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說我們的開發方式是敏捷開發,實際上只是使用了一些敏捷開發的方法,只有遵守敏捷開發的價值觀和原則,才能算是敏捷開發。微服務也是一樣,不是說拆分成多個服務去部署,就叫做微服務。也不是採用市面上常用的微服務框架,就是微服務了。 上面這段話是我對微服務的簡單理解。 隨著公司業務的發展,部門領導要求其中一 ...
公司說我們的開發方式是敏捷開發,實際上只是使用了一些敏捷開發的方法,只有遵守敏捷開發的價值觀和原則,才能算是敏捷開發。微服務也是一樣,不是說拆分成多個服務去部署,就叫做微服務。也不是採用市面上常用的微服務框架,就是微服務了。
上面這段話是我對微服務的簡單理解。
隨著公司業務的發展,部門領導要求其中一個業務量比較大的要做負載。只給了一周的時間,包括開發和自測。因為時間比較緊,採用了最簡單快捷的處理方式:緩存統一放Redis,起了一個輔助項目來做公共和定時器等方面的處理。
此種方式基本把壓力推到了Redis中,包括緩存的讀取、序列化等工作,基本上運行正常。突然有一次發版,因一些原因,停掉了其中一臺服務(詳見https://www.cnblogs.com/fishsky/p/10593233.html),導致在業務高峰期出現了請求超時(數據載入不出來的情況)。
重啟開啟另外一臺負載後 ,運行正常。過了兩天,又出現部分請求超時的情況。定位看到,其中一臺負載遇到了瓶頸,追查原因是haproxy採用的source的負載規則(以請求源IP為判斷,轉發到一臺伺服器後,後面只會到那台機子上)。為了避免再次出現情況,部署多了一臺機子,即共3台,進行負載,採用的是balance roundrobin (輪詢),基本穩定下來。
此時,運維方面提出了採用Dubbo+zookeeper+RabbitMQ+SpringMVC/Springboot(分散式服務架構)來提升系統的可靠性和穩定性。
對於此方案,初衷是好的。不過要實現落地,達到公司系統架構的調整,直接引入這套架構,並不是最好的選擇。投入的成本較高。如果不採用微服務(或者分散式服務架構)能否解決現在的問題,答案是肯定的。
好像有點偏離主題了,按現在我們就假設現在是引入微服務來解決出現的問題。
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把目前的系統做分解(拆分),做到服務之間不相互調用、不用花大力氣解決各個服務之間的數據一致性問題。
這個也是微服務的真正難點(並非在於技術實現,而是業務的劃分),做到微服務的第一步是識別限界上下文。
對業務的劃分,目前有一套從系統分析到軟體建模的方法論:領域驅動設計。它要解決的問題是:將業務概念和業務規則轉換成軟體系統中概念和規則,從而降低或隱藏業務複雜性,使系統具有更好的擴展性,以應對複雜多變的顯示業務問題。
想做微服務架構,首先是不要使用微服務。如果將一個整體服務貿然做成微服務,引入的複雜度會吞噬掉你以為的優勢。
可以採用,讓不同的限界上下文先各自獨立演化,等到它演化到值得獨立部署了,再來考慮微服務拆分的事情。那時各種微服務(分散式服務)的技術,才是真正上場的時候。
作者:魚天翱
出處:https://www.cnblogs.com/fishsky
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