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對象編程可以使程式的維護和擴展變得更簡單,並且可以大大提高程式開發效率 , 另外,基於面向對象的程式可以使它人更加容易理解你的代碼邏輯,從而使團隊開發變得更從容。 ...
以下筆記絕大部分(百分之80或以上)摘自我的授課老師之一:老男孩教育中的景老師。
她上課講的知識點由淺入深,引人入勝,聽她的課完全不會感覺到困阿,而且不知不覺中就感覺掌握了。
她的博客是:
http://www.cnblogs.com/Eva-J/
由於面向對象編程是一門思想,目前的我還並沒有能力直接轉化成自已的語言去組織淺顯地講述出來,而且學習的時間也緊迫,
並不允許過多的去研究。故有鑒於此,後面的學習筆記大多會以整理轉摘為主!
面向過程 VS 面向對象
面向過程的程式設計的核心是過程(流水線式思維),過程即解決問題的步驟,
面向過程的設計就好比精心設計好一條流水線,考慮周全什麼時候處理什麼東西。
優點是:
極大的降低了寫程式的複雜度,只需要順著要執行的步驟,堆疊代碼即可。
缺點是:
一套流水線或者流程就是用來解決一個問題,代碼牽一發而動全身。
應用場景:
一旦完成基本很少改變的場景,著名的例子有Linux內核,git,以及Apache HTTP Server等。
面向對象的程式設計的核心是對象(上帝式思維),
要理解對象為何物,必須把自己當成上帝,上帝眼裡世間存在的萬物皆為對象,不存在的也可以創造出來。
面向對象的程式設計好比如來設計西游記,如來要解決的問題是把經書傳給東土大唐,如來想了想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四個人:唐僧,沙和尚,豬八戒,孫悟空,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特征和技能(這就是對象的概念,特征和技能分別對應對象的屬性和方法),然而這並不好玩,於是如來又安排了一群妖魔鬼怪,為了防止師徒四人在取經路上被搞死,又安排了一群神仙保駕護航,這些都是對象。然後取經開始,師徒四人與妖魔鬼怪神仙互相纏鬥著直到最後取得真經。如來根本不會管師徒四人按照什麼流程去取。
面向對象的程式設計的
優點:
解決了程式的擴展性。對某一個對象單獨修改,會立刻反映到整個體系中,如對游戲中一個人物參數的特征和技能修改都很容易。
缺點:
可控性差,無法向面向過程的程式設計流水線式的可以很精準的預測問題的處理流程與結果,面向對象的程式一旦開始就由對象之間的交互解決問題,即便是上帝也無法預測最終結果。於是我們經常看到一個游戲人某一參數的修改極有可能導致陰霸的技能出現,一刀砍死3個人,這個游戲就失去平衡。
應用場景:
需求經常變化的軟體,一般需求的變化都集中在用戶層,互聯網應用,企業內部軟體,游戲等都是面向對象的程式設計大顯身手的好地方。
在python 中面向對象的程式設計並不是全部。
面向對象編程可以使程式的維護和擴展變得更簡單,並且可以大大提高程式開發效率 ,
另外,基於面向對象的程式可以使它人更加容易理解你的代碼邏輯,從而使團隊開發變得更從容。
瞭解一些名詞:類、對象、實例、實例化
類:具有相同特征的一類事物
對象(實例):具體的某一個事物
實例化:類——>對象的過程
在python中,用變數表示特征,用函數表示技能,因而具有相同特征和技能的一類事物就是‘類’,
對象是則是這一類事物中具體的一個。
面向對象編程
類的概念 : 具有相同屬性和技能的一類事物
例:人類 抽象
對象 : 就是對一個類的具體的描述
例:具體的人 具體
使用面向對象的好處:
1 使得代碼之間的角色關係更加明確
2 增強了代碼的可擴展性
3 規範了對象的屬性和技能
面向對象的特點:結局的不確定性
創建一個類:
類名的作用:
1:引用靜態變數(靜態屬性)
1)類名.__dict__['靜態變數名'] 可以查看,但是不能刪改
2)類名.靜態變數名 直接就可以訪問,可以刪改.刪除一個靜態變數 del 類名.靜態變數名
接上例:
# 引用靜態變數(靜態屬性)
print(Preson.role)
print(Preson.__dict__['role'])
# 類名.靜態屬性名 等同於 類名.__dict__['靜態屬性名']
# 且前者使用起來比後者優雅簡單多了,所以以後要用到的時候統一使用前者的格式。
print(Preson.money)
Preson.money = 1000 # 類名.靜態變數名,直接可以修改和進行刪除
print(Preson.money)
person
person
0
1000
2:引用動態變數(動態屬性)
1)類名.方法名 查看這個方法的記憶體地址
