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goDB 極簡實踐入門 ===================== 1. 為什麼用MongoDB? 傳統的電腦應用大多使用關係型資料庫來存儲數據,比如大家可能熟悉的MySql, Sqlite等等,它的特點是數據以表格(table)的形式儲存起來的。資料庫由一張張排列整齊的表格構成,就好像一個 ...
MongoDB 極簡實踐入門
1. 為什麼用MongoDB?
傳統的電腦應用大多使用關係型資料庫來存儲數據,比如大家可能熟悉的MySql, Sqlite等等,它的特點是數據以表格(table)的形式儲存起來的。資料庫由一張張排列整齊的表格構成,就好像一個Excel表單一樣,每個表格會有若幹列,比如一個學生信息表,可能包含學號、姓名、性別、入學年份、高考成績、籍貫等等。而表格的每一排,則是一個個學生的具體信息。在企業級應用和前互聯網時代,關係型資料庫幾乎是不二選擇。關係型資料庫的特點是有整齊劃一的組織,很方便對數據進行描述、插入、搜索。
想象有一個傳統的網上服裝商店吧,它的主要的數據可能是儲存在一張叫products的表單里,表單可能包含這些列:商品編號(ID)、名稱(Name)、商家(brand)、主目錄(cate)、子目錄(sub-cat)、零售價(price)、是否促銷(promotion)等等。如果有一個用戶想要查找所有價格低於300元的正在促銷的鞋子的編號和名稱,則可以執行類似於以下的SQL語句:
SELECT ID, name FROM products WHERE cate='shoes' AND price<300 and AND promotion=true;
SQL具備了強大了的深度查詢能力,能滿足各式各樣的查詢要求。而如果要對數據進行添加和刪除,成本也是非常低的。這些是SQL的優勢之一, 但隨著互聯網的興起以及數據形式的多樣化,四平八穩的SQL表單在一些領域漸漸顯現出它的劣勢。讓我們通過一個例子來說明。考慮一個博客後臺系統,如果我們用關係型資料庫為每篇博客(article)建一個表單的話,這個表單大概會包括以下這些列:
ID | Title | Description | Author | Content | Likes |
---|---|---|---|---|---|
A_1 | Title1 | Political Article | Joe | Content 1 | 12 |
A_2 | Title2 | Humorous Story | Sam | Content 2 | 50 |
這時候用SQL資料庫來存儲是非常方便的,但假如我們要位每篇文章添加評論功能,會發現每篇文章可能要多篇評論,而且這個數目是動態變化的,而且每篇評論還包括好幾項內容:評論的人、評論的時間、以及評論內容。這時候要將這些內容都塞進上述的那個表,就顯得很困難。通常的做法是為評論(comment)單獨建一個表:
ID | Author | Time | Content | Article |
---|---|---|---|---|
C_1 | Anna | 2014-12-26 08:23 | Really good articles! | A_1 |
C_2 | David | 2014-12-25 09:30 | I like it! | A_1 |
類似地,每篇文章可能會有若幹標簽(tags)。標簽本身又是一個表單:
ID | Category | Tags | Content | Article |
---|---|---|---|---|
T_1 | Anna | 2014-12-26 08:23 | Really good articles! | A_1 |
T_2 | David | 2014-12-25 09:30 | I like it! | A_2 |
而博客的表格則要通過foreign key跟這些相關聯的表格聯繫起來(可能還包括作者、出版社等其它表格)。這樣一來,當我們做查詢的時候,比如說,“找出評論數不少於3的標簽為‘政治評論’的作者為Sam的文章”,就會涉及到複雜的跨表查詢,需要大量使用join
語句。這種跨表查詢不僅降低了查詢速度,而且這些語句寫起來也不簡單。
那麼,如果用MongoDB資料庫來實現,可以如何設計數據模型呢?很簡單,像下麵這樣[1]:
_id: POST_ID
title: TITLE_OF_POST,
description: POST_DESCRIPTION,
author: POST_BY,
