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10月22號開始我的python學習之路,一個月下來,磕磕碰碰,勉勉強強把基礎部分算是學完了,一個月走過來,我過著別人看似單調,重覆的生活,確實是,每天,每周都是一樣的生活模式,早上7點40起床,吃個早餐,8點到達教室,中午1點去吃個午飯,然後回到教室,下午6點去吃個晚飯,然後回到教室,待到晚 ...
從今年10月22號開始我的python學習之路,一個月下來,磕磕碰碰,勉勉強強把基礎部分算是學完了,一個月走過來,我過著別人看似單調,重覆的生活,確實是,每天,每周都是一樣的生活模式,早上7點40起床,吃個早餐,8點到達教室,中午1點去吃個午飯,然後回到教室,下午6點去吃個晚飯,然後回到教室,待到晚上11點回家洗個澡睡覺,每天都一樣的。我的朋友會問我,這樣的生活不無聊嗎?我回答是不,我的朋友可能認為兩年的軍旅生活早就讓我習慣了單調無味的生活,我覺得有可能兩年軍旅生活確實讓我有強大的適應性,但我認為最主要的是我真心覺得學習編程語言讓我很感興趣,以前的我感覺網路啊,電腦等這類東西感覺好遙遠,根本無法觸及,但現在我能去控制它,是多麼牛逼的事。前一個月基礎部分不算很難,只要邏輯思維跟上,就基本不是問題,而且濤哥真的講的很好,很有耐心,很感謝濤哥。從這周三開始接觸網路編程,一上來就很懵逼,什麼ip啊,MAC地址啊,交換機啊,路由器等等關於電腦和網路的東西真的讓我很萌,根本不知道是啥,相當於重新認知新事物,但幾天學習下來,感覺這類東西是要學習的,但對於現階段的我來說,不用太深入去專研,而主要是的是學會網路編程過程,接下來,我就把這幾天所學到知識跟大家分享一下。
一,名詞解釋
路由器:電腦上所有與公網之間的消息的傳遞的進出口都在路由器上,路由器有公網IP,這個IP是全球網路連接的唯一標識,路由器具有消息轉發的功能
交換機:主要是把連接到交換機上的電腦連接到一起,其次是交換機還可以設定一個IP範圍,從而使得廣播的範圍縮小
IP:IP分為兩個,一個是電腦上由交換機分配的IP,這個IP在一個子網內是不可以重覆的;另一個是公網IP,是路由器上的,這個是全球網路連接間的唯一標識
MAC地址:電腦上的網卡在出廠時被燒制上的全球唯一標識碼
DHCP協議:這是交換機上動態分配電腦IP的協議
ARP協議:這是交換機上的IP和MAC對應表,我們可以通過IP來查找出對應的MAC地址
DNS伺服器:這是功能變數名稱解析器,我們可以通過輸入功能變數名稱來查找對應的公網IP
網關:這相當於路由器上看門的,也就是 路由器上的公網IP,在公網上傳輸的數據,只有在目標IP和網關一致時,網關才會讓數據進來
子網掩碼:主要用於判斷兩個IP是否屬於一個子網
二,網路通信流程
上圖為網路通信流程圖,主要分為以下三種情況:(以下三種情況描述純屬個人行為,不正確之處請指正)
一、從1號電腦傳輸數據到2號電腦
首先1號電腦把數據發到交換機A,數據主要包括2號電腦IP,自身電腦IP和MAC地址,加上真正要傳的內容,數據到交換機A後,經過ARP協議,加上2號電腦的IP獲得對應的MAC地址,交換機A就會在自身所連接的子網內廣播,在這子網內的電腦都會收到信息,在2號電腦收到消息後,確認是自己IP和MAC地址,然後就確認接收數據,其他的電腦確認不是自身的IP和MAC,就直接扔掉,這樣就完成了 數據傳輸。
二、從1號電腦傳輸數據到3號電腦
首先1號電腦把數據發到交換機A,數據主要包括3號電腦IP,自身電腦IP和MAC地址,加上真正要傳的內容,數據到交換機A後,交換機A就會在自身所連接的子網內廣播,但沒找到,於是把數據拋給路由器,然後由路由器廣播到接入此路由器的交換機,找到對應的交換機2,通過交換機2廣播,找到3號電腦,完成通信。
三,從1號電腦到4號伺服器
首先在1號電腦上瀏覽器上輸入4號伺服器上一個網的功能變數名稱,通過DNS伺服器查找功能變數名稱對應的公網IP,然後把請求一層層發到路由器,路由器經過計算最有路徑,找到目標公網IP對應的路由,然後根據公網IP和程式埠號找到要訪問的網頁,然後伺服器在剛纔的路徑返回回去,把網頁內容返回給1號電腦,此時我們就完成了通信,就可以上網了。
三,兩種架構
C/S架構:即client客戶端/server服務端架構,比如qq,微信,客戶端需要下載應用程式,安裝之後才可以使用
B/S架構:即browser瀏覽器端和server伺服器端,比如各種網頁啊,這個是不需要下載安裝應用程式
四、osi七層模型
五,TCP協議和UDP協議區別
tcp協議:可靠的、面向連接的協議(eg:打電話)、傳輸效率低全雙工通信(發送緩存&接收緩存)、面向位元組流。使用TCP的應用:Web瀏覽器;文件傳輸程式
