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Keil編譯過程,分析單片中程式在Flash和SRAM的空間分配 ...
1. keil編譯介紹
當使用keil進行單片機的開發時,運行一段程式後,在output輸出框會看到如下圖的結果。
圖1 keil 的output框
其中,Compiler編譯器,使用的版本是 V5.06,程式會先經過編譯、後鏈接linking生成可執行的代碼,如果要下載單片機的Flash上,還需要轉換成二進位(bin)或者十六進位(hex)的文件。具體過程如下:
圖2 keil的編譯過程
值得註意的是,經過編譯後,並不會給變數賦地址生(.o文件),只有經過鏈接器鏈接後變數才有地址,鏈接的作用可以看做是便於管理。經鏈接後代碼分為Code、RO-data、RW-data、ZI-data四部分。接下來是老生常談的問題,每個區都是幹嘛的呢?
- CODE:代碼區,指程式中代碼即函數體的大小,註意程式中未使用的函數也會算在CODE中,也即會占用FLASH空間,因此不用的函數最好刪除掉,以免占用過多FLASH空間;
- RO-DATA:RO就是只讀的意思,程式中只讀的變數(也就是帶Const的)和已初始化的字元串等;
- RW-DATA:特指已初始化的可讀可寫全局/靜態變數;
- ZI-DATA:未初始化的可讀可寫全局/靜態變數,註意初始化為0也算做未初始化,用到的堆空間和棧空間也會被算入這裡面;
之前我一直在想的一個問題是我的局部變數存放在哪裡,其實是這樣的,局部變數只有在程式運行的過程中才會生成,當程式不運行,即將關閉單片機的電源後,是沒有局部變數的。所以這就要涉及到程式的兩種狀態存儲態和運行態。
圖3 程式的存儲態和運行態
存儲態:向Flash中下載程式時,其實僅僅下載的是CODE+RO-data+RW-data的內容,意思就是說,在掉電情況下,Flash裡面的記憶體僅包含CODE+RO-data+RW-data這三塊。
運行態:當上電後,程式運行時,首先程式會從特定的地址進行啟動,啟動時會將RW-data的數據載入到SRAM中(啟用文件中有一段代碼是乾這件事的,keil已經幫你做完了這件事),單片機的 RO區域不需要載入到 SRAM,內核直接從 FLASH 讀取指令運行。那ZI-data的數據怎麼辦呢?對於初始值為0全局變數來說,因為要在Code區要調用該全局變數,所以肯定要對其進行描述,程式運行時就知道了,原來你是初始值為0的全局變數呀,然後就在SRAM區給你分配了一段固定區域的地址;對於局部變數來說, 會自動分配大小,不用我們管。不禁要問了,ZI-data啥用也沒有呀,它其實是有統計作用的,並且SRAM中一段特定的區域是運行ZI-data數據,RW-DATA+ZI-DATA就是程式運行總共會占用SRAM的長度,生成局部變數的棧空間包含在ZI-data區的範圍。
圖4 程式的組成
電腦系統的應用程式運行過程很類似,不過電腦系統的程式在存儲狀態時位於硬碟,執行的時候甚至會把上述的 RO 區域(代碼、只讀數據)載入到記憶體,加快運行速度,還有虛擬記憶體管理單元(MMU)輔助載入數據,使得可以運行比物理記憶體還大的應用程式,因為單片中 沒有MMU,所以無法支持 Linux 和 Windows 系統,這裡我說的單片是指M系列的單片機,但是可以跑ucos或FreeRTOS系統。
2. Flash和Sram的理解
存儲器是電腦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存儲器是用來存儲程式代碼和數據的部件,有了存儲器電腦才具有記憶功能。按照存儲介質的特性,可以分“易失性存儲器”和“非易失性存儲器”兩類,易失和非易失是指存儲器斷電後,裡面存儲的內容是否會丟失,另一邊的速度而言呢,易失性存儲器的速度要快於非易失性存儲器。
2.1 易失性存儲器
按照RAM的物理存儲機制,可以分為DRAM(Dynamic)和SRAM(Static)兩類。首先,說一下目前所用的DRAM,其通訊時序是利用時鐘進行同步通訊,所以起名為Synchronous DRAM,那麼,後期為了進一步提高SDRAM的通訊速度,人們設計了DDR SDRAM存儲器(Double Data Rate SDRAM),隨後又發展出二、三、四代SDRAM,現在很多PC機上的記憶體條是DDRIII SDRAM存儲器。另外,靜態隨機存儲器SRAM的存儲單元以鎖存器來存儲數據,結構比DRAM要複雜很多,所以生產相同容量的存儲器,DRAM的成本要更低,且集成度更高。
2.2 非易失性存儲器
半導體類的非易失性存儲器有ROM和FLASH,感覺現在ROM使用的比較少了,貌似很多都被flash代替了。之前學單片機的時候,用的外接EEPROM算是一種ROM,不作過多介紹。FLASH的容量一般比EEPROM大得多,且在擦除時,一般以多個位元組為單位。如有的FLASH存儲器以4096個位元組為扇區,最小的擦除單位為一個扇區。根據存儲單元電路的不同,FLASH存儲器又分為NOR FLASH和NAND FLASH。
NOR與NAND的共性是在數據寫入前都需要有擦除操作,而擦除操作一般是以“扇區/塊”為單位,而NOR與NAND特性的差別,主要是其內部“地址/數據線”是否分開導致的。
- 由於NOR的地址線和數據線分開,它可以按“位元組”讀寫數據,符合CPU的指令解碼執行要求,所以假如NOR上存儲了代碼指令,CPU給NOR一個地址,NOR就能向CPU返回一個數據讓CPU執行,中間不需要額外的處理操作。所以,在功能上可以認為NOR是一種斷電後數據不丟失的RAM,但它的擦除單位與RAM有區別,且讀寫速度比RAM要慢得多。
- 由於NAND的數據和地址線共用,只能按“塊”來讀寫數據,假如NAND上存儲了代碼指令,CPU給NAND地址後,它無法直接返回該地址的數據,所以不符合指令解碼要求。若代碼存儲在NAND上,可以把它先載入到RAM存儲器上,再由CPU執行。
目前,單片機SOC內部普遍使用的是SRAM和NorFlash。
Flash,SRAM寄存器和輸入輸出埠被組織在同一個4GB的線性地址空間內,可訪問的存儲器空間被分成8個主要塊,每個塊為512MB。存儲器本身不具有地址信息,它的地址是由晶元廠商或用戶分配,給存儲器分配地址的過程就稱為存儲器映射,如果給存儲器再分配一個地址就叫存儲器重映射。NRF52832的記憶體映射如下圖所示,
在nordic晶元中FLASH存儲編譯後下載的程式,SRAM是存儲在程式運行中的臨時創建數據(ARMv7,哈弗結構),故只要你不外擴存儲器,寫完的程式中只要在晶元上運行起來,所有數據也就會出現在這兩個存儲器中。Flsah或者Ram內部又會根據不同的功能把他們分為多個模塊。
在網上看到一張圖,感覺很有意思。這張圖是STM32程式下載到Flash上的存儲結構。如果你知道了這些具體地址,及地址塊的作用,就可以做BootLoader以便產品後期升級。
參考網址:https://www.cnblogs.com/amanlikethis/p/3719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