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現在主流的資料庫系統的故障恢復邏輯都是基於經典的ARIES協議,也就是基於undo日誌+redo日誌的來進行故障恢復。redo日誌是物理日誌,一般採用WAL(Write-Ahead-Logging)機制,所以也稱redo日誌為wal日誌,redo日誌記錄了所有數據的變更,undo日誌是邏輯日誌 ...
背景
現在主流的資料庫系統的故障恢復邏輯都是基於經典的ARIES協議,也就是基於undo日誌+redo日誌的來進行故障恢復。redo日誌是物理日誌,一般採用WAL(Write-Ahead-Logging)機制,所以也稱redo日誌為wal日誌,redo日誌記錄了所有數據的變更,undo日誌是邏輯日誌,記錄了所有操作的前鏡像,方便異常時進行回滾。用戶在提交事務時,只要確保寫redo日誌成功即可,並不需要對應的數據頁也實時落盤,這套機制的基本思想是利用空間換時間,用戶事務的更新實際上在數據頁和redo日誌中記錄了兩份,傳統的資料庫存儲引擎都是基於B+Tree來組織數據頁,因此刷數據頁是離散小塊IO,而寫redo是順序IO,對磁碟介質更友好,而且OLTP場景下,業務對RT(ResponseTime)也比較敏感,所以這套機制非常流行。
redo日誌是保證數據不丟的關鍵因素,而且每個事務在提交時,都需要寫redo日誌,可想而知這塊資源競爭是非常激烈的。這個問題是所有基於WAL機制的資料庫系統個的共性問題,下文的討論以MySQL為例,並以此說明MySQL8.0在這塊的優化。
最初的redo日誌機制
在MySQL的日誌系統中,這裡討論的是InnoDB引擎,mtr(mini-transaction)是最小事務單位,一個用戶事務會對應若幹個mtr,mtr保證內部操作的原子性,比如B+Tree分裂操作,必需在一個mtr中。用戶執行操作時,會同時更新數據頁和寫redo日誌,mtr是redo日誌的載體,存在每個會話的私有變數中。mtr提交時,會將本地redo日誌拷貝到全局的log_buffer中,為了保證日誌有序性,需要加鎖來訪問log_buffer,這把鎖就是log_sys_t::mutex,所以這個鎖競爭非常激烈。在這個鎖保護下,除了要將本地日誌拷貝到全局buffer,還需要將數據頁加入了flush_list,供後臺線程刷臟,輔助資料庫檢查點持續往前推進。檢查點一方面能控制全局的redo日誌文件大小,讓日誌具備迴圈復用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能提高故障恢復速度。因為故障恢復的本質就是利用落盤的redo日誌來恢覆沒有落盤的數據頁。所以最開始(MySQL5.1)只有一把鎖,大併發場景下,這個鎖競爭非常激烈,MySQL在多核系統下也無法提升性能。
拆分log_sys_t::mutex
既然鎖競爭壓力大,那麼最直觀的想法就是拆鎖。首先按功能拆分,剛剛說到,在mutex保護下,做了兩件事,一件是拷貝本地日誌到全局log_buffer;另一件事是將事務修改的page加入到flush_list。日誌系統將這兩件事解耦,引入了log_sys_t::flush_order_mutex,減少log_sys_t::mutex的持鎖時間。將本地日誌拷貝到log_buffer後,就可以釋放log_sys_t::mutex,這樣拷貝日誌的線程和處理flush_list的線程就可以併發起來。
除了這個,日誌系統還引入了雙log_buffer機制,這個主要是為瞭解決全局log_buffer的讀寫併發問題。一個buffer用於拷貝日誌到log_buffer,另一個log_buffer則用於讀取,寫入到日誌文件。當需要讀log_buffer時,則可以切換log_buffer的角色,這樣就消除了寫日誌文件帶來的訪問log_buffer鎖競爭。
但是,拆分完鎖後,多個用戶線程仍然需要在log_sys_t::mutex保護下,串列寫log_buffer,由於memcpy操作比較重,所以這個鎖競爭仍然非常激烈,需要優化。
消除log_sys_t::mutex
