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6新增的特性中,Generator無疑是最為強大者之一,它與Promise結合起來,為令前端頭疼的非同步回調難題提供了終極解決方案! ...
一、Promise並非完美
我在上一話中介紹了Promise,這種模式增強了事件訂閱機制,很好地解決了控制反轉帶來的信任問題、硬編碼回調執行順序造成的“回調金字塔”問題,無疑大大提高了前端開發體驗。但有了Promise就能完美地解決非同步問題了嗎?並沒有。
首先,Promise仍然需要通過then方法註冊回調,雖然只有一層,但沿著Promise鏈一長串寫下來,還是有些讓人頭暈。
更大的問題在於Promise的錯誤處理比較麻煩,因為Promise鏈中拋出的錯誤會一直傳到鏈尾,但在鏈尾捕獲的錯誤卻不一定清楚來源。而且,鏈中拋出的錯誤會fail掉後面的整個Promise鏈,如果要在鏈中及時捕獲並處理錯誤,就需要給每個Promise註冊一個錯誤處理回調。噢,又是一堆回調!
那麼最理想的非同步寫法是怎樣的呢?像同步語句那樣直觀地按順序執行,卻又不會阻塞主線程,最好還能用try-catch直接捕捉拋出的錯誤。也就是說,“化非同步為同步”!
痴心妄想?
我在第一話里提到,非同步和同步之間的鴻溝在於:同步語句的執行時機是“現在”,而非同步語句的執行時機在“未來”。為了填平鴻溝,如果一個非同步操作要寫成同步的形式,那麼同步代碼就必須有“等待”的能力,等到“未來”變成“現在”的那一刻,再繼續執行後面的語句。
在不阻塞主線程的前提下,這可能嗎?
聽起來不太可能。幸好,Generator(生成器)為JS帶來了這種超能力!
二、“暫停/繼續”魔法
ES6引入的新特性中,Generator可能是其中最強大也最難理解的之一,即使看了阮一峰老師列舉的大量示例代碼,知道了它的全部API,也仍是不得要領,這是因為Generator的行為方式突破了我們所熟知的JS運行規則。可一旦掌握了它,它就能賦予我們巨大的能量,極大地提升代碼質量、開發效率,以及FEer的幸福指數。
我們先來簡單回顧一下,ES6之前的JS運行規則是怎樣的呢?
1. JS是單線程執行,只有一個主線程
2. 宿主環境提供了一個事件隊列,隨著事件被觸發,相應的回調函數被放入隊列,排隊等待執行
3. 函數內的代碼從上到下順序執行;如果遇到函數調用,就先進入被調用的函數執行,待其返回後,用返回值替代函數調用語句,然後繼續順序執行
對於一個FEer來說,日常開發中理解到這個程度已經夠用了,直到他嘗試使用Generator……
function* gen() { let count = 0; while(true) { let msg = yield ++count; console.log(msg); } } let iter = gen(); console.log(iter.next().value); // 1 console.log(iter.next('magic').value); // 'magic' // 2
等等,gen明明是個function,執行它時卻不執行裡面的代碼,而是返回一個Iterator對象?代碼執行到yield處竟然可以暫停?暫停以後,竟然可以恢復繼續執行?說好的單線程呢?另外,暫停/恢復執行時,還可以傳出/傳入數據?怎麼肥四?難道ES6對JS做了什麼魔改?
其實Generator並沒有改變JS運行的基本規則,不過套用上面的naive JS觀已經不足以解釋其實現邏輯了,是時候掏出長年在書架上吃灰的電腦基礎,重溫那些考完試就忘掉的知識。
三、法力的秘密——棧與堆
(註:這個部分包含了大量的個人理解,未必準確,歡迎指教)
理解Generator的關鍵點在於理解函數執行時,記憶體里發生了什麼。
一個JS程式的記憶體分為代碼區、棧區、堆區和隊列區,從MDN借圖一張以說明(圖中沒有畫出代碼區):
隊列(Queue)就是FEer所熟知的事件迴圈隊列。
代碼區保存著全部JS源代碼被引擎編譯成的機器碼(以V8為例)。
棧(stack)保存著每個函數執行所需的上下文,一個棧元素被稱為一個棧幀,一個棧幀對應一個函數。
對於引用類型的數據,在棧幀里只保存引用,而真正的數據存放在堆(Heap)里。堆與棧不同的是,棧記憶體由JS引擎自動管理,入棧時分配空間,出棧時回收,非常清楚明瞭;而堆是程式員通過new操作符手動向操作系統申請的記憶體空間(當然,用字面量語法創建對象也算),何時該回收沒那麼明晰,所以需要一套垃圾收集(GC)演算法來專門做這件事。
扯了一堆預備知識,終於可以回到Generator的正題了:
普通函數在被調用時,JS引擎會創建一個棧幀,在裡面準備好局部變數、函數參數、臨時值、代碼執行的位置(也就是說這個函數的第一行對應到代碼區里的第幾行機器碼),在當前棧幀里設置好返回位置,然後將新幀壓入棧頂。待函數執行結束後,這個棧幀將被彈出棧然後銷毀,返回值會被傳給上一個棧幀。
當執行到yield語句時,Generator的棧幀同樣會被彈出棧外,但Generator在這裡耍了個花招——它在堆里保存了棧幀的引用(或拷貝)!這樣當iter.next方法被調用時,JS引擎便不會重新創建一個棧幀,而是把堆里的棧幀直接入棧。因為棧幀里保存了函數執行所需的全部上下文以及當前執行的位置,所以當這一切都被恢復如初之時,就好像程式從原本暫停的地方繼續向前執行了。
而因為每次yield和iter.next都對應一次出棧和入棧,所以可以直接利用已有的棧機制,實現值的傳出和傳入。
這就是Generator魔法背後的秘密!