udp協議:不可靠的、無連接的服務,傳輸效率高(發送前時延小),一對一、一對多、多對一、多對多、面向報文(數據包),盡最大努力服務,無擁塞控制。使用UDP的應用:功能變數名稱系統 (DNS);視頻流;IP語音(VoIP)
在tcp協議下,是基於連接的,為了保證數據安全,存在一個三次握手,四次揮手的過程,而udp協議無連接的,所以沒有這過程。
三次握手:
- TCP伺服器進程先創建傳輸控制塊TCB,時刻準備接受客戶進程的連接請求,此時伺服器就進入了LISTEN(監聽)狀態;
- TCP客戶進程也是先創建傳輸控制塊TCB,然後向伺服器發出連接請求報文,這是報文首部中的同部位SYN=1,同時選擇一個初始序列號 seq=x ,此時,TCP客戶端進程進入了 SYN-SENT(同步已發送狀態)狀態。TCP規定,SYN報文段(SYN=1的報文段)不能攜帶數據,但需要消耗掉一個序號。
- TCP伺服器收到請求報文後,如果同意連接,則發出確認報文。確認報文中應該 ACK=1,SYN=1,確認號是ack=x+1,同時也要為自己初始化一個序列號 seq=y,此時,TCP伺服器進程進入了SYN-RCVD(同步收到)狀態。這個報文也不能攜帶數據,但是同樣要消耗一個序號。
- TCP客戶進程收到確認後,還要向伺服器給出確認。確認報文的ACK=1,ack=y+1,自己的序列號seq=x+1,此時,TCP連接建立,客戶端進入ESTABLISHED(已建立連接)狀態。TCP規定,ACK報文段可以攜帶數據,但是如果不攜帶數據則不消耗序號。
- 當伺服器收到客戶端的確認後也進入ESTABLISHED狀態,此後雙方就可以開始通信了。
四次揮手:
數據傳輸完畢後,雙方都可釋放連接。最開始的時候,客戶端和伺服器都是處於ESTABLISHED狀態,然後客戶端主動關閉,伺服器被動關閉。服務端也可以主動關閉,一個流程。
- 客戶端進程發出連接釋放報文,並且停止發送數據。釋放數據報文首部,FIN=1,其序列號為seq=u(等於前面已經傳送過來的數據的最後一個位元組的序號加1),此時,客戶端進入FIN-WAIT-1(終止等待1)狀態。 TCP規定,FIN報文段即使不攜帶數據,也要消耗一個序號。
- 伺服器收到連接釋放報文,發出確認報文,ACK=1,ack=u+1,並且帶上自己的序列號seq=v,此時,服務端就進入了CLOSE-WAIT(關閉等待)狀態。TCP伺服器通知高層的應用進程,客戶端向伺服器的方向就釋放了,這時候處於半關閉狀態,即客戶端已經沒有數據要發送了,但是伺服器若發送數據,客戶端依然要接受。這個狀態還要持續一段時間,也就是整個CLOSE-WAIT狀態持續的時間。
- 客戶端收到伺服器的確認請求後,此時,客戶端就進入FIN-WAIT-2(終止等待2)狀態,等待伺服器發送連接釋放報文(在這之前還需要接受伺服器發送的最後的數據)。
- 伺服器將最後的數據發送完畢後,就向客戶端發送連接釋放報文,FIN=1,ack=u+1,由於在半關閉狀態,伺服器很可能又發送了一些數據,假定此時的序列號為seq=w,此時,伺服器就進入了LAST-ACK(最後確認)狀態,等待客戶端的確認。
- 客戶端收到伺服器的連接釋放報文後,必鬚髮出確認,ACK=1,ack=w+1,而自己的序列號是seq=u+1,此時,客戶端就進入了TIME-WAIT(時間等待)狀態。註意此時TCP連接還沒有釋放,必須經過2∗∗MSL(最長報文段壽命)的時間後,當客戶端撤銷相應的TCB後,才進入CLOSED狀態。
- 伺服器只要收到了客戶端發出的確認,立即進入CLOSED狀態。同樣,撤銷TCB後,就結束了這次的TCP連接。可以看到,伺服器結束TCP連接的時間要比客戶端早一些。
六、套接字socket
套接字起源於 20 世紀 70 年代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版本的 Unix,即人們所說的 BSD Unix。 因此,有時人們也把套接字稱為“伯克利套接字”或“BSD 套接字”。一開始,套接字被設計用在同 一臺主機上多個應用程式之間的通訊。這也被稱進程間通訊,或 IPC。套接字有兩種(或者稱為有兩個種族),分別是基於文件型的和基於網路型的。
七、基於tcp下的socket
在tcp下,基於連接的,需要先啟動服務端,在啟動客戶端。伺服器端先初始化Socket,然後與埠綁定(bind),對埠進行監聽(listen),調用accept阻塞,等待客戶端連接。在這時如果有個客戶端初始化一個Socket,然後連接伺服器(connect),如果連接成功,這時客戶端與伺服器端的連接就建立了。客戶端發送數據請求,伺服器端接收請求並處理請求,然後把回應數據發送給客戶端,客戶端讀取數據,最後關閉連接,一次交互結束
