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shMap源碼刨析(面試必看)

来源:https://www.cnblogs.com/lzy321/archive/2020/01/19/12215520.html
-Advertisement-
Play Games

@ "TOC" JDK1.7:數組+鏈表 JDK1.8:數組+鏈表+紅黑樹 前五個問題環境用的是是JDK1.7,後面全部是1.8 1、Hash的計算規則? 簡單的說是個“擾動函數”,目的是為了使散列分佈的更加均勻。 具體演算法是用key的Hashcode值右移16位,將hashcode高位和低位的值進 ...


目錄

@(HashMap源碼刨析)

JDK1.7:數組+鏈表

JDK1.8:數組+鏈表+紅黑樹

前五個問題環境用的是是JDK1.7,後面全部是1.8

1、Hash的計算規則?

簡單的說是個“擾動函數”,目的是為了使散列分佈的更加均勻。

具體演算法是用key的Hashcode值右移16位,將hashcode高位和低位的值進行混合做異或運算,低位的信息中加入了高位的信息,這樣高位的信息被變相的保留了下來。摻雜的元素多了,那麼生成的hash值的隨機性會增大,得到Hash。最後與table長度進行與運算(indexFor()方法),和取餘是一個結果,不過與運算更加節省電腦資源。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這裡用&運算的原理:n一定是2的次方數(由擴容機制決定),n-1的二進位表示則全為1,而&運算的方式是雙方為1結果才為1,那麼不管hash有多大,結果都取決於n-1的這幾位,大於n-1的那部分全補為0,則不可能越界。

2、HashMap是怎麼形成環形鏈表的(即為什麼不是線程安全)?(1.7中的問題)

在多線程情況下進行擴容容易形成環形鏈表,關鍵點在於resieze()方法中的transfer()方法。

在單線程下代碼執行過程: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在多線程下代碼執行過程: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外鏈圖片轉存失敗,源站可能有防盜鏈機制,建議將圖片保存下來直接上傳(img-FNLaBmyb-1579436677465)(file:///C:\Users\李正陽\AppData\Local\Temp\ksohtml17192\wps3.png)]

當一個線程執行完Rehash完之後另一個再在舊map中Rehash,由於鏈表已經逆序,所以next會指回去,再進行Rehash就會形成環形鏈表

3、JDK1.7和1.8的HashMap不同點?

(1) JDK1.7使用的是頭插法,1.8之後是尾插法。其原因在於1.7是用單鏈表進行的縱向延伸,當採用頭插法能提高插入的效率(因為加到尾部還需要遍歷鏈表),但是容易出現逆序和環形鏈表死迴圈的問題。在1.8之後是因為加入了紅黑樹使用尾插法(尾插法要遍歷鏈表,順便判斷鏈表長度是否大於8),能夠避免逆序和鏈表死迴圈問題。紅黑樹能提高查找效率,比鏈表的查找效率高。

(2) 擴容後數據儲存的計算方式不一樣

JDK1.7:直接用hash值和需要擴容的二進位數進行&(這裡就是為什麼擴容的時候為啥一定必須是2的多少次冪的原因所在,因為如果只有2的n次冪的情況時最後一位二進位數才一定是1,這樣能最大程度減少hash碰撞)(hash值 & length-1)。

JDK1.8:直接用了JDK1.7的時候計算的規律,也就是擴容前的原始位置+擴容的大小值=JDK1.8的計算方式,而不再是JDK1.7的那種異或的方法。但是這種方式就相當於只需要判斷Hash值的新增參與運算的位是0還是1就直接迅速計算出了擴容後的儲存方式。(table變為2倍,則左邊增加一位1,和Hash值進行與操作即可)

(3) JDK1.7使用的是數組+單鏈表的數據結構。JDK1.8及以後使用的是數組+鏈表+紅黑樹的數據結構(當鏈表長度到達8的時候,也就是預設閾值,會自動擴容把鏈表轉化成紅黑樹的數據結構)

4、HashMap和HashTable的區別?

(1) HashMap是非線程安全的,並且可以儲存NULL。HashTbale是線程安全(即synchronized),但不能存儲NULL。

(2) HashMap利用HashCode重新計算Hash值,HashTbale直接使用key的HashCode(),再取模算下標。

(3) 內部實現使用的數組初始化和擴容方式不同。HashTable在不指定容量的情況下的預設容量為11,而HashMap為16,Hashtable不要求底層數組的容量一定要為2的整數次冪,而HashMap則要求一定為2的整數次冪。Hashtable擴容時,將容量變為原來的2倍加1,而HashMap擴容時,將容量變為原來的2倍。

5、ConCurrentHashMap?

核心數據如 value ,以及鏈表都是 volatile 修飾的,保證了獲取時的可見性。

為什麼載入因數是0.75

在HashMap中,預設創建的數組長度是16,也就是哈希桶個數為16,當添加key-value的時候,會先計算出他們的哈希值(h = hash),然後用return h & (length-1)就可以算出一個數組下標,這個數組下標就是鍵值對應該存放的位置。

但是,當數據較多的時候,不同鍵值對算出來的hash值相同,而導致最終存放的位置相同,這就是hash衝突,當出現hash衝突的時候,該位置的數據會轉變成鏈表的形式存儲,但是我們知道,數組的存儲空間是連續的,所以可以直接使用下標索引來查取,修改,刪除數據等操作,而且效率很高。而鏈表的存儲空間不是連續的,所以不能使用下標 索引,對每一個數據的操作都要進行從頭到尾的遍歷,這樣會使效率變得很低,特別是當鏈表長度較大的時候。為了防止鏈表長度較大,需要對數組進行動態擴容。

數組擴容需要申請新的記憶體空間,然後把之前的數據進行遷移,擴容頻繁,需要耗費較多時間,效率降低,如果在使用完一半的時候擴容,空間利用率就很低,如果等快滿了再進行擴容,hash衝突的概率增大!!那麼什麼時候開始擴容呢???

