D中還會有一段來指示變址寄存器的編號。EA = R[X] + D。
所以變址定址中,存放變化量的寄存器的內容可變,D欄位不可變。變址定址常用於有規律的操作:如對線性表之類的數組元素進行重覆訪問,只需將線性表的起始地址作為基址賦值給形式地址D,讓變址寄存器的值按順序遍歷,就可以完成對線性表的遍歷。
×86中變址定址的指令為:
MOV EAX,32[ESI]
意為將變址寄存器ESI的值加上偏移量32作為地址訪問主存,再送入EAX中。
03-2-10 相對定址
把程式計數器PC中的內容加上指令中的形式地址D,產生操作數的有效地址。即 EA = PC + D。D相當於偏移量。
至於為什麼是PC程式計數器呢?這跟基址定址有什麼區別呢?可以回憶一下03-2-8的基址定址,在基址定址中,我們只能得到操作數的地址,而不能得到操作數後就跳轉到下一條指令,而使用相對定址就可以在取指時通過PC的自增實現指令的順序跳轉。
03-2-11 偏移定址三種方式的對比思考
這個回頭再整理,肝不動了
03-2-12 堆棧定址
堆棧定址就是尋找放在堆棧中的操作數。具體根據堆棧的類型分為記憶體堆棧定址和寄存器堆棧定址。
-
記憶體堆棧定址 / 軟堆棧
為了保證對於空間的需求,電腦一般使用的是存儲器堆棧,設置一個棧頂指針寄存器(SP)指向棧頂單元(存儲棧頂單元的地址),以位元組為單位進棧出棧,進棧出棧的操作由SP指針加減完成,其過程與數據結構中相同,只不過。
- 入棧:SP = SP - 1,M[SP] = R;
- 出棧:R = M[SP], SP = SP + 1;
如果出棧和入棧的數據單位不同,SP每次加減的量也不同,比如32位的數據入棧,就要 SP = SP - 4 ;圖源博客:電腦組成原理學習筆記(六):指令系統
記憶體堆棧又可以分為兩種,向上生長(向高地址方向 / 遞增堆棧)和向下生長(向低地址方向生長 / 遞減堆棧)。上面的例子都是基於向下生長。棧向什麼方向增長取決於OS和CPU。具體在這不做深入。
-
寄存器堆棧定址 / 硬堆棧
為了保證對於速度的需求,還有一些電腦設計了寄存器堆棧,寄存器不按地址訪問,所以不設置棧頂指針,棧頂寄存器不能移動,移動的是數據。
兩種堆棧中,寄存器堆棧雖然很快,但成本較高,不適合做大容量的堆棧;記憶體堆棧雖然速度較慢,但是成本低。而從主存中划出一段區域來做軟堆棧是最合算且最常用的方法。
寄存器堆棧必須使用專門的堆棧指令,記憶體堆棧不一定,可以有其他的替代方法。
在採用堆棧結構的電腦系統中,大部分指令錶面上都表現為無操作數指令的形式,而在操作數地址中隱含了SP寄存器。通常情況下,在讀 / 寫堆棧中的一個單元的前後都伴有自動完成對SP內容的增量或減量操作。
03-2-13 其他定址以及指令集具體實現
將前面的幾種定址方式排列組合,可以繼續得到一些複合的定址方式,主要用於複雜指令集中:
-
變址 + 間接定址方式:
先進行變址定址再進行間接定址。即把變址寄存器X中的變化量與指令中的形式地址D(基址)相加,得到存儲操作數地址的地址。
形式為: EA = (R[X] + D)
-
間接 + 變址定址方式:
先間接再變址定址。即根據形式地址D的內容得到存儲偏移量的地址,找到這個地址後,再跟變址寄存器中的內容(基址)相加得到操作數的地址,再去拿操作數。
形式為: EA = R[X] + (D)
-
相對 + 間接定址方式:
先相對再間接定址。即先把PC中的基址與D中的偏移量相加,再間接定址等等。
對於某種具體的指令集,可能只實現了以上的一部分,以及它們的一些組合。並且前面所有都是以單地址指令為例,如果是多地址指令,可能每個地址段都有不同的定址方式。
04 指令類型
雖然不同的指令集設計思想、性能、結構不盡相同,但是都應當具備一些基本的指令類型:
04-1 算術 / 邏輯運算指令
主要作用是進行各類數據信息處理,這也是CPU最基本功能,常見的基本指令有:與、或、非、異或(邏輯運算),定點、浮點的加減乘除(算術運算),以及求補、比較等等。
為了追求硬體簡單,電腦可能只支持上面中最基本的指令,甚至連乘除都不一定會有(因為乘除也是通過加法實現的);而如果旨在提高性能,就會有乘除、開方、多項式計算、浮點運算、十進位運算等。
04-2 移位操作指令
包括算術移位、邏輯移位和迴圈移位三個指令。算術移位和邏輯移位主要用於控制符號數和無符號數的移位;迴圈移位主要用於實現迴圈式控制、高低位元組互換,以及多倍字長數據的算術移位和邏輯移位;根據是否帶上進位位一起迴圈分為帶進位迴圈和不帶進位迴圈。