2)類名.方法名(實參) 調用了這個方法,必須傳一個實參,這個實參傳給了self
關於self
self:在實例化時自動將對象/實例本身傳給__init__的第一個參數,你也可以給他起個別的名字,但是正常人都不會這麼做。因為你瞎改別人就不認識。
接上例:
# 實例化給人與狗各創造一個對象
tiele = Person('tiele', '男', 31, 10, )
xiaobai = Dog('小白', '金毛尋回犬', 38, 15)
# 類名.方法名,查看記憶體地址
print(Person.attack)
# 類名.方法名(實參),調用此方法
Person.attack(tiele, xiaobai)
# print輸出
<function Person.attack at 0x0000000000DD5510>
tiele 對 小白 發起了一次攻擊
造成了 10 點傷害
小白 還餘 28 HP
實例化的過程:
1.創造一個實例,此實例將會作為一個實際參數。
2.自動觸發一個__init__的方法,並且把實例以參數的形式傳遞給__init__方法中的self形參。
3.執行完__init__方法之後,會將self自動返回給你定義的對象名。
# __init__方法 :初始化方法,給一個對象添加一些基礎屬性的方法,一般情況下是針對self的賦值。
對象
在類的內部 self是本類的一個對象。
在類的外部,每一個對象都對應著一個名字,這個對象指向一個對象的記憶體空間。
對象是關於類而實際存在的一個例子,即實例
對象/實例只有一種作用:屬性引用
當然了,你也可以引用一個方法,因為方法也是一個屬性,只不過是一個類似函數的屬性,我們也管它叫動態屬性。
引用動態屬性並不是執行這個方法,要想調用方法和調用函數是一樣的,都需要在後面加上括弧。
屬性的調用:
對象名.屬性名 第一種調用方法
對象名.__dict__['屬性名'] 第二種調用方法
接上例:
print(tiele.name) # 輸出 tiele
print(tiele.__dict__['sex']) #輸出 男
方法的調用 :
類名.方法名(對象名) # 那麼方法中的self參數就指向這個對象
對象名.方法名() # 這樣寫 相當於方法中的self參數直接指向這個對象
接上例:
# 類名.方法名(對象名)
Person.attack(tiele, xiaobai)
# 對象名.方法名()
tiele.attack(xiaobai)
# 顯示如下:
tiele 對 小白 發起了一次攻擊
造成了 10 點傷害
小白 還餘 28 HP
tiele 對 小白 發起了一次攻擊
造成了 10 點傷害
小白 還餘 18 HP
對象的記憶體空間里: 只存儲對象的屬性,而不存儲方法和靜態屬性。
方法和靜態屬性都存儲在類的記憶體空間中,為了節省記憶體,讓多個對象去共用類中的資源。
對象屬性是獨有的,靜態屬性和方法是共用的。
對象使用名字:先找自己記憶體空間中的,再找類的記憶體空間中的。
類名.靜態變數名 :對於靜態屬性的修改,應該使用類名直接修改。
接上例:
print(Person.money)
Person.money = 1000
print(Person.money)
# 顯示
0
1000
程式的解耦
1) 當計算的規模足夠大的時候 我們應該在編碼的過程當中讓操作儘量原子化。
2) 儘量用返回值來代替print。
類屬性的補充:
一:我們定義的類的屬性到底存到哪裡了?
有兩種方式查看
dir(類名):查出的是一個名字列表
類名.__dict__:查出的是一個字典,key為屬性名,value為屬性值
二:特殊的類屬性
類名.__name__# 類的名字(字元串)
類名.__doc__# 類的文檔字元串
類名.__base__# 類的第一個父類(在講繼承時會講)
類名.__bases__# 類所有父類構成的元組(在講繼承時會講)
類名.__dict__# 類的字典屬性
類名.__module__# 類定義所在的模塊
類名.__class__# 實例對應的類(僅新式類中)
類命名空間與對象、實例的命名空間
創建一個類就會創建一個類的名稱空間,用來存儲類中定義的所有名字,這些名字稱為類的屬性。
而類有兩種屬性:靜態屬性和動態屬性
靜態屬性就是直接在類中定義的變數
動態屬性就是定義在類中的方法
其中類的數據屬性是共用給所有對象的,而類的動態屬性是綁定到所有對象的。
創建一個對象/實例就會創建一個對象/實例的名稱空間,存放對象/實例的名字,稱為對象/實例的屬性。
在obj.name會先從obj自己的名稱空間里找name,找不到則去類中找,類也找不到就找父類...最後都找不到就拋出異常。
後面的內容請接著看面向對象編程2的博文筆記
【end】