為了平衡空間利用率和hash衝突(效率),設置了一個載入因數(loadFactor),並且設置一個擴容臨界值(threshold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 loadFactor),就是說當使用了16*0.75=12個數組以後,就會進行擴容,且變為原來的兩倍

在理想情況下,使用隨機哈希嗎,節點出現的頻率在hash桶中遵循泊松分佈,同時給出了桶中元素的個數和概率的對照表。
從上表可以看出當桶中元素到達8個的時候,概率已經變得非常小,也就是說用0.75作為負載因數,每個碰撞位置的鏈表長度超過8個是幾乎不可能的。
hash容器指定初始容量儘量為2的冪次方。
HashMap負載因數為0.75是空間和時間成本的一種折中。

HashMap構造函數:

    /**
     * Constructs an empty <tt>HashMap</tt> with the specified initial
     * capacity and the default load factor (0.75).
     * @param  initialCapacity the initial capacity.
     * @throws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 if the initial capacity is negative.
     *
     * 構造函數,設置基本的載入因數為0.75,意思是當一個     * 表的長度超過
     * 臨界值就會再散列然後放回容器,這是十分耗時間的。
     * 這個臨界值由負載因數和容量大小來決定,並且我們可以     * 手動初始化這個值
     * 
     */
    public HashMap(int initialCapacity) {
        this(initialCapacity, DEFAULT_LOAD_FACTOR);
    }

用戶輸入的容量初始值和負載因數後賦值檢查

    public HashMap(int initialCapacity, float loadFactor) {
        //初始化數組預設值小於0直接拋出
        if (initialCapacity < 0)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Illegal initial capacity: " +
                                               initialCapacity);
        //大於最大值就直接預設為最大值
        if (initial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initial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負載因數小於0, Float.isNaN或者輸入的不是一個數字拋出異常
        if (loadFactor <= 0 || Float.isNaN(loadFactor))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Illegal load factor: " +
                                               loadFactor);
        //賦值操作
        this.loadFactor = loadFactor;
        //確保你賦值雖然不是2的k次方,也會輸出2的k次方
        
        this.threshold = tableSizeFor(initialCapacity);
    }

HashMap數組預設的值

  • 數組的初始預設值:

       /**
         * 
         * 數組的預設初始值為16
         */
        static final int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 1 << 4; // aka 16
  • HashMap的最大容量

        static final int MAXIMUM_CAPACITY = 1 << 30;

    為什麼最大容量是這麼大?

    int 是32為整數,四個位元組,負數為1

    1 << 30 = 1073741824
    1 << 31 = -2147483648
    1 << 32 = 1
    1 << 33 = 2
    1 << -1 = -2147483648

    首位為符號位,正數是0,負數為1

    31位存儲的是int型的補碼,所以最大隻能30位

  • 如果我要存的值大於2^30如何處理

    有一個resize()方法,這個方法的作用就是當使用的容量到達threshold容量的時候擴容

          //但是如果最大容量大於預設的最大容量,會使threshold擴充為 Integer.MAX_VALUE
                if (oldCap >= MAXIMUM_CAPACITY) {
                    threshold = Integer.MAX_VALUE;
                    return oldTab;
    
                      }
  • threshold

       int threshold;

    threshold = 初始容量 * 載入因數相當於擴容的限制值,相當於實際使用量

    可以擴充到Integer.MAX_VALUE,還是為了能繼續存儲,因為到2 << 30 就會溢出。

    表明不進行擴容了

    所以說HashMap的總容量自然是MAXIMUM_CAPACITY

    同時這個值沒有在創建的時候初始化,而是在put方法中初始化了。

  • table

    transient Node<K,V>[] table;

    是一個數組單鏈表結構

    static class Node<K,V> implements Map.Entry<K,V> {
        final int hash;
        final K key;
        V value;
        Node<K,V> next;

tableSizeFor(int cap)

初始化容量,找到離輸入最近2的冪,因為HashMap要求容量必須是2的冪。

 static final int tableSizeFor(int cap) {
    int n = cap - 1;
    n |= n >>> 1;
    n |= n >>> 2;
    n |= n >>> 4;
    n |= n >>> 8;
    n |= n >>> 16;
    return (n < 0) ? 1 : (n >= MAXIMUM_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 n + 1;
}

int n = cap - 1是為了防止cap已經是2的冪了,一下舉一個例子:

cap = 11

n |= >>> 1:

0000 1011 | 0000 0101 = 0000 1111

n |= >>> 2;