04-3 數據傳輸指令
主要用於數據傳送操作,比如寄存器和寄存器之間、寄存器和存儲器之間的數據傳送。有的指令集設計了通用的MOV指令,而另一些只設計了Load和Store指令,僅用於訪存。
04-4 堆棧操作指令
是特殊的數據傳輸指令,主要包括壓棧和出棧兩種。有些指令集不設置專門的壓棧和出棧指令,而用訪存指令和堆棧指針運算指令代替堆棧操作指令,而另一些指令集甚至設有多數據的壓棧、出棧指令。
這類指令主要是用於程式調用函數的參數傳遞過程等。
04-5 字元串操作指令
用於在硬體層面直接支持處理非數值。主要包括字元傳送、字元串比較、字元串查找、字元串抽取、字元串轉換等指令。
04-6 程式控制指令
用於控製程序的執行順序和運行方向。主要包括轉移指令、迴圈控制指令、子程式調用返回指令。
- 轉移指令
- 無條件跳轉
- 條件跳轉
- 條件符合,轉移到指令指定的地址繼續運行;
- 條件不符合,繼續原順序執行;
- 迴圈控制指令
- 是增強版的轉移指令,兼具迴圈變數修改、條件判斷、地址轉移功能。
- 子程式調用與返回指令
- 子程式調用指令也稱過程調用指令。
- 會給出子程式的入口和子程式返回主程式的地址(斷點),當然,需要保存這個斷點,比如壓入堆棧。
- 用於調用公用的子程式,如MIPS的jal、×86的call指令。
- 子程式返回指令
- 從壓入堆棧中取出斷點地址送入程式計數器PC,返回斷點處繼續主程式。
- 與轉移指令的區別在於:
- 轉移指令在同一程式內,子程式調用指令實現不同程式之間的轉移。
- 轉移指令不需要返回原處,而子程式調用指令還需要保護斷點地址來確保返回。
- 都是無條件的,條件轉移需要條件。
- 子程式調用指令也稱過程調用指令。
04-7 輸入輸出指令
用於實現主機和外部設備之間的信息傳送,讀取外部設備的工作狀態、控制外部設備工作等;如果外部設備和主存採用統一編址模式,則不需要設置專門的I/O指令,直接用訪存指令即可。
04-8 其他指令
其他指令包括停機、等待、空操作、特權等其他控制功能的指令。
特權指令主要用於資源分配管理,一般不直接給用戶使用。
05 指令格式設計
現在我們已經瞭解了指令集的一些特征和運作機制,在開始介紹具體的指令集之前,如果要我們自己設計一種指令集,我們應當考慮哪些方面?
從巨集觀上講,這個指令集要完備、要規整、要有效、要具備相容和擴展性,最重要的是要有合理的指令格式,這決定了軟硬體兩方面後續工作是否因此變得簡化和便捷。
指令一般由操作碼和地址碼組成,我們首先要確定指令編碼格式,然後確定操作碼和地址碼各自的長度以及組合形式。最後是定址方式。
-
指令編碼格式設計
即決定指令集的指令採用定長、變長還是混合編碼指令。定長和變長均在02指令格式部分有所介紹,混合編碼指令格式是定長和變長兩種指令結構的綜合,提供若幹長度固定的指令字,既能減少目標代碼的長度,也能降低解碼複雜度。
-
操作碼設計
操作碼的編碼比較直觀,只需要把指令情況全部編碼即可,此外要考慮指令編碼格式是變長還是定長,要保證兩條指令之間在硬體電路解碼時不能相互衝突。
-
地址碼設計
地址碼要為指令提供操作數,通常還需要考慮定址方式,儘量利用有限的位寬提供更大的範圍。
-
定址方式設計
定址方式前面提到過,可以放在操作碼欄位中編碼,也可以在地址碼中單獨設置一段來指示定址方式。
06 指令系統舉例
這部分本想放在前面,但裡面的一些術語需要瞭解了指令系統才能更好明白。
06-1 發展歷程
- 1970年 DEC發佈PDP-11指令集,1992年推出ALPHA(64位)
- 1978年 Intel發佈了×86指令集,2001年推出IA64
- ×86依托Intel,控制了電腦產業鏈
- 1980年 IBM推出PowerPC
- 1981年 誕生MIPS指令集
- 很美很學術,但是生態系統分裂,沒有形成合力
- 1985年 SUN推出SPARC
- 1991年 arm推出第一版arm
- 依靠IP授權,在手機領域應用廣泛
- 2016年 RISC發佈開源RISC-V,是MIPS的改進,兩者差別不大
- 2020年 龍芯推出LoongArch
- 面對製裁下的“丟掉幻想”
06-2 指令集分類
就是著名的CISC和RISC。CISC是指 Complex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 / 複雜指令集電腦;而RISC是指 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 / 精簡指令集電腦。它們分別採用了不同的設計理念。