四、終極方案:Promise+Generator
Generator的這種特性對於非同步來說,意味著什麼呢?
意味著,我們終於獲得了一種在不阻塞主線程的前提下實現“同步等待”的方法!
為便於說明,先上一段直接使用回調的代碼:
let it = gen(); // 獲得迭代器 function request() { ajax({ url: 'www.someurl.com', onSuccess(res){ it.next(res); // 恢復Generator運行,同時向其中塞入非同步返回的結果 } }); } function* gen() { let response = yield request(); console.log(response.text); } it.next(); // 啟動Generator
註意let response = yield request()這行代碼,是不是很有同步的感覺?就是這個Feel!
我們來仔細分析下這段代碼是如何運行的。首先,最後一行it.next()使得Generator內部的代碼從頭開始執行,執行到yield語句時,暫停,此時可以把yield想象成return,Generator的棧幀需要被彈出,會先計算yield右邊的表達式,即執行request函數調用,以獲得用於返回給上一級棧幀的值。當然request函數沒有返回值,但它發送了一個非同步ajax請求,並註冊了一個onSuccess回調,表示在請求返回結果時,恢復Generator的棧幀並繼續運行代碼,並把結果作為參數塞給Generator,準確地說是塞到yield所在的地方,這樣response變數就獲得了ajax的返回值。
可以看出,這裡yield的功能設計得非常巧妙,好像它可以“賦值”給response。
更妙的是,迭代器不但可以.next,還可以.throw,即把錯誤也拋入Generator,讓後者來處理。也就是說,在Generator里使用try-catch語句捕獲非同步錯誤,不再是夢!
先別急著激動,上面的代碼還是too young too simple,要真正發揮Generator處理非同步的威力,還得結合他的好兄弟——Promise一起上陣。代碼如下:
function request() { // 此處的request返回的是一個Promise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ajax({ url: 'www.someurl.com', onSuccess(res) { resolve(res); }, onFail(err) { reject(err); } }); }); } let it = gen(); let p = it.next().value; // p是yield返回的Promise p.then(res => it.next(res), err => it.throw(err) // 發生錯誤時,將錯誤拋入生成器 ); function* gen() { try { let response = yield request(); console.log(response.text); } catch (error) { console.log('Ooops, ', error.message); // 可以捕獲Promise拋進來的錯誤! } }
這種寫法完美結合了Promise和Generator的優點,可以說是FEer們夢寐以求的超級武器。
但聰明的你一定看得出來,這種寫法套路非常固定,當Promise對象一多時,就需要寫許多類似於p.then(res => ...., err => ...)這樣的重覆語句,所以人們為了偷懶,就把這種套路給提煉成了一個更加精簡的語法,那就是傳說中的async/await:
async funtion fetch() { try { let response = await request(); // request定義同上一端段示例代碼 console.log(response.text); } catch (error) { console.log('Ooops, ', error.message); } }
fetch();
這這這。。。就靠攏同步風格的程度而言,我覺得async/await已經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順便說一句,著名Node.js框架Koa2正是要求中間件使用這種寫法,足見其強大和可愛。
前端們,擦亮手中的新銳武器,準備迎接來自非同步的高難度挑戰吧!
寫在最後
距離發表第二話(Promise)已經過去大半年了,原本設想的終章——第三話(Generator),卻遲遲未能動筆,因為筆者一直沒能弄懂Generator這個行為怪異的家伙究竟是如何存在於JS世界的,又如何成為“回調地獄”的終極解決方案?直到回頭彌補了一些電腦基礎知識,才最終突破了理解上的障礙,把Generator的來龍去脈想清楚,從而敢應用到實際工作中。所以說,基礎是很重要的,這是永不過時的真理。前端發展非常迅速,框架、工具日新月異,只有基礎扎實,才能從容應對,任他風起雲涌,我自穩坐釣魚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