tags: [TAG1, TAG2, TAG3],
likes: TOTAL_LIKES,
comments: [
{
user:'COMMENT_BY',
message: TEXT,
dateCreated: DATE_TIME,
},
{
user:'COMMENT_BY',
message: TEXT,
dateCreated: DATE_TIME,
}
]
在MongoDB里,每篇博客文章以一個文檔(document)的形式保存起來,而文檔內部包含了很多項目,比如title tags
等,每一個項目都是key-value
的形式,即有一個項目的名字,比如title
,以及它的值TITLE_OF_POST
。而重要的是,一個key
可以有多個values
,他們用[]
括起來。
這種“寬鬆”的數據存儲形式非常靈活,MongoDB不限制每個key
對應的values
的數目。比如有的文章沒有評論,則它的值就是一個空集,完全沒有問題;有的文章評論很多,也可以無限制地插入。更靈活的是,MongoDB不要求同一個集合(collection,相當於SQL的table)裡面的不同document有相同的key,比如除了上述這種文檔組織,有的文檔所代表的文章可能沒有likes這個項目,再比如有的文章可能有更多的項目,比如可能還有dislikes等等。這些不同的文檔都可以靈活地存儲在同一個集合下,而且查詢起來也異常簡單,因為都在一個文檔里,不用進行各種跨文檔查詢。而這種MongoDB式的存儲也方便了數據的維護,對於一篇博客文章來說,所有的相關數據都在這個document裡面,不用去考慮一個數據操作需要involve多少個表格。
當然,除了上述的優點,MongoDB還有不少別的優勢,比如MongoDB的數據是用JSON(Javascript Object Notation)存儲的(就是上面的這種key-value的形式),而幾乎所有的web應用都是基於Javascript的。因此,存儲的數據和應用的數據的格式是高度一致的,不需經過轉換。更多的優點可以查看:[2]。
2. 關於這篇文章
這個極簡教程,或者說筆記,並不是一個覆蓋MongoDB方方面面的教程。所謂極簡的意思,就是只選取那些最重要、最常用的內容進行基於實例的介紹,從而讓讀者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快速上手,並且能順利地進行後續的縱深的學習。
具體地說,這個教程的特點是:
- 不求全面,只求實用。只覆蓋最核心的部分;
- 以大量例子為導向;
- 一邊閱讀一邊動手操作的話,大約只需要2小時的時間;
閱讀這篇文章不需要有特別的基礎,但最好知道資料庫的基本概念,如果本身熟悉SQL那就更好啦。
3. 安裝與環境
MongoDB可以在Windows、Linux、Mac OS X等主流平臺運行,而且下載和安裝非常簡單,非常友好。這篇文檔的例子採用MongoDB 2.6版本,均在OS X測試過,有充足的理由相信,在其它平臺也能順利運行。
Windows的安裝和設置可以參考:http://www.w3cschool.cc/mongodb/mongodb-window-install.html;
Linux的安裝和設置可以參考:http://www.w3cschool.cc/mongodb/mongodb-linux-install.html;
Mac OS X下的安裝和設置:
- 1. 在https://www.mongodb.org/ 下載適合你的Mac的MongoDb;
- 2. 下載得到的文件是一個zip文件,解壓,然後放到你想到的文件夾,比如/Users/Steven/MongoDB;
- 3. 創建一個你喜歡的文件夾來存儲你的數據,比如/User/Steven/myData;
- 4. 打開Terminal,cd到2裡面那個文件夾/Users/Steven/MongoDB,再cd bin;
- 5. 輸入./mongod --dbpath /User/Steven/myData,等到出現類似“waiting for connections on port 27017”,說明MongoDB伺服器已架設好,而數據將儲存在myData裡面;
- 6. 新打開一個Terminal, cd /Users/Steven/MongoDB/bin,然後運行./mongo;順利的話它將出現一個interactive shell讓你進行各種操作,而你的數據將儲存在myData里
如果以上的各個步驟都運行順利,就可以跳到下一節啦。