0000 1111 | 0000 0011 = 0000 1111

繼續向下推,也是一樣結果

如果最後值為32個1自然取到最大值MAXIMUM_CAPACITY,如果不是就給n+1,那麼此時n = 16

為什麼HashMap的容量一定是2的冪

  • 1.奇數不行的解釋很能被接受,在計算hash的時候,確定落在數組的位置的時候,計算方法是(n - 1) & hash ,奇數n-1為偶數,偶數2進位的結尾都是0,經過&運算末尾都是0,會 增加hash衝突。
  • 2.為啥要是2的冪,不能是2的倍數麽,比如6,10? -
  • 2.1 hashmap 結構是數組,每個數組裡面的結構是node(鏈表或紅黑樹),正常情況下,如果你想放數據到不同的位置,肯定會想到取餘數確定放在那個數據里, 計算公式: hash % n,這個是十進位計算。在電腦中, (n - 1) & hash,當n為2次冪時,會滿足一個公式:(n - 1) & hash = hash % n,計算更加高效。
  • 2.2 只有是2的冪數的數字經過n-1之後,二進位肯定是 ...11111111 這樣的格式,這種格式計算的位置的時候,完全是由產生的hash值類決定,而不受n-1 影響。你可能會想,受影響不是更好麽,又計算了一下 ,hash衝突可能更低了,這裡要考慮到擴容了,2的冪次方*2,在二進位中比如4和8,代表2的2次方和3次方,他們的2進位結構相似,比如4和8 00000100 0000 1000 只是高位向前移了一位,這樣擴容的時候,只需要判斷高位hash,移動到之前位置的倍數就可以了,免去了重新計算位置的運算。
  • 取決於操作系統,一般操作系統申請記憶體之列都是2的冪,因為這樣可以有效避免內部碎片
  • 會增加hash衝突的概率,詳情看後面為什麼不使用(n - 1) & hash

put方法

put函數不是具體實現,主要是為了方便用戶,就像工廠方法

public V put(K key, V value) {
    return putVal(hash(key), key, value, false, true);
}

調用的putVal函數

putVal(hash(key), key, value, false, true);
final V putVal(int hash, K key, V value, boolean onlyIfAbsent,boolean evict) 

一共有五個參數,第一個是插入元素的key的hash值,第二個是key本身,第三個是value,onlyIfAbsent true 代表映射存在不替換原值,evict 如果位false就代表HahMap代表正處於創建階段

putVal方法中,衝突之後判斷是不是處於數組的第一位

    //確定是p這個位置hash值相同,並且key的值也相同
            if (p.hash == hash &&
                ((k = p.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臨時結點e = p
                e = p;

定理:

equal objects must have equal hash codes.

首先:java.lang.Object.hashCode() 是三條約定是

1、多次運行 hashCode(),其值必須總是一致的(前提:1、 equals() 中用到的信息沒發生變化 2、在同一次 execution 中)

2、obj1.equals(obj2) == true,則必須 obj1.hashCode() == obj1.hashCode() 總是 true

3、obj1.equals(obj2) == false,則 obj1.hashCode() == obj2.hashCode() 最好 false 這是因為 HashMap.containsKey(),HashMap.put() 時

a:由於 hash 不同,則直接就不嘗試了(好。這樣效率高啊)

b:“兩把刷子程式員” 把 hash 弄成相同的(equals()不同,hashCode()相同),還得向下嘗試 equals() (不好)

  • 情況一:

    出現hash衝突,同時和數組指定位置第一個元素是一樣的

    代碼節選:

       if (p.hash == hash &&
                    ((k = p.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臨時結點e = p
                    e = p;
    ..............................................
           //如果是第一種情況就,e的值位數組中第一個
                if (e != null) { // existing mapping for key
                    //保存結點e中的值
                    V oldValue = e.value;
                    //如果oldValue(現在在數組中的結點值)或者onlyIfAbsent的值為false
                    if (!onlyIfAbsent || oldValue == null)
                        //覆蓋現有結點的值
                        e.value = value;
                    //給LinkedHashMap預留的方法位
                    afterNodeAccess(e);
                    //返回舊的值
                    return oldValue;
                }
  • 情況二:發現插入位置已經是紅黑樹了,返回紅黑樹的結點

        //第二種情況如果是紅黑樹就按照紅黑樹的插入結點的方式
                else if (p instanceof TreeNode)
                    e = ((TreeNode<K,V>)p).putTreeVal(this, tab, hash, key, value);
    ...............................................
            //如果是第一種情況就,e的值位數組中第一個,第三種情況也要執行接下來的代碼,第二種情況也會執行
                if (e != null) { // existing mapping for key
                    //保存結點e中的值
                    V oldValue = e.value;
                    //如果oldValue(現在在數組中的結點值)或者onlyIfAbsent的值為false
                    if (!onlyIfAbsent || oldValue == null)
                        //覆蓋現有結點的值
                        e.value = value;
                    //給LinkedHashMap預留的方法位
                    afterNodeAccess(e);
                    //返回舊的值
                    return oldValue;
                }
  • 情況3:雖然有衝突但是 不是第一個,遍曆數組之後,找到就替換,沒找到就插入,插入之後大於8執行桶的樹型化