服務端程式
import socket #引入模塊 server=socket.socket() #創建server對象 ip_port=('192.168.15.78',8888) #聲明服務端的IP和程式埠 server.bind(ip_port) #把ip_port綁定到對象 server.listen() #監聽 while 1: conn,addr=server.accept() #等待客戶端連接 while 1: server_msg=input('服務端:') conn.send(server_msg.encode('utf-8')) #向客戶端發送消息 from_client_msg=conn.recv(1024) #接收客戶端消息 print(from_client_msg.decode('utf-8')) if from_client_msg.decode('utf-8')=='byebye': #如果收到消息為byebye,就斷開此次連接,繼續等待下一個客戶端連接 break #這就是優雅的斷開 conn.close() server.close()
客戶端程式
import socket client=socket.socket() server_ip_port=('192.168.15.78',8888) #設置要連接服務端程式的IP和埠 client.connect(server_ip_port) #進行連接 while 1: from_server_msg=client.recv(1024) #接收服務端消息 print(from_server_msg.decode('utf-8')) client_msg=input('客服端:') client.send(client_msg.encode('utf-8')) #向服務端發送消息 if client_msg=='byebye': #如果輸入為byebye,就斷開連接 break client.close()
tcp屬於長連接,長連接就是一直占用著這個鏈接,這個連接的埠被占用了,第二個客戶端過來連接的時候,他是可以連接的,但是處於一個占線的狀態,就只能等著去跟服務端建立連接,除非一個客戶端斷開了(優雅的斷開可以,如果是強制斷開就會報錯,因為服務端的程式還在第一個迴圈裡面),然後就可以進行和服務端的通信了
八、基於udp協議下的socket
基於udp協議下的socket是不需要連接的。伺服器端先初始化Socket,然後與埠綁定(bind),recvform接收消息,這個消息有兩項,消息內容和對方客戶端的地址,然後回覆消息時也要帶著你收到的這個客戶端的地址,發送回去,最後關閉連接,一次交互結束
服務端
import socket server=socket.socket(socket.AF_INET,socket.SOCK_DGRAM) server_ip_port=('192.168.12.39',8888) server.bind(server_ip_port) while 1: from_client_msg, adrr = server.recvfrom(1024) print('來自%s的消息:%s'%(adrr,from_client_msg.decode('utf-8'))) if from_client_msg.decode('utf-8')=='bye': break msg=input('請輸入:') msg1=msg+','+from_client_msg.decode('utf-8').replace('sb','alexsb') server.sendto(msg1.encode('utf-8'),adrr)
客戶端
import socket client=socket.socket(socket.AF_INET,socket.SOCK_DGRAM) server_ip_port=('192.168.12.39',8888) while 1: msg=input('請輸入:') client.sendto(msg.encode('utf-8'),server_ip_port) if msg=='bye': break from_server_msg,adrr=client.recvfrom(1024) print(from_server_msg.decode('utf-8')) client.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