4. 創建集合和刪除集合
在上一節執行完步驟6後,你會看到命令行里顯示:connecting to: test
,這裡的test
是預設的資料庫。這裡我們可以新建一個資料庫。在命令行里打入:
use tutorial
這樣就新建了一個叫做tutorial
的資料庫。你可以執行
show databases
來顯示當前的資料庫。不過這時候由於我們的新資料庫是空的,所以會顯示類似這樣的:
admin (empty)
local 0.078GB
我們試著往我們的資料庫里添加一個集合(collection),MongoDB里的集合和SQL裡面的表格是類似的:
db.createCollection('author')
順利的話會顯示:
{ "ok" : 1 }
表示創建成功。
你可以再回頭執行:
show databases
這時候我們的tutorial集合已經位列其中。你可以再執行
show collections
可以看到創建的集合author也在其中。
我們暫時不需要author這個集合,所以我們可以通過執行:
db.author.drop()
來將其刪除。這時候你再執行show collections
,就再也看不到我們的author了。
這一節要記住的點主要只有一個:集合(collection)類似於SQL的表格(table),類似於Excel的一個個表格。
5. 插入
想象一個精簡版的“豆瓣電影”。我們需要創建一個資料庫,來存儲每部電影的信息,電影的信息包括:
- 電影名字
- 導演
- 主演(可能多個)
- 類型標簽(可能多個)
- 上映日期
- 喜歡人數
- 不喜歡人數
- 用戶評論(可能多個)
顯然我們需要先創建一個叫電影的集合:
db.createCollection('movie')
然後,我們就可以插入數據了:
db.movie.insert(
{
title: 'Forrest Gump',
directed_by: 'Robert Zemeckis',
stars: ['Tom Hanks', 'Robin Wright', 'Gary Sinise'],
tags: ['drama', 'romance'],
debut: new Date(1994,7,6,0,0),
likes: 864367,
dislikes: 30127,
comments: [
{
user:'user1',
message: 'My first comment',
dateCreated: new Date(2013,11,10,2,35),
like: 0
},
{
user:'user2',
message: 'My first comment too!',
dateCreated: new Date(2013,11,11,6,20),
like: 0
}
]
}
)
請註意,這裡插入數據之前,我們並不需要先聲明movie這個集合裡面有哪些項目。我們直接插入就可以了~這一點和SQL不一樣,SQL必須先聲明一個table裡面有哪些列,而MongoDB不需要。
把上面的例子複製進命令行應該可以順利運行,但我強烈建議你手動打一下,或者輸入一部你自己喜歡的電影。insert
操作有幾點需要註意:
- 1. 不同key-value需要用逗號隔開,而key:value中間是用冒號;
- 2. 如果一個key有多個value,value要用[]。哪怕當前只有一個value,也加上[]以備後續的添加;
- 3. 整個“數據塊”要用{}括起來;
如果你在insert
之後看到WriteResult({ "nInserted" : 1 })
,說明寫入成功。
這個時候你可以用查詢的方式來返回資料庫中的數據:
db.movie.find().pretty()
這裡find()
裡面是空的,說明我們不做限制和篩選,類似於SQL沒有WHERE
語句一樣。而pretty()
輸出的是經格式美化後的數據,你可以自己試試沒有pretty()
會怎麼樣。
仔細觀察find()
的結果,你會發現多了一個叫'_id'
的東西,這是資料庫自動創建的一個ID號,在同一個資料庫里,每個文檔的ID號都是不同的。
我們也可以同時輸入多個數據:
db.movie.insert([
{
title: 'Fight Club',
directed_by: 'David Fincher',
stars: ['Brad Pitt', 'Edward Norton', 'Helena Bonham Carter'],
tags: 'drama',