為瞭解決log_sys_t::mutex併發問題,MySQL 8.0引入了新的log_buffer機制,藉助於lock_free的link_buf數據結構,利用原子變數來進行預占位,這樣多個線程就能併發寫redo,這種機制帶來了一個空洞問題,因為寫日誌速度不一樣,可能導致後占位(lsn較大)的線程先寫完。但是我們寫日誌線程肯定是不能將帶有空洞的buffer寫到日誌文件,因此會維護一個滑動視窗,即最小的連續的lsn:buf_ready_for_write_lsn。寫日誌線程會不斷的檢查 link_buf變數recent_written,然後寫日誌,推進buf_ready_for_write_lsn。
前面我們提到了系統中有兩把鎖,log_sys_t::mutex和log_sys_t::flush_order_mutex,通過占位方式,解決了寫log_buffer的問題,那麼如何解決將臟頁有序加入到flush_list的問題呢?MySQL 8.0實現中仍然藉助於link_buf數據結構,原來要求是加入flush_list的數據頁的oldest_modification_lsn一定是遞增的。這裡順便說下oldest_modification_lsn的含義,oldest_modification_lsn是指page第一次被修改後,mtr在log_sys_t中分配的lsn,即使這個page在flush下去之前,又在記憶體中被修改過N次,仍然以第一次修改的lsn為準,這樣做的目的是,確保數據頁記憶體的修改與檢查點推進能對應上,避免檢查點推進了,但對應的臟頁可能還未刷盤,造成數據丟失問題。
由於是併發亂序寫log_buffer,那麼無法保證按lsn遞增有序加入到flush_list,也就無法推進檢查點。MySQL 8.0通過限制大於一定閥值L的lsn加入到flush_list做為權衡,假設當前flush_list的lsn最大值為M,那麼只有在M值與當前線程lsn相差範圍在L以內時,才將臟頁寫入flush_list。同樣的,推進M,也依賴於link_buf變數recent_closed。這種策略本質上放寬了之前對於flush_list中對於LSN全局有序的限制到L範圍內的有序。
除了日誌系統變成lock free,MySQL8.0還將寫日誌線程從用戶線程中拆分出來,有單獨的log writer線程和log flusher後臺線程來處理寫日誌和sync日誌。原來的寫日誌方式是,大家隨機group-commit,由一個線程負責write/flush日誌,其它線程等待,這種模式下group的大小比較隨機。拆分後,處理更靈活,batch大小也更好控制,而且對於flush_log_at_trx_commit!=1的場景,只需要等log writer的通知即可。
總結
從MySQL日誌系統優化的演進過程來看,始終是圍繞鎖log_sys_t::mutex展開。 從最初的按功能拆分出log_sys_t::flush_order_mutex,到按讀寫拆分實現為雙log_buffer,以及最新的MySQL 8.0利用無鎖機制徹底去掉這把鎖,顯然MySQL的併發能力是越來越強的。這種優化“套路”其實是比較朴素通用的,對於一個新的系統,通過一把大鎖能簡化併發邏輯,優先保證正確性。在系統慢慢演進過程中,我們可以按功能拆分鎖,緩解鎖衝突壓力;如果某把鎖處於核心鏈路,而且又成為瓶頸,那麼再想辦法繼續拆,或者實現為無鎖,徹底解決併發衝突問題,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充分利用多核CPU資源,然線程多幹活,減少響應時間的同時,拉高吞吐量,而不是都等待空閑著。文章中並沒有涉及更多關於MySQL8.0日誌系統優化的細節,官方文檔已經寫地足夠好,大家可以詳細看看。
參考文檔
https://mysqlserverteam.com/mysql-8-0-new-lock-free-scalable-wal-design/
http://mysql.taobao.org/monthly/2018/07/01/
https://yq.aliyun.com/articles/592215?utm_content=m_49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