            else {
                //衝突的第三種情況,不是第一個久開始遍歷
                for (int binCount = 0; ; ++binCount) {
                    //如果已經到達了鏈表的尾端
                    if ((e = p.next) == null) {
                        //鏈表的末端插入當前需要插入的值
                        p.next = newNode(hash, key, value, null);
                        //如果鏈表長度大於等於7,因為是從0開始的,所以是八個長度
                        if (binCount >= TREEIFY_THRESHOLD - 1) // -1 for 1st
                            //就將這個位置的鏈表紅黑樹化,主要是為了提高後續鏈表的查找效率
                            treeifyBin(tab, hash);
                        //自然到達鏈尾末端要結束迴圈
                        break;
                    }
                    //如果在鏈表中找到了與插入相同的元素就直接結束迴圈,然後執行後面替換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break;
                    p = e;
                }
            }
....................................................
    //如果是第一種情況就,e的值位數組中第一個,第三種情況也要執行接下來的代碼,第二種情況也會執行
            if (e != null) { // existing mapping for key
                //保存結點e中的值
                V oldValue = e.value;
                //如果oldValue(現在在數組中的結點值)或者onlyIfAbsent的值為false
                if (!onlyIfAbsent || oldValue == null)
                    //覆蓋現有結點的值
                    e.value = value;
                //給LinkedHashMap預留的方法位
                afterNodeAccess(e);
                //返回舊的值
                return oldValue;
            }
    

put的流程:

①.判斷鍵值對數組table[i]是否為空或為null,否則執行resize()進行擴容;

②.根據鍵值key計算hash值得到插入的數組索引i,如果table[i]==null,直接新建節點添加,轉向⑥,如果table[i]不為空,轉向③;

③.判斷table[i]的首個元素是否和key一樣,如果相同直接覆蓋value,否則轉向④,這裡的相同指的是hashCode以及equals;

④.判斷table[i] 是否為treeNode,即table[i] 是否是紅黑樹,如果是紅黑樹,則直接在樹中插入鍵值對,否則轉向⑤;

⑤.遍歷table[i],判斷鏈表長度是否大於8,大於8的話把鏈表轉換為紅黑樹,在紅黑樹中執行插入操作,否則進行鏈表的插入操作;遍歷過程中若發現key已經存在直接覆蓋value即可;

⑥.插入成功後,判斷實際存在的鍵值對數量size是否超多了最大容量threshold,如果超過,進行擴容。

put方法的完整代碼:

    final V putVal(int hash, K key, V value, boolean onlyIfAbsent,
                   boolean evict) {
        Node<K,V>[] tab; Node<K,V> p; int n, i;
        //如果數組為空,由於創建的時候沒有初始化,看resize()做了什麼操作
        if ((tab = table) == null || (n = tab.length) == 0)
            n = (tab = resize()).length;
        //檢查數組的這個位置是不是已經有了元素,p為這個位置的元素
        if ((p = tab[i = (n - 1) & hash]) == null)
            tab[i] = newNode(hash, key, value, null);
        else {
            //已經有了元素執行這部分內容
            Node<K,V> e; K k;
            //衝突的第一種情況確定是p這個位置第一個hash值相同,並且key的equals值也相同,如果hash值不相等就不用繼續運行了
            if (p.hash == hash &&
                ((k = p.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臨時結點e = p
                e = p;
            //第二種情況如果是紅黑樹就按照紅黑樹的插入結點的方式
            else if (p instanceof TreeNode)
                e = ((TreeNode<K,V>)p).putTreeVal(this, tab, hash, key, value);
            else {
                //衝突的第三種情況,不是第一個久開始遍歷
                for (int binCount = 0; ; ++binCount) {
                    //如果已經到達了鏈表的尾端
                    if ((e = p.next) == null) {
                        //鏈表的末端插入當前需要插入的值
                        p.next = newNode(hash, key, value, null);
                        //如果鏈表長度大於等於7,因為是從0開始的,所以是八個長度
                        if (binCount >= TREEIFY_THRESHOLD - 1) // -1 for 1st
                            //就將這個位置的鏈表紅黑樹化,主要是為了提高後續鏈表的查找效率
                            treeifyBin(tab, hash);
                        //自然到達鏈尾末端要結束迴圈
                        break;
                    }
                    //如果在鏈表中找到了與插入相同的元素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break;
                    p = e;
                }
            }
            //如果是第一種情況就,e的值位數組中第一個,第三種情況也要執行接下來的代碼
            if (e != null) { // existing mapping for key
                //保存結點e中的值
                V oldValue = e.value;
                //如果oldValue(現在在數組中的結點值)或者onlyIfAbsent的值為false
                if (!onlyIfAbsent || oldValue == null)
                    //覆蓋現有結點的值
                    e.value = value;
                //給LinkedHashMap預留的方法位
                afterNodeAccess(e);
                //返回舊的值
                return oldValue;
            }
        }
        //修改計數增加
        ++modCount;
        //添加結點之後檢查時候已經到達了擴容界限
        if (++size > threshold)
            //擴容
            resize();
        //為linkedHashMap服務
        afterNodeInsertion(evict);