06-2-1 複雜指令系統電腦 / CISC
基於大規模集成電路的不斷發展,硬體成本不斷降低,而上層軟體成本不斷提高(需求在變複雜),因此,電腦設計者在設計指令系統時,著重考慮為上層軟體服務,增加了許多功能強大的複雜指令,以及更多的定址方式,來滿足上層軟體不同的需求,具體表現為:
- 更支持高級語言
- 語義更加接近高級語言,
- 簡化編譯器工作
- 編譯器將高級語言翻譯為機器語言,當機器語言接近高級語言,編譯器的工作會變簡單。
- 支持操作系統的更多功能
- 複雜的指令更滿足操作系統更複雜的功能,比如操作系統的多媒體、3D功能
- 支持實現更多的指令
- 指令雖然有定長和變長兩種,但長度不可能是無限長的,要在有限長的空間中表達出更多的指令,只能壓縮地址碼長度,因此需要設計更多的定址方式
- 滿足指令集更新和軟體相容
- 同一系列的電腦,為了使軟體相容新舊電腦,指令系統只能擴充而不能刪減已有指令,所以指令數量越來越多,而CISC更適合指令集的擴充;
CISC的特點有:
- 指令集複雜、龐大,指令數目繁多(上百條近千條);
- 指令不定長,格式多、定址方式多;
- 訪存指令沒有限制;
- 各個指令使用頻率相差會很大;
- 各個指令執行時間相差會很大;
- 微程式控制器被廣泛使用;
06-2-2 精簡指令集電腦 / RISC
RISC是在繼承CISC的成功技術和剋服一些缺點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早期被提出是因為在研究中人們發現,複雜指令集雖然可以支持強大的功能,但是內部格式過於複雜,指令格式很不規範,並且,80%的程式只用到了20%的指令,而如果看過我的上一篇,加速大概率事件是一種硬體設計應當遵循的原則,所以我們可以只設計20%或多一點的指令,對這些指令的格式進行優化,使其格式規範、定址方式簡潔,再由多條簡單指令湊出複雜指令的功能。
RISC的特點有:
- 優先選用使用頻率最高的簡單指令,以及一些有用而不負責的指令,避免直接使用複雜指令;
- 大多數指令在一個時鐘周期中完成;
- 規定僅由 load & store 指令訪問主存,其他指令只能基於寄存器操作數處理;
- 著重面向寄存器操作,因此CPU內部寄存器較多(32 / 64);
- 長度固定,定址方式和指令格式簡單,邏輯實現方便,使得控制器速度提高;
- 註重編譯優化,力求有效支持高級語言;
06-2-3 兩種指令集簡單對比
CISC傾向於服務軟體,對於指令集的設計優先支持軟體,同時寄存器較少(早期,目前由於硬體設計技術的進步,寄存器也變多了),這照顧了硬體設計的難度(寄存器太多,線路過長,硬體成本會上升、信號傳遞時間也會上升)。其優化的思路是簡化指令系統,通過額外的指令微程式控制器,來實現複雜指令邏輯的正常運作。
常見有Intel ×86,IA64;
RISC更兼顧軟硬體需求,基本思想是選取使用頻次高和有用的指令,設計簡單規範的基本指令,再由基本指令組裝成為複雜指令,實現複雜功能。其優化的思路是簡化指令本身,使電腦的結構簡單合理,降低單條指令的執行時間 / 執行周期數(可以達到一周期一條指令甚至多條指令運行),對於硬體來說,邏輯的簡化也簡化了硬體電路的設計,而增加了寄存器數量,會對硬體設計造成一定的壓力。
常見有ARM、MIPS、RISC-V。
06-3 指令集優劣
評估一個指令集會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
- 是否方便CPU的硬體實現;高性能、低功耗;
- 是否方便編譯器、操作系統、虛擬機的實現和開發;
07 簡單總結 | Review
這個部分比我想象的更長,介紹了一個指令集的特征以及工作模式,提了提設計一個指令集應該考慮什麼問題,然後介紹了各種已成名的指令集。
- 指令格式,指令碼和地址碼。
- 定址方式,各種定址方式的實現機制。
- 指令種類,指令集需要一些基本的指令,也會有其他用於支持複雜功能的指令。
- 各種各樣的指令集,CISC和RISC的對比。
感覺還是在填計基的坑。下一篇講解MIPS的指令可能就會輕鬆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