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公司的一款新產品APP要進行研發,老大的意思想用H5來做混合APP以達到高效敏捷開發的目的。我自然就開始進行各種技術選型的調研,這裡重點想說的是我最後挑選出的2款hybrid app開發技術方案:RN(react native),HBuilder。React Native是大名鼎鼎的Facebo...
導讀:最近公司的一款新產品APP要進行研發,老大的意思想用H5來做混合APP以達到高效敏捷開發的目的。我自然就開始進行各種技術選型的調研,這裡重點想說的是我最後挑選出的2款hybrid app開發技術方案:RN(react native),HBuilder。React Native是大名鼎鼎的Facebook的開源技術框架,而HBuilder是國內的H5工具開發公 司DCLOUD的產品。我自己先總結下吧:這兩個技術框架在開發效率上基本上可以媲美WEB開發的速度,RN強調的是“Learn once, write anywhere”,RN不強求一份原生代碼支持多個平臺;而HBuilder則可以實現類似JAVA的“Write once, run anywhere”,也就是說寫一份代碼,即可同時發佈多平臺,這個效率比原生開發而言自然會double。兩者的原理其實都是基於JS在做前端開發,用JS去做橋接調用原生的API,最大的優點是方便做APP的動態更新而不用頻繁去發佈版本,當然hybrid的這種框架也有弱勢缺點,就是目前原生APP的開發生態已經趨向成熟,一些第三方庫和框架不僅豐富而且穩定,所以如果改用基於JS的Hybrid app方案來做,一定要考慮APP產品是否適合用這種技術來做。
下麵我把一些網友對這兩個框架的看法列舉如下供參考:
RN -React Native部分—————————————————
React Native的核心實現:先簡單說幾點,詳細的等回頭更新。1. React Native裡面沒有webview,這貨不是Hybrid app,裡面執行JS是用的
JavascriptCore。2. 再說React Native的核心,iOS Native code提供了十來個最基本核心的類(RCTDeviceEventEmitter、RCTRenderingPerf等)、或組件(RCTView、RCTTextField、RCTTextView、RCTModalFullscreenView等),然後由React Native的JS部分,組成二十來個基本組件(Popover、Listview等),交由上層的業務方來使用(THGroupView)。3. 就如他們在宣傳時所說,他們實現了一套類似css的子集,用來解決樣式問題,相當複雜和強大,靠這個才能將Native的核心組件組成JS層的基本組件再組成業務端的業務組件,應該是採用facebook/css-layout · GitHub的C語言版本實現的(在ppt中我們看到了類似flex-direction: column一類的代碼,這個正是css-layout支持的語法)。4. 在React Native中,寫JS的工程師解決的是「將基本組件拼裝成可用的React組件」的問題,寫Native Code的工程師解決的是「提供核心組件,提供足夠的擴展性、靈活性和性能」的問題。
React Native是什麼?