        return null;
    }

resize()方法

    final Node<K,V>[] resize() {
        Node<K,V>[] oldTab = table;
        //如果數組為空,就將0賦值給oldCap,不為空則返回,表的大小
        int oldCap = (oldTab == null) ? 0 : oldTab.length;
        //之前的擴容界限,初始化的時候oldThr不會是0,因為有tableSizeFor()方法,確保oldThr至少是1
        int oldThr = threshold;
        //新的容量和新的擴容界限
        int newCap, newThr = 0;
        //如果是已經初始化的數組,並且數組裡面還有元素,就會直接進入這個分支
        if (oldCap > 0) {
            //但是如果最大容量大於預設的最大容量,會使threshold擴充為nteger.MAX_VALUE,表明不在進行擴容
            if (oldCap >= MAXIMUM_CAPACITY) {
                threshold = Integer.MAX_VALUE;
                //直接返回舊的表
                return oldTab;
            }
            //新的容量為舊容量的2倍,這是向左移一位,由於本來就是2的冪次,向左移動自然是2倍,並且新容量要小於最大值,舊容量要大於初始值16
            else if ((newCap = oldCap << 1) < MAXIMUM_CAPACITY &&
                     oldCap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新的限制也要變成原來的兩倍
                newThr = oldThr << 1; // double threshold
        }
        //這個分支代表的是創建map使用的是帶參構造函數,初始容量無論是輸入多少,都會返回2 ^n,同時這個值存在threshold 中
        else if (oldThr > 0) // initial capacity was placed in threshold
            //給新的容量賦值
            newCap = oldThr;

        else {               // zero initial threshold signifies using defaults
            //這是第一次初始化新的容量,並且調用的是無參構造函數,新的newCap為16,新的擴容界限為12
            newCap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newThr = (int)(DEFAULT_LOAD_FACTOR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
        //這是第一次初始化擴容限制,新的擴容限製為16 * 0.75 = 12
        if (newThr == 0) {
            float ft = (float)newCap * loadFactor;
            //如果容量已經大於MAXIMUM_CAPACITY,就給賦值為Integer.MAX_VALUE
            newThr = (newCap < MAXIMUM_CAPACITY && ft < (float)MAXIMUM_CAPACITY ?
                      (int)ft : Integer.MAX_VALUE);
        }
        //將新的擴容界限給threshold
        threshold = newThr;
        //初始化數組
        @SuppressWarnings({"rawtypes","unchecked"})
            Node<K,V>[] newTab = (Node<K,V>[])new Node[newCap];
        //將newtable賦值給table
        table = newTab;
        //如果這個表不為空的時候
        if (oldTab != null) {
            //遍歷一遍表
            for (int j = 0; j < oldCap; ++j) {

                Node<K,V> e;
                //如果j這個位置的元素不為null
                if ((e = oldTab[j]) != null) {
                    //先賦值為null
                    oldTab[j] = null;
                    //如果e.next為null就代表的是數組之中有值,且只有一個,直接賦值就行
                    if (e.next == null)
                        //重新計算hash之後,向新表中直接插入e
                        newTab[e.hash & (newCap - 1)] = e;
                    //檢查是不是已經是紅黑樹,調用紅黑樹中的方法
                    else if (e instanceof TreeNode)
                        //做一個拆分
                        ((TreeNode<K,V>)e).split(this, newTab, j, oldCap);
                    //保持單鏈表原來的順序
                    else { // preserve order
                        Node<K,V> loHead = null, loTail = null;
                        Node<K,V> hiHead = null, hiTail = null;
                        Node<K,V> next;

                        do {
                            next = e.next;
                            //為0走這個分支
                            if ((e.hash & oldCap) == 0) {
                                if (loTail == null)
                                    loHead = e;
                                else
                                    loTail.next = e;
                                loTail = e;
                            }
                            //第一次進入這個迴圈一般會走這個分支如果不為0走這個分支
                            else {
                                if (hiTail == null)
                                    //然後hiHead得到值,相當於初始化鏈表,頭節點和尾結點一樣
                                    hiHead = e;
                                else
                                    hiTail.next = e;
                                //hiTail也會得到值
                                hiTail = e;
                            }
                        } while ((e = next) != null);
                        //計算出hash和原容量為0才走這個分支
                        if (loTail != null) {
                            loTail.next = null;
                            newTab[j] = loHead;
                        }
                        //當不為0時候走這一點,將新鏈錶鏈接到新的坐標底下
                        if (hiTail != null) {
                            hiTail.next = null;
                            newTab[j + oldCap] = hiHead;
                        }
                    }
                }
            }
        }
        //放回新的數組
        return newTab;
    }

當鏈表的結點數大於8,就將這個結點轉化為紅黑樹

擴容進行到最後,發現數組不為空,並且迴圈遍歷的時候發現這個位置不是單單數組中一個值,還有一個單鏈表這個時候為什麼要e.hash & oldCap?不應該是e.hash & newCap

  do {
                            next = e.next;
                            if ((e.hash & oldCap) == 0) {

這個是e.hash & oldCap != 0的情況舉個例子:

擴容之前的容量 :0001 0000

n - 1 0000 11111

新容量: 0010 0000

n - 1: 00001 1111

k1-hash: 0001 0100

與原容量& 0001 0000

newTab[j + oldCap] = hiHead;

原下標: 0000 0100

原下標加原容量 0001 0100

K1-hash與新的n - 1& 0001 0100

這個結果和原下表加原容量的結果是一樣的

e.hash & oldCap 等於0的情況

K2-hash: 0000 0100

與原容量n-1& 0000 0100

計算出來:新下標和原下標是一樣的,下麵是計算與新容量n-1計算

K2-HASH : 0000 0100

n-1 0001 1111

& 0000 0100

與原容量n-1和新容量n-1&其實結果是一樣的

這些只是為了證明,擴容中,鏈表中的很多元素的新數組下標有兩種可能,一種是還在元素數組下標,還有一種就是元素組加舊的容量的位置

為什麼可以這樣,因為在兩種情況中,計算他們所處位置其實直接和新容量n-1&是一樣的,上面的兩個例子分別為兩種情況,也證明瞭這一點。

hash()方法

    static final int hash(Object key) {
        int h;
        //如果輸入的鍵是null,hash就為0,否則計算hashcode
        return (key == null) ? 0 : (h = key.hashCode()) ^ (h >>> 16);
    }

計算出hashcode的值然後和 h >>> 16位的值異或這個是為什麼?