debut: new Date(1999,10,15,0,0),
likes: 224360,
dislikes: 40127,
comments: [
{
user:'user3',
message: 'My first comment',
dateCreated: new Date(2008,09,13,2,35),
like: 0
},
{
user:'user2',
message: 'My first comment too!',
dateCreated: new Date(2003,10,11,6,20),
like: 14
},
{
user:'user7',
message: 'Good Movie!',
dateCreated: new Date(2009,10,11,6,20),
like: 2
}
]
},
{
title: 'Seven',
directed_by: 'David Fincher',
stars: ['Morgan Freeman', 'Brad Pitt', 'Kevin Spacey'],
tags: ['drama','mystery','thiller'],
debut: new Date(1995,9,22,0,0),
likes: 134370,
dislikes: 1037,
comments: [
{
user:'user3',
message: 'Love Kevin Spacey',
dateCreated: new Date(2002,09,13,2,35),
like: 0
},
{
user:'user2',
message: 'Good works!',
dateCreated: new Date(2013,10,21,6,20),
like: 14
},
{
user:'user7',
message: 'Good Movie!',
dateCreated: new Date(2009,10,11,6,20),
like: 2
}
]
}
])
順利的話會顯示:
BulkWriteResult({
"writeErrors" : [ ],
"writeConcernErrors" : [ ],
"nInserted" : 2,
"nUpserted" : 0,
"nMatched" : 0,
"nModified" : 0,
"nRemoved" : 0,
"upserted" : [ ]
錶面我們成功地插入了兩個數據。註意批量插入的格式是這樣的:db.movie.insert([{ITEM1},{ITEM2}])
。幾部電影的外面需要用[]括起來。
請註意,雖然collection的插入不需要先聲明,但表達相同意思的key,名字要一樣,比如,如果我們在一個文檔里用directed_by
來表示導演,則在其它文檔也要保持同樣的名字(而不是director
之類的)。不同的名字不是不可以,技術上完全可行,但會給查詢和更新帶來困難。
好了,到這裡,我們就有了一個叫tutorial的資料庫,裡面有一個叫movie的集合,而movie裡面有三個記錄。接下來我們就可以對其進行查詢了。
6. 查詢
在上一節我們已經接觸到最簡單的查詢db.movie.find().pretty()
。MongoDB支持各種各樣的深度查詢功能。先來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找出大衛芬奇(David Fincher)導演的所有電影:
db.movie.find({'directed_by':'David Fincher'}).pretty()
將返回《搏擊俱樂部》和《七宗罪》兩部電影。這種搜索和SQL的WHERE
語句是很相似的。
也可以設置多個條件。比如找出大衛芬奇導演的, 摩根弗里曼主演的電影:
db.movie.find({'directed_by':'David Fincher', 'stars':'Morgan Freeman'}).pretty()
這裡兩個條件之間,是AND的關係,只有同時滿足兩個條件的電影才會被輸出。同理,可以設置多個的條件,不贅述。
條件之間也可以是或的關係,比如找出羅賓懷特或摩根弗里曼主演的電影:
db.movie.find(
{
$or:
[ {'stars':'Robin Wright'},
{'stars':'Morgan Freeman'}
]
}).pretty()
註意這裡面稍顯複雜的各種括弧。
還可以設置一個範圍的搜索,比如找出50萬人以上贊的電影:
db.movie.find({'likes':{$gt:500000}}).pretty()
同樣要註意略複雜的括弧。註意,在這些查詢里,key的單引號都是可選的,也就是說,上述語句也可以寫成:
db.movie.find({likes:{$gt:500000}}).pretty()
類似地,少於二十萬人贊的電影:
db.movie.find({likes:{$lt:200000}}).pretty()
類似的運算符還有:$let
:小於或等於;$get
:大於或等於;$ne
:不等於。
註意,對於包含多個值的key,同樣可以用find來查詢。比如:
db.movie.find({'tags':'romance'})
將返回《阿甘正傳》,雖然其標簽既有romance,又有drama,但只要符合一個就可以了。
如果你確切地知道返回的結果只有一個,也可以用findOne
:
db.movie.findOne({'title':'Forrest Gump'})
如果有多個結果,則會按磁碟存儲順序返回第一個。請註意,findOne()
自帶pretty模式,所以不能再加pretty()
,將報錯。
如果結果很多而你只想顯示其中一部分,可以用limit()
和skip()
,前者指明輸出的個數,後者指明從第二個結果開始數。比如:
db.movie.find().limit(2).skip(1).pretty()
則跳過第一部,從第二部開始選取兩部電影。
7. 局部查詢
第五節的時候我們講了find
的用法,但對於符合條件的條目,我們都是返回整個JSON文件的。這類似於SQL裡面的SELECT *
。有的時候,我們需要的,僅僅是部分數據,這個時候,find
的局部查詢的功能就派上用場了。先來看一個例子,返回tags為drama的電影的名字和首映日期。
db.movie.find({'tags':'drama'},{'debut':1,'title':1}).pretty()
資料庫將返回:
{
"_id" : ObjectId("549cfb42f685c085f1dd47d4"),
"title" : "Forrest Gump",
"debut" : ISODate("1994-08-05T16:00:00Z")
}
{
"_id" : ObjectId("549cff96f685c085f1dd47d6"),
"title" : "Fight Club",
"debut" : ISODate("1999-11-14T16:00:00Z")
}
{
"_id" : ObjectId("549cff96f685c085f1dd47d7"),
"title" : "Seven",
"debut" : ISODate("1995-10-21T16:00:00Z")
}
這裡find的第二個參數是用來控制輸出的,1表示要返回,而0則表示不返回。預設值是0,但_id
是例外,因此如果你不想輸出_id
,需要顯式地聲明:
db.movie.find({'tags':'drama'},{'debut':1,'title':1,'_id':0}).pretty()
8. 更新
很多情況下你需要更新你的資料庫,比如有人對某部電影點了個贊,那麼你需要更新相應的資料庫。比如有人對《七宗罪》點了個贊,而它本來的贊的個數是134370,那麼你需要更新到134371。可以這樣操作:
db.movie.update({title:'Seven'}, {$set:{likes:134371}})
第一個大括弧里表明要選取的對象,第二個表明要改動的數據。請註意上述的操作相當不現實,因為你首先要知道之前的數字是多少,然後加一,但通常你不讀取資料庫的話,是不會知道這個數(134370)的。MongoDB提供了一種簡便的方法,可以對現有條目進行增量操作。假設又有人對《七宗罪》點了兩個贊,則可以:
db.movie.update({title:'Seven'}, {$inc:{likes:2}})
如果你查詢的話,會發現點贊數變為134373了,這裡用的是$inc
。除了增量更新,MongoDB還提供了很多靈活的更新選項,具體可以看:http://docs.mongodb.org/manual/reference/operator/update-field/ 。
註意如果有多部符合要求的電影。則預設只會更新第一個。如果要多個同時更新,要設置{multi:true}
,像下麵這樣:
db.movie.update({}, {$inc:{likes:10}},{multi:true})
所有電影的贊數都多了10.