其實這東西從Native開發來說,相當於重新發明瞭一個瀏覽器渲染引擎並且套一個React的殼,從Web開發角度來說,就是把原來React的後端換成了Native code來實現,就跟Flipboard最近搞的React Canvas 一樣: Flipboard · GitHubreact-canvas
React Native的優勢和劣勢::優勢相對Hybird app或者Webapp:
1. 不用Webview,徹底擺脫了Webview讓人不爽的交互和性能問題
2. 有較強的擴展性,這是因為Native端提供的是基本控制項,JS可以自由組合使用
3. 可以直接使用Native原生的「牛逼」動畫(在FB Group這個app裡面,面板滑出帶一點果凍彈動,面板基於某個點展開這種動畫隨處可見,這種動畫用Native code來做小菜一碟,但是用Web來做就難上加難)。優勢相對於Native app:
1. 可以通過更新遠端JS,直接更新app,不過這快成為各家大型Native app的標配了…劣勢:
1. 擴展性仍然遠遠不如web,也遠遠不如直接寫Native code(這個不用廢話解釋了吧)
2. 從Native到Web,要做很多概念轉換,勢必造成雙方都要妥協。比如web要用一套CSS的閹割版,Native通過css-layout拿到最終樣式再轉換成native原生的表達方式(比如iOS的Constraint\origin\Center等屬性),再比如動畫。另外,若Android和iOS都要做相同的封裝,概念轉換就更複雜了。
HBuilder部分————————————————————-
phonegap出的早,自然用的人多。
phonegap自己的定位是混合開發hybrid,用原生+js;
HBuilder的定位是純js搞定一切。
5+ 和 phonegap在能力、性能、開發便利性上都優於phonegap。先看能力:
5+ 有HTML5+和Native.js技術,HTML5+包含常用的跨平臺的幾百個API,能滿足常規開發需求,而Native.js把40w原生api映射成js對象,這樣js可以直接調原生。HTML5+和Native.js的組合形成了最強大的能力引擎。 而phonegap需要用原生工程師寫原生插件並給js開發者封裝介面才能實現js調原生能力,開發成本、對人的要求都不一樣。當然5+ 也支持原生插件,這點和phonegap類似。一個已經寫好的原生sdk,無需使用Native.js重寫,也可以通過5+ sdk來集成。詳見文檔中心 – 5+ App – 5+ SDK
5+的直接封裝的跨平臺api比較全,二維碼、搖一搖、地圖、微信分享、語音輸入、推送這些常用api都是跨平臺的,使用方便簡單。詳見 http://www.html5plus.org/
再看性能:
phonegap做的app,在低端Android手機上很難流暢運行,否則HTML5早就火了,原生開發早就被擠壓了。Phonegap為了避免HTML5的體驗不佳,採用了spa模式,但這個模式其實在低端機上也玩不轉,而且代碼非常複雜。
5+ App的性能更高,它的動態效果都是被我們的增強引擎處理的,通過增強的引擎,可以在低端機上流暢的運行各種動態效果,比如側滑菜單、下拉刷新、長列表滾動,見 官網首頁 – App選項卡- 性能視頻最後看開發便利性:
phonegap沒有專業開發工具,語法提示、調試、打包都很麻煩。
而在HBuilder里,5+的語法api提示非常完善;
把手機通過數據線連上電腦,HBuilder可以真機運行,保存一個頁面立即在手機上看到效果,Android上還可以看console.log。而用phonegap,你改完一個頁面,不得不先打包,然後安裝在手機上,然後發現不對,然後改下代碼,然後繼續打包。。。
關於打包,phonegap由adobe提供了雲打包,但需要先在本機準備資源,然後提交到國外的伺服器,而HBuilder是一鍵打包,更加方便。當然phonegap和HBuilder都支持本地打包,那樣就需要點原生開發知識了。除了工具和runtime,還有mui框架
phonegap只是一個手機runtime,沒有HBuilder工具,更沒有Mui框架。
mui是目前最接近原生App的HTML5框架,它的體驗比jqm、bootstrap等框架更接近原生,它的性能遠高於jqm、bootstrap、Ionic、framework7等框架。
這種性能差別原因有2,一方面是設計思路不同,mui堅持用原生js做,不依賴jquery或angularjs,因為框架的依賴越多,App性能越差;另一方面是因為mui調用了5+的底層原生加速,這比不帶原生加速的框架更快。
mui詳見:http://dcloudio.github.io/mui/當然phonegap有一個優勢,就是能支持windows phone、blackberry,這方面5+確實沒有支持。
優勢:Dcloud的其他服務沒具體用過,HBuilder用過,還是一個很不錯的編輯器,整體體驗還是不錯,像代碼提示很智能,基於Eclipse的二次開發能做出這樣也挺厲害了。特別是對HTML語法支持瀏覽器相容性很好。有個前端框架寫CSS挺省事的。
缺點:HBuilder Size太大,而且還得聯網使用,整體體驗還是Eclipse風格,相比我還是推薦使用Sublime。主要是做出了的應用就是網頁的體驗,這個實在是不適合用來做應用。做個WebApp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