(h = key.hashCode()) ^ (h >>> 16),為什麼需要異或?

例子:

原值1: 10010001 10010101 10110000 11110001

右移動16位: 00000000 00000000 10010001 10010101

異或: 10010001 10010101 00100001 01100100

進入put函數中比較代碼段

數組大小: 00000000 00000001 00000000 00000000

n - 1: 00000000 00000000 11111111 11111111

原值1與後: 00000000 00000000 10110000 11110001

異或後再與: 00000000 00000000 00100001 01100100

目前看不出什麼,再來看一個原值2與原值1只差第一位

原值2: 00010001 10010101 10110000 11110001

右移動16位: 00000000 00000000 00010001 10010101

異或: 00010001 10010101 10100001 01100100

原值2與後: 00000000 00000000 10110000 11110001

異或後再與: 00000000 00000000 10100001 01100100

可見如果不先異或直接與兩個數相差不大等情況下的,與之後的情況是一樣的,如果先進行異或就可以提高hash值得散列度,可以避免衝突。

為什麼使用(n - 1) & hash而不用 value % n

其實(n - 1) & hash 和 value % n 是相等的,但是需要n為2的冪,同時電腦更加習慣用 & 運算這種而不是這種取餘運算,可以加快電腦計算的速度。

舉個例子:(只有當n = 2的冪次的時候,才和value % n 相同

n = 16

0000 1111 n - 1

0000 0001 hash

-> 0000 0001

1 % 16 = 1

0000 1111

0000 0101

-> 0000 0101 = 8

n = 15

0000 1110 n -1

0000 0001 hash

-> 0000 0000

同時也會導致hash衝突增加

put方法中,如果產生衝突除了覆蓋或者不覆蓋還使用了afterNodeAccess

afterNodeAccess實現方法是LinkedHashMap類中的方法

LinkedHashMap和HashMap的區別看下一個問題

HashMap.afterNodeAccess()中說道,“是為LinkedHashMap留的後路”。如今行至於此,當觀賞一方。首先需要瞭解的是LinkedHashMap相比HashMap多了有序性,由雙向鏈表(before,after)實現。源碼出現了一些全局變數:

accessOrder:true:按訪問順序排序(LRU),false:按插入順序排序

head、tail:存放鏈表首尾

可見僅有accessOrder為true時,且訪問節點不等於尾節點時,該方法才有意義。通過before、after重定向,將新訪問節點鏈接為鏈表尾節點。

這些方法都是為了實現LinkedHashMap類的記錄的插入順序

LinkedHashMap和HashMap的區別

一般情況下,我們用的最多的是HashMap,在Map 中插入、刪除和定位元素,HashMap 是最好的選擇。但如果您要按自然順序或自定義順序遍歷鍵,那麼TreeMap會更好。如果需要輸出的順序和輸入的相同,那麼用LinkedHashMap 可以實現,它還可以按讀取順序來排列.

HashMap是一個最常用的Map,它根據鍵的hashCode值存儲數據,根據鍵可以直接獲取它的值,具有很快的訪問速度。HashMap最多只允許一條記錄的鍵為NULL,允許多條記錄的值為NULL。
HashMap不支持線程同步,即任一時刻可以有多個線程同時寫HashMap,可能會導致數據的不一致性。如果需要同步,可以用Collections的synchronizedMap方法使HashMap具有同步的能力。

Hashtable與HashMap類似,不同的是:它不允許記錄的鍵或者值為空;它支持線程的同步,即任一時刻只有一個線程能寫Hashtable,因此也導致了Hashtable在寫入時會比較慢。

LinkedHashMap保存了記錄的插入順序,在用Iterator遍歷LinkedHashMap時,先得到的記錄肯定是先插入的。

在遍歷的時候會比HashMap慢TreeMap能夠把它保存的記錄根據鍵排序,預設是按升序排序,也可以指定排序的比較器。當用Iterator遍歷TreeMap時,得到的記錄是排過序的。

put方法中的桶的樹型化擴充treeifyBin()

***TREEIFY_THRESHOLD***** = 8;

當鏈表長度大於此值時,將鏈表轉化為紅黑樹。

***UNTREEIFY_THRESHOLD***** = 6;

當紅黑樹小於此值時又會轉回鏈表

擴充的實際操作不是放在這裡

   final void treeifyBin(Node<K,V>[] tab, int hash) {
        int n, index; Node<K,V> e;
        //進行樹型化的閾值為64,如果小於64就沒必要樹化,會選擇先擴容
        if (tab == null || (n = tab.length) < MIN_TREEIFY_CAPACITY)
            //進行擴容
            resize();
        //找到需要擴容的位置
        else if ((e = tab[index = (n - 1) & hash]) != null) {

            TreeNode<K,V> hd = null, tl = null;
            do {
                //將鏈表結點轉為樹狀結點
                TreeNode<K,V> p = replacementTreeNode(e, null);
                //初始化hd,hd為鏈表的第一個
                if (tl == null)
                    hd = p;
                else {
                    p.prev = tl;
                    tl.next = p;
                }
                //tl在剛進入 = hd = p ,然後之後的作用為遍歷鏈表然後將他們鏈接起來
                tl = p;
            } while ((e = e.next) != null);
            //hd為鏈表的頭節點,先將他賦值給表的固定位置,然後對hd這個鏈表進行樹化
            if ((tab[index] = hd) != null)
                //將這條鏈表樹化
                hd.treeify(tab);
        }
    }

treeify()方法是TreeNode結點內部的一個方法,實際作用才是將一條鏈表樹化

還未研究紅黑樹,暫且不做解析

remove方法

   public V remove(Object key) {
        Node<K,V> e;
        return (e = removeNode(hash(key), key, null, false, true)) == null ?
            null : e.value;
    }

調用了removeNode這個方法,然後介紹一下這個方法的五個參數。

  • @param hash hash for key
  • @param key the key
  • @param value the value to match if matchValue, else ignored
  • @param matchValue if true only remove if value is equal
  • @param movable if false do not move other nodes while removing

第一個是hash,自然是計算key的hash

第二個就是key值

第三個是value值

第四個是 是否匹配value,如果值為true,只刪除值相同的,預設為false

第五個為如果為false,在刪除的時候不移動其他結點,預設為true

    final Node<K,V> removeNode(int hash, Object key, Object value,
                               boolean matchValue, boolean movable) {
        Node<K,V>[] tab; Node<K,V> p; int n, index;
        //如果這個數組已經初始化了,並且這個位置不為空
        if ((tab = table) != null && (n = tab.length) > 0 &&
            (p = tab[index = (n - 1) & hash]) != null) {

            Node<K,V> node = null, e; K k; V v;
            //檢查數組這個位置第一個是否為所要刪除的結點
            if (p.hash == hash &&
                ((k = p.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node = p;
            //這個數組不止有一個元素
            else if ((e = p.next) != null) {
                //鏈表已經紅黑樹化,調用紅黑樹獲取結點的方法
                if (p instanceof TreeNode)
                    node = ((TreeNode<K,V>)p).getTreeNode(hash, key);
                //數組情況
                else {
                    //迴圈遍歷
                    do {
                        //找到需要刪除的值就賦值,然後結束迴圈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
                            node = e;
                            break;
                        }
                        //p為需要刪除元素的前一個元素
                        p = e;
                    } while ((e = e.next) != null);
                }
            }
            //在hash表中找到了node,並且node不為空,並且值相同
            if (node != null && (!matchValue || (v = node.value) == value ||
                                 (value != null && value.equals(v)))) {
                //結點是樹形結點調用紅黑樹刪除方法
                if (node instanceof TreeNode)
                    ((TreeNode<K,V>)node).removeTreeNode(this, tab, movable);
                //node和p結點一樣的情況,只有在刪除鏈表第一個結點的情況下
                else if (node == p)
                    tab[index] = node.next;
                //直接將p.next指向需要刪除的結點的下一個
                else
                    p.next = node.next;
                ++modCount;
                --size;
                afterNodeRemoval(node);
                return node;
            }
        }
        return null;
    }

get方法

    public V get(Object key) {
        Node<K,V> e;
        //找到了就直接返回value,沒找到就直接返回null
        return (e = getNode(hash(key), key)) == null ? null : e.value;
    }

具體操作是在getNode中

    final Node<K,V> getNode(int hash, Object key) {
        Node<K,V>[] tab; Node<K,V> first, e; int n; K k;
        //前一個條件是表已經初始化了
        if ((tab = table) != null && (n = tab.length) > 0 &&
                //並且這個位置的數組鏈表不為null
            (first = tab[(n - 1) & hash]) != null) {
            //先檢查第一個結點是否一樣,一樣就直接返回
            if (first.hash == hash && // always check first node
                ((k = first.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return first;
            //檢查如果是一個鏈表,進入這個分支
            if ((e = first.next) != null) {
                //如果檢查出已經是樹結點了,就調用樹結點的獲取結點方法
                if (first instanceof TreeNode)
                    return ((TreeNode<K,V>)first).getTreeNode(hash, key);
                //檢查鏈表中有沒有相等的key,找到就直接返回e
                do {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return e;
                } while ((e = e.next) != null);
            }
        }
        //找不到就返回null
        return null;
    }

這部分沒有什麼好說的,紅黑樹部分後續再講解。

後記:
前五個問題,感謝我的同學ZR,剩下中有些解釋是我網上找的資料,因為寫的好就直接摘錄了。其餘均為自己的分析和理解,有錯希望指出。


您的分享是我們最大的動力!

-Advertisement-
Play Games
更多相關文章
  • SpringMVC SpringMVC是一種輕量級的、基於MVC的Web層應用框架。 通過一套 MVC 註解,讓 POJO 成為處理請求的控制器,而無須實現任何介面。 採用了鬆散耦合可插拔組件結構,比其他 MVC 框架更具擴展性和靈活性。 優點: 1、天生與Spring框架集成,如:(IOC,AOP ...
  • 本文是針對我的工具 "藍奏雲批量下載工具" 的補充說明筆記,準備按照流程整理我實現軟體的思路與方法。 涉及知識 Java的IO流 Java的下載文件 HtmlUnit的使用方法 okhttp的使用 分析與軟體思路 在某一天,我找到了一部電子書的資源,但是,該藍奏雲地址是一個文件夾,由於藍奏雲不支持批 ...
  • Java 泛型通配符 ? extends super 的用法 示例 1 : ? extends ArrayList heroList 表示這是一個Hero泛型或者其子類泛型 heroList 的泛型可能是Hero heroList 的泛型可能是APHero heroList 的泛型可能是ADHero ...
  • 1. 欄位查詢 通過模型類.objects屬性可以調用如下函數,實現對模型類對應的數據表的查詢。 函數名 功能 返回值 說明 get 返回表中滿足條件的一條且只能有一條數據。 返回值是一個模型類對象。 參數中寫查詢條件。 1)如果查到多條數據,則拋異常MultipleObjectsReturned。 ...
  • 寫在前面 首先,祝大家新年快樂,在國人的情結里,現在才是真正的年底,估計現在好多朋友已經陸續回家過節去了,祝回家的路順風。過年回去就好好陪伴家人,不要看一些毒瘤號寫的,過年時間彎道超越別人,趁著假期學習什麼各種新知識,這完全瞎扯,這一年的時間該努力,努力了,吃苦也吃了,春節就好好陪伴家人吃喝玩樂。 ...
  • Python的駐留機制及為在同一運行空間內,當兩變數的值相同,則地址也相同。 舉例: 以上示例為駐留機制有效的情況下的記憶體地址。 以下為加入非數字、字母、下劃線內容的駐留機制驗證,結果為無效 ...
  • 在經常性讀取大量的數值文件時(比如深度學習訓練數據),可以考慮現將數據存儲為Numpy格式,然後直接使用Numpy去讀取,速度相比為轉化前快很多. 下麵就常用的保存數據到二進位文件和保存數據到文本文件進行介紹: 1.保存為二進位文件(.npy/.npz) numpy.save 保存一個數組到一個二進 ...
  • list list(列表)是Python內置的一種數據類型,它是一種有序、可變的集合,可以隨時添加和刪除其中的元素。 變數classmates就是一個list。關於list的操作如下: 方法 len():獲取list元素的個數 通過索引訪問 append:向list末尾追加元素 insert:把元素 ...
一周排行
    -Advertisement-
    Play Games
  • Dapr Outbox 是1.12中的功能。 本文只介紹Dapr Outbox 執行流程,Dapr Outbox基本用法請閱讀官方文檔 。本文中appID=order-processor,topic=orders 本文前提知識:熟悉Dapr狀態管理、Dapr發佈訂閱和Outbox 模式。 Outbo ...
  • 引言 在前幾章我們深度講解了單元測試和集成測試的基礎知識,這一章我們來講解一下代碼覆蓋率,代碼覆蓋率是單元測試運行的度量值,覆蓋率通常以百分比表示,用於衡量代碼被測試覆蓋的程度,幫助開發人員評估測試用例的質量和代碼的健壯性。常見的覆蓋率包括語句覆蓋率(Line Coverage)、分支覆蓋率(Bra ...
  • 前言 本文介紹瞭如何使用S7.NET庫實現對西門子PLC DB塊數據的讀寫,記錄了使用電腦模擬,模擬PLC,自至完成測試的詳細流程,並重點介紹了在這個過程中的易錯點,供參考。 用到的軟體: 1.Windows環境下鏈路層網路訪問的行業標準工具(WinPcap_4_1_3.exe)下載鏈接:http ...
  • 從依賴倒置原則(Dependency Inversion Principle, DIP)到控制反轉(Inversion of Control, IoC)再到依賴註入(Dependency Injection, DI)的演進過程,我們可以理解為一種逐步抽象和解耦的設計思想。這種思想在C#等面向對象的編 ...
  • 關於Python中的私有屬性和私有方法 Python對於類的成員沒有嚴格的訪問控制限制,這與其他面相對對象語言有區別。關於私有屬性和私有方法,有如下要點: 1、通常我們約定,兩個下劃線開頭的屬性是私有的(private)。其他為公共的(public); 2、類內部可以訪問私有屬性(方法); 3、類外 ...
  • C++ 訪問說明符 訪問說明符是 C++ 中控制類成員(屬性和方法)可訪問性的關鍵字。它們用於封裝類數據並保護其免受意外修改或濫用。 三種訪問說明符: public:允許從類外部的任何地方訪問成員。 private:僅允許在類內部訪問成員。 protected:允許在類內部及其派生類中訪問成員。 示 ...
  • 寫這個隨筆說一下C++的static_cast和dynamic_cast用在子類與父類的指針轉換時的一些事宜。首先,【static_cast,dynamic_cast】【父類指針,子類指針】,兩兩一組,共有4種組合:用 static_cast 父類轉子類、用 static_cast 子類轉父類、使用 ...
  • /******************************************************************************************************** * * * 設計雙向鏈表的介面 * * * * Copyright (c) 2023-2 ...
  • 相信接觸過spring做開發的小伙伴們一定使用過@ComponentScan註解 @ComponentScan("com.wangm.lifecycle") public class AppConfig { } @ComponentScan指定basePackage,將包下的類按照一定規則註冊成Be ...
  • 操作系統 :CentOS 7.6_x64 opensips版本: 2.4.9 python版本:2.7.5 python作為腳本語言,使用起來很方便,查了下opensips的文檔,支持使用python腳本寫邏輯代碼。今天整理下CentOS7環境下opensips2.4.9的python模塊筆記及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