註意,以上的更新操作會替換掉原來的值,所以如果你是想在原有的值得基礎上增加一個值的話,則應該用$push
,比如,為《七宗罪》添加一個popular的tags。
db.movie.update({'title':'Seven'}, {$push:{'tags':'popular'}})
你會發現《七宗罪》現在有四個標簽:
"tags" : [
"drama",
"mystery",
"thiller",
"popular"
],
9. 刪除
刪除的句法和find很相似,比如,要刪除標簽為romance的電影,則:
db.movie.remove({'tags':'romance'})
考慮到我們資料庫條目異常稀少,就不建議你執行這條命令了~
註意,上面的例子會刪除所有標簽包含romance的電影。如果你只想刪除第一個,則
db.movie.remove({'tags':'romance'},1)
如果不加任何限制:
db.movie.remove()
會刪除movie這個集合下的所有文檔。
10. 索引和排序
為文檔中的一些key加上索引(index)可以加快搜索速度。這一點不難理解,假如沒有沒有索引,我們要查找名字為Seven的電影,就必須在所有文檔里逐個搜索。而如果對名字這個key加上索引值,則電影名這個字元串和數字建立了映射,這樣在搜索的時候就會快很多。排序的時候也是如此,不贅述。MongoDB裡面為某個key加上索引的方式很簡單,比如我們要對導演這個key加索引,則可以:
db.movie.ensureIndex({directed_by:1})
這裡的1是升序索引,如果要降序索引,用-1。
MongoDB支持對輸出進行排序,比如按名字排序:
db.movie.find().sort({'title':1}).pretty()
同樣地,1是升序,-1是降序。預設是1。
db.movie.getIndexes()
將返回所有索引,包括其名字。
而
db.movie.dropIndex('index_name')
將刪除對應的索引。
11. 聚合
MongoDB支持類似於SQL裡面的GROUP BY
操作。比如當有一張學生成績的明細表時,我們可以找出每個分數段的學生各有多少。為了實現這個操作,我們需要稍加改動我們的資料庫。執行以下三條命令:
db.movie.update({title:'Seven'},{$set:{grade:1}})
db.movie.update({title:'Forrest Gump'},{$set:{grade:1}})
db.movie.update({title:'Fight Club'},{$set:{grade:2}})
這幾條是給每部電影加一個虛擬的分級,前兩部是歸類是一級,後一部是二級。
這裡你也可以看到MongoDB的強大之處:可以動態地後續添加各種新項目。
我們先通過聚合來找出總共有幾種級別。
db.movie.aggregate([{$group:{_id:'$grade'}}])
輸出:
{ "_id" : 2 }
{ "_id" : 1 }
註意這裡的2和1是指級別,而不是每個級別的電影數。這個例子看得清楚些:
db.movie.aggregate([{$group:{_id:'$directed_by'}}])
這裡按照導演名字進行聚合。輸出:
{ "_id" : "David Fincher" }
{ "_id" : "Robert Zemeckis" }
接著我們要找出,每個導演的電影數分別有多少:
db.movie.aggregate([{$group:{_id:'$directed_by',num_movie:{$sum:1}}}])
將會輸出:
{ "_id" : "David Fincher", "num_movie" : 2 }
{ "_id" : "Robert Zemeckis", "num_movie" : 1 }
註意$sum後面的1表示只是把電影數加起來,但我們也可以統計別的數據,比如兩位導演誰的贊比較多:
db.movie.aggregate([{$group:{_id:'$directed_by',num_likes:{$sum:'$likes'}}}])
輸出:
{ "_id" : "David Fincher", "num_likes" : 358753 }
{ "_id" : "Robert Zemeckis", "num_likes" : 864377 }
註意這些數據都純屬虛構啊!
除了$sum
,還有其它一些操作。比如:
db.movie.aggregate([{$group:{_id:'$directed_by',num_movie:{$avg:'$likes'}}}])
統計平均的贊。
db.movie.aggregate([{$group:{_id:'$directed_by',num_movie:{$first:'$likes'}}}]
返回每個導演的電影中的第一部的贊數。
其它各種操作可以參考:http://docs.mongodb.org/manual/reference/operator/aggregation/group/ 。
12. All or Nothing?
MongoDB支持單個文檔內的原子化操作(atomic operation),這是說,可以將多條關於同一個文檔的指令放到一起,他們要麼一起執行,要麼都不執行。而不會執行到一半。有些場合需要確保多條執行一起順次執行。比如一個場景:一個電商網站,用戶查詢某種商品的剩餘數量,以及用戶購買該種商品,這兩個操作,必須放在一起執行。不然的話,假定我們先執行剩餘數量的查詢,這是假定為1,用戶接著購買,但假如這兩個操作之間還加入了其它操作,比如另一個用戶搶先購買了,那麼原先購買用戶的購買的行為就會造成資料庫的錯誤,因為實際上這種商品以及沒有存貨了。但因為查詢剩餘數量和購買不是在一個“原子化操作”之內,因此會發生這樣的錯誤[2]。
MongoDB提供了findAndModify
的方法來確保atomic operation。比如這樣的:
db.movie.findAndModify(
{
query:{'title':'Forrest Gump'},
update:{$inc:{likes:10}}
}
)
query是查找出匹配的文檔,和find是一樣的,而update則是更新likes這個項目。註意由於MongoDB只支持單個文檔的atomic operation,因此如果query出多於一個文檔,則只會對第一個文檔進行操作。
findAndModify
還支持更多的操作,具體見:http://docs.mongodb.org/manual/reference/command/findAndModify/。
13. 文本搜索
除了前面介紹的各種深度查詢功能,MongoDB還支持文本搜索。對文本搜索之前,我們需要先對要搜索的key建立一個text索引。假定我們要對標題進行文本搜索,我們可以先這樣:
db.movie.ensureIndex({title:'text'})
接著我們就可以對標題進行文本搜索了,比如,查找帶有"Gump"的標題:
db.movie.find({$text:{$search:"Gump"}}).pretty()
註意text和search前面的$符號。
這個例子里,文本搜索作用不是非常明顯。但假設我們要搜索的key是一個長長的文檔,這種text search的方便性就顯現出來了。MongoDB目前支持15種語言的文本搜索。
14. 正則表達式
MongoDB還支持基於正則表達式的查詢。如果不知道正則表達式是什麼,可以參考Wikipedia。這裡簡單舉幾個例子。比如,查找標題以b
結尾的電影信息:
db.movie.find({title:{$regex:'.*b$'}}).pretty()
也可以寫成:
db.movie.find({title:/.*b$/}).pretty()
查找含有'Fight'標題的電影:
db.movie.find({title:/Fight/}).pretty()
註意以上匹配都是區分大小寫的,如果你要讓其不區分大小寫,則可以:
db.movie.find({title:{$regex:'fight.*b',$options:'$i'}}).pretty()
$i
是insensitive的意思。這樣的話,即使是小寫的fight,也能搜到了。
15. 後記
至此,MongoDB的最基本的內容就介紹得差不多了。如果有什麼遺漏的以後我會補上來。如果你一路看到底完全了這個入門教程,恭喜你,你一定是一個有毅力的人。
把這個文檔過一遍,不會讓你變成一個MongoDB的專家(如果會那就太奇怪了)。但如果它能或多或少減少你上手的時間,或者讓你意識到“咦,MongoDB其實沒那麼複雜”,那麼這個教程的目的也就達到啦。
這個文檔是匆忙寫就的,出錯簡直是一定的。如果您發現了任何錯誤或者有關於本文的任何建議,麻煩發郵件給我(stevenslxie at gmail.com)或者在GitHub上直接交流,不勝感激。
轉載聲明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可以隨意轉載。但請
- 標明原作者StevenSLXie;
- 標明原鏈接(https://github.com/StevenSLXie/Tutorials-for-Web-Developers/blob/master/MongoDB%20%E6%9E%81%E7%AE%80%E5%AE%9E%E8%B7%B5%E5%85%A5%E9%97%A8.md);
- MongoDB的API鏈接(http://mongodb.github.io/node-mongodb-native/2.2/api/index.html)
- 在可能的情況下請保持文本顯示的美觀。比如,請不要直接一鍵複製到博客之類,因為代碼的顯示效果可能非常糟糕;
- 請將這個轉載